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式步槍,首批訂單3283支,單價超過1.8萬人民幣
圖:中國新式步槍,價格目前不明
從2019年底開始,日本新一代槍械的公開消息逐漸增多。其中步槍的方案競爭在日本HOWA 5.56、比利時SCAR-L和德國HK416三者間進行,不過這個競爭只是一個徒具形式意義的流程過場,HOWA的勝利是一早就內定的結果。
HOWA是研製商豐和工業的英文縮寫,二戰後日本軍用自動步槍都出自該企業。它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中國近年來三廠合併後的建設集團。
競爭的最終結果是HOWA 5.56勝出,將命名為20式步槍。去年底國外的一些軍事新聞媒體爆料稱,該槍在準確性、可靠性上、價格得分很高——但實際上前兩條不怎麼好說,最後一條絕對不可能出現在日本軍用步槍上。
一、日本軍用輕武器研發被獨家壟斷,體制問題嚴重
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對於軍用武器的出口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自研的軍槍只能內部消化而無法出口外銷。加上日本自衛隊的裝備採購制度存在非常嚴重的制度性缺陷,這帶來了致命的問題:
圖:豐和64式步槍,57年開始設計,內部抄的都是ZB26、SKS等嚴重過時的老型號。20式步槍至少知道要抄世界先進水平了,這是日本輕武器領域的偉大進步。
陸上自衛隊目前實際才14萬(名義上15萬)人,其它軍警單位裝備步槍的數量和陸自相比更是零頭都不到,因此日本軍用輕武器的訂單數額非常有限。其次是日本裝備採購制度上,直到2014年之後才允許一次性籤署連續7年以上的合同,此前基本上都必須一年一籤。直至今日,日本輕武器採購依然延續了一年一籤的慣例。
以89式步槍為例,該槍全部產量只有144723支。除了2008年一年造了兩年的訂單20005支,其餘的年產量都是最大10033支,最小1500支。在一個工人薪水福利都非常高的發達國家,用不到5000支步槍的年均產量去維持槍械生產線,時間長達29年;最後的總投入、槍械的單價怎麼可能會不昂貴的嚇人。
圖:豐和的總部大樓
因為這些原因,日本機械製造領域有能力有心氣的大企業,都不屑於接這種訂單,豐和成為了獨子。為了養活這個現在已經完全靠吃日本軍事訂單生存的獨子企業,維持本土的槍械研發能力,日本又不得不忍受豐和壟斷帶來的高價低能。
在20式步槍的研發上,目前的所有跡象都證明,新槍的研發依然遵循舊的行政制度慣例,市場範圍依然局限於日本本土。這意味著,豐和在成本控制和設計製造上的細節優化、品質管控上的「壟斷國企病」依舊深入膏肓;它沒有任何利益上的動機,驅動它去實現洗心革面的重大改觀。
圖:日本89式步槍
從能力和態度層面來講,20式步槍必將在相當大程度上繼承89步槍的特色:價格昂貴,與歐美頂級品牌的同類型號相當、甚至更高;性能和品質平庸,和歐美同類的頂級型號差距很大。
二、日本20式步槍和中國新型步槍,總體設計上的需求高度類似
中日兩國的新一代步槍,總體設計上都緊密跟隨了近20年來的歐美西方現代步槍設計,因此很多基礎設計的取向是高度趨同的。兩種新型步槍相同的設計特徵主要是以下部分:
1、採用常規布局,提升士兵在複雜地形中的生存能力
在城市巷戰、室內近距離作戰環境中,能夠靈活進行換肩射擊的能力,可以大大提升士兵的生存能力。因為只能右肩射擊的槍,射手要向掩體左側探出身體射擊的話,基本上整個頭部、大半個軀幹都要暴露出來,被擊中要害的概率急劇升高。
