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強5投氫彈:飛行員帶彈返回威脅萬人生命

2021-01-13 網易軍事

當你的任務是去投擲一枚核彈時,你返回基地時最好不要把核彈也一起帶回來。但是將核彈帶回基地這件事就在1971年發生在楊國祥身上。楊國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位飛行員。


資料圖:可掛載氫彈的強5甲。


資料圖:可由強-5甲掛載的氫彈。

前言:當你的任務是去投擲一枚核彈時,你返回基地時最好不要把核彈也一起帶回來。但是將核但彈帶回基地這件事就在1971年發生在楊國祥身上。楊國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一位飛行員。他把他那令人驚悚的往事講述給Bob Bergin。Bob Bergin是前美國駐外使領館職員,他寫了很多中國和東南亞的航空歷史故事。在2009年初他在雲南昆明採訪了楊國祥先生,昆明大學的趙剛先生在採訪中擔當翻譯工作。

1.

《航天》:您出生於雲南一個偏遠山區,您是怎麼成為一名飛行員的?

楊:我小時候和讀書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我和地下黨有聯繫,並且加入了共青團。1948年11月我參加了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暴動,之後撤退到山裡打遊擊。到1949年我正式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中國空軍成立。那時侯我們飛行員很少,空軍建立了航校來培養飛行員。1950年韓戰的爆發加快了培養飛行員的進度。當時我所在部隊有1000人報名參加空軍,我就是其中之一,一共選了包括我再內6人去昆明體檢。體檢之後我們6個人只有我過關了。

1950年2月我被送到北京,從那裡又到了牡丹江航校。那時我們的教員大部分是志願幫助我們的日本戰俘和國民黨起義人員。飛機都是經歷國戰火存留下來的美式和日式飛機。我們一共就訓練了3個月就去了戰鬥部隊。我一共有70個小時的飛行經驗,就派去飛俄制強擊機伊爾10,二戰中著名的「飛行坦克」伊爾2的改進型號。先開始我分在22師,後來去了11師。11師參加了韓戰。

我們當時被派駐東北,準備到朝鮮的機場去部署。但我們準備要去的機場被美軍F-84戰鬥機摧毀了,所以就沒去成。我們親眼目睹了韓戰。在國內的空軍基地,我們可以看到天上飛的美國F-86戰鬥機。我們知道大部分美國飛行員有上千個小時的飛行經驗,而我們飛行員則只有一點飛行經驗。在經驗上,我們是小孩和大人相比。我們唯一的長處就是勇氣。

韓戰後,我們改裝了米格-15用於對地攻擊。許多蘇聯給我們的飛機因為發動機壽命短而廢棄了。1958年中蘇關係惡化後,中國決定自主研發強擊機。

我們那時缺飛機,缺燃油。因為缺乏燃油和備件,大部分飛機都停在水泥跑道上面。一年我們只能飛40個小時。招新飛行員也停了幾年。

2.

《航天》:請您談談在強-5研發過程中您的經歷。

楊:研製強-5經歷了長年的艱苦工作。但是中國還是能自主研製其第一款軍用飛機,強-5超音速強擊機。總設計師是以前國民黨的軍工人員陸孝彭。他在美國學了飛機設計,國民黨撤到臺灣去的時候,他留在大陸。他以米格-19作為樣板,來設計一種加大了航程的對地攻擊機。陸孝彭對米格-19進行了很多修改,因此強-5和美國F-4「鬼怪」有些像。

1965年,作為被選中的四名飛行員之一,我參加了強-5的試飛。我從來沒飛過超音速飛機,所以為了過渡,我被派去飛米格-19,後來又去飛改裝了的具有對地攻擊能力的米格-19。最後我去了唐山去飛強-5。1966-1967年我飛了200多個架次的強-5。最後我準備了一份關於強-5優點和缺點的報告。

1967年一個討論生產強-5可行性的會議在北京召開。這個會議是強-5研製計劃的一個關鍵點。在會上,我被要求發言。我引述了我在報告中提到的一些材料,包括它的問題,比如控制問題。強-5是液壓操縱的,其對操作的響應比較遲鈍。其液壓過低。這也使其在達到時速330公裡(205英裡)收起起落架出現困難。

