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讓小篆之美初始見

2021-02-13 北京日報出版社

小篆,又叫「秦篆」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推行「書同文,車同軌」

由丞相李斯負責

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基礎上進行簡化

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

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

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

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電影《英雄》裡有這樣一個情節:無名(李連杰飾)向秦王政(陳道明飾)講述他所獻「劍」字的來歷時說到,「劍」字通常有十九種寫法,他向殘劍(梁朝偉飾)所求的,是十九種之外的第二十種寫法。

秦王政聽後說道:「一個字,竟有十九種寫法,又互不相認,極為不便。等寡人滅了六國之後,再滅其他諸國,必將這些雜七雜八的文字統統廢掉,只留一種,豈不痛快!」

電影的情節,本是出於杜撰。

但秦王政的話,卻道出了戰國文字各成體系、互不統屬的史實。

文字存在的意義,在於記錄與傳播知識、信息,促進文化間的交流,文字的不同,無疑不利於不同地區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書同文字」是秦滅六國之後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之一,它的直接推動者是李斯。

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對秦國,特別是秦統一天下之後政治制度的確立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文字統一方面,李斯既是倡導者,又是書寫規範的制訂者與踐行者。史載他提出「罷其不與秦文合」,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整理出「小篆」,以此作為通行全國的規範文字。

他又與趙高、胡毋敬二人一同書寫了範字。

史籍記載李斯所作為《倉頡篇》,趙高所作為《爰歷篇》,胡毋敬所作為《博學篇》,三者合稱「秦三倉」,共計二十章,是用於啟蒙識字的讀物。

除了書寫啟蒙讀物,李斯在秦始皇出巡天下時,用小篆刻石紀功,這為後世了解小篆的面目提供了最為直觀的資料。

例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於是有了《嶧山刻石》。

群臣又議封禪泰山事,始皇乃率登泰山,封泰山而禪梁父,刻石記事,共刻一百四十四字,是泰山最早的石刻。

其後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的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又刻七十八字。兩塊刻石被後世稱作《泰山刻石》,也叫《封泰山碑》。

刻石的四面皆有字,其中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秦二世詔及諸臣名字。

但因為時間久遠,又屢遭遷移、火患,今僅存殘石兩塊,共十字。

從現存文字及殘石拓本來看,《泰山刻石》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是小篆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封泰山以後, 始皇又登之(芝)罘,「立石頌秦德而去」,又登上琅琊,作琅琊臺,刻石以紀其事。其後又有始皇二十九年的《之罘刻石》、三十二年的《碣石刻石》、三十七年的《會稽刻石》。

這些刻石,據史籍記載皆為李斯所作,但因年代久遠,多已磨滅、毀壞,有的墜落海浪之中。

我們只能藉助前賢的摹拓之功,來一睹大秦文字的風採。

例如一些石刻曾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推倒,後又遭焚毀。

但唐人惜之,又將存世的拓本重新刻在棗木板上,經過摹拓後又重刻的文字必然會有所失真,所以才有杜甫「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批評,但藉此窺見秦碑的大略,已是不幸中之大幸。

又如《會稽刻石》,原石在唐代之前就已經亡佚,元代時據拓本重刻,後人又據元刻本一再翻刻,原碑的神韻早已不存,但依然是後世學習小篆的重要範本。

《會稽刻石》拓本

「小篆」是相對於「大篆」而言的。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使得利用行政權力規範文字成為可能。

所以,較之於大篆,小篆更加整齊、規範,原來大篆中還比較明顯的象形因素逐漸消失,文字作為符號的功能更加突出,更加易於辨認與使用。

小篆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字形為長方形,改變了大篆以方為主、錯落不一的構字形態。

二是線條粗細均勻,橫平豎直,改變了大篆筆畫粗細不均、變化多端的特點。

三是上緊下松。由於字形改為長方形,使得小篆文字的重心上移,整體呈現出上緊下松的特點,而大篆因字形較方整,重心相對居中。

四是講求均勻對稱。在一些左右、上下筆畫相同的字的處理上,大篆並不刻意追求對稱的美,例如《石鼓文》中的「車」「茲」「來」「裡」「其」「帛」等字,左右各具形態,而小篆則追求對稱均勻、整齊一致,如《嶧山刻石》裡面的「皇」「帝」「立」「高」「登」「山」等字,極富對稱、整齊之美。