圖:向掩體左側探身射擊,抵左肩和右肩時,身體的暴露面積差異極大
圖:傳統無託步槍,抵左肩時無法良好的貼腮、瞄準
無託槍要做到這點,要麼使用無殼彈,要麼用成本高而可靠性差的前拋殼設計——這也是近20年來,國際新步槍主流設計全面拋棄無託布局的根本原因。
2、上下機匣結構,拉機柄側置,提升士兵的觀察射擊能力
兩種步槍都採用了槍管與上機匣剛性連接,而上機匣則平頂化、並布設大長度導軌的設計。其核心意圖都是作戰時,以各類光學、光電瞄準鏡作為主要瞄準設備;可以讓士兵看的更清楚、瞄準更快速,在夜間也能有效瞄準射擊。
圖:上下機匣的槍械拆卸維護,不需要重裝瞄準具
上下機匣的結構布局中,上機匣提供了一個強壯牢固的設備安裝平臺。由於槍管是裝在上機匣上的,因此正常的清潔維護、大多數的故障排除和修理,都不需要再次拆裝瞄準具,避免了再次校正槍械的問題。
大平頂機匣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上方的大長度導軌。它使槍械可以靈活安裝種類、型號的瞄準鏡,按射手的體型和習慣決定安裝位置。
3、強化主要操作的反應速度,都具備拇指快慢機、食指彈匣釋放和空倉掛機快速釋放
兩種步槍都採用了雙向的拇指快慢機設計,無論是抵左肩還是右肩,士兵握住小握把的手可以直接用拇指完成」保險/單發/連發「的切換。此外都採用了食指可以操作的彈匣釋放設計。
圖:20式步槍左右側對比。紅箭頭指向快慢機,紫箭頭指向彈匣釋放按鈕,黃箭頭指向空倉掛機釋放按鈕,藍箭頭指向拉機柄運動槽。這些部件的左右兩側均有,說明該槍具備左右手通用操作的設計。
兩種步槍上都可以見到空倉掛機的快速釋放功能設計。空倉掛機的基本功能,在平時的訓練使用中,能有效的幫助士兵確認、保持槍械處於膛內無彈的狀態,顯著減少走火等意外事故的機率;在戰鬥中,可以有效提示射手彈盡。
在配合快速釋放按鈕以後,射手換彈後無需再次拉動拉機柄,而是順勢用手指按下按鈕,槍械就能自動上膛。
總的來說,兩種步槍都比較重視步槍的反應速度優化;試圖儘量減少士兵操作槍械各種功能時,所需要的動作步驟和時間。
4、兩種步槍都採用了可調式結構的導氣活塞自動原理
從護木前端、槍管上燃氣導出裝置的外形看,兩種新型步槍都採用了可調式的設計。結合兩國的使用習慣和公開資料,兩種步槍應該都是導氣活塞原理,但是目前尚不確定日本的20式步槍,內部是短行程活塞還是長行程活塞。
圖:兩種槍都具備顯著的燃氣導出可調特徵
可調式的燃氣導出設計,能夠按照需求來切斷燃氣導出、或者調節燃氣導出的流量。這使步槍能夠更好的應對各種複雜的使用場景,比如:
惡劣環境下,槍械內臟東西多,需要調大燃氣導出去推動槍機後坐,更不易故障。安裝消聲器時,槍口排氣阻力大,調小燃氣導出可以保障槍械射速不額外提升、甚至故障。發射槍榴彈時,可以封閉燃氣導出,避免槍械故障、並使槍榴彈獲得最大初速。
5、兩種步槍都採用了AR式的設計,伸縮槍託不可摺疊
兩種新型步槍在基本布局上學習了美國AR家族(M16、M4均屬該槍系)的設計,把復進簧和緩衝筒設置到了槍託中;以減小機匣尺寸、提升射擊精度和優化後坐力。它們的槍託,只能伸縮而不可摺疊。
圖:國產新型步槍的伸縮式槍託
近些年的實戰經驗、尤其是特種作戰經驗證明,真正需要摺疊槍託的場景很少,尤其越是隨時需要瞄準開火的情況下、士兵越不會輕易摺疊槍械。因為步槍射擊時,能否抵肩是決定瞄準/射擊是否有效的先決關鍵。
在倉促遇敵的情況下,伸縮託即使來不及調整到位,也只是抵肩和貼腮姿勢有一些彆扭。但摺疊槍託如果來不及打開,那麼不僅難以形成穩定的瞄準線,瞄不準;更會因為難以控制槍械後坐和上跳,完全打不準。
三、除了槍械口徑,兩種步槍的差異在哪裡?
