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2021-03-05 清風明月逍遙客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早在春秋戰國時,周王室權力衰微,群雄並立,各地都有自己的度量衡。

在秦國變法圖強、吞併六國的追求中,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都是重要的立法工程。《戰國策》中曾評述說,秦國之所以能無敵於天下,在諸侯之中立下赫赫威名,都是建立在商鞅為秦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商鞅統一度量衡,功不可沒。

幸運的是,商鞅變法時所督造的標準量器——《商鞅銅方升》,至今尚存於上海博物館。其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銘文,其中左壁銘文為十八年,齊遣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大意是,秦孝公十八年(前34年,齊國派遣卿大夫多人前來通問修好。冬十二月乙西日,大良造商鞅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積定為一升。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更是發布統一度量衡詔書,製作標準器,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同時也對先前舊鑄的度量衡器進行重新檢測,加刻詔書。《商鞅銅方升》的底部,便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的詔書。秦二世繼位後,又在刻有秦始皇詔書的量器上再度加刻。

秦統一度量衡是大勢所趨,也是因勢立法度量衡事關經濟社會生活中基本的標準問題,從其入手,恰可以名正言順地統一法制,統一人心。戰國法家代表人物慎到在《慎子·威德》中說「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慎到說以秤稱量物體輕重來確立公正的標準;用度量丈量物體的長短、體積,來確立公正的審查準則,度量衡可謂法律公正的代名詞了。

秦帝國確立的這種法制,成為後世人們效仿的典範,要想證明自己立國之正,都在度量衡上下工夫。

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開始進行全面社會改革。次年,為了各地稱量五穀的容器有統一標準,便命人依照劉歆的考訂,鑄造了一件組合性量器,定名為「嘉量」。

王莽嘉量看似簡單,實際是精密組合件。嘉量正中的圓柱體上部為斛,下部為鬥,左耳為升,右耳上截為合、下截為龠,每一個容量都有詳細的分銘,記錄各器的徑、深、底面積和容積。五個容量單位的相互關係是: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嘉量上也刻有王莽詔書,文字以懸針體小篆銘刻,代表了秦漢篆書的最高水平。


