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同文,始皇帝一次失敗的文字統一

2021-01-09 申城小吏舍予君

前因: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之後,開始進行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建設,書同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隨後,頒布詔令,決定實行「書同文字」的詔令。所謂」書同文字」,就是要求所有人用「小篆」體進行書寫,廢除六國之前使用的異體字和簡化字。秦始皇為什麼做這件事?主要是他們提交上來的文件,秦始皇很有可能看不懂。比如「馬」這個字,秦國官方的「馬」字和現在繁體字非常接近(馬),但其他國家寫的就形式各異了。最讓人無法容忍的是韓國、楚國這些國家,那個馬就像一艘帆船。

戰國七雄每個馬字的寫法都不一樣

《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個工作狂,秦始皇要求一-天二十四小時,官員都要把竹簡寫的公文呈遞他,每天看不完,就堅決不睡覺。可以想像,秦始皇每天晚上已經疲憊不堪,邊看公文還要邊玩「猜字遊戲」,他內心不憤怒才怪。為了儘快提高行政效率,秦始皇讓丞相李斯趕緊想辦法,將文字統一。那用什麼字體呢?當時秦國官方使用的是「大篆」。「大篆」的前身叫做「籀書」,是對商周時期甲骨文和金文進行的簡化。我們知道,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刻在龜甲或者青銅器上的。它們表面凹凸不平,人們不能平均用力,所以刻上去的字都是龍飛鳳舞的。雖說「大篆」做了一些簡化,但也是筆畫眾多,彎彎曲曲,跟畫畫差不多。

琅琊石刻

李斯決定,約上好朋友中書令趙高和太史令胡母敬,三個人一起發明種新字體「小篆」。"小篆 」是對「大篆」的再一次簡化,筆畫都是橫平豎直的,還嚴格對每個字進行定型、定位、定音和定意。有人統計,小篆中形聲字佔了有80%,有些字你即使不認識,看看偏旁,比如「蛛」,知道了這字大概是指什麼;再看看部首,也能猜出念什麼。

那該怎麼推廣呢?李斯、趙高和胡母敬決定用「小篆」各自寫一篇範文,然後頒布天下。這三篇文章究竟寫了什麼,由於原件丟失,已經無人知曉。不過,在一些古書和挖掘出來的竹簡上面,還是能看到些隻言片語。比如「秦兼天下,海內並廁」(意思是秦國統一天下,海內一直服從) ,還有」義誅信行,烹滅強暴」等。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李斯他們寫範文的目的,除了要做字體上的示範,還要進行「政治宣傳」,訴說秦國取得天下的合法性,拯救百姓於水火的正義性,增加大家對秦朝的認同,此外,文章還採用四字一句,便於背誦。

可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你想讓大家學習,可是大家不學怎麼辦?尤其是那些不服秦王朝的山東六國人,憑什麼接受你的文化?秦朝政府決定,用利益引誘。秦朝規定,如你能把李斯的《倉頡篇》背誦和默寫下來,我們就給官做。

這法令一頒布,《倉頡篇》 立即就在國內得到普及。比如現在的甘肅敦煌、新疆這些地區,都發現了《倉頡篇》的殘簡,可見當時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有意思的是,後來漢王朝還繼續用《倉頡篇》作為大眾識字作品,只不過把「秦兼天下,海內並廁」改成了「漢兼天下,海內並廁」。雖然下一代開始學習小篆,準備靠它當官。但是,當時的官員對於這個政策是什麼態度呢?那就是不遵守。2002年,湖南省湘西地區裡耶古城發現了三萬六千多枚秦朝竹簡,主要內容是當地的檔案,地名裡程,戶籍記錄,甚至還有乘法口訣表。然而,這些文件中將近一半,都是用隸書書寫的,相比於小篆,隸書更加簡化書寫效率更高。

不同字體的順字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當時,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獄吏,因為性格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逮捕下獄。在監獄裡閒著也是閒著,不能白白浪費時間,於是程邈思索了十年,對大篆和小篆進行了改進,發明了三千個新字體。秦始皇看到之後,非常高興,把程邈給釋放了,還讓他當御史,便於給犯人寫判詞。因為這種字體首先服務於「罪犯」,所以被稱作「隸書」。

之所以說這個故事是後來人杜撰的,就在於根據考古實物可以證明,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出現了隸書雛形。不過,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知道一點,那就是不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後來的人都認為,隸書更容易書寫,比小篆效率更高。因此,可以說秦始皇的「書同文字」,讓大家用"小篆」的政策並不成功,小篆後來只是被秦朝官方用來在各個山川刻石,表彰秦國和秦始皇的功績。

後果

隸書成為通行文字:六國各異的文字被廢棄,小篆和隸書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普及小篆失敗,隸書後來成通行文字。結論:

隨著秦王朝「二世而亡」,小篆也逐漸被人們遺忘,隸書因為龐大的使用群體,逐漸成為主流文字,並得到漢朝官方認可。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歸功於李斯創造的書同文,什麼是「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絮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公元前221年,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的基礎上,先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書同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極其重要。
  • 萬世一統,與天長久——始皇帝統一度量衡
    ▲青銅龍 戰國 秦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為了鞏固統一國家的政權,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來加強專政,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等。▲將軍俑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還有實行統一度量衡制度。
  • fgo始皇帝幾寶夠用 fgo始皇帝要幾寶
    始皇帝最好是有五寶,但是沒有五寶的也就可以將就用。畢竟始皇帝是單挑比較強,寶具並不是很重要。
  • 新史記-始皇帝·「始」皇帝
    秦王嬴政滅了山東六國,立名號為「始皇帝」。這位大皇帝遙望宇內,瞻矚歷史,無論怎麼看,自己都是「開始」,名副其實的「始皇帝」。
  • 始皇帝死而地分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 遊逸飛:鶴間和幸《始皇帝的遺產》導讀
    故日本講談社「中國の歷史」多卷本中鶴間和幸《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中譯本的引進,無疑為中文世界的秦漢史通論注入一道活水,也讓我們翹首企盼新的中文秦漢史通論的書寫出版。過去日本學者的中國史研究往往具有相對濃厚的理論色彩,令中文世界的讀者不易把握。但拜日本學界強盛的公眾史學寫作傳統所賜,《始皇帝的遺產》文筆流暢,內容可謂平易近人。
  • 《始皇帝》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首位皇帝
    文 | xiaochuang| 第131隻青蛙《始皇帝》讀書筆記和讀後感。
  • 遊逸飛:鶴間和幸《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導讀
    故日本講談社「中國の歷史」多卷本中鶴間和幸《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中譯本的引進,無疑為中文世界的秦漢史通論注入一道活水,也讓我們翹首企盼新的中文秦漢史通論的書寫出版。過去日本學者的中國史研究往往具有相對濃厚的理論色彩,令中文世界的讀者不易把握。但拜日本學界強盛的公眾史學寫作傳統所賜,《始皇帝的遺產》文筆流暢,內容可謂平易近人。
  • 敢做始皇帝,就別怕無人機
    這就是嬴政,始皇帝。但他最大的恐懼,還是來自六國的暗殺。比如家喻戶曉的荊軻。但這一次刺殺,卻要比荊軻更決絕、更壯烈,也更有意義。荊軻刺秦,動機只是為了報答太子丹,裡面有多少公義成分,實在不好說。而且前面說過,這次刺殺還帶有功利因素,就是想脅迫嬴政讓他歸還侵佔地。但高漸離刺秦,是在嬴政已滅了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他知道就算真殺了始皇帝,也於勢無補,但這樣的暴君,不殺就是不足以平民憤。這才帶給嬴政更深的恐懼。
  • 憑什麼他敢稱呼自己為「始皇帝」?
    在先秦時期以及更早的時候,一個諸侯國的統治者都會稱呼自己為「王」,要麼就是單稱為「皇」或者「帝」。
  • 始皇帝嬴政登基之後,在位十一年,做了哪些事情,為何被人說殘暴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秦始皇即位之後的十一年都做了什麼,從修建長城到追去長生,始皇帝喪失了自己的目標。首先是對於始皇帝的雄才大略,我們是不能夠否認的,秦始皇的心理變化大概有兩個階段。然而在之後的一兩次,始皇帝的巡遊便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求長生、訪仙人。當時的術士在得知始皇帝尋求長長生之時,紛紛建言獻策,說自己可以尋到仙人,或者是能夠為皇帝煉製丹藥。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讓小篆之美初始見
    小篆,又叫「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 FGO關於始皇帝設定的看法,為何突然黑政哥哥的那麼多?
    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關於始皇帝的設定,在秋田君未知道設定集內容的時候,就已經有聽聞關於始皇帝的討論,始皇帝如何弱,老虛如何「帶私貨」。近期秋田君從冥冥大佬了解了始皇帝的設定之後(微博meichan- 大家想了解更詳細的翻譯可以去她的微博了解一下),突然有一些話想要說。
  •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我國歷史上經歷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統一時期,也經歷過春秋戰國、六朝、五代等分裂階段,而始終保持國家之統一和文明之延續,與「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理念和舉措有著重要關係。今據時人對三者邏輯關係的理解習慣,試將次序調整為「書同文」「行同倫」和「車同軌」來逐一論述。
  • 李春豔 散文 「始皇東徵」壽山石石雕
    這幾任君主的勵精圖治、勤勉有為,為秦國的統一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繼位,年僅13歲。公元前238年,贏政除掉權臣呂不韋之後,開始親政。之後他重用李斯、王翦等人,制定「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採取「遠交近攻」的具體措施,從公元前230年開始東徵。
  •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漢字究竟長啥樣?你看過嗎?
    各國的「文字異形」,最大的弊端是文字結構筆畫不同,嚴重影響信息交流。 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總的來說,各國的文字都是傳承甲骨文以來的古代漢字。但是隨著各個國家分立太久,他們的文字寫法也開始逐漸產生了不同,這種文字差異從春秋開始,到戰國進一步擴大,各國之間的文化溝通出現障礙。
  • 始皇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第一個封建王朝,取「三皇五帝」中皇帝稱「始皇帝」起中華兩千多年的皇帝制的開端,成為第一位皇帝,以「三公九卿」制治理天下並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現在讓我們去看看威名傳世的始皇嬴政,去看看那赳赳老秦縱橫天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之間相互徵伐,史稱七雄爭霸!百年之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 虛淵玄在《fgo》始皇帝夾帶的私貨,甚至汙化中國歷史!
    始皇其人大秦異聞帶的始皇帝,和金皮卡有共通之處,那就是一樣的高傲,自詡全知全能不過與中二閃近乎理性蒸髮式地一味追求愉悅不同,始皇具有高度的理性。不過由於始皇帝的高傲自大,所也會做點不合理的事情,比如讓一堆「藝術家」歌功頌德,這倒是和歷史上好大喜功的始皇帝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