小篆的筆法講求「中鋒用筆」。

所謂「中鋒」,就是「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蔡邕語),行筆時藏頭護尾,不使筆鋒外露。

「中鋒」是古代書家極為推崇的,無論是篆書、隸書,還是楷書、行書、草書,都離不開中鋒用筆,特別是篆書、隸書、楷書這類在某一時代被推為「正書」的字體,都恪守「中鋒大法」,而小篆則尤其注重這一點。

中鋒寫出來的筆畫,勁健凝練,厚重深沉,特別適合小篆筆畫均勻、圓健的風格。

當然,小篆作為秦代的「正書」—最規範的文字,也並非沒有缺點。

在國家事務繁多、文化交流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作為正書的小篆,並不適合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據《漢書·刑法志》記載:秦始皇「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懸石之一」,有人據此為秦始皇統計了一下工作量:他每天批閱一石竹簡,重量約有今天的一百二十斤,大概有三十萬字之多!相信在這樣大的審閱任務下,他寫的批語也不在少數。

因此,在日常的公務中,要使用像《嶧山刻石》《會稽刻石》那樣構字規範、筆畫均勻、字形對稱的小篆,其繁重程度是不可想像的。

皇帝如此,粗通文墨的小吏,更是難以應對。

因此,作為正書的小篆,只適合用於一些言簡辭約而又莊重肅穆的情景,如布政宣命的詔書、紀功頌德的碑石、作為國家度量衡標準的銅權等。

秦朝二世而亡,國祚較短,加之程邈「發明」隸書使書寫更加便捷,所以小篆作為官方文字的時間應該是很短的。

但是,自李斯之後的兩千餘年裡,小篆並未消失在歷史舞臺。

一來小篆依然是士人可供選擇的書體之一;二來小篆較多地融入印信,無論是鑄印還是刻印,依然是常用的書體。

漢代時,小篆發生了較大變化,它的用筆由圓變方,形體也不似秦篆規範統一,有的呈方形甚至扁方形,有的則比秦篆更加瘦長。

漢篆的代表作也有不少,例如《袁安碑》《袁敞碑》等,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它們與秦篆的區別來。

此外,漢代的篆刻很興盛,從而產生了一種專供入印的篆體 —摹印篆(也稱繆篆)。

唐代顏師古在《漢書·藝文志》注釋中說:「繆篆謂其文屈曲纏繞,所以摹印章也。」入印正是小篆的用途之一。

李斯之後的千餘年,史書雖記載了不少善篆名家,但均不足以與李斯的篆書抗衡,直到唐代李陽冰的出現。

李陽冰生活於盛唐時期,他工於書法,尤其擅長小篆

他的小篆上承李斯,得玉筋筆法之精髓,寫出的篆書遒勁而又翩然,法度森然而又舒捲自如,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被後世書家評價為「倉頡後身」「李斯後千古一人」。

他留下了許多代表作,如《三墳記》《城隍廟碑》等。

一些書碑名家,如享名海內的顏真卿,他書丹的碑刻,多請李陽冰題寫篆額,如顏體的代表作《顏家廟碑》,在碑文一開始就寫明「魯郡開國公真卿撰並書,集賢學士李陽冰篆額」,兩位名家的書跡如合璧般呈現在一塊碑上,也是盛唐書法的獨特景象。

李陽冰 《千字文》

李陽冰的篆書雖無法企及李斯的高度,但是,在篆書沉寂千餘年後,他能夠在繼承李斯篆書的基礎上,開創出「鐵線篆」的風格,實屬不朽的貢獻。

李陽冰之後,篆書的發展又陷入了沉寂,五代到宋朝,有許多善篆的名家,如徐鉉、徐鍇、僧夢英、唐英、蘇唐卿、朱濟道等,但他們未能跳脫李陽冰的窠臼,並無太多創造。

元明時期,篆書則更加寂寥,不但藝術水平無法企及唐代甚至是五代的高度,在篆書理論、篆書寫法上也多有錯漏。

李陽冰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清初,好篆者仍然謹守他的法度。但是到了清代中期,篆書面貌煥然一新。