這次會議決定了強-5的生產。儘管當時文革幹擾,黨中央決定生產250架強-5。我被任命為強-5試飛小組的負責人,職務是空軍科研訂貨部部長。

儘管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強-5的研發進度還是落後於我們先前的預想。1969年強-5才通過所有的測試。著一年12月我進行了最後一次飛行後,強-5宣布定型。

當我們還在試飛的時候,核武器研究所的負責人和我談過話,我開始意識到強-5可能被包含在某個戰略計劃中。他問道是否有飛機能攜帶「大炸彈」,比如說氫彈。這種炸彈要比我們所有的其它炸彈都要大。我說強-5也許可以。

之後,周恩來總理問道適合攜帶氫彈的飛機,空軍軍械部負責人推薦了強-5。這就涉及到一個由誰來執行空投任務的問題。類似任務的飛機如-22有6名機組人員,而強-5隻有一名飛行員。飛行員必須技術高超,對於強-5非常熟悉,並且政治上合格可靠。核武器研究所請示由能否我擔任此次任務的飛行員。1970年4月底,我接到通知,我將執行空投氫彈的任務。

3.

《航天》:您能參加這次任務組織準備工作的討論嗎?

楊:我和核武器研究所負責人一起討論強-5的性能。強-5機腹炸彈倉的空間有限。氫彈有兩米(6.5英尺)長,重量為一噸。我們一共討論了三天,最後決定氫彈可以採取外掛方式,掛在機腹下一個半凹的空間裡,採取兩個掛鈎的懸掛方式。之後我們加了一個裝置將炸彈彈出去,這樣投放炸彈時炸彈不會和飛機碰撞。這種改裝攜帶氫彈的強-5型號被命名為強-5甲。我們相信在1970年底我們能投擲氫彈。

炸彈不能採用常規的投彈方式,而要用向上甩投的方法投向目標。我們採用的戰術是以300米(984英尺)的高度時速900公裡(560英裡)接近目標。當時大部分雷達對這個高度以下的目標探測能力比較差。當飛機離目標12公裡(7.5英裡)時,飛機以45度角爬升,到了1200米(3936英尺)的高度,我將會投彈。

炸彈與飛機分離後,將繼續爬升到3000米(9840英尺)高度,而後下墜。炸彈到達目標正上空要60秒。在飛機和炸彈分離後到炸彈到達目標上空,飛機往回飛脫離爆炸區域。

我們的靶標是直徑200米(656英尺)的圓,這個靶標我通常能擊中。我大約每投十次就能有一次將彈投到離圓心距離50米(164英尺)的範圍內。我們使用和氫彈重量尺寸一樣的模型彈,只不過是用水泥和鋼鐵做的。我練習了200次投彈。

接下來,在1970年底,氫彈出了問題,在羅布泊實驗點,炸彈爆炸了,但預期的熱核反應沒有發生。氫彈爆炸失敗了,問題必須要調查。我的強-5甲投彈任務中斷了。我回到了山東的單位。

1971年9月的一個政治時間最終決定了投擲氫彈的時間表。副統帥林彪在政變企圖失敗後逃往蘇聯的途中飛機失事死亡。軍隊引起震動,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主席決定這一年投擲一枚氫彈。

投彈任務的日期是保密的;一旦日期選定,並由毛主席批准,核試驗基地所有人員必須全部留在基地,不得外出。

核武器研究所的負責人把我拉到一邊,私下簡要地跟我提了在核爆炸中我會碰到的情況。他保證我不會有任何危險。因為我練習過多次,所以當我帶實彈飛行時,我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同。

4.

《航天》:實際飛行任務那天出了什麼事?

