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新型步槍對比如何?學技術看歐美,日本是體制問題反面教材

2020-12-14 騰訊網

圖:20式步槍,首批訂單3283支,單價超過1.8萬人民幣

圖:中國新式步槍,價格目前不明

從2019年底開始,日本新一代槍械的公開消息逐漸增多。其中步槍的方案競爭在日本HOWA 5.56、比利時SCAR-L和德國HK416三者間進行,不過這個競爭只是一個徒具形式意義的流程過場,HOWA的勝利是一早就內定的結果。

HOWA是研製商豐和工業的英文縮寫,二戰後日本軍用自動步槍都出自該企業。它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中國近年來三廠合併後的建設集團。

競爭的最終結果是HOWA 5.56勝出,將命名為20式步槍。去年底國外的一些軍事新聞媒體爆料稱,該槍在準確性、可靠性上、價格得分很高——但實際上前兩條不怎麼好說,最後一條絕對不可能出現在日本軍用步槍上。

一、日本軍用輕武器研發被獨家壟斷,體制問題嚴重

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對於軍用武器的出口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自研的軍槍只能內部消化而無法出口外銷。加上日本自衛隊的裝備採購制度存在非常嚴重的制度性缺陷,這帶來了致命的問題:

圖:豐和64式步槍,57年開始設計,內部抄的都是ZB26、SKS等嚴重過時的老型號。20式步槍至少知道要抄世界先進水平了,這是日本輕武器領域的偉大進步。

陸上自衛隊目前實際才14萬(名義上15萬)人,其它軍警單位裝備步槍的數量和陸自相比更是零頭都不到,因此日本軍用輕武器的訂單數額非常有限。其次是日本裝備採購制度上,直到2014年之後才允許一次性籤署連續7年以上的合同,此前基本上都必須一年一籤。直至今日,日本輕武器採購依然延續了一年一籤的慣例。

以89式步槍為例,該槍全部產量只有144723支。除了2008年一年造了兩年的訂單20005支,其餘的年產量都是最大10033支,最小1500支。在一個工人薪水福利都非常高的發達國家,用不到5000支步槍的年均產量去維持槍械生產線,時間長達29年;最後的總投入、槍械的單價怎麼可能會不昂貴的嚇人。

圖:豐和的總部大樓

因為這些原因,日本機械製造領域有能力有心氣的大企業,都不屑於接這種訂單,豐和成為了獨子。為了養活這個現在已經完全靠吃日本軍事訂單生存的獨子企業,維持本土的槍械研發能力,日本又不得不忍受豐和壟斷帶來的高價低能。

在20式步槍的研發上,目前的所有跡象都證明,新槍的研發依然遵循舊的行政制度慣例,市場範圍依然局限於日本本土。這意味著,豐和在成本控制和設計製造上的細節優化、品質管控上的「壟斷國企病」依舊深入膏肓;它沒有任何利益上的動機,驅動它去實現洗心革面的重大改觀。

圖:日本89式步槍

從能力和態度層面來講,20式步槍必將在相當大程度上繼承89步槍的特色:價格昂貴,與歐美頂級品牌的同類型號相當、甚至更高;性能和品質平庸,和歐美同類的頂級型號差距很大。

二、日本20式步槍和中國新型步槍,總體設計上的需求高度類似

中日兩國的新一代步槍,總體設計上都緊密跟隨了近20年來的歐美西方現代步槍設計,因此很多基礎設計的取向是高度趨同的。兩種新型步槍相同的設計特徵主要是以下部分:

1、採用常規布局,提升士兵在複雜地形中的生存能力

在城市巷戰、室內近距離作戰環境中,能夠靈活進行換肩射擊的能力,可以大大提升士兵的生存能力。因為只能右肩射擊的槍,射手要向掩體左側探出身體射擊的話,基本上整個頭部、大半個軀幹都要暴露出來,被擊中要害的概率急劇升高。