相關焦點

  • 由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看我國計量法制管理的一貫性
    以皇帝最高權威,頒布統一度量衡詔令。詔令原文如下: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詔令40個字,用統一的官方格式和小篆體鑄刻在度量衡器物上,規定凡「舟輿所載,日月所照」的地方都要遵照執行。同時監製了成套的權衡和容量標準器,頒發到全國各地。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中國計量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對於秦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各家之言較多。
  • 萬世一統,與天長久——始皇帝統一度量衡
    ▲青銅龍 戰國 秦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為了鞏固統一國家的政權,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來加強專政,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等。▲將軍俑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還有實行統一度量衡制度。
  • 中國這次要統一「世界度量衡」?
    沒有統一貨幣就等於沒有統一度量衡,討論統一「世界度量衡」的時候,首先要討論「主鏈」這個概念。那主鏈是什麼?在一個合法的世界,主鏈是區塊鏈世界的中央鏈條,它是世界的中心,無論現在有多少公鏈,最終會統一到主鏈上。主鏈有以下基本性質:❶ 開源性,這是區塊鏈的核心精神之一,只有開源社區才能得到信任。
  • 《羋月傳》告訴我們:原來統一度量衡與國家的強盛如此密不可分!不信往下看……
    原來人家早就有了這麼遠大的抱負——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事實又如何呢?  基礎是他老爹給打下的,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國進行的第二次變法,提出了統一度量衡、廢除貴族井田制、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普遍推行縣制等六項政治經濟改革措施,還製作了標準量器——商鞅銅方升,其中一件流傳至今的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 「量以載道」——度量衡的歷史
    難能可貴的是,方升底部還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頒發的統一各國度量衡的詔書內容。從兩份不同年代的詔書可以看出,由商鞅開創的統一度量衡制度在秦國堅定不移地推行了一百餘年,並且在秦統一六國後持續發揮作用。秦朝統一度量衡的舉措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
  •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
    QQ群號620431709,歡迎計量檢定人員加群交流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詔書形式頒布實施度量衡法令、統一全國度量衡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把度量衡作為行使政治權利的象徵、鞏固政權的手段、維持社會經濟和引領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技術保障
  • 度量衡法的制定與執行
    度量衡在某些方面也建立了一些管理條例,儘管不全面、不系統,畢竟有了成文法,在許多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管理和制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器逐漸被廣泛使用。當時因政權不統一,法制十分混亂。一些思想家、政論家常常用度量衡來比喻法度,進諫帝王要以「法」治理國家。可見,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度量衡本身已自覺或不自覺地包含了一定的法製成分。
  •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有多難?不愧為千古一帝
    崤函古道上的古代車轍遺蹟有一個詞叫「南轅北轍」,古代走官路,都是按車轍走的,現在我們知道車轍對於古代運輸的意義了,那麼我們也就知道秦始皇為什麼要將全國的車軌進行統一。秦始皇的第四步「統一度量衡」先舉一個小例子,拿臺灣和大陸來對比,大陸的一斤等於10兩,臺灣的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大陸人民去臺灣玩,一買東西就覺得臺灣人民特慷慨,臺灣人民來大陸買水果就總覺得大陸的商販不友善。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海峽兩岸對於「斤」的度量標準是不同的。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度量衡」是什麼?這一領先世界上千年的制度,對中國的影響很大
    司馬遷說:「(帝舜)東巡,至於岱宗……遂見東方君長……同律度量衡……」雖然,這些內容都是後話,但也說明了度量衡在中國的悠久歷史。堯在東方巡遊時,討論了包括度量衡在內的一些事務。秦始皇也是這樣做的,一統六國之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為了迅速實行這個制度,還把詔令刻在量器和衡器上。度量衡指的是三個物理量:長度、容量和重量。禹治水患時,「以身為度,以水為度」,上古時期,人體某一部位成為度量衡的標準,如「布手知尺」,現在也會用掌來粗略算出某物的長度。
  • 為什麼說秦始皇是暴君?為什麼說他是華夏第一英雄千古一帝?
    秦始皇秦始皇,嬴姓,名政。13歲時即王位,39歲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死於公元前210年。為什麼說秦始皇是暴君?為什麼也有人說他是華夏第一英雄千古一帝?1、統一六國: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併東方鄰國的土地。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 《麗姬傳》歷史上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嗎?為何要弱化秦的政績
    小時候在書本上,我們都學過,第一位統一了中國的帝王,秦始皇,他暴虐無道焚書坑儒,建長城徵勞逸搞得民不聊生,可他也任用李斯尉繚等賢臣滅六國一統中國,建立郡縣制,官僚制,制定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徵百越,修築靈渠溝通水道,有著震爍古今的偉大功績,這一個矛盾之極的人。實在是身上充滿了很多的謎團。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歸根究底,還是不同的度量很惹得禍。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大大阻礙了各國的交流。因此,從促進文化與商業交流的角度,了解另一個國家的度量衡還是重要的。      總體來說,當今世界主流度量衡單位大致分為兩大正營。
  • 度萬物 量天地 衡公平
    度萬物 量天地 衡公平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計量的歷史上源遠流長,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應該說計量文化早已融入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我們現在日用而不知。
  •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世界歷史有哪些影響?
    一,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百萬年的亂世。秦統一六國不止是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亂世。
  • 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
  • 秦始皇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和他所做的這四大貢獻密不可分!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歷經無數朝代,也出現過許多君王,其中一些君王名留青史,有些君王卻遺臭萬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功不可沒。這裡所說的大一統並不單單指地域上的統一,其中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前,還有夏商周三個王朝也都實現了地域上的統一,但是國家制度卻依然處在分裂狀態,不能算大一統。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是如何治理大秦帝國的?
    秦始皇霸氣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終止了那時群雄角逐,戰亂紛飛的亂世年代天下的統一,使得人民得以安生,可以說,秦始皇的雄才偉略確實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他在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 秦朝統一,秦始皇做出7項加強統治的決定,除修築長城外還有哪些
    楚國貴族後裔項羽首先要說的沒有被後世帝王用到的,便是秦朝重法家,以刑罰治天下,也就是著名的「秦朝暴政」。這一點也不怪秦始皇,實際上自從商鞅變法之後,法家便成了秦國的特色。三、影響至今的說到秦始皇決定中影響最大且最深遠的的,首推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這種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決定,對秦朝來說是加強了各地的聯繫,使得原有六國民眾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和交易,加速了百姓之間的融合,無論是對於經濟還是文化等都有重大意義,也使得秦始皇的統治更加容易和穩固。
  • 細數幫助秦始皇成就統一大業的功臣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功臣主要有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等,這裡就來說一說這些功臣。 秦始皇滅掉六國的戰爭,持續了差不多10年。其中,打得最辛苦的是滅趙和滅楚兩場戰爭。這兩場戰爭堪稱硬骨頭,都是被王翦啃下來的。公元前208年,王翦在61歲高齡去世,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