楊:1970年12月30日,天氣情況良好,接近中午的時候,我從基地起飛,飛向目標所在地,離基地300千米(186英裡)的羅布泊零號地點。按照預定計劃,我以時速900公裡飛行,飛行高度300米。離目標12千米時,我開始45度角爬升,到達高度1200米,開始投彈。

沒有反應,氫彈沒有和飛機分離!儀表顯示氫彈還懸掛在機上。我再次向目標飛去,準備第二次投彈。

我們事先有應急方案。有三個獨立的機械裝置用於投彈,它們分別與掛鈎連接。其中有兩個機械裝置是用來備份的,以防第一個裝置失靈。我三個裝置都試過了,全部失效。

我第二次接近目標時,我採用了同樣的投彈方式,炸彈沒有投下。我調整方向,第三次飛向目標,炸彈同樣沒有投下。情況緊急,此刻飛機燃油開始告急。

在起飛前,我溫習了應急程序。我有三種選擇:我可以跳傘棄機,使飛機墜毀在羅布泊實驗場周邊的沙漠裡。我可以將飛機迫降在戈壁,這樣就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我也可以努力將飛機開回基地。我想到人們在氫彈計劃上花費的時間和努力,以及中國人民為之花費的巨大物質財富。我做出了決定,我將把飛機和氫彈一起帶回基地。

這是有很大風險的。基地有一萬人,但是只有極少數人知道我所執行的任務。如果出了問題,成千上萬人將要送命。在著陸時,懸掛在機腹下的氫彈離地面僅僅十釐米高。

在我飛行時,西北所有的無線電站全部關閉,區域內所有航班全部取消。我通過無線電告訴塔臺我決定返航。我請求基地所有人撤到基地的地下坑道裡去。周恩來總理髮布了人員撤離的命令。

5.

《航天》:如果在著陸時氫彈碰到跑道,它有可能爆炸嗎?

楊:氫彈爆炸要解鎖五道保險。當氫彈掛到飛機上的時候,第一道保險解鎖。飛機起飛15分鐘後,第二道保險解鎖。當飛機到達目標區域時,第三道保險解鎖。當飛行員決定投彈時,第四道保險解鎖。第五道保險也就是最後一道保險在彈投下後60秒自動解鎖,然後氫彈立即爆炸。

沒有人能確信當氫彈碰到地面是否會爆炸。但是我有信心讓飛機「柔和」著陸。那麼我就帶著氫彈著陸了。這是個完美的著陸。當我關閉發動機時,機場一片寂靜。我完完全全是獨自一個人了。機場被遺棄了,全部的一萬人都在地下坑道裡。我沒辦法離開座艙,沒有梯子讓我從機身爬到地面。我呼叫塔臺要求幫助。塔臺告訴我自己想辦法爬到機尾,然後跳下來。指揮塔的人非常生氣,在他們眼中我使一萬人面臨生命危險。

我造成了一個大麻煩。當我報告我要帶氫彈返航,基地拉響了撤離的警報。此時正是基地午飯時間。所有人都在吃飯。他們必須跑出去,戴上防毒面具,並擠進坑道。因為沒人留在廚房,一個煮飯的大爐子著火了。從此之後基地所有人都記得我的名字。因為我差一點就給他們帶來了末日。

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人靠近我的飛機。處理氫彈的程序規定必須穿膠鞋和不產生靜電的衣服。金屬不允許在周圍出現。在儲藏核武器的地堡,所有的鋼鐵柱都要包上銅。沒人會預料我帶著氫彈返航,沒有裝備著防護設備的特種勤務車輛。我在地上坐了好久。

6.

《航天》:出現無法投彈的原因是什麼?

楊:我們把投放裝置送到北京去分析。經確定掛鈎失靈的一個原因是機械裝置在裝上掛架前被細心保存在一個溫室裡。這並不是正常流程的一部分。但是這是第一次投放氫彈實彈,所有人都格外小心。當飛機和冷空氣接觸,突然的溫差導致機械裝置部件變形超差,以至於投放氫彈失敗。掛鈎和投放的機械裝置做了改進,因此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了。

7.

《航天》:那麼您第二次投彈實驗時就不擔心嗎?