圖:向掩體左側探身射擊,抵左肩和右肩時,身體的暴露面積差異極大

圖:傳統無託步槍,抵左肩時無法良好的貼腮、瞄準

無託槍要做到這點,要麼使用無殼彈,要麼用成本高而可靠性差的前拋殼設計——這也是近20年來,國際新步槍主流設計全面拋棄無託布局的根本原因。

2、上下機匣結構,拉機柄側置,提升士兵的觀察射擊能力

兩種步槍都採用了槍管與上機匣剛性連接,而上機匣則平頂化、並布設大長度導軌的設計。其核心意圖都是作戰時,以各類光學、光電瞄準鏡作為主要瞄準設備;可以讓士兵看的更清楚、瞄準更快速,在夜間也能有效瞄準射擊。

圖:上下機匣的槍械拆卸維護,不需要重裝瞄準具

上下機匣的結構布局中,上機匣提供了一個強壯牢固的設備安裝平臺。由於槍管是裝在上機匣上的,因此正常的清潔維護、大多數的故障排除和修理,都不需要再次拆裝瞄準具,避免了再次校正槍械的問題。

大平頂機匣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上方的大長度導軌。它使槍械可以靈活安裝種類、型號的瞄準鏡,按射手的體型和習慣決定安裝位置。

3、強化主要操作的反應速度,都具備拇指快慢機、食指彈匣釋放和空倉掛機快速釋放

兩種步槍都採用了雙向的拇指快慢機設計,無論是抵左肩還是右肩,士兵握住小握把的手可以直接用拇指完成」保險/單發/連發「的切換。此外都採用了食指可以操作的彈匣釋放設計。

圖:20式步槍左右側對比。紅箭頭指向快慢機,紫箭頭指向彈匣釋放按鈕,黃箭頭指向空倉掛機釋放按鈕,藍箭頭指向拉機柄運動槽。這些部件的左右兩側均有,說明該槍具備左右手通用操作的設計。

兩種步槍上都可以見到空倉掛機的快速釋放功能設計。空倉掛機的基本功能,在平時的訓練使用中,能有效的幫助士兵確認、保持槍械處於膛內無彈的狀態,顯著減少走火等意外事故的機率;在戰鬥中,可以有效提示射手彈盡。

在配合快速釋放按鈕以後,射手換彈後無需再次拉動拉機柄,而是順勢用手指按下按鈕,槍械就能自動上膛。

總的來說,兩種步槍都比較重視步槍的反應速度優化;試圖儘量減少士兵操作槍械各種功能時,所需要的動作步驟和時間。

4、兩種步槍都採用了可調式結構的導氣活塞自動原理

從護木前端、槍管上燃氣導出裝置的外形看,兩種新型步槍都採用了可調式的設計。結合兩國的使用習慣和公開資料,兩種步槍應該都是導氣活塞原理,但是目前尚不確定日本的20式步槍,內部是短行程活塞還是長行程活塞。

圖:兩種槍都具備顯著的燃氣導出可調特徵

可調式的燃氣導出設計,能夠按照需求來切斷燃氣導出、或者調節燃氣導出的流量。這使步槍能夠更好的應對各種複雜的使用場景,比如:

惡劣環境下,槍械內臟東西多,需要調大燃氣導出去推動槍機後坐,更不易故障。安裝消聲器時,槍口排氣阻力大,調小燃氣導出可以保障槍械射速不額外提升、甚至故障。發射槍榴彈時,可以封閉燃氣導出,避免槍械故障、並使槍榴彈獲得最大初速。

5、兩種步槍都採用了AR式的設計,伸縮槍託不可摺疊

兩種新型步槍在基本布局上學習了美國AR家族(M16、M4均屬該槍系)的設計,把復進簧和緩衝筒設置到了槍託中;以減小機匣尺寸、提升射擊精度和優化後坐力。它們的槍託,只能伸縮而不可摺疊。

