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忠君愛國,絕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2021-01-19 歷史de那些事兒

文天祥,忠君愛國,絕不做苟且偷生之事

文天祥,可謂是宋朝的一位大忠臣,他飽讀軍書非常有才華,可惜的是他身處在一個將要滅亡的國家。他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夠帶領自己的軍隊抵禦外敵,希望自己的國家不會滅亡。可是他的理想最終也沒能實現,而他自己更是被敵軍所俘虜,面對那些兇猛的敵人他從未退縮,最終以死報國。

那一年忽必烈想到時機已經成熟,所以他決定自己當皇帝,並把自己的國號訂為元,也就是後來的元朝。而那一年也是文天祥噩夢的開始。因為當時宋朝的新皇帝剛剛即位,對於一切都不熟悉,可是忽必烈已經派大軍打到了城下,當時的朝廷沒有辦法,只能發布消息,希望國內的人民能夠主動的與元軍作戰。而文天祥在看到那個消息後,他的人生就轉向了另一個方向。他用自己變賣家產的錢在全國各地徵購打仗用的糧草,並且到處尋找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們能夠站出來保衛國家,而經過他的不斷努力,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就組建起來了一支大軍,帶領他們前往當時的都城。本來他以為自己能夠用這支軍隊與元軍進行對抗,可是他想錯了。當時的宋朝有著許多的貪身怕死之輩,他們全都主張投降歸順,並且到處傳播國將滅亡的謠言,而這對當時剛剛入朝的文天祥來說卻是十分的不利。而隨著戰鬥的進行,文天祥所率領的部隊更是節節敗退。當時的宋朝統治者看到實在無法用武力抵抗元軍,於是就想到了投降,他們命令文天祥前去敵營請求投降。可是文天祥一想到這麼多天自己的努力,卻換來的是這樣的結果,他非常的不甘心。於是在到達敵營時,他並沒有按照朝廷的命令做事,他憤怒的訓斥當時元軍的統帥,可這也惹惱了敵人,他們下令將文天祥囚禁。而失去了文天祥的宋軍更是被元軍打的潰不成軍,最後紛紛逃離,就連當時的皇帝也在大臣的護送下逃出了都城。

就這樣,抗爭仍在繼續,但文天祥卻一直被元軍所囚禁。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利用計謀偷偷的逃了出來,又加入了對抗元軍的隊伍之中。可是不幸的是,在後來的戰鬥中,文天祥又一次的被敵軍所抓住。這一次敵人加大了囚禁他的力量,他發現自己很難再找到機會逃出去了。當時元朝的皇帝聽說了文天祥的傳奇經歷,心中感嘆他是一個忠心的人,他想這樣的人能夠為自己所用那該有多好啊。於是他迫切的想見到文天祥,想要勸他歸順自己。就這樣文天祥被帶到了大都,可是文天祥在知道自己會被帶到大都時,他就抱著一顆赴死的決心。在路上他開始絕食,希望用這樣的方法能把自己餓死以報國恩。可是元兵害怕文天祥死了之後,上面的大人物會怪罪下來,於是想盡辦法阻止文天祥絕食。最終絕食行動失敗,文天祥來到了大都的牢房。在牢裡,元朝的將軍嘗試各種辦法勸文天祥投降,可是文天祥一心求死報國,絲毫不為所動。忽必烈是個非常愛惜人才的人,他一直捨不得下令殺文天祥。最後他親自前去牢裡勸說文天祥歸順他,可是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忽必烈那根本不可能,於是文天祥被下令處斬。

文天祥,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國家,為了大宋他做了太多,他放棄了高官富貴的路,最後他用自己的死向元朝宣告自己一心為宋的忠心和志向。