這一時期受碑學大盛的影響,篆書呈復興之勢,名家輩出。

他們都精於小學(訓詁考據之學),力圖擺脫李陽冰的束縛,上追秦漢,又廣泛汲取新出土碑刻的藝術營養。

鄧石如篆書

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當數鄧石如,他用長鋒筆寫篆,寫出的篆書極富筆墨趣,形成了渾厚茂密、婉轉流暢的藝術風格,開清代篆書之新風,並影響了之後的篆書名家。

鄧石如在小篆上的巨大成就與深遠影響,堪稱一代宗師,被譽為篆書領域繼李斯、李陽冰之後的「第三個裡程碑」。之後的篆書家吳讓之、莫友芝、胡澍等,都是他的傳人。

北京日報出版社新書

《落紙如雲煙:中國書法的傳奇之旅》

為您梳理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

講述書法名家不為人知的生平事跡

書寫歷史 筆走遊龍

我們無法想像那如錐的筆鋒究竟能幻化出多少令人嗟訝的美!

圖書信息

叢書名:分揀中國史

作 者:宋開金,亓飛

開 本:16開

頁 數:408頁

定 價:138.00元

文生甲骨,字衍墨香,書寫歷史,筆走遊龍。鍾繇的古樸典雅,王羲之的翩如驚鴻,顏真卿的內剛外潤,懷素的奔放狂肆……

讓我們跟隨性格迥異的大師,體會點畫的變化、結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諧,領略各個時期的書法之美。

在《落紙如雲煙》中,作者以漢字的起源為開篇內容,從伏羲八卦、結繩記事、倉頡造字開始講起,再從古人對甲骨的發現和運用說到隸書、楷書等字體形式的來源與發展,為讀者講述「書從何來」。

漢字是書法的基礎與載體。書法是漢字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於實用性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門藝術。

可以說,漢字之於書法,是本與末、源與流的關係。正是以渾厚博大、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為根柢,書法才得以綻放出歷久彌新、璀璨斑斕的藝術之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為書法之源的漢字,它的起源附著在神秘邃遠的上古傳說之上,帶給後人無盡的想像與遐思。

之後本書大致按照時間順序,選擇了不同歷史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書家加以介紹,諸如王羲之、歐陽詢、懷素等書法大家。

《落紙如雲煙》選取的書家,多為大眾所知,其生平事跡也廣為流傳。本書在此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延伸,以求能夠將書家更加生動、豐滿的一面展現給讀者,進而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書法史、書法家、書法知識。 

字見筋骨血,曲直蘊玄機,墨趣五色生,落紙如雲煙。本書為「分揀中國史」書系的重磅之作,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於洗硯池邊,品大家風骨,讀字裡春秋,開啟一場中國書法的傳奇之旅。

本書分書從何來雲蒸泉湧江漢朝宗煙波萬頃帝王書法五章,結合曆代書家的生平軼事,沿著歲月的長河一路追溯,在歷史的脈絡中,講述書法的故事。

文生甲骨,字衍墨香,書寫歷史,筆走遊龍,鍾繇的古樸典雅,王羲之的翩如驚鴻,顏真卿的內剛外潤,懷素的奔放狂肆……

讓我們跟隨性格迥異的大師,體會點畫的變化、結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諧,領略各個時期的書法之美。

宋開金,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博士,現工作於山東科技大學。主要從事書法文獻、四庫學研究。在《中國書法》《歷史檔案》《中國地方志》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課題一項,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一項,青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一項。

亓飛,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學生,愛好文學、書法。

新書即將上市

複製連結可在噹噹預購

http://product.dangdang.com/27904093.html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所有內容全部由北京日報出版社整理製作

