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篆作品投展,你需要注意這些......

2021-03-01 書法報

筆:定製狼毫中楷

墨:紅星墨水

紙:啞光箋

硯:普通瓷碗

創作環境:工作室

陳泓凌 全國第三屆篆書展入展作品

規格 180cm×97cm

字畫之始,因於鳥跡,倉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效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棼縕。揚波振激,鷹跱觶鳥震,延頸協翼,勢似凌雲。或輕舉內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蚑蚑翾翾。遠而望之,若鴻鵠群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湍漈不可得見,指[為][扌]不可勝原。研桑不能數其詰屈,離婁不能睹其隙間。般倕揖讓而辭巧,籀誦拱手而韜翰。處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觀。摛華豔於紈素,為學藝之範閒。嘉文德之弘蘊,懿作者之莫刊。思字體之俯仰,舉大略而論旃。

蔡邕《篆勢》云:「揚波振激,鷹跱觶(zhì)鳥震,延頸協翼,勢似凌雲。」我認為這是對篆書體勢精妙的闡述,動靜之際,俯仰之間,有凌雲之勢。篆書在格局上的把握尤為重要,在線條相對單一的情況下,對體勢的掌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書寫的氣象,若我們靜思冥想話語中的畫面,可以清晰感覺到豐富的線條感,線條由盤曲向平正轉化,質感更加純粹。這是我對篆書書寫的思考,追蹤溯源,與古為徒,刪除姿媚,簡約脫俗。

篆書多字的作品在創作上耗時較長,需要我們充分做好準備,無論是內容的確定還是風格的把握都要胸有成竹,切不可在創作過程中反覆。在內容的確定上,力求緊扣主題,我選擇了《篆勢》一文,文章對我們理解篆書有很大啟發,通過文辭和書風遙相呼應,更能渾然一體。當然,篆書創作對篆法的要求尤為苛刻,篆法的錯誤是極大的硬傷,我提倡以《說文》的書寫為準,不能輕易被清人的別寫所誤,哪怕清人的書寫是正確的,也不要給自己和評委設置障礙,畢竟展覽的評審環節更多是短暫的視覺感觀。在抄錄古文的過程中,一定要知其意,才能辨其字,許多繁體中的幾個字變成了一個簡體字,弄不好容易出錯。同時,不能過度依賴手機版的書法字典,對於一些通假字,這些字典裡多存在似是而非的情況,《作篆通假校補》是一本極為實用的工具書,《篆勢》一文出現的生僻字全在此書中迎刃而解。

書寫風格的把握,與用筆、結字以及書寫材料有著必然的聯繫,書寫材料的使用也同時影響用筆、結字的效果。因而在篆書創作上我對材料還是比較考究的。由於小字篆書更多表現的是精細挺拔,選紙上不宜用生宣,在反覆嘗試下,我儘量不用粉彩和蠟染箋,不是過澀就是過滑,終究不那麼得心應手,後來偶得一款啞光紙,表面一層珠光粉,對篆書的線質表現力極強,讓我頗為傾心。墨色上我追求的是烏黑髮亮的效果,啞光箋能夠很好表達墨色,故而普通的紅星墨就能滿足。筆鋒的長度對篆書線條的表現有一定的制約,在小字中尤為明顯,狼毫中楷,開筆至三分之二處,可能是我小字書寫時單鉤執筆法,讓我頗為自如。

當然,作品的格局重點是在技法以及技法之外關乎文化、哲學等更深層次的問題。技法是一種直觀的感覺,高明的技法能給觀者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瞬間的冥思。當然,在我們高談技法之時,不得不承認我們「八零末」學書者在技法之外的欠缺,可能有時代的激蕩,更多的是內心的不平靜。我一直想通過不動聲色去表現筆墨,在靜中尋找動感。可能很多人以為篆書的線條是均勻的,但就算是秦篆的線質,如果僅僅用均勻來看待,未免眼光太低了。在靜態中去尋找波瀾,在平正中去尋找崎嶇,在看似均勻的線條中尋找發力點,去改變筆鋒的方面,最後找到的就是一個臨界值,篆書之妙就在線質的波瀾不驚。當然清篆對線條的表達就更加豐富,完白山人用隸法寫篆,極大增強了篆書的書寫性,也引導時人對篆書作新的思考。清人在篆書體勢上的拉伸以及線條過度的盤曲,是對篆書的解讀,直到清末這種解讀愈演愈烈,雖是百花齊放,卻容易離古近俗,這就讓我們思考小篆該如何取法,結字需要如何具體去表達,蕭退庵先生曾說「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對我們極具啟示,透過這句話,其實我們也有所明白:小篆之本,在於秦。(原標題為「延頸協翼 勢似凌雲」)