圖:國產新型步槍的伸縮式槍託

近些年的實戰經驗、尤其是特種作戰經驗證明,真正需要摺疊槍託的場景很少,尤其越是隨時需要瞄準開火的情況下、士兵越不會輕易摺疊槍械。因為步槍射擊時,能否抵肩是決定瞄準/射擊是否有效的先決關鍵。

在倉促遇敵的情況下,伸縮託即使來不及調整到位,也只是抵肩和貼腮姿勢有一些彆扭。但摺疊槍託如果來不及打開,那麼不僅難以形成穩定的瞄準線,瞄不準;更會因為難以控制槍械後坐和上跳,完全打不準。

三、除了槍械口徑,兩種步槍的差異在哪裡?

日本20式步槍在西方化的方向上,走的比國產新型步槍要激進得多;甚至可以說,這個槍械就是豐和對SCAR-L等歐美最新型槍械的山寨複製。

因此在本文所述及的範圍——也就是從外觀上可以直接判定的功能和結構設計上,這既是中日兩種新型步槍的對比,實際上也是中國和歐美最新型步槍的對比。

1、20式步槍左右手操作能力更完備,優於國產新型步槍

近十年來,西方新型步槍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步槍必須具備左右手切換使用能力,進一步強化步槍的換肩射擊靈活性、並適應左撇子射手。

在20式步槍上,機匣左右兩側同時具備的操作按鈕,除了快慢機之外,還包括彈匣釋放按鈕和空倉掛機釋放按鈕。

圖:國產新型步槍。紅色指向快慢機,紫色指向彈匣釋放推板,黃色指向空倉掛機釋放按鈕,藍色指向拉機柄運動槽。

國產新型步槍上由於沿用了前掛後卡式的彈匣鎖定結構,因此它的彈匣釋放操作採用了推板,這個推板雖然只在右側有方便食指著力的突起,但是左手更換彈匣時,一樣可以順勢用拇指按動,和20式相比沒有本質區別。

但是國產新型步槍上,槍機快速釋放的按鈕只在機匣的左側才有,機匣右側要通過再次拉動槍機才能進行釋放,這一點比20式步槍有所不及。此外通過20式機匣上的對稱開槽特徵可以看出,該槍的拉機柄可以設置在槍械的左側或者右側,國產新型步槍則完全不考慮這一點。

這個國內確實不用考慮拉機柄左右互換,畢竟中國人裡左撇子比例不高。

2 、槍託的人機工程優化上,20式步槍多一個貼腮高度可調的設計

在自衛隊發布的展示視頻中,20式步槍的槍託採用了前後可調、貼腮高低可調的設計。上圖中的紅圈,就是貼腮板的鎖定按鈕;按住該按鈕的時候,可以順勢提起/按下貼腮板,以適應不同體型和據槍習慣的士兵。

3、護木擴展能力,20式優於國產新型步槍

中日兩種新型步槍,都採用4面可安裝附件的護木設計。但是國產新型步槍在左右兩側和底部,只預留了區域固定、長度有限的導軌安裝孔,散熱窗口也開的較少。缺點是擴展能力相對較弱,散熱能力更低;優點是在不安裝附件的情況下,握持的手感較好。

圖:20式步槍的護木擴展性更強

20式步槍為了減重,護木除了上表面鋪設了導軌外;側面和底面都是預留了開孔的導軌接口,而沒有預留導軌。在需要安裝附件的時候,士兵可以按需安裝導軌。在附件的安裝靈活性、擴展能力極限上,20式步槍要更好。

4、彈匣餘彈數量觀察能力,20式優於國產新型步槍

塑料彈匣由於材料本身彈性和韌性上的潛力,在跌落撞擊後可以實現更不易出現永久變形的優勢。在近十年的發展中,塑料彈匣的可靠性已經比傳統的鋼製彈匣要好了,而且嚴寒下的接觸也不易凍住皮膚,現在越來越受歡迎。

