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8日開始,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以下簡稱社企論壇)2020向光獎的評選活動已經開展超過一個月了。
作為我國社會企業領域的重要獎項,每年向光獎的評選都是對社會企業發展狀況的一次集中展現,也是觀察社會企業發展趨勢的重要窗口。
從2007年社會企業概念被引入中國,一大批NGO開始實踐社會企業的理念,到2014年社企論壇成立,2017年開始進行社會企業評選,再到2020年向光獎的評選,社會企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在當下的環境中,應該如何理解社會企業?
「解決社會問題是我們設立獎項最核心的出發點,」社企論壇總裁馬翔宇強調,「我們更希望社會企業回歸企業的本質,在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自身是可持續發展的。」
從NGO到企業
追溯社會企業在中國的發展,2007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年。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與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合作推出專刊《透視社會企業:中國與英國的經驗》,首次通過出版物的形式全面地介紹了社會企業理念。
2009年,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啟動了在中國的社會企業項目,旨在向那些希望解決社會問題或已經付諸實踐的社會企業家、非政府機構從業者、社區領導者和年輕人提供技能培訓、導師計劃、英國的專業支持及對接社會投資機會。
彼時,參與培訓、進行社會企業實踐的更多是來自NGO領域的機構和從業者。2016年3月,該項目在中國正式結束。由此產生的《中英社會企業及社會投資名錄》,139家歷屆獲勝社會企業中,只有大約30%是公司。
隨著中國經濟和企業家精神的發展,這種狀況開始發生轉變。2012年以後,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加入解決社會問題者的行列。由最開始的捐錢,到帶動企業、員工參與, 2015年以後,企業和企業家作為主體參與到公益行業發展的勢頭越來越明顯。
「隨著企業和企業家的加入,勢必會產生一個問題——企業家會思考我到底是單純的捐錢捐物,還是說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或者資源優勢來解決社會問題。」馬翔宇表示。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以企業為主體運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向善的企業越來越多,從開始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成立的公司也開始變多。
《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掃描調研報告2019》顯示,社會企業的組織類型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工商註冊企業佔59.5%,非營利組織佔32.4%,5.1%的社會企業同時註冊了工商企業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等不同性質的機構。
與此同時,社會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市場運營:91.6%從事市場經營活動,58.4%佔比最大的收入來自市場運營。
社會企業的商業屬性越來越明顯。
從社企獎到向光獎
在社會企業發展的同時,與社會企業相關的第三方平臺、機構也陸續開始出現。最典型的就是社企論壇。
2014年9月,17家支持社會企業和影響力投資發展的基金會、公益創投機構和社會企業研究機構共同發起了中國社會企業和社會投資論壇。2018年5月,社企論壇正式註冊為北京市級民辦非企業單位北京社啟社會組織建設促進中心。
社企論壇致力於成為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生態系統構建的倡導者。通過每年舉辦社企論壇年會,社企論壇為社會企業搭建了一個全國性的溝通交流平臺。
2017年,社企論壇推出了中國社會企業獎,對社會企業進行表彰。
2018年,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更名為中國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獎項優化為社會企業獎和影響力投資獎。在對社會企業進行表彰的同時,發掘致力於扶持社會企業發展的社會投資機構。
2019年,隨著社企論壇戰略的調整,為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增設了商業向善獎,並整體更名為向光獎,寓意大家向光而行。
據馬翔宇介紹,社會企業獎的評選對象是為解決社會問題而設立的企業;商業向善獎的評選對象是商業企業為解決社會問題而設立的項目。
「把他們歸到一起叫向善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路上,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企業,我們都把它定義為向善企業。」馬翔宇表示。
2020的向光獎在保持社會企業獎、影響力投資獎、商業向善獎三類獎項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抗疫特別貢獻企業獎」和「年度研究獎「。
「我們是圍繞如何更好地建設行業生態來設置獎項的。打造獎項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倡導,是希望鼓舞和表彰行業標杆,推動更多機構運用商業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參與的人多了,才更能夠凸顯向光獎的價值,對更大範圍解決社會問題才有意義。」
新的起點新的未來
從7月8日啟動至今,向光獎的申報已經過去一個月了。據馬翔宇介紹,截至目前,2020向光獎之中國影響力投資人TOP3評選的申請數量較去年已有逾三倍的增長。
申請者中包含多家關注醫療、教育、消費和環保等領域的知名投資人,其背後的投資機構常年穩居各類投資機構榜單前列。其中一些投資人更是多家包括社會企業在內的頭部向善企業的早期投資人和伯樂。
投資機構的重視,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社會企業的活力與吸引力,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社會企業,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邏輯則更加清晰。
「我們希望進入我們視野的社會企業,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的企業。我們更希望社會企業回歸企業的本質,在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企業自身是可持續發展的。」馬翔宇表示。
《2020年初中國社會企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報告》顯示,在疫情的衝擊下,大部分社會企業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報告》深入調查了社會企業對政策、行業平臺和線上培訓三個方面具體需求。
政策支持需求中,社會企業對金融政策支持、援企穩崗政策、緩繳社會保險費和房租減免支持四方面需求較高,其中「金融政策支持」呼聲最高。
在行業平臺提供支持方面,超過78.58%的社會企業最想獲得「政府、大企業資源對接」,其次是「媒體採訪(線上)、宣傳報導」。
與此同時,為疫情結束後的發展做好準備,近一半的社會企業在剛需課程中對「疫情之下如何進行銷售管理」需求最高。
很顯然這些需求都是從企業運營、商業發展的角度提出的,而不是從NGO運作的角度進行的考量。
在馬翔宇看來,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社會企業暫時的困境,但從長遠看,對向善企業的發展,反倒是一個更好的機遇。
「因為高歌猛進忙著發展的時候,會把追求經濟效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疫情、國際環境變化等黑天鵝事件反而會促使更多企業和企業家反思——在高歌猛進的時候,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對於企業來說到底哪個更應該是一個長遠的追求?企業的的使命和終極目的究竟是什麼?」馬翔宇強調。
成為向善企業,恰恰是在複雜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背景下,很多企業在對自身價值反思之後的主動選擇和轉變。「讓我們感到特別欣喜的是,在我們接觸的一些企業家當中,能明顯感知到這種反思和變化。 」馬翔宇表示。
馬翔宇強調:「我們希望進入我們視野的社會企業,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的企業。我們更希望社會企業回歸企業的本質,在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企業自身是可持續發展的。」
而向光獎也在回應這種趨勢。據馬翔宇介紹,一方面,通過向光獎的評選,解決他們身份認知的問題,讓這類企業有一個明確的身份標籤,可以加入同行者的社群,為他們帶來前行路上鼓舞的力量,並由此喚起全社會對他們的尊重。
一方面,社企論壇會為社會企業提供實際的助益。包括打造加速器計劃、提升品牌影響力、獲得融資的機會、拓展國內國際視野等。
「解決社會問題是我們設立獎項最核心的出發點。社企論壇一直秉承的是做社會企業陪伴者的理念,我們希望能夠伴隨行業的發展。」 馬翔宇強調。
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機構、商業向善企業、社企論壇等平臺正在走向融合,社會企業發展的生態系統日漸成型,更多的社會問題將會通過商業手段得以解決。
向光而行,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