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學習簡約指南

2021-02-07 書法字典大全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前222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因為其字體優美,頗有古風古韻,所以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


「寫篆容易習篆難」,寫小篆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錯字,習小篆與別的書體不同,由於漢文字幾經演變,現代書體與古代書體有了很大的區別。認識了篆字(主要是小篆),理解了六書(象形、形聲、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就為臨習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斯《嶧山碑》


這裡面還有個認識問題,要知道是先有篆書後有其他書體,雖然其他書體產生的時代與小篆相差並不遠,但整個書體的發展大體上仍是篆—隸—楷(行、草)的過程。


2、用筆、結體和章法  


傳統意義上的小篆,用筆講究圓潤渾厚,筆劃粗細一致,橫平豎直,曲線圓轉流暢,線條力求挺勁自然。入紙藏鋒逆入,收筆回鋒。其筆劃可理解為直線和曲線兩種。筆劃要方中寓圓,圓中有方,關鍵要寫出力度。

 ▲李斯《會稽刻石》局部


結體上整字外形一般呈豎向長方形(比例3:2),講究平衡對稱,上緊下松。主要注意向背揖讓、天覆地載、排疊包圍、獨體主次等關係。

章法上小篆一般講究均勻疏朗,橫豎對齊。


3、思路清晰,持之以恆  


小篆是漢字發展比較早期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有種說法「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是有其一定的道理。

 ▲李斯《會稽刻石》局部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


學習書法最難的地方在于堅持不懈,只要方向對頭,堅持不懈,勤加臨習,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的小篆來。


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請點「在看」送一朵小黃花吧~

《南懷瑾國學日曆2021》,一年365天每日一句南師智慧教言 

相關焦點

  • 篆書入門,小篆的第一課:「末字六法」
    學書法是學習篆刻的必由之路,甚至還有「篆七刻三」的說法。也就是說,要學好篆刻,要先學好書法。這是第一個結論;(篆刻與書法的關係鏈)簡言之:要學篆刻,需要從學習書法入手,要學習書法,需要從學習篆書入手,要學好篆書,最好又從小篆入手。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大篆小篆石刻欣賞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明代趙宦光在《論九體書》中說:「大篆敦而圓,小篆柔而方」。
  • 2500常用字小篆,火速收藏下載!!!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
  • 大篆與小篆的區別
    石鼓文二、何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小篆大家之鄧石如
    一千年一次高峰,這大概是小篆的寂寞寫照。從小篆之祖李斯(見小篆大家之李斯)到李陽冰(見小篆大家之李陽冰),用了一千年。從李陽冰之後,歷經五代十國、兩宋、元、明,小篆再次沉寂了千年,直到清朝,小篆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座高峰。
  • 小篆大家之胡澍
    在小篆人才輩出、大家林立清代,胡澍的名氣並不大,但是他有一位名氣很大的朋友----趙之謙。趙之謙對胡澍的小篆推崇倍至,曾贊曰:「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後,近人唯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荄甫(胡澍)。」能將胡澍與吳讓之相提並論,這評價可謂極高。而且趙之謙稱「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胡澍篆書屏如果不看落款,估計很多人都會錯認為是鄧石如的作品,畢竟太像了!
  • 小篆入門教程——九技
    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最關鍵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
  • 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寫標題?
    日本護照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而且還是用來寫護照的標題,我查了下資料,也看了幾篇文章,作者都沒有說出所以然來。這種小篆體是秦朝丞相李斯獨創了,秦朝當時實行的書同文政策就是基於這種文字,但是,由於這種文字太複雜了,不好識別和書寫,「書同文」政策並沒有推行下去,實際上當時的民間已經開始書寫更加簡便的隸書了,時隔千年,日本人為什麼把小篆寫在了護照上,還是寫的標題?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一)李斯、小篆與大統一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嚴格地說,是政府公文書寫體。 下面繼續說說偉大的小篆。 小篆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閱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由此開創了以國家力量強制規範文字的先河,包括今天推廣普通話,也是這個的延續。
  • 書法課堂丨鄧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
    (一)讀帖與臨帖讀帖與臨帖是今人學習前人書法的基本方法,是通向自由創作的重要手段。如果只臨不讀,就難得其法,難窺其奧妙;反之,只讀不臨,便會眼高手低。讀帖與臨帖相輔相成。(二)筆法與筆意當初學習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第一感覺是筆法單調,變與不變兩難。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闢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從這一論述中我得到了啟示。
  • 小篆之前的文字
    中國漢字歷經的演變歷史,可簡略總結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春秋戰國)--小篆(秦)--隸書(漢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 篆書會這就夠了: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繆篆、疊篆
    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命脈,更是書法學習中的根本。,再進一步簡化、統一後形成了適用與欣賞與一體的小篆。它不僅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命脈,更是書法學習中的根本。這麼多篆書,其實會這6種就夠了!一曰古文:史皇倉頡廣天皇之制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3.宣王太史 籀箸(今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或異
  • 篆書知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與碑帖臨摹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吳昌碩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
  • 篆書知識:分清楚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明代趙宦光在《論九體書》中說:「大篆敦而圓,小篆柔而方」。唐代張懷瓘《論六體書》說:「大篆者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鉛(右邊為舌字)利精微,同乎神化。
  • 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讓小篆之美初始見
    除了書寫啟蒙讀物,李斯在秦始皇出巡天下時,用小篆刻石紀功,這為後世了解小篆的面目提供了最為直觀的資料。例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於是有了《嶧山刻石》。
  • 用小篆把自己名字抄100遍!你沒聽錯,這是浙大學生的作業
    我不布置其他作業,就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大家用小篆抄自己的名字100遍在A4紙上,一周後交給我。」一節現代漢語課下課前,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天華為本科生們留下了一份「奇怪」的作業。班中一片譁然,困惑與興奮交織在一起——如何去找自己名字對應的小篆字體呢?小篆怎樣才能寫得好看?抄100遍有什麼意義呢?這些都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問號。
  • 小篆字體的起源發展和其寫法特點
    起源: 小篆是古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車同軌、書同文」政策時頒布的標準字體。關於小篆字體的由來,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宇·敘》中說: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文字,在製作時 「皆取史摘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一個「皆」字告訴我們,小篆完全出自史糟大篆,只是對其繁之字加以省簡、改造,以便書寫罷了。
  • 寫小篆作品投展,你需要注意這些......
    這是我對篆書書寫的思考,追蹤溯源,與古為徒,刪除姿媚,簡約脫俗。篆書多字的作品在創作上耗時較長,需要我們充分做好準備,無論是內容的確定還是風格的把握都要胸有成竹,切不可在創作過程中反覆。在內容的確定上,力求緊扣主題,我選擇了《篆勢》一文,文章對我們理解篆書有很大啟發,通過文辭和書風遙相呼應,更能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