圖:透明彈匣的各種試驗品,國內幾十年前就有,新型步槍上裝幾個並不能代表其實用化

但是在塑料中,透明材料的力學性能等指標總是要差很遠。因此全透明彈匣雖然幾十年前就有,但一直是經濟富裕、化工水平高的國家才會選擇,典型如奧地利和德國;而且它的耐粗暴使用、耐惡劣環境能力,始終不如非透明的塑料。

圖:國產新型步槍的彈匣

目前最合理的結構,依舊是不透明的塑料作為彈匣主體結構;透明塑料僅作為觀察窗材料,小面積使用。目前20式的彈匣觀察窗開的比較長,應該是包括完整的30發彈觀察能力;而國產新型步槍的觀察窗開的比較小,只對最後5發彈有效。

四、兩種新型步槍精度等性能目前無法判斷高下

步槍發展到現在,內部的結構設計已經高度趨同了;驅動槍機後坐/復進的自動原理、槍機的閉鎖方式......諸多關鍵設計的類型,綜合性能最好的方案,其實就那麼寥寥幾條技術路線可以選擇;彼此間原理差異帶來的優缺點傾向也都不是決定性的,完全可能因為技術和成本等方面的其它因素而被抹平、甚至逆轉。

這種情況下,不同槍械最終的性能優劣,極大的取決於設計和製造過程中的細節優化控制,這是目前依靠圖片和少量視頻所無法判斷的。

圖:20式步槍在功能和結構上的特徵,完全來自兩個陪太子讀書的競爭對手

因此日本20式步槍,雖然設計上基本把歐美幾個最先進型號的功能亮點全部復刻了一遍,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能在性能指標和品質管理上也能達到原版的高水平。豐和在這方面的歷史口碑並不好,劣跡很多。

中日兩種槍械,各自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關鍵性能對比,還需要日後更為廣泛的裝備使用,才會有可靠的公開資料作為判斷的基礎。

