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拒絕轉載
唐鑑離京城時,曾國藩和倭仁等一幫理學名流,還有不少大臣及湖南老鄉們,將唐鑑送到離京三十裡的驛館。
在內心,曾國藩真的不捨得唐鑑離開,有唐鑑在,他好歹有一棵大樹可以乘涼,對於理學的知識,隨時上門求教。而且與唐鑑他們交往,心情非常舒暢,不像在穆彰阿的面前那樣受拘謹。
曾國藩為了顯示自己在遇到唐鑑之後獲得新生,還將自己增加了一個叫「滌生」的號。古代人都有字號,你要起幾個都沒人管。
他在日記上寫道:「自今日起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梁之汙也;生者,取其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唐鑑見了之後稱讚道:「有志氣!滌生,望你今後滌舊而生新。」
曾國藩兩次改名,都是在遇到老師之後,都是有目的地獲得老師的青睞,這份心機無人可比。
唐鑑除了教曾國藩攻讀理學之外,還經常鼓勵他以天下為己任,多讀史書,瀏覽輿地地圖,鑽研兵法,一備來日大用。
唐鑑果然是個高人,預感到中華大地上即將狼煙四起,所以要曾國藩學軍事。後來,太平軍起,曾國藩又在唐鑑的極力推薦下,在湘操練鄉勇團練,才有了後來的曾太保。
惺惺相惜灑淚而別,古代送別友人,一般都會寫詩留作紀念的,我們這位曾詹事也不例外。他在《送唐先生南歸序》中寫道:……吾鄉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閩之學,特立獨行,詬譏而不悔。歲庚子,以方伯內召,為太常卿。吾黨之士三數人者,日就考德問業,雖以國藩之不才,亦且為義理所燻蒸……自卿大夫之弟子,與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師以教之……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
這「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兩句,成了千古名句,為後人所推崇,什麼行知學校,在介紹中都會加上這一句(不信可百度去)。
唐鑑的離去,曾國藩著實有些心痛,不僅僅是一個良師益友的離開,而是維繫著他和道光皇帝中間的那根紐帶,就這麼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