楊:中央決定於1972年1月7日進行第二次投彈。當時風向良好,羅布泊試驗點天氣情況良好,但前方有冷空氣進入。當我起飛時,基地已經開始飄雪。

這一次沒有出現問題。我按照程序飛行。當我投放氫彈時,氫彈按照預定設想和飛機分離。當氫彈離機時,我調整方向,脫離爆炸區域。特殊的防護材料能保護我在座艙裡的安全。接著我看到大火光,非常大的火光。氫彈在離地面的預定高度爆炸。我感受到了衝擊波,感覺就像一條小船在大海裡顛簸。之後我看到空中升起的蘑菇雲,此時我已離零號爆炸點20公裡了。

看蘑菇雲的時候,我能看到蘑菇雲裡一層一層的不同的連在一起的煙雲。就象煙從煙囪裡出來一樣。那時我感到非常高興。試驗成功了!此時我有了新的憂慮,怎樣在冰雪覆蓋的跑道上著陸?

著陸後,在基地,我沒有發現什麼興奮的氣氛。因為雪,人們沒有看到什麼東西。沒有看到零號試驗場周圍人們所看到的大火光和蘑菇雲。

在慶祝改裝強-5甲工程的慶典上,我被表揚為中國核計劃作出了貢獻。周恩來總理說在第一次試驗中將氫彈安全帶回是個奇蹟。在那個時候所有的這些都是高級機密。在接下來的20年裡我的名字一直都保密。直到1999年才被正式確認。那是在在建國50周年成就慶祝「兩彈一星」(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的會議裡。

後記

楊後來一直飛強-5,直到他50歲停飛。後來他回到了雲南省,現在住在省會昆明。參加氫彈試驗的強-5甲11264號機在北京附近的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很多強-5飛機在其定型40年後,仍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服役。

(原標題:揭秘強5投放氫彈:飛行員帶彈返回威脅1萬人生命)