書法報專屬

多功能臨帖架

限時預售包郵


編輯丨歐陽媛 蒙言 楊卡

設計丨金夢

供稿丨2018年第49期《書法報》

相關焦點

  • 日本國的護照為什麼用中國秦朝的小篆寫標題?
    日本國的護照和郵票用小篆寫標題,原來源自中國這個傳統。最近在網上看小視頻,經常見到一些網紅曬日本國的護照,且不論其它,日本護照有一點非常值得注意,日本國護照封面用的是中國秦朝的小篆體,護照最上端用中國的篆書寫著「日本國遊券」五個大字,中間應該是一幅櫻花的圖案,最下面才用的英文。
  • 筆畫多的字寫不好?以小篆千字文為例,教你一個實用結體技巧
    所以線條的練習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手上的控制能力提升了,才能寫得更加如意。還有就是讀帖的過程中,對空間布白的觀察不夠全面,過於關注筆畫的細節,而忽略整體的結構。其表現是下筆之前,對字形整體心裡沒譜,往往是看一筆寫一筆,寫著寫著,結構就有些失控,造成字形整體不協調。
  • 小篆學習簡約指南
    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寫篆容易習篆難」,寫小篆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錯字,習小篆與別的書體不同,由於漢文字幾經演變,現代書體與古代書體有了很大的區別。認識了篆字(主要是小篆),理解了六書(象形、形聲、指事、會意、假借、轉注),就為臨習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將細節進行到底|你的作品集,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作者針對作品集的製作整理了一些看法,這期中或許有你已踩、未踩的坑,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給正在求職路上的設計師門帶來些幫助。對!沒錯兒!對於那次招聘,我整理了一些個人看法,列出如下:常見問題某頁很突兀地排了一大篇文字,幾乎沒有任何圖像元素,密密麻麻的文字布滿了一整頁;寫文字這麼累的事情你怎麼可以這麼輕鬆做出來!目錄裡作品的順序和後文作品的展示順序不一致,體現不出想要強調表現的作品;我前前後後來來回回一次一次滑動地看……你陪我滑鼠的滾輪。
  • 篆書書寫入門:小篆的筆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筆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最關鍵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說筆的主鋒必須在畫的中央,不使之外露。5.上弧小篆的弧筆筆法和前面的橫豎一樣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鍵是要保持圓勁的勢態,保持筆毫著紙的深淺一致以及適當的速度,注意對稱,兩弧在中間地段銜接,銜接處要寫的自然不留痕跡。
  • 小篆入門教程——九技
    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最關鍵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
  • 一起一起唄|『楊沛沛寫小篆』系列視頻之氣形篇
    一起一起唄學書專欄「楊沛沛寫小篆」系列視頻本集以小篆的「形」與「氣」為主題,繼上集以「生發」開篇後,我們初步搭建了學習小篆的基本觀念
  • 用小篆把自己名字抄100遍!你沒聽錯,這是浙大學生的作業
    我不布置其他作業,就一個簡單的小任務:大家用小篆抄自己的名字100遍在A4紙上,一周後交給我。」一節現代漢語課下課前,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羅天華為本科生們留下了一份「奇怪」的作業。班中一片譁然,困惑與興奮交織在一起——如何去找自己名字對應的小篆字體呢?小篆怎樣才能寫得好看?抄100遍有什麼意義呢?這些都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問號。
  • 秦朝的小篆字體!
