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斤」是我國傳統的度量衡,為何現在一斤剛好500克?

2020-12-12 國史拾遺

1911年之前一直到清朝,中國還是封建王朝統治;1911年之後,中國封建社會結束,雖然辛亥革命並不是完全成功的革命,但至少明面上,中國還是和世界接軌了。

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中國官方開始在曆法和度量衡上面,開始採用國際通用標準。

統一度量衡,中國從秦朝就開始這麼幹了

這個影響很大,一直到現在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受其影響,比方說曆法吧,中國現在用的是公曆,但民間節日什麼的,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曆,於是中國特色:一年過兩個新年。這有時候還讓外國人十分驚詫。

而度量衡方面也是如果,我國現在用的度量衡實際也是和國際接軌的,比如:公斤,平方米,米, 公頃等等,但是,中國民間通常還有一種另外一套度量衡:斤、兩、畝這類。

「市斤」是中國民間最常用的單位

大部分人買菜的時候,還是習慣說幾斤幾兩,而不是幾公斤,對吧。這類中國傳統度量衡,通常在前面加個「市」字,比如「市」斤。

但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大家想想看啊,雖然說斤、兩、畝等是中國傳統單位,但是呢?它和國際單位是接軌的!比如一市斤,就是500克;一寸,就是3.33釐米;一畝地,就是666.67平方米。

額,怎麼這麼巧?難道中國古代的度量衡正好就和國際接軌嗎?當然不可能了,這其實是個巧合。

比如說「畝」吧,秦漢一畝約461平方米,這當然不是根據國際標準算的,那現在的畝呢?這是1959年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公布的,面積領域的傳統市制被全部廢除,唯一保留的面積單位就是「畝」,但是這只是借用了古名而已,實際大小也改了,現在市制定一畝等於六十平方丈,約等於667平方米;十五畝等於一公頃。

因為涉及農田劃分,「畝」這個單位是非常重要的

再說說重量單位吧,用「斤」,中國自周代開始有重量單位:斤、兩、錢、分,中國古代有個官職叫「司馬」,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其中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稱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關係,所以這又叫「司馬斤」。

不同時期的「斤」是不一樣的,大家可能記得一個詞「半斤八兩」,指的是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因為古代一斤大概就是十六兩,但現在一斤是十兩。中國各地、各行業都有各自的斤、兩重量標準,並不統一,故經常造成混亂。

但是,部標準肯定也不行,清朝採用營造尺、庫平兩。1斤約為596.816克,合16兩,即一兩約為37.301克。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制的《御製律呂正義》以及《御製數理精蘊》都定度量衡表,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推行劃一度量衡章程四十條》,形成營造尺、庫平兩的標準化。

一斤十六兩,這是傳統

那現代的斤是怎麼回事?這還是有一套變遷的。

1912年-1915年,北洋政府繼續沿用清朝營造尺庫平制的制度,即1斤約為596.816克,但後來想想這實在是不方便(美國用的英寸、加侖、蒲式耳就經常造成混亂),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權度法》,規定除了原本的營造尺庫平制繼續沿用外,還額外並行萬國權度通制(即國際單位制)。

國民革命之後,取代北洋政府的國民政府以市用製取代營造尺庫平制,營造尺庫平制走入歷史。法定1斤等於500克,而16兩為1斤(即1兩等於31.25克)。

「市用制長度以米三分之一為市尺(簡作尺),重量以千克二分之一為市斤(簡作斤),容量以升為市升(簡作升),一斤分為十六兩,一千五百尺定為一裡,六千平方尺定為一畝,其餘均以十進。」——1929年2月制定、1930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第五條所規定

同時,第六條規定了,「兩:等於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錢(0.0625斤)」。

民國18年(1929年)《度量衡法》第六條,1930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計量,一直用到1959年

大家看到,這段時間,雖然斤的重量變了,成了500斤,但是一斤仍然是16兩,根據傳統來。

建國後,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於是,我國大陸地區就一直用到現在。

但是,臺灣地區不一樣,臺灣地區現在一斤用的是600克,這是受日本「尺貫法」影響;港澳地區也不一樣,原香港法例,1884年第廿二條,一斤為113常衡磅(即3斤等如4磅)。 現時香港法律規定一斤等於一百分之一擔或者十六兩,即0.60478982 千克。澳門也跟著用。