結語

對於中國而言,槍械的設計製造技術上,對比日本沒有意義,直接追蹤歐美的設計思想、功能實現、技術突破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日本在槍械的發展上,從二戰前到二戰後,都不是一個值得從正面去學習的對象。日本輕武器發展對於中國的最大參考價值,就是作為反面案例進行警示:即使是機械設計和製造水平優異的發達強國,工業基礎的優越性,也不足以彌補獨家壟斷帶來的體制低效。(文/候知健)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日本新槍公布!中日槍械研發神同步,中國QBZ-191比20式強在哪裡
    近期,日本防衛省首次公開了為日本陸上自衛隊而研發的「20式小銃」(也就是20式步槍),根據日本防衛省的說法,「20式小銃」將在2021年開始列裝自衛隊的「水陸機動團」(即所謂的「離島防衛部隊」),首批採購數量約3200支,採購單價高達27萬多日元,堪稱富有日本特色的天價步槍。不過,雖然價格相當感人,但這也是日本陸自在八九式自動步槍後首次研發新型步槍。
  • 從釣魚島問題看中日關係
    美國跟我們爭的,是這個;日本跟我們爭的,也是這個。只不過日本的訴求、格局比美國小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中日兩國遲早要發生一場對抗和危機,即使不在釣魚島,也會在其他方面。 四 兩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兩國基本是「強弱型」關係,從古代到近代是中國強日本弱,日本學習中國。1868年日本走上明治維新道路後,日本強中國弱,日本反過來侵略中國。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四一式山炮 九十式野炮 九十式野炮為日本陸軍在1930年採購法國技術支援下開發的榴彈炮,也是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日本陸軍最先進的一款
  • 中國駐日大使:實現中日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兩國民間友好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12月25日消息,12月3日,駐日大使孔鉉佑接受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刊《國際貿易》專訪,宣介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中日關係、中美關係,鼓勵日本經濟界繼續加強對華合作。部分內容如下: 問:中日間業已形成了你中有我、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
  • 山東(煙臺)中日產業技術研究院:做引入日本技術的「橋頭堡」 輸入...
    「我們承擔的使命和任務是日本產業技術進入山東的『橋頭堡』,山東自主創新產品輸入日本的『擺渡人』」,山東中日產業技術研究院(煙臺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海超博士非常形象、清晰地定準了自身的「角色」。近期,該院與清華啟迪、東京大學IPC初步達成建立海外孵化基地的合作意向,為山東自主創新產品和技術落地日本開闢了通道。
  • 專訪丨石曉軍談近代日本的世界觀:日本如何向外國學習?
    我們經常說日本人善於向外來者學習,這個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解釋日本人善於吸收外來文化?而且,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化中,又如何形成日本自己的意識?在中日近千年的交往當中,日本何以形成它們獨特的文化?在明治維新中,蘭學又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
  • 謙自牧:中日友好靠韓國?日本民眾中韓的印象到底如何
    「中日友好靠韓國」是事實,還是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筆者這裡暫且以一個在日留學生的角度,結合自己四年間的親身經歷和觀察到的中日兩國對對方的輿論看法,談談自己的感想。 事先聲明,因為筆者接觸到的大部分是校園裡的年輕人,所以本文主要從我在日本接觸的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人朋友展開來看。
  • 如何構建新時代合作關係?2020年中日關係還看這些領域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認為,2019年作為中日關係下一個40年的起始之年,是兩國關係持續提升之年,而2020年中日關係的看點則是如何進一步落實兩國領導人此前提出的「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應堅持以全球大視野思考和謀劃兩國關係,堅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基礎上加強溝通協調,積極推動構建攜手合作、互利雙贏的新格局。這應該成為雙方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的共同戰略指引。習近平指出,雙方要把握正確方向,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各項原則,妥善處理有關重大敏感問題,鞏固兩國關係政治基礎。這是雙方發展新時代中日關係必須始終堅守的根本,任何時候都不能含糊和動搖。
  • 如何健全和發展新型科技舉國體制?
    這一模式實現了政府支持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政府與企業聯合投資研究基礎技術和通用技術,各企業按照市場導向使用這些技術進一步用於開發產品,增強各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正是受日本模式的激勵,弗裡曼提出國家創新系統概念——公、私領域裡各個機構形成網絡,其活動和相互作用是激發、引入、修改和擴散新技術。
  • 從東京馬拉松說起,中日兩國馬拉松紀錄大比拼
    而中國曾經的兩名女將,「東方神鹿」王軍霞和孫英傑也創造過亞洲女子紀錄:中/日/韓東亞三國,馬拉松最快成績對比既然亞洲馬拉松歷史紀錄是日本一枝獨秀、中國女子上榜的局面,順帶比較下中日兩國的國家紀錄對比(再拉上韓國一起)。中國馬拉松國家紀錄是2007年青海選手任龍雲在北京馬拉松跑出的2小時08分15秒,當時他年僅20歲。