    秦朝小篆與秦國大篆、西周篆文一脈相承。我們看到,西周金文中「王」、「山」、「又」等字中描摹的「肥筆」,還有一些摹形的筆畫、象形的樣態,在秦國大篆裡已經看不到了。西周金文中「點」,秦國大篆也線條化了。小篆是省改秦國大篆而來,偏旁部件的位置和寫法大體固定,結構更加勻稱,形體偏於縱勢。
  • 確定目標,按部就班:本周三小篆《千字文》公益書法課程作業點評
    「假」字,開始寫得有些鬆散,但是通過不斷地調整就糾正過來了。今後需要加強對結體的嚴格要求,有些字容易寫扁,不符合原帖比例,比如:「塗」、「滅」、「虢」,希望能夠通過讀帖後,不斷地通過練習來驗證和總結,使字形更加緊湊。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
  • 小篆大家之胡澍
    在小篆人才輩出、大家林立清代,胡澍的名氣並不大,但是他有一位名氣很大的朋友----趙之謙。趙之謙對胡澍的小篆推崇倍至,曾贊曰:「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後,近人唯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荄甫(胡澍)。」能將胡澍與吳讓之相提並論,這評價可謂極高。而且趙之謙稱「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胡澍篆書屏如果不看落款,估計很多人都會錯認為是鄧石如的作品,畢竟太像了!
  • 篆書入門,小篆的第一課:「末字六法」
    (篆刻與書法的關係鏈)簡言之:要學篆刻,需要從學習書法入手,要學習書法,需要從學習篆書入手,要學好篆書,最好又從小篆入手。「末字六法」我們經常說,學楷書入門方法是寫好「永字八法」,因為「永字八法」概括了楷書所有的八個基本筆畫的寫法,那麼,小篆的書寫,我們可以把所有六個基本筆畫的寫法也匯總到一個字裡,就是「末字六法」。顯然,篆書比楷書的基本筆畫要少一些,只有六筆。好像更容易上手哦!
  • 書法課堂丨鄧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
    我臨鄧石如小篆《千字文》時,採取三種方法:一是對臨。包括字形大小如帖,對臨時忠實於原帖,注意形似,臨出古意。二是背臨。主要是背臨其偏旁部首和基本筆順。三是意臨。意臨時,我把字形放大。字大20釐米到25釐米,任性揮灑,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與氣象。如此這般,我自覺對出帖與創作很有幫助,避免了單純臨帖的程式化。
  • 大篆與小篆的區別
    石鼓文二、何為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
  • 李斯,小篆與大一統:「愛無心」?還是別有用心?
    因為一個強大的人間就產生了,與神界分庭抗禮,結束了神主宰一切的格局,你說神哭不哭? 不要認為這是奇談怪論,它說明文字統一的意義。 秦始皇「書同文」措施是統一使用小篆,小篆比金文華美,整齊,觀賞性強,比金文易於書寫。但是,當時,還有一種文字體更便於書寫,那就是隸書。在民間,簡便易寫的隸書在秦朝代替了秦始皇強制推行的小篆。 從這個角度說,秦王朝僅僅統一了政府文件當的標準字體。
  • 篆書常識-大篆和小篆的區別
    圖標,分享到 朋友圈,讓你的朋友也可享受這藝術盛宴!最後右下可寫留言評論,可為精彩評論點讚,從留言評論了解大眾心聲!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 小篆的技法詳解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本周三小篆《千字文》公益書法課程作業點評
    今後要注意單字在格子中的定位,要準確一致,才能顯出小篆齊整均勻的美感,「威」字就頂得太靠上。另外,要注意有些線條需要收縮一些,比如水旁,「宣」的寶蓋頭等,顯太粗,突兀。目前這張作業有幾處問題需要改進:寫快後,字形略微有些傾斜(抗肩),如「宣」的寶蓋頭,「青」的橫畫;「譽」中間的兩隻手有些偏大,導致布白有些過大。
  • 怎麼寫Book report?寫Book report使需要注意什麼?
    1.Before you read閱讀之前的注意事項在開始閱讀之間需要注意的要素:作者標題出版地出版商名字出版年份頁數在閱讀之前考慮下面的問題:Author作者:作品的作者是誰?你有沒有讀過他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