相關焦點

  • 文天祥: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於1236年生於風雨飄搖的南宋,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嗜書如命,經常深夜讀書,樂此不疲。愛國情懷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諡"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
  • 文天祥丨——大義凜然,慷慨的愛國情懷
    南宋祥興元年(1278)文天祥在廣東南海被俘。次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準備進攻宋帝昺最後的據點崖山。文天祥被拘押舟中,船過零丁洋時,當時元軍統帥張弘範要文天祥寫信勸宋帥張世傑投降,他便以此詩作答。張讀後連稱「好人!」「好詩!」,不再相迫。就在文天祥寫此詩後約二十天--祥興二年(1279)二月初六,宋將陸秀夫背負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就此滅亡。
  • 文天祥《愛國》兒童故事繪本分享
    書名《愛國》1、《愛國》兒童故事繪本分享簡介:不忘歷史,牢記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該做的,文天祥南宋時期的一個文官,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卻認為他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後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國家即使難以醫治,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起名大全:戎馬一生刀劍情,這些英雄筆下的忠君愛國,盡顯大義!
    歷史上有很多英雄,忠心一人,寧死不屈,比如忠君愛國的屈原、碧血丹青的文天祥,精忠報國的嶽飛......這是一種情懷,一種不可侵犯的神聖感。他們面對家國存亡,捨身取義,面對死亡,大義凜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也是第一個真正具有忠肝義膽、滿腹才情,敢於以身殉國愛國主義戰士。
  • 浩然正氣文天祥,獨柱擎天力弗支,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是南宋寄名的抗元將領,偉大的愛國英雄。他一生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積極參品,抗擊入侵的元兵,後來戰敗被俘,最終捨生取義,以身殉國。作為一個文人,他的傳世之作也體現出他偉大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人們贊他「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
  • 相思久別梅,讀懂文天祥的梅花,讀懂他深沉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那時或者之前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他是文官,但同時是戰將,他在抵抗元軍的過程中,看到了太多的血雨紛飛,但是不能磨滅的是那些為國戰死的人和場面吧,他們為了國家和家園而戰,生命和鮮血如梅花飛舞。 三年中他以被俘身份目睹崖山海戰,元蒙是期待他在鐵蹄下屈服,但他看到的是無數梅花凋謝,在他的眼前,悲壯,震撼。這是宋之精神,死亦不滅。
  • 餘桂元2003年將嶽飛和文天祥移除教材,理由:這倆不是民族英雄
    他這一生,遭受了無數磨難,但愛國的意志力卻從未受到影響。他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感動了無數人。因此,他的名字值得世人永遠銘記,他的故事,值得流傳千古。在90後的課本中,嶽飛的故事被編入了歷史教材。可是現如今,教材裡再也沒有嶽飛的身影。而且,同樣被稱為英雄的文天祥,他的故事也被一同抹掉了。
  • 文言文美文精讀:文天祥從容就義
    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範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復食。至燕,館人供張⑤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
  • 王承恩:太監團隊裡的一股清流,忠君愛國,至死不渝
    他沒有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而發展成心理變態,不僅能夠吃苦耐勞,而且還忠君愛國。我們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對太監群體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他曾經說過,太監團體一旦得勢,就會有亡國的可能。所以,他從來都不寵信宦官。可是,等他的兒子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卻早就把他的話給忘得一乾二淨。朱棣在位期間,不僅讓太監們負責後宮的事務,連前朝的事情也讓他們插手。
  • 劉武德散文作品《文天祥:永遠的豐碑》
    1256年,二十歲的文天祥,從廬陵白鷺洲書院走出去的狀元,被主考官品讀他殿試大作《御試策》後,興奮地譽贊「愛國之心堅如鐵石」。一語中的,後事果然印證了主考官的英明鑑言。但是文天祥在漫長的中國史上,就做了獨一無二「不識時務」的大俊傑,誓死不做樹倒則散的「猢猻」。他的偉大人格永遠在他的豐碑上閃閃發亮!