  • 中日端午賽龍舟:以賽龍舟文化,看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之路
    在日本古代,賽龍舟還是很多的,到近代史中,因脫亞入歐,全方面學習西方,導致一些傳統節日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一些習俗也沒落了。比如:七夕節,中國在農曆過,日本在公曆過,也就沒有了那種氣氛,兩種情況的對比,也形成各自的特色。每次亞運會中,日本都派出賽龍舟的隊員前往參加。
  • 此次疫情,對中日交流意味著什麼?
    既定2020年春習近平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將是我國元首十年來首次訪日,必將成為新時代引領中日關係的重要裡程碑[1]。為了此次活動,日本各界正積極準備,此次疫情期間的表現便有目共睹。   近兩年來,兩國領導人持續交往,為中日關係提供了動力。
  • 《哈佛書簡》第九期: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
    首先,中國歷史的改寫與日本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再者,談到清末以及新中國的改革,又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模式的痕跡。如此複雜的中日關係要如何走出困境?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試圖從過去尋找經驗。今天的世界已經和三十幾年前截然不同,面對今天的局勢,他說,所謂經驗,不是借鑑某種具體做法,而是學習一種精神。
  • 馮昭奎: 「中日必有一戰」將是「創新之戰」
    中日關係新的轉機與變數:從非對抗性矛盾到對抗性矛盾 2014年11月,中日兩國政府就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有關問題達成四點原則共識,11月10日習主席與安倍首相舉行了簡短會見。這次會見是在中日兩國政治關係陷入僵局、釣魚島爭端處於緊張狀態的形勢下進行的,引起中日兩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關注。
  • 不學日本足球,才算學到日本足球的精髓?學習日本足球的6大困惑
    日本足球最近幾十年突飛猛進,和中國足球全方位的拉開了距離。(參閱下圖:作者「足球勁衛軍Football Guardians FC」的中日男足28年國際排名對比)。而且當將中國足球和歐美足球進行對比時,很多觀點認為不需要與歐洲對標,學日本就好。這種想法,是否反映了日本足球崛起的真正精髓?作者「足球勁衛軍Football Guardians FC」今天提出6大困惑,請大家指點。
  • 聚焦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西安開啟思想盛宴
    陝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日本友好往來源遠流長,多年來,日本一直是來陝旅遊的重要客源國。12月11日,2020年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交流研討活動在西安舉辦。通過開展體育、文化和旅遊等活動,增進兩國青少年的相互了解和彼此認知。陝西省政府副省長程福波指出,中日互為重要近鄰,舉辦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交流活動,是落實兩國元首2019年會談成果的重要舉措。在入境旅遊重新開啟後,歡迎更多日本青少年來陝修學旅行,共同推動文化交流互鑑,促進友誼世代傳播。
  • 林泉忠:「中日通吃」——傅高義的冶學之道
    中日兩國自近代以來經歷了兩次戰爭,也經歷了兩次國力的逆轉,導致兩國關係即使到了今天仍極微妙與複雜。然而,傅高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受到了推崇,堪稱「中日通吃」。究竟傅高義是如何做到的? 傅高義出生於1930年,其少年時代,正是「日本帝國」的最後15年,也是中日戰爭以及美國參加的太平洋戰爭的年代。
  • 傅高義: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幫助中日兩國更好地理解彼此
    他知道中日兩國間存在一些基於歷史的嚴重問題,但也希望兩國都能取得成功。他希望自己的書既能幫助中日更好地理解彼此,也能幫助西方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關係。而中日關係的改善也有助於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文/傅高義】我自小就認識到戰爭的嚴重性。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他從波蘭來到美國。
  • 中日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到底能好到了什麼程度?
    就比如說文字,日本現在使用的平假名與片假名文字,便是源自於漢字中的草書與楷書,事到如今漢字也依舊出現在日語體系中,被稱為日文漢字。而文化相似的前提是得有文化傳播,都悶在自己的國土裡不出來,即便是一衣帶水也不會有聯繫。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日兩國之間交流開始得相當之早,有書面記載的可以追溯到東漢光武帝時期。
  • 初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練習題
    二、典型例題1.作為「中國之巨禍」的甲午戰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決定了此後半個世紀中日兩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把37年之後的炮聲看作黃海海面炮聲的歷史迴響並不為過。這是在強調( )。A.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B.甲午戰爭後俄、法、德三國幹涉還遼C.甲午戰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D.甲午戰爭後中國向西方學習上升到制度層面3.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的爆發,加深了歐美列強之間的矛盾,直接影響到國際關係的質變。大清國陳舊的體制被撼動,戰爭加速了大清國的沒落。該學者旨在說明甲午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