相關焦點

  • 新中國首次甩投氫彈,卻出意外!飛行員決定帶彈迫降,成世界首例
    在二戰時期,美國為了結束戰爭曾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這直接導致了日本的投降,結束了二戰。五十年代是時兩國一度以核武器威脅對方讓步。在韓戰期間,美國也不止一次的恐嚇中國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核武器攻擊。這一切的一切激引起了毛澤東的決心,他下定決心要搞核武器。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核武器都不能稱為大國。在中蘇友好時期,蘇聯曾援助中國發展核武器事業。
  • 強5甲飛機成功投擲氫彈 49年前羅布泊上空的一次「狂飆」
    今年是我國第一顆氫彈甩投成功49周年。我國彝族飛行員楊國祥於1972年1月7日,駕駛強5甲飛機,成功地投擲了我國第一枚實用氫彈,使這次核試驗獲得圓滿結果。1971年12月30日,在我國西部靶場作實用氫彈的投擲試驗,由於掛彈推脫機構出了故障,因而強5甲不得不帶氫彈返場著陸,而1972年當日是在充分優化和訓練純熟條件下完成使命的。
  • 1971年,飛行員楊國祥投放氫彈失敗,油只夠飛40分鐘,他放棄跳傘
    1961年10月30日清晨,爆炸威力相當於5千萬噸當量的「大伊萬」氫彈被裝進了蘇聯圖-95戰略轟炸機。幾小時後,人類歷史上最劇烈的核爆炸試驗即將開始。這位投擲氫彈的英雄,就是飛行員楊國祥。鮮為人知的是,第一次氫彈投放時,由於設備突發故障,並未成功投放,如果飛行員此時跳傘,自己是可以逃生的,但是失控的飛機帶著恐怖的氫彈,落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場災難。楊國祥以超常膽略和精湛的飛行技藝,冒險帶彈返回基地。1929年出生的楊國祥是雲南彝族人。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空軍飛行員。
  • 「彝族雄鷹」楊國祥:唯一攜帶實戰氫彈,駕駛戰鬥機著陸的飛行員
    兩彈一星許多人知道,就是原子彈,氫彈和衛星的研製和發射。 在1971年的時候,我國就有這樣一位優秀的飛行員,在進行投擲氫彈的演習中,他所駕駛的戰機因意外而未能完成對氫彈的投擲,但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他帶著必死的決心,毅然決然帶著氫彈著陸。那麼,這位飛行員究竟是誰?他的名字叫楊國祥!
  • 1971年氫彈試驗,飛行員三次投擲都失敗,寧願粉身碎骨也不跳傘
    在兩彈一星的建設中,太多太多人付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甚至是生命。除了眾多科學家外,還有無數的軍人,工人,青年知識分子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些人中,楊國祥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1929年,楊國祥出生於雲南玉溪一個貧困的彝族小山村,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楊國祥被保送到航校學習。
  • 【雲南傑出人物】投擲第一顆實戰氫彈的英雄飛行員彝族之鷹楊國祥
    克服重重困難,經過11個月的艱苦學習,我以優異成績學完了PT-17、Z-5、九九高級教練機和九九襲擊機等4個機型的飛行技術,並成為這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飛行員。」楊國祥在一次採訪中這樣敘道。楊國祥被毛主席、周總理批准為用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超音速強五戰鬥機投擲中國第一顆氫彈的飛行員。1967年,我國第1顆氫彈被成功研製並爆炸,但是想要知道這一次的研製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戰價值,只有通過實驗才能證實。科研人員,決定以國產的強五戰機來完成這次實驗的投彈任務。對強五戰機十分熟悉的楊國祥,最終成為投彈飛機的主飛行員。
  • 1971年氫彈投擲失敗,飛行員寧願粉身碎骨,也絕不跳傘
    1950年,楊國祥被保送到航校學習,是新中國第一批培養的飛行員。剛到航校的時候,由於中國空軍力量比較薄弱,根本拿不出像樣點的飛機讓航校學員們去學習。航校學習的條件也十分艱苦,航校用於教學的是幾架日本人留下來的落後教練機還有國民黨軍飛行員起來帶來的飛機。教員大多數是日本關東軍空軍投降人員和國民黨一部分起義人員。
  • 能投放10萬噸當量氫彈,一夜之間消失,強5為何突然退出現役?
    強五在1958年立項,配備有兩臺渦噴-6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為1.1馬赫,機身上可以掛載2枚250公斤級的航空炸彈,機翼下可以攜帶2個57毫米的火箭彈,後期還能攜帶2枚霹靂2空空飛彈用於自衛。該機在1966年量產,當時的主要戰術任務是執行近距空中支援,採用低空突防的方式打擊敵方裝甲集群。為了應對來自蘇聯地面坦克集群的威脅,強-5最重的任務是進行戰術核打擊。
  • 1971年,飛行員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捨生忘死帶彈著陸
    在1971年的時候,中國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優秀的飛行員,在進行投擲氫彈的演習中,他所駕駛的戰機因意外而未能完成對氫彈的投擲,後來,為了祖國的發展,他毅然決然帶著氫彈著陸。那麼,這位飛行員究竟是誰?在這場演習中,他又有著怎樣特殊的經歷呢?
  • 強五座艙高清圖首見,竟然用民用GPS,當年就是靠它去投氫彈的啊
