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一辰》

2020-12-23 佛天慈佑一沙門

西行求法的先驅者——法顯

天佑

與道安同時的法顯(西元三三四至四二〇年),同樣是一位了不起的佛門先賢。他俗姓龔,平陽郡武陽縣(今山西襄丘)人。家中原有兄弟四人,後皆不幸夭折,只剩下他一個。父母非常害怕,便將只有三歲的法顯度為沙彌。

說來也很奇怪,只要接回家中,小法顯就會得病;一旦送回寺內,就會恢復如初。不得已,母親只好在屋外建造精舍,以便時時親近。十歲那年,父母先後離世,法顯「至性過人」。其後再無牽掛,依然捨身緇門。

自幼生活在廟裡,耳聞目染全是佛教典籍;不受纖塵,自然進步神速。無奈,此先譯經不成系統,產生不足之憾;法顯暗暗發願,一定要將缺傳的經典譯來。晉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一說隆安四年,即宏始二年),機緣成熟,法顯以近古稀之高齡,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結伴,前往西域。

當時的河西走廊民族割據,各自為政;旅途非常艱難。直到第二年夏天,才過了範川(今甘肅省榆中縣東北),來到張掖。在這裡,法顯與另一支西行的僧團(寶雲、智嚴、慧簡、僧韶、僧景)相遇;由於志同道合,便在一起結夏。

當年秋季,他們同路來到敦煌。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整,正好有使者出塞,法顯團隊便隨之啟程(寶雲團隊在此別過)。由於得到太守李浩的供給,裝備充足。他們沿著枯骨路標(《高僧法顯傳》:「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幖幟耳」),穿行沙磧地帶;行走十七天,差不多千五百裡,來到鄯善國。

其後,轉向西北,在烏夷國遇到寶雲團隊。此地環境惡劣,民風不類,再加上當地僧團並不承認他們,智嚴、慧簡、慧嵬三人只得返向高昌化緣。剩餘人等得到符公孫的供給,直向西南進發。

在荒漠行進月餘,於隆安五年(西元四〇一年)一月五日到達于闐。這是一個佛教國家,國豐民樂,法顯等人受到國主禮遇。稍作停留,七人又再分道:慧景、道整、慧達先行動身,向竭叉國出發;法顯等人則在于闐停留,等候參與四月間的「行像」盛會。

會後,僧韶獨自追隨一位印度僧人前往罽賓。法顯等人則經子合國,南行入蔥嶺山;在於麾國過夏後,到竭叉國與慧景等人匯合。恰巧遇上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他們便在那裡休整。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次年度過蔥嶺,進入北印度陀歷國。繼續沿嶺往西南行進,終於渡過新頭河;這是連張騫都沒有來過的地方啊!

慧景、道整、慧達三人急於「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先向那竭國出發;法顯等人則在烏長國結夏。安居畢,再次啟程;南下經宿呵多、竺剎尸羅、健陀衛到弗樓沙。

不想,先行一步的慧景等人出了變故:慧景病了,道整留下來照顧他;慧達一人回到弗樓沙,與拜謁、供養完佛缽的寶雲、僧景一同歸國(他們的目標是巡禮佛跡,與法顯不同)。

此時,慧應已在佛缽寺病故,法顯只能獨自前去有多處佛跡的「那竭國界醯羅城」,並在那裡過冬。

元興二年(西元四〇三年),法顯、慧景、道整三人南度小雪山。不料,慧景大病初癒,不敵嚴寒,未能走出雪山。法顯、道整來到羅夷國結夏。後經西印跋那國,度新頭河到毗荼國;再入中印摩頭羅國,過蒱那河東南行,於翌年春季到達僧伽施國。

在龍精舍過夏後,又繼續往東南行經罽饒夷等六國,來到毗舍離。度恆河,南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順河西行,經迦屍國波羅捺城,再從西北到達拘睒彌國。在這廣泛遊歷的過程中,法顯瞻禮了多處佛跡。

義熙元年(西元四〇五年),法顯回到巴連弗邑。他在這裡住了三年,搜求各種經論;同時學習梵語,以便抄寫法本。法顯西行,初衷是為求取律藏。在此之前,他在流行說一切有部的北印度找不到成文律本(戒律傳授全憑口傳心記)。