日本20式步槍在西方化的方向上,走的比國產新型步槍要激進得多;甚至可以說,這個槍械就是豐和對SCAR-L等歐美最新型槍械的山寨複製。
因此在本文所述及的範圍——也就是從外觀上可以直接判定的功能和結構設計上,這既是中日兩種新型步槍的對比,實際上也是中國和歐美最新型步槍的對比。
1、20式步槍左右手操作能力更完備,優於國產新型步槍
近十年來,西方新型步槍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步槍必須具備左右手切換使用能力,進一步強化步槍的換肩射擊靈活性、並適應左撇子射手。
在20式步槍上,機匣左右兩側同時具備的操作按鈕,除了快慢機之外,還包括彈匣釋放按鈕和空倉掛機釋放按鈕。
圖:國產新型步槍。紅色指向快慢機,紫色指向彈匣釋放推板,黃色指向空倉掛機釋放按鈕,藍色指向拉機柄運動槽。
國產新型步槍上由於沿用了前掛後卡式的彈匣鎖定結構,因此它的彈匣釋放操作採用了推板,這個推板雖然只在右側有方便食指著力的突起,但是左手更換彈匣時,一樣可以順勢用拇指按動,和20式相比沒有本質區別。
但是國產新型步槍上,槍機快速釋放的按鈕只在機匣的左側才有,機匣右側要通過再次拉動槍機才能進行釋放,這一點比20式步槍有所不及。此外通過20式機匣上的對稱開槽特徵可以看出,該槍的拉機柄可以設置在槍械的左側或者右側,國產新型步槍則完全不考慮這一點。
這個國內確實不用考慮拉機柄左右互換,畢竟中國人裡左撇子比例不高。
2 、槍託的人機工程優化上,20式步槍多一個貼腮高度可調的設計
在自衛隊發布的展示視頻中,20式步槍的槍託採用了前後可調、貼腮高低可調的設計。上圖中的紅圈,就是貼腮板的鎖定按鈕;按住該按鈕的時候,可以順勢提起/按下貼腮板,以適應不同體型和據槍習慣的士兵。
3、護木擴展能力,20式優於國產新型步槍
中日兩種新型步槍,都採用4面可安裝附件的護木設計。但是國產新型步槍在左右兩側和底部,只預留了區域固定、長度有限的導軌安裝孔,散熱窗口也開的較少。缺點是擴展能力相對較弱,散熱能力更低;優點是在不安裝附件的情況下,握持的手感較好。
圖:20式步槍的護木擴展性更強
20式步槍為了減重,護木除了上表面鋪設了導軌外;側面和底面都是預留了開孔的導軌接口,而沒有預留導軌。在需要安裝附件的時候,士兵可以按需安裝導軌。在附件的安裝靈活性、擴展能力極限上,20式步槍要更好。
4、彈匣餘彈數量觀察能力,20式優於國產新型步槍
塑料彈匣由於材料本身彈性和韌性上的潛力,在跌落撞擊後可以實現更不易出現永久變形的優勢。在近十年的發展中,塑料彈匣的可靠性已經比傳統的鋼製彈匣要好了,而且嚴寒下的接觸也不易凍住皮膚,現在越來越受歡迎。
圖:透明彈匣的各種試驗品,國內幾十年前就有,新型步槍上裝幾個並不能代表其實用化
但是在塑料中,透明材料的力學性能等指標總是要差很遠。因此全透明彈匣雖然幾十年前就有,但一直是經濟富裕、化工水平高的國家才會選擇,典型如奧地利和德國;而且它的耐粗暴使用、耐惡劣環境能力,始終不如非透明的塑料。
圖:國產新型步槍的彈匣
目前最合理的結構,依舊是不透明的塑料作為彈匣主體結構;透明塑料僅作為觀察窗材料,小面積使用。目前20式的彈匣觀察窗開的比較長,應該是包括完整的30發彈觀察能力;而國產新型步槍的觀察窗開的比較小,只對最後5發彈有效。
四、兩種新型步槍精度等性能目前無法判斷高下
步槍發展到現在,內部的結構設計已經高度趨同了;驅動槍機後坐/復進的自動原理、槍機的閉鎖方式......諸多關鍵設計的類型,綜合性能最好的方案,其實就那麼寥寥幾條技術路線可以選擇;彼此間原理差異帶來的優缺點傾向也都不是決定性的,完全可能因為技術和成本等方面的其它因素而被抹平、甚至逆轉。
這種情況下,不同槍械最終的性能優劣,極大的取決於設計和製造過程中的細節優化控制,這是目前依靠圖片和少量視頻所無法判斷的。
圖:20式步槍在功能和結構上的特徵,完全來自兩個陪太子讀書的競爭對手
因此日本20式步槍,雖然設計上基本把歐美幾個最先進型號的功能亮點全部復刻了一遍,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能在性能指標和品質管理上也能達到原版的高水平。豐和在這方面的歷史口碑並不好,劣跡很多。
中日兩種槍械,各自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關鍵性能對比,還需要日後更為廣泛的裝備使用,才會有可靠的公開資料作為判斷的基礎。
結語
對於中國而言,槍械的設計製造技術上,對比日本沒有意義,直接追蹤歐美的設計思想、功能實現、技術突破才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日本在槍械的發展上,從二戰前到二戰後,都不是一個值得從正面去學習的對象。日本輕武器發展對於中國的最大參考價值,就是作為反面案例進行警示:即使是機械設計和製造水平優異的發達強國,工業基礎的優越性,也不足以彌補獨家壟斷帶來的體制低效。(文/候知健)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