    你可能想不到,這款小強是我們唯一能掛載實用氫彈的攻擊機。當時,為了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人民空軍的飛行員們甚至設想過掛上氫彈進行單程攻擊。五十年前,就是圖中的這位飛行員楊國祥,帶著實用氫彈準備投擲時因為故障被迫返回到機場,著陸時,氫彈距離地面的高度不過只有十公分距離。
  • 電磁脈衝彈?紅汞核彈?三相彈?氫彈?
    中子彈(neutron bomb)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當量小型氫彈。更正式的名稱是強輻射武器。中子彈是特種戰術核武器,爆炸波效應減弱,輻射增強。只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很小,也不會帶來長期放射性汙染,儘管從未曾在實戰中使用過,但軍事家仍將之稱為戰場上的「戰神」──一種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戰術武器。
  • 1971年,我們的戰士投擲氫彈失敗,他竟放棄逃生選擇與氫彈共存亡
    這個人被稱為彝族雄鷹,而且還見證了氫彈的成功試爆。那麼這位飛行員究竟是誰?一位有理想的飛行員——楊國祥,這位捨生忘死的飛行員是一位彝族人,他叫楊國祥。他出生於1929年的雲南玉溪的一個彝族山村裡。那個時候社會動蕩,這也註定了他的人生不會平凡。他在1948年考入了峨山中學,在那裡深受改革的影響,並且愛國主義情懷非常濃烈。
  • 經典戰機系列:一代神機——強-5
    強-5在氣動外形上把米格-19的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這也是我國第一架「尖頭」戰鬥機。有很多觀點認為這是方便加裝火控雷達,事實上直到現在還在服役的強-5有些仍然沒有加裝雷達。事實上當初採取兩側進氣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改善飛行員的視野,讓飛行員在對地攻擊時視角能更廣。
  • 原子彈、氫彈、三相彈、中子彈哪家強?核武器威力排行榜
    第一代:原子彈 原子彈是以重核鈾或鈽裂變的核彈,其原理是核裂變鏈式反應——由中子轟擊鈾-235或鈽-239,使其原子核裂開產生能量,包括衝擊波、瞬間核輻射、電磁脈衝幹擾、核汙染、光輻射等殺傷作用,一個原子彈產生的爆炸力有幾萬噸TNT炸藥的當量,典型的原子彈就是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
  • 1971年,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放棄逃生選擇與氫彈共存亡
    在1971年的時候,中國曾經出現過這樣一位優秀的飛行員,在進行投擲氫彈的演習中,他所駕駛的戰機因意外而未能完成對氫彈的投擲,後來,為了祖國的發展,他毅然決然帶著氫彈著陸。那麼,這位飛行員究竟是誰?在這場演習中,他又有著怎樣特殊的經歷呢?
  • 49年前,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沒有選擇逃生,與氫彈共存亡
    當時我國航空事業剛剛起步,優秀的飛行員比飛機本身更珍貴。一個普通飛行員的身份已經足夠讓他獲得眾人的認可,但楊國祥並沒有因此滿足,他還想要變的更好。於是他經常反覆練習老師教的基礎操作,深夜舍友們在睡覺的時候他也悄悄在被子裡打著手電筒,默背理論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綜合成績中,楊國祥牢牢佔據第一名的寶座。
  • 1971年,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卻放棄逃生選擇,與氫彈共存亡
    有的士兵為此付出了生命,有的士兵則成為了英雄,但他們都是我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敬佩的人。回顧當年的歷史,我國為了國防安全,也曾經進行過氫彈的試驗。但這類武器太過於危險,甚至曾經在投放的過程中出現失敗,場面一度非常緊張。但有一位軍人,但他卻用自己的意志穩住了陣腳,並且最終完成了任務。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原子彈、氫彈、鈷彈的威力有多恐怖?誰才是最強武器王者?
    原子彈爆炸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原子彈,一顆叫做「小男孩」,一顆叫做「小胖子」。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TNT的當量,有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氫彈爆炸的原理是先利用常規的炸藥引爆原子彈,再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來引發熱核聚變,從而引爆氫彈,因此,原子彈和氫彈的關係就好比是導火索和炸藥的關係。因此,氫彈比原子彈更加恐怖。其中氫彈中的一種,三相彈,俗稱「髒彈」,威力更為巨大。
  • 一枚鈷彈真的能消滅全人類嗎?什麼是鈷彈?
    鈷60是一種穿透器非常強的核輻射元素,半衰期是5.27年,會通過β衰變來釋放出高達315 keV的高速電子,此外,它還會釋放出兩束伽馬射線。極強的輻射會直接破壞生物的DNA,讓地球的生物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滅亡。
  • 1971年,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放棄逃生,選擇與氫彈同生死
    但是有了原子彈還不行,國際上又出現了更加可怕的力量——氫彈。在這種壓力之下,我國又進行了新的調整,並且決心要研製我們自己的氫彈。終於,我國經過自身的努力,已經將第一代的氫彈研究出來,接下來就需要進行氫彈的投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