如今,來到巴連弗邑,才得到一部完整的律藏——《摩訶僧祇律》。(《法顯傳》:「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涉乃至中天竺,於此摩訶衍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訶僧祇眾律。」)

同時,他還抄得七千偈的《薩婆多眾鈔律》(《十誦律》)。這兩部律都是當時通行的本子。此外,他還收集到約六千偈的《雜阿毗曇心》、約五千偈的《方等般泥洹經》及《摩訶僧祇阿毗曇》等。不負辛勞,法顯終於完成了他的素願。

與他同行的道友此時僅剩道整,而道整已經習慣了印度的生活,決定不再離開;法顯便預備獨自東還,好將佛經傳譯流通。他往東經瞻波國,於義熙四年到達東印度多摩梨帝國;在此地,為了繼續寫經和描摹畫像,住了一年餘。

五年,他從海口搭商人貨船往獅子國(斯裡蘭卡),又用兩年時間多方搜求經本;得到彌沙塞部《五分律》,並《長阿含》、《雜阿含》、《雜藏經》等經典。

義熙七年,法顯搭乘商船從南海啟程歸國。一路漂流,一路轉程,終於在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抵達青州(今山東即墨)南岸。法顯自西元三九九年啟程,途經三年抵達南亞;廣泛遊歷六年後,經獅子國,又用三年時間才回到祖國。前後十餘年,經歷三十餘國。漢地僧人,陸往航歸成功求法,此屬首創。

同行者十餘人中,僅法顯一人成功將經典取回。這一壯舉,鼓舞了後世西行取經人的決心。法顯在青州,得到太守李嶷的熱情招待。次年秋,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住道場寺,會同佛馱跋陀羅及寶雲等人一同譯經,完成夙願。五年後,譯事告一段落,法顯轉赴荊州辛寺,並在那裡逝世。

法顯在建康道場寺,與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五部經律:《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此經為我國首唱「佛性」——「如來藏」說,又不許闡提成佛,保存了該經的早期面目,甚為珍貴)、《雜藏經》一卷。

(舊傳,他還與佛馱跋陀羅一起譯出了《雜阿毗曇心論》十三卷,可惜已佚。至於由他帶回的《彌沙塞律》,後於劉宋景平元年——西元四二三年,由罽賓律師佛陀什譯出。《雜阿含》於劉宋元嘉十二年——西元四三五年,由求那跋陀羅譯出。元嘉十年——西元四三三年,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補譯求那跋摩翻譯未畢的《雜心論》,所據即法顯攜回抄本。《長阿含》由罽賓婆沙師佛馱耶舍在長安依另一底本譯出,法顯抄本埋沒未傳。)