如轉載、投稿、合作請關注我號後留言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歸功於李斯創造的書同文,什麼是「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絮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公元前221年,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的基礎上,先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書同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極其重要。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故,大秦帝國強力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 「書同文」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音zhòu,籀文,流行於春秋戰國時秦國,亦稱「大篆」)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製了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前因: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
  • 2500常用字小篆,火速收藏下載!!!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
  • 小篆學習簡約指南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前222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 篆書會這就夠了: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繆篆、疊篆
    ■ 篆書是一個較為寬泛的名稱,它涵蓋了甲骨、金文、石鼓文系列為之大篆,再進一步簡化、統一後形成了適用與欣賞與一體的小篆。
  • 楊吉平 | 從「書同文」到「書法設計展」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國滅齊,一統天下,秦始皇稱帝。始皇登基,頒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史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書同的文字是今人皆知的小篆。但《水經注·泗水注》的記載則是:「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名山頂,名曰書門。」這與一般的說法——小篆有別,而其實則一,只說法有別而已,當皆指整齊一律的小篆。
  • 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名相,為何會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
    有一天,他看到廁鼠在吃髒東西,長得瘦弱且畏畏縮縮,見人就跑;但倉鼠卻衣食無憂,長得肥肥胖胖,見人也不怕,於是感到人就和老鼠一樣,有沒有出息,全看自己所處的環境。不久李斯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他見秦國強大,六國弱小,於是前往秦國,準備輔佐秦王一統天下。
  • 小篆字體的起源發展和其寫法特點
    (圖片來自網絡)字體有很多種,每個人喜愛和練習的各不相同,見天簡單說一下小篆字體的特點寫法及其一些相關知識。 起源: 小篆是古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政策時頒布的標準字體。關於小篆字體的由來,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宇·敘》中說: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文字,在製作時 「皆取史摘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一個「皆」字告訴我們,小篆完全出自史糟大篆,只是對其繁之字加以省簡、改造,以便書寫罷了。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早在春秋戰國時,周王室權力衰微,群雄並立,各地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在秦國變法圖強、吞併六國的追求中,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都是重要的立法工程。
  • 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寫標題?
    日本護照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而且還是用來寫護照的標題,我查了下資料,也看了幾篇文章,作者都沒有說出所以然來。這種小篆體是秦朝丞相李斯獨創了,秦朝當時實行的書同文政策就是基於這種文字,但是,由於這種文字太複雜了,不好識別和書寫,「書同文」政策並沒有推行下去,實際上當時的民間已經開始書寫更加簡便的隸書了,時隔千年,日本人為什麼把小篆寫在了護照上,還是寫的標題?
  •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漢字究竟長啥樣?你看過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鞏固秦王朝,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統一的措施,推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政策。 在統一文字方面,秦始皇採納了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建議,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字統一運動。
  • 小篆大家之胡澍
    筆法上,在「玉箸篆」的圓起圓收之外,加入漢隸筆法,有的方起圓收,有的方起方收,線條也有了起伏波磔變化,如「之」、「天」、「留」、「雲」等字的橫畫。線條不再是秦篆的首尾一致,粗細均勻,有的甚至能看到隸書中的「蠶頭」。其次,在線條的中部時見飛白,可見運筆也有了快慢遲緩的節奏變化。
  • 肅然景仰巍峨氣象——小篆代表作《嶧山石刻》
    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鍾、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體,廣為流傳,但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古人稱銅為金,故有「金文」之稱。金文多見 於當時主要的樂器鐘和主要的禮器鼎這類青銅器上,所以又叫「鐘鼎文」。至於銘文,那是指銅器上鑄的辭,而不是指這種字體。金文減少了筆畫而代之以虛擬的線條,簡化了圖像而代之以象徵性的輪廓。因此,文字的符號特徵得到了進 一步加強。4、金文中增加了大量形聲字,甲骨文的一些非形聲字到金文中也變成了形聲字。而 且出現 了不少簡體字,異體字也比甲骨文少一些。據統計,金文中的形聲字已超過了象形字和指事 字的總和。
  • 《秦始皇》① | 中國第一位「皇帝」,為何被世人唾罵
    回顧秦始皇的霸業,我們發現,他雖然是諸侯之子,卻幾乎只憑一己之力就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他那不可思議的人生事跡,的確值得重溫。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陳舜臣的筆觸一起進入《秦始皇》的故事裡來吧。史無前例的「統一」除了改尊號外,秦始皇還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制度。而要說起他的偉大創舉,就不得不從「書同文,車同軌」提起。「書同文」,即統一文字。
  • 秦始皇做了這件事,到現在影響都很深遠,真的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那麼秦始皇最大的功勞是什麼?是不是一統天下?的確統一天下是秦始皇很大的功勞,結束了持久不斷的戰爭,從地理上界定了中華民族的廣闊疆域。但是我認為他最大的功勞還是書同文這件事,他做的這件事真的是利在千秋,真正的讓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
  • 【書法課1】大篆和小篆的區別是什麼?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