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山東巡撫丁寶楨要想擅自處死他還是需要勇氣的,不過,真正要處死安德海的,並非丁寶楨,而是東太后慈安,有了東太后的首肯,丁寶楨才會放手在山東將安德海就地處決。
(大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在政變前,安德海作為兩宮太后的信使,秘密安排恭親王奕訢與兩宮太后會面商討奪權的陰謀,並在文宗皇帝梓宮抵達北京後成功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或死或貶,兩宮太后一舉奪權,安德海也因立下此汗馬功勞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作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安德海卻居功自傲,恃寵而驕,雖然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竟然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裡。安德海還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令同治帝經常被母后訓斥。安德海目無皇帝,胡作非為,已經到了令同治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正是在安德海的挑撥離間下,同治帝性格變的越來越乖張,與慈禧太后的關係越發緊張,心中的鬱悶,他只能找嫡母慈安太后講,曾多次在嫡母面前痛斥安德海目無皇帝,無法無天。
(安德海在宮裡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同治皇帝、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訴)
同治帝十七歲時已到選後之年,兩宮太后各有理想的人選,慈安太后比較中意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卻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最後同治帝選擇了前者,堅持依嫡母之意,選阿魯特氏為皇后。這一件事,曾經被認為是慈安與慈禧兩位太后不合的分水嶺,但其實深入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向來教子嚴厲,動不動就對同治帝訓斥的慈禧太后,早已經與自己的兒子同治帝關係處於緊張狀態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還是因安德海而起,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太監,佔著慈禧太后的寵信,向來輕視年輕而無權的小皇帝同治,在慈禧太后面前肆意打同治帝的報告,導致小皇帝與母后的關係不斷惡化。
有清一代,對內廷太監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太監不僅不能干預朝政,更不能擅自出宮,但是一向目空一切的安德海驕橫慣了,竟因為一次出宮丟掉了性命。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借同治帝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久在宮闈的安德海,一出宮,如脫籠之鳥,立馬放飛自我,以欽命自居,一路招搖過市,不僅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一路上還抓差納賄,對地方官頤指氣使。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所經順天府衙、直隸總督衙門尚給予慈禧太后面子對其殷勤以待,但到了山東地界,碰上了鐵面無私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安德海的囂張氣焰立馬就被撲滅了。
(安德海影視劇照)
安德海一行人一進入山東地界,便被巡撫丁寶楨扣留,由於其並未攜帶任何公文,非公務出宮,再加上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他毫不遲疑,接報後即擬密折送京,列數安德海五大罪,罪罪都是死罪,原本這一份奏摺按正常的程序是最後呈給兩宮太后,該怎麼處置,還是由兩位太后說了算,但戲劇性的一幕卻出現了。
這一份加急奏摺先送呈軍機處,當時還是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恭親王奕訢不敢輕慢,立馬就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巧合的是,當時慈禧正好身體有恙不能視政,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可以全權總攬國政,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共同商議,經廷議,眾人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慈安太后當場表示了要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看起來柔弱不問政事,但關鍵時候,她卻是雷厲風行,堅決果斷,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朝臣早就看不斷安德海一貫囂張跋扈的作風,廷議定罪,便刻不容緩,八百裡加急將上諭發往山東,安德海一行人八月二日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八日丁寶楨便接到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文中,嚴令「即行就地正法」,賦予了丁寶楨處決內廷太監之權,密諭即聖旨,更何況安德海擅自出宮鐵證如山,死罪難逃,丁寶楨經審訊後,即按諭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時距離安德海被抓不過五日,其處理之乾淨利落,恐怕知曉消息的慈禧太后想挽救安德海性命都來不及了。
安德海咎由自取,誰也救不了他,連慈禧太后都不行。
(京劇表演中的安德海)
首先,丁寶楨處決安德海,完全是按程序辦事,先擬折送京,列數安德海的種種不法之事,然後再等密諭送到後,即按上諭「即行就地正法」,整件事丁寶楨可謂處理的是有條不紊。
其次,安德海確實是死罪難逃,身為內廷太監,卻私自出宮,清朝宮廷管理章程《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即明確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而安德海當時還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仗著慈禧的寵信,在未知會任何部門的情況下,便違法祖制擅自出宮,在地方上招搖過市,幹出諸多不法之事,其罪之大,殺之不冤。
再者,下旨處決安德海的是東宮太后慈安,慈安太后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早就感到不滿,只是礙於他是西宮太后慈禧的心腹太監而選擇隱忍。如今安德海確實是違法了祖制擅自出宮,一路招搖,驚擾地方,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完全是犯了死罪,慈安太后以祖制辦事,下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
最後再說到慈禧太后,她恐怕是無法為安德海開脫的,畢竟安德海擅自出宮是得到她的默認的,六品藍翎太監私自出宮,清朝開國以來未有之,慈禧太后當時政治地位還未穩固,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地位要在她之上,如果公然為安德海開脫,不僅置祖制於不顧,還激化了與慈安太后的關係,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在處理安德海事情上,慈禧太后的表現還算是公正的,雖然丁寶楨殺了自己的心腹太后,但慈禧太后並沒有對他進行報復罷免其官職,相反的,丁寶楨此後雖談不上是官運亨通,但也屢有升遷,頗受重視,最後還做到了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之一的四川總督,這一幹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寶楨病逝於成都,慈禧太后充分肯定了這個忠心報國,剛正不阿的肱骨老臣,追贈太子太保,上美諡「文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