這些譯本,譯文都很樸素,別成一格;補足了許多缺傳的大小乘三藏基本要籍。

相關焦點

  • 西行求法第一人 | 一個老人歷時十五年的求法之路!
    他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海外取經求法最突出的一位,還是一位偉大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晚年撰寫《法顯傳》。法顯(公元337年—420年),東晉高僧,是我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晚年著《佛國記》,記錄邊疆地區及途經佛國的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法顯大師從長安出發時,已經62歲。
  • 法顯取經的故事
    法顯最終決定,西行經絲綢之路前往佛法的發源地印度,求取佛法戒律的真諦。也許是虔誠信仰的支撐,讓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決定勇敢的踏出這一步,向著瑰麗而神秘的遠方前行。很快,法顯一行人遇到了西行路上的第一個難關——白龍堆沙漠,在他後來的遊記《佛國記》中,法顯記述了自己穿越沙漠時的情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經過十七個晝夜,一行人終於穿過沙漠,到達西域小國——鄯善(又名樓蘭)。
  • 法顯在西行路上沒關注到世界文明格局之大變革?
    實際上,法顯在弗樓沙所見到的景象,已是三百多年前那個佛教輝煌時代的尾聲。離開弗樓沙,下一站是那竭國,就進入了今天的阿富汗境內。法顯沿絲路西行求法之時,正是東西方文明版圖即將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當時,蠻族和匈奴人席捲歐洲和北非。公元410年,羅馬被西哥特部族首領阿拉裡克攻佔,誰會相信,「一個徵服了整個世界的城市卻遭遇了徵服」,「眾國之母如今已成為墳墓。」歐洲人的物質文明水準一落千丈。
  • 法顯傳奇——電視臺報導
    法顯(334—420),俗姓龔,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東晉高僧,3歲時度為沙彌,20歲受具足戒,時有「志行明敏,儀軌整肅」之稱譽,他是中國到天竺取經求法的先驅者
  • 東晉法顯——「西天」取經的中國第一僧人
    張騫與鄭和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探險家和文化使者,但是我們卻忘了東晉的一位高僧——法顯。法顯(公元334年—420年),山西人,東晉高僧,中國佛教史上著名高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陸路前往天竺,又從海路返回中國求法的大師,也是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 彌勒行儀之正見、正觀與三類差別·《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一子》
    門檻降低、方便眾多(方便行法:針對大眾,參考外法,迂迴趨向目標的一般實踐)、行式簡便,故而擁有廣泛受眾基礎。這是理、行二入不同行法的特點。學人依據自身根器(性格、因緣、條件等),選擇相應道路。無論如何,兩相結合才能進步。無論理入還是行入,要想達成目的,終極目標、行進方向、持久動力(正知見、菩提心、出離心)缺一不可;這就是被並稱為「三主要道」的道理。
  • 法華經·彌勒菩薩品
    妙光是位智慧高深的菩薩,他有位弟子貪求名利,被稱為「求名」。求名常到貴族家走動、攀交情。因為心思都放在名利上,對於老師所教授的經典,總是忘得比記得還多。妙光菩薩講說《法華經》八十小劫,弟子們都認真聽講,背誦流利。唯獨求名背得結結巴巴。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相對後出的大乘行派而言,南傳佛教偏重實相修法——是守古的;所以,除巴利三藏中提到的人物,其餘一概不予承認。這種保守的風格,尤其展現在對於律法的態度上:「凡是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凡是已經制定者不應廢除;佛陀如何制定,即應如何受持遵行。(《漢譯南傳大藏經大般涅槃經》)」於是,大乘行派(北傳佛教)中的許多菩薩,南傳佛教概不認識。唯有彌勒菩薩是一個例外。
  • 彌勒信仰的實踐者——白話兜率龜鏡集中·《彌勒文化研究之戊二》
    彌勒信仰的實踐者——白話兜率龜鏡集中慧雲法師慧雲,俗姓姚,湖湘人。十歲時禮南嶽初祖出家;既能接受調教,稟承慈訓,又因聰敏靈慧,喜歡獨自體悟法義。二十歲時圓戒;嚴淨毗尼,非常自覺,又好研究戒相,科解開講。期間,還不忘記去做各種善舉,廣種福田。後來,他到江北行化,來觀梁苑。夜宿繁臺之時,眺望江北,見有靈異之氣直衝九霄。
  • 白陽普度佛子行,彌勒善法應運生……
    站在紅旗下長大孩子祖國新一代的接班人愛國愛黨是核心佛子修行的基礎白陽普度佛子行
  • 法顯、玄奘與丘處機:三個人四本書的故事,讓中國看到了世界
    歷史上,從法顯、玄奘,到全真道人丘處機,他們一路西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留下的作品成為研究西域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自從漢明帝在公元65年派遣使者去西域求佛法,熟悉佛學經典的西域高僧,不斷有人東來,而國內的高僧也逐漸有人去西域各國,以希望取得佛法。在下定決心取道西域而深入天竺(古代對於印度的稱呼)的僧人中,法顯是最早順利完成這個目標並且順利歸來的人。
  • 記錄片《玄奘文化千年路》(全七集)第二集 為將聖法傳天地 萬死無辭向西行