  • 文天祥:世間奇男子,堂堂偉丈夫
    (兩宋政治空間變化,平田茂樹)文天祥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不同的是權相換為丁大全、賈似道之流。這時的南宋,風雨飄搖,外有強敵內有敗政,幾入膏肓。文天祥生於書香門第,受朱熹理學影響深刻,在他前期詩歌中,「三綱五常」「君臣父子」「忠君報國」等內容屢見不鮮。
  • 文天祥:一個「叛逆」富二代的醒悟史
    當然,他知道,但他更不願意違背自己的內心,在自責、悔恨中苟且偷生。 這是文天祥的第一次叛逆。他放棄了過往的舒適生活,與奢靡、放蕩徹底決裂。文天祥要想活就得投降,如果不做元朝的官就得死。文天祥最終第三次「叛逆」,不再苟且偷生,決意從一而終,向死而生。1282年12月,忽必烈想做最後的努力:「你有什麼想說的?」
  • 此人原本有著「忠君愛國」之心,卻為何被李鴻章痛罵禍國殃民?
    不過,李鴻章作為外交官還是很合格的,籤訂條約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為清朝談判,爭取少割一點地,少賠一些款,也算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了。在李鴻章彌留之際,回想起當初的庚子拳亂,對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恨之入骨,他究竟是誰呢?圖片:年老的李鴻章劇照
  • 文天祥的另類擁躉
    在南宋王朝危亡之秋,毅然投筆從戎跟隨文天祥起兵勤王,並深受文天祥器重。他勸喻文丞相變賣家產「供給軍餉,以倡仕民助義之心」,文天祥欣然採納並聘其為幕僚。後,王炎午父親去世未葬,母又重病,「進難盡忠,退復虧孝」,一時難以決斷。文天祥知王炎午事親至孝,催其回家以盡孝道。  王炎午在得知文天祥被俘正押往燕都時,悲憤至極,哀嘆道:「丞相再執,就義未聞,豪傑之見,固難察識!」
  •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史可法殉國與文天祥殊途同歸
    文天祥在獄中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在他入獄後得知愛妻與愛女皆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此時的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家人便可脫離苦海。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自己的忠義氣節。他隨即回復家人信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 一個忠君愛國又沒有大局觀的人,會是怎樣一種下場
    這個人就是貫高,他本來是趙王張敖的相國,在趙國過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生活,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人生。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進擊匈奴失敗後經過趙國。趙王張敖一看老丈人來了,就以女婿的身份招待劉邦,態度十分謙卑。因為剛打了敗仗,劉邦窩了一肚子火,他叉開雙腿坐在那裡,把張敖一頓臭罵,罵的那個難聽啊,連旁邊站著的人都聽不下去了。
  • 為何文天祥嶽飛在新版教材中不能被稱民族英雄?專家給出兩大理由
    當時的皇帝是宋理宗,他由於在位時間較長,逐漸開始對朝廷之事有所倦怠,當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撰寫成一萬多字的文稿敬獻給皇上之時,宋理宗治理國家的熱情再次被點燃,並且親自提拔文天祥為進士第一名。圖片:文天祥畫像劇照進入仕途之後,文天祥始終沒有忘記初心,他一生當中做出的最大功績在公元1275年,文天祥散盡家中財物招募士兵,竭盡全力抗擊元軍侵略。他被朝廷任命為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之時,因為內部失和奈之下只得退守餘杭。之後他被任命為右丞相,被派去和元軍議和。
  • 宋朝名相——文天祥的一生概覽
    總述: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天祥、履善。號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廬陵人,宋朝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宋理宗
  • 溫海清:文天祥之死與元對故宋問題處置之相關史事釋證
    他在這個時期裡的作品可以說全部都草率平庸,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詩比例上大得使我們吃驚。」 [28]即便身處牢獄,文天祥仍「靜傳方外學,晴寫獄中詩。」至元十七年(1280)十二月十一日,道士靈陽子至獄中探訪文天祥,與之論道,文天祥作《遇靈陽子談道贈以詩》。[29]棲身方外不問俗務,應是古代士人面對尷尬境況不願出仕時的一種理想選擇,文天祥若間或持有此種想法,實乃人之常情。
  • 民族英雄文天祥,詩文寫得慷慨激昂,這十首佳作,看完讓人動容
    這首耳熟能詳的詩,出自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尤其最後兩句,可以說是慷慨激昂、英勇無畏,讓人動容。文天祥出生於1236年6月6日,距今約800年時間,逝世於1283年1月9日,今天是文天祥逝世738年紀念日,讓我們用十首文天祥的詩,來紀念這位文學家和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