也就是說,理論上,大陸地區傳統市制已經廢除,只不過是借用了古代單位名稱而已,不過,我國也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這樣,當年統一度量衡的時候,有一個領域「網開一面」,這就是中醫,中醫處方用藥,為了防止計算差錯,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計量單位,不予改革(當然,後來也漸漸改為以克計量的國際單位制)。

中醫抓藥一開始還是允許用傳統的

1977年5月27日,我國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管理條例(試行)》第三條第二款:「保留的市制,要逐步改革。」

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關於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二、我國目前在人民生活中採用的市制計量單位,可以延續使用到1990年,1990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過渡。農田土地面積計量單位的改革,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改革方案,另行公布。」

於是,雖然我國民間至今仍習用「斤」作為重量單位,大部分商店為方便顧客,會使用500克作為價格的標示單位。但尺寸等長度單位已經不常見了。

相關焦點

  • 一斤剛好500克,一寸剛好3.33釐米,我國的度量衡是如何演變的?
    而度量衡方面也是如果,我國現在用的度量衡實際也是和國際接軌的,比如:公斤,平方米,米, 公頃等等,但是,中國民間通常還有一種另外一套度量衡:斤、兩、畝這類。「市斤」是中國民間最常用的單位大部分人買菜的時候,還是習慣說幾斤幾兩,而不是幾公斤,對吧。這類中國傳統度量衡,通常在前面加個「市」字,比如「市」斤。
  • 「量以載道」——度量衡的歷史
    有句話說「堂堂七尺男兒」,要是用現在的尺子量一下,七尺實在是太高了,姚明都不達標。杜甫寫詩稱讚李白「鬥酒詩百篇」,一鬥酒有多少斤,能喝下去嗎?我們經常形容兩個人差別不大是「半斤八兩」,半斤不是5兩嗎,怎麼多出3兩?這些都與計量即度量衡的發展演變有關。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歸根究底,還是不同的度量很惹得禍。這不免讓筆者想到了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大大阻礙了各國的交流。因此,從促進文化與商業交流的角度,了解另一個國家的度量衡還是重要的。      總體來說,當今世界主流度量衡單位大致分為兩大正營。
  • 《大秦賦》中提到「痛飲美酒十斤」,10斤是5千克嗎?其實少得多
    歷史劇《大秦賦》持續熱播,在劇中麃公被罷官一段,麃公提到了等嬴政統一六國後,他必當「飲美酒十斤」,為大王慶賀。許多觀眾感慨他的酒量之好,其實,若以今天的一斤(500克)來理解詞語,很不準確,當時秦國的10斤,比現在少得多。這要從古代的計量發展談起。
  • 《羋月傳》告訴我們:原來統一度量衡與國家的強盛如此密不可分!不信往下看……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國進行的第二次變法,提出了統一度量衡、廢除貴族井田制、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普遍推行縣制等六項政治經濟改革措施,還製作了標準量器——商鞅銅方升,其中一件流傳至今的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 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如1斤=10兩,1兩=10錢,則1斤=100錢,而1斤=500克,所以1錢=5克。如1斤=16兩,1兩=10錢,則1斤=160錢,而1斤=500克,所以1錢=3.125克≈3克。所以一錢相當於多少克關鍵取決於一斤等於多少兩。那麼,一斤究竟等於多少兩呢?
  • 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半斤八兩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李斯在重量方面遲遲拿不定主意,於是便請教秦始皇。但是,秦始皇卻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字,就讓李斯自己領悟去了,李斯也是個聰明人,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將「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一共16畫)作為重量標準,於是確定了一斤等於十六兩的規則,半斤自然就是八兩。老桿秤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了,據說最早是魯班發明的,當時約定1斤為13兩,將北鬥的七星和南鬥的六星共計13顆星刻在秤桿上定為一斤。
  • 水滸中的100兩相當於現在多少克?看看考古結果便知答案
    晁蓋古代的度量衡與這現代還是不一樣的,要想確定,閻婆惜能否拿得動100兩黃金,就得看水滸中的這個「100兩」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這樣才有可比性。《水滸》講述的是宋朝的故事,那就以宋朝的度量衡為參照物吧。說到度量衡,其實是三種計量單位的,度是指長度,量是指體積,衡是指重量。江湖一葦就與大家探討一下宋朝的「衡」吧。宋朝的重量單位有斤、兩、錢、分、釐、毫,具體換算關係為: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1分=10釐,1釐=10毫。斤和兩之間的換算是16進位的,其他單位之間是10進位的,這倒沒什麼,問題是宋朝的「斤兩」和現在的「斤兩」是一回事嗎?
  • 美國人堅持使用英制度量衡,造就了多少不便?