    印度的光智法師----波頗從西突厥國受邀請來到中國,他帶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印度那爛陀寺有一位戒賢論師在演說彌勒大士的《瑜伽師地論》。玄奘大師聽到這訊息後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應該要前往印度受學這部佛法文化上最重要的根本論,然後帶回中國翻譯出來,開顯真義。如此才能徹底釐清中土法師們的困惑,解決中國學人長久以來的諍論。
  • 中國最勵志的和尚 法顯
    因為,他以64歲高齡,懷著崇高的信仰,西行取經,歷盡艱難險阻,十三年方才回國,學貫梵漢。回國後又馬不停蹄地翻譯佛典。普通人六十四歲的時候,恐怕只想在家裡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七十七歲,就很可能已經眼花耳聾不中用了。而他,以超凡的毅力,完成了甚至年輕人都難以企及的冒險,對佛教和歷史作出了極其卓越、重要的貢獻。       他就是東晉高僧——法顯。
  • 我要去印度——玄奘行願的由來《彌勒文化研究之丙二子》
    來到長安,生活有了保障;可惜身逢戰時,凡事軍務優先——完全顧不上文化。他們不想荒廢時日,遂往蜀地求學。其後,兩兄弟四處遊方,走遍半個中國;順便隨處參訪,求教名宿大德。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瞧門道」;玄奘自覺不足:「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問題出在「系統性」:佛教傳入我國,不成體系,且有「因人而異」的特點——由於過分仰賴宗見,故有不同「口徑」之現象。當時,各種佛教思想異常紛亂,甚至還發展出偏離佛教原義、似是而非(不了義、偽託)的說法。
  • 論唐代中外僧侶的海上求法熱潮
    一唐朝不僅在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非常強盛,在宗教方面發展也很快。但佛教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難題,一方面由於翻譯方面的問題,魏晉以來傳入的許多佛經名義未能統一,在佛教界引起一定的混亂,另一方面某些沙門戒律鬆弛、引人譏嫌。為弘大法,玄奘大師於貞觀年間慨然西行,親至佛地求取「真經」,其他沙門步其後塵,紛紛西遊尋訪知識。唐前期,中國化的各個宗派逐漸形成,並相繼傳入了周邊國家,對朝鮮、日本等國的佛教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吸引了來自各國的僧侶。
  • 佛國記(法顯西行記)(內含紀錄片三集)
    眾僧問法顯:「佛法東過,其始可知耶?」顯云:「訪問彼土人,皆雲古老相傳,自立彌勒菩薩像後,便有天竺沙門齎經、律過此河者。像立在佛泥洹後三百許年,計於周氏平王時。由茲而言,大教宣流,始自此像。非夫彌勒大士繼軌釋迦,孰能令三寶宣通,邊人識法。固知冥運之開,本非人事,則漢明之夢,有由而然矣。」  渡河便到烏萇國。烏萇國是正北天竺也。盡作中天竺語,中天竺所謂中國。俗人衣服、飲食亦與中國同。
  • 彌勒信仰史略談——千年來最遺憾的忘失
    記述了作者法顯,自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經歷。啟程時,法顯已經六十五歲。前後共經三十餘國,歷時十三年,在七十八歲時回到祖國。其中記錄有關彌勒的事跡有:「度嶺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國名陀歷。亦有眾僧皆小乘學。其國昔有羅漢。以神足力將一巧匠。上兜率天觀彌勒菩薩長短色貌。還下刻木作像。前後三上觀。然後乃成像。長八丈足趺八尺。齋日常有光明。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於此。……古老相傳。
  • 終極一乘·之五·彌勒信仰(彌勒信仰的始末因緣)
    這一分判參考了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大乘是佛說論從經論的集出看大乘》中的意見。)從「未來導師」、「補處受記」、「人間淨土」之企盼,到「本生大願」、「修行決疑」、「兜率淨土」之歸仰;幾乎可以這樣說:彌勒信仰的流變過程本身就是佛教思想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 【佛教名山】之③ 聲名遠播的雪竇宗風
    此時,江浙高僧輩出,明州雪竇、太白、天台一度成為日本、高麗僧人求法參學的嚮往聖地。從宋至元,先後有樵谷惟仙、義天、榮西、圓爾辯圓、慶元渡日、中巖圓月等在雪竇留下了參學的蹤跡。      時值寧波當選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之際,寧波將舉辦主題為「法乳千秋,一脈相承———東北亞佛教交流的回顧與展望」的第十九次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
  • 他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和尚
    法顯最終決定,西行經絲綢之路前往佛法的發源地印度,求取佛法戒律的真諦。也許是虔誠信仰的支撐,讓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決定勇敢的踏出這一步,向著瑰麗而神秘的遠方前行。很快,法顯一行人遇到了西行路上的第一個難關——白龍堆沙漠,在他後來的遊記《佛國記》中,法顯記述了自己穿越沙漠時的情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經過十七個晝夜,一行人終於穿過沙漠,到達西域小國——鄯善(又名樓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