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有太多的科學家,軍人,工人等群體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犧牲。當年,很多人明知道參與這些項目,會承擔很大風險,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站出來,解放軍空軍少將楊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9年,楊國祥出生於雲南省玉溪市一個貧困的彝族山村。1948年春,楊國祥考入峨山地下黨領導的峨山中學,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楊國祥被保送到航校學習,是新中國第一批培養的飛行員。剛到航校的時候,由於中國空軍力量比較薄弱,根本拿不出像樣點的飛機讓航校學員們去學習。航校學習的條件也十分艱苦,航校用於教學的是幾架日本人留下來的落後教練機還有國民黨軍飛行員起來帶來的飛機。教員大多數是日本關東軍空軍投降人員和國民黨一部分起義人員。
1951年,楊國祥從航校畢業之後,分配到航空兵某團擔任飛行員,1952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參加了入朝作戰。1952年國慶節,楊國祥參加了國慶大閱兵活動,駕駛戰機飛越天安門。1954年,楊國祥參加了改裝某型號噴氣式戰鬥機的任務,榮立三等功,升為中隊長。1956年,在全國軍隊大比武中,楊國祥獲得了全國空軍比賽的第一。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在成功研製了原子彈,氫彈後,卻缺乏投擲原子彈,氫彈的飛機和飛行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國防科委二機部和飛行員經過一系列實驗,決定使用強五戰鬥機投擲原子彈,氫彈。楊國祥因為表現優異,飛行技術高超,成為了投擲核武器的飛行員。1970年,在經過長達兩個月的政治審查後,楊國祥被任命為投擲中國第一顆實戰氫彈的主飛行員。
1970年11月,楊國祥到達了西北核試驗基地機場,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秘密訓練。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楊國祥每天駕駛飛機進行嚴格的試投氫彈訓練,連續投擲了150枚與氫彈大小相同模型氫彈,最後又投擲了3枚與氫彈相同的遙測氫彈,最後終於達成了技術要求。
1971年12月30日,楊國祥駕駛著一架嶄新攜帶氫彈的超音速「強五K」飛機,昂首展翅靜靜地挺立在機場跑道線上,準備投擲中國第一顆實戰氫彈,周總理在北京坐鎮指揮,全國邊防警戒雷達開機進入一級戰備,嚴密搜索空中目標,以防敵機偷襲。12時20分,隨著核試驗機場指揮員宋佔元師長的一聲令下,楊國祥駕駛戰機起飛。
當飛機距離靶標中心9公裡時,核試驗指揮部發出了投擲氫彈的命令。楊國祥一拉駕駛杆,機頭慢慢仰起來,飛機仰到45度時,用力按了投彈電鈕,並迅速掉轉機頭飛回來。在這個時候,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投擲氫彈的裝置並沒有啟動,氫彈並沒有投擲成功。楊國祥迅速檢查了一遍投擲程序,發現並沒有什麼問題,之後又重新飛回去做了兩次投擲,但是都沒有成功,最後飛機油量也不足了,只能飛行40分鐘。
當時楊國祥如果自己跳傘,可能會倖存下來,但是飛機就不知道飛到哪裡去,很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損失。而且這枚氫彈凝聚了太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如果就這樣跳傘了,損失太大,所以他決定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把氫彈帶回去。飛機帶著氫彈著陸在當時是很危險的,稍有危險就會發生難以預料的損失。
當時整個機場的人員全部疏散到安全區域,只有師長宋佔元和一個參謀留了下來,負責指揮楊國祥降落。幸運的是,楊國祥駕駛著飛機安全著陸了,氫彈也沒有爆炸。事後查出是因為當時工廠加工工業粗糙,導致投彈系統的一個電磁開關沒有打開。1972年1月7日,楊國祥又進行了第二次投彈,這次投彈很成功,氫彈爆炸的聲音震撼了整個羅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