    關於度量衡的單位,這世界估計只剩下兩種,公制和英制。公制大家很熟悉,例如表達長度的米,表達質量的公斤,表達容量的升等等,都是從小就學習,並且全球通用的單位。而英制的話,大家應該也有所耳聞——包括表達長度的英寸/英尺/碼,表示質量的磅,和表示容量的加侖都屬於英制單位。
  •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
    QQ群號620431709,歡迎計量檢定人員加群交流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詔書形式頒布實施度量衡法令、統一全國度量衡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把度量衡作為行使政治權利的象徵、鞏固政權的手段、維持社會經濟和引領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技術保障
  • 度量衡法的制定與執行
    目前所見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是距今3700年前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刻在一塊高225釐米的橢圓形石柱上, 其中還涉及有關度量衡的處罰條例。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大概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左傳》中說:魯昭公六年(前536年),子產把刑書鑄在銅鼎上,因遭到奴隸主們極力反對而掀起軒然大波,但卻沒能阻擋新生事物的成長。不久,晉國的範宣子又將刑書鑄在鐵鼎上。
  • 由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看我國計量法制管理的一貫性
    以皇帝最高權威,頒布統一度量衡詔令。詔令原文如下: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詔令40個字,用統一的官方格式和小篆體鑄刻在度量衡器物上,規定凡「舟輿所載,日月所照」的地方都要遵照執行。同時監製了成套的權衡和容量標準器,頒發到全國各地。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中國計量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對於秦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各家之言較多。
  • 古裝劇,100兩銀子可以隨身攜帶,在古代100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
    畢竟100兩銀子,按照現在的計量單位計算有足足10斤,和一個鉛球重量差不多,隨身攜帶難道不沉嗎?要不說古代人的力氣都比較大呢。其實在古代的計量單位換算和我們現代是有區別的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度量衡單位也進行了統一,但在歷朝對度量衡單位,有不同的規定
  • 半斤八兩,一斤到底是多少兩?
    半斤是8兩,那1斤自然是16兩。可是,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1市斤,對應的卻是10兩,並非16兩。只有臺灣地區保留了半斤八兩的老傳統。傳統中國1斤為何是16兩呢?事實上,無論哪種度量衡、哪種換算關係,最初都是在生產和生活當中自然形成的。形成之時,不同度量之間並沒有特定的換算關係,是紛繁複雜的生產和交換逼著人們去尋找大家都能認可的換算關係。而這些換算關係往往並不是十進位,只有等到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為了計算和統計的方便,那些不符合十進位的度量單位才會被慢慢淘汰掉。
  • 古代的十六兩秤,為何又叫十六金星秤?還真與福祿壽三星有關!
    原來,這與我國古代的重量單位——市斤有關。市斤是我國古代重量度,簡稱「斤」。人們常說的「幾斤肉」、「幾斤棉花」等,現在還是我國一般市場上通用重量單位。只是,舊時的一市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二者是一樣的。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定十六兩為一斤呢?這其中隱含著什麼奧秘呢?1/一斤十六兩是誰規定的?
  • 祖先為什麼定一斤為十六兩呢?半斤八兩的意思
    文/隨緣老師(現/貨、外/匯、天/然/氣分析師帶你穩健盈利,交流  jk986143)  祖先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  半斤八兩,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八兩剛好是半斤。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過去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個事物是一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傷寒論》中1兩到底等於3克、8克,還是15克?
    為什麼及如何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二是這段文字中所說的「今秤」,當然是指唐代的稱量,而今稱與張仲景的稱量相似,那麼,「古秤」是指什麼時候的稱量?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的度量衡制度於新莽時期曾進行了一次整頓,但是至漢末晉初,由於封建地主階級貪得無厭、殘酷剝削,稱量任意增大,當局者無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