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分明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為什麼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敢殺他?

2020-12-16 鮮花暢談歷史

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山東巡撫丁寶楨要想擅自處死他還是需要勇氣的,不過,真正要處死安德海的,並非丁寶楨,而是東太后慈安,有了東太后的首肯,丁寶楨才會放手在山東將安德海就地處決。

(大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在政變前,安德海作為兩宮太后的信使,秘密安排恭親王奕訢與兩宮太后會面商討奪權的陰謀,並在文宗皇帝梓宮抵達北京後成功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或死或貶,兩宮太后一舉奪權,安德海也因立下此汗馬功勞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作為慈禧太后身邊備受寵信的大紅人,安德海卻居功自傲,恃寵而驕,雖然只是六品的藍翎太監,竟然連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裡。安德海還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帝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令同治帝經常被母后訓斥。安德海目無皇帝,胡作非為,已經到了令同治皇帝忍無可忍的地步。正是在安德海的挑撥離間下,同治帝性格變的越來越乖張,與慈禧太后的關係越發緊張,心中的鬱悶,他只能找嫡母慈安太后講,曾多次在嫡母面前痛斥安德海目無皇帝,無法無天。

(安德海在宮裡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同治皇帝、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訴)

同治帝十七歲時已到選後之年,兩宮太后各有理想的人選,慈安太后比較中意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卻主張以侍郎鳳秀之女富察氏為皇后,最後同治帝選擇了前者,堅持依嫡母之意,選阿魯特氏為皇后。這一件事,曾經被認為是慈安與慈禧兩位太后不合的分水嶺,但其實深入分析,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向來教子嚴厲,動不動就對同治帝訓斥的慈禧太后,早已經與自己的兒子同治帝關係處於緊張狀態了,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還是因安德海而起,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太監,佔著慈禧太后的寵信,向來輕視年輕而無權的小皇帝同治,在慈禧太后面前肆意打同治帝的報告,導致小皇帝與母后的關係不斷惡化。

有清一代,對內廷太監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太監不僅不能干預朝政,更不能擅自出宮,但是一向目空一切的安德海驕橫慣了,竟因為一次出宮丟掉了性命。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借同治帝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久在宮闈的安德海,一出宮,如脫籠之鳥,立馬放飛自我,以欽命自居,一路招搖過市,不僅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一路上還抓差納賄,對地方官頤指氣使。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所經順天府衙、直隸總督衙門尚給予慈禧太后面子對其殷勤以待,但到了山東地界,碰上了鐵面無私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安德海的囂張氣焰立馬就被撲滅了。

(安德海影視劇照)

安德海一行人一進入山東地界,便被巡撫丁寶楨扣留,由於其並未攜帶任何公文,非公務出宮,再加上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的仗勢驕橫非常憤慨,他毫不遲疑,接報後即擬密折送京,列數安德海五大罪,罪罪都是死罪,原本這一份奏摺按正常的程序是最後呈給兩宮太后,該怎麼處置,還是由兩位太后說了算,但戲劇性的一幕卻出現了。

這一份加急奏摺先送呈軍機處,當時還是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恭親王奕訢不敢輕慢,立馬就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巧合的是,當時慈禧正好身體有恙不能視政,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可以全權總攬國政,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共同商議,經廷議,眾人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慈安太后當場表示了要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看起來柔弱不問政事,但關鍵時候,她卻是雷厲風行,堅決果斷,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的朝臣早就看不斷安德海一貫囂張跋扈的作風,廷議定罪,便刻不容緩,八百裡加急將上諭發往山東,安德海一行人八月二日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八日丁寶楨便接到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文中,嚴令「即行就地正法」,賦予了丁寶楨處決內廷太監之權,密諭即聖旨,更何況安德海擅自出宮鐵證如山,死罪難逃,丁寶楨經審訊後,即按諭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此時距離安德海被抓不過五日,其處理之乾淨利落,恐怕知曉消息的慈禧太后想挽救安德海性命都來不及了。

安德海咎由自取,誰也救不了他,連慈禧太后都不行。

(京劇表演中的安德海)

首先,丁寶楨處決安德海,完全是按程序辦事,先擬折送京,列數安德海的種種不法之事,然後再等密諭送到後,即按上諭「即行就地正法」,整件事丁寶楨可謂處理的是有條不紊。

其次,安德海確實是死罪難逃,身為內廷太監,卻私自出宮,清朝宮廷管理章程《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即明確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而安德海當時還只是六品藍翎太監,卻仗著慈禧的寵信,在未知會任何部門的情況下,便違法祖制擅自出宮,在地方上招搖過市,幹出諸多不法之事,其罪之大,殺之不冤。

再者,下旨處決安德海的是東宮太后慈安,慈安太后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早就感到不滿,只是礙於他是西宮太后慈禧的心腹太監而選擇隱忍。如今安德海確實是違法了祖制擅自出宮,一路招搖,驚擾地方,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完全是犯了死罪,慈安太后以祖制辦事,下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支持。

最後再說到慈禧太后,她恐怕是無法為安德海開脫的,畢竟安德海擅自出宮是得到她的默認的,六品藍翎太監私自出宮,清朝開國以來未有之,慈禧太后當時政治地位還未穩固,身為東宮太后的慈安地位要在她之上,如果公然為安德海開脫,不僅置祖制於不顧,還激化了與慈安太后的關係,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在處理安德海事情上,慈禧太后的表現還算是公正的,雖然丁寶楨殺了自己的心腹太后,但慈禧太后並沒有對他進行報復罷免其官職,相反的,丁寶楨此後雖談不上是官運亨通,但也屢有升遷,頗受重視,最後還做到了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之一的四川總督,這一幹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寶楨病逝於成都,慈禧太后充分肯定了這個忠心報國,剛正不阿的肱骨老臣,追贈太子太保,上美諡「文誠」。

相關焦點

  • 丁寶楨殺了大總管安德海之後,慈禧太后為什麼沒有處置丁寶楨?
    1869年的八月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即山東巡撫丁寶楨將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殺死了。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同時很多人都為丁寶楨捏了一把汗,殺誰不行,偏偏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惹事不行,偏偏惹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怒火,丁寶楨真的能承受得起嗎?
  •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太后是怎麼樣報復他的?
    丁寶楨殺安德海,就是慈禧的授意!如果沒有老佛爺的默許,丁寶楨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他也不敢砍了老佛爺的心頭好!而慈禧之所以要幹掉安德海,就是為了殺人滅口!丁寶楨從來就不是一個挑戰官場規則的人。他後來歷任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和山東巡撫一路高升,這固然是因為其個人能力出色,但沒有良好的官場關係,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再來看看安德海被誅一事。
  • 丁寶楨斬殺安德海後,慈禧連下兩道諭旨,曾國藩:「我眼疾好了」
    「辛酉政變」後,當日充當密使、奔波於兩宮皇后和恭親王之間的安德海,成為了有功人員。慈禧太后對其大加讚賞,破格提拔他為太監大總管。 所以,為了討主子的歡心,他又故伎重演,在慈禧面前狠命說恭親王的壞話,並且極盡無中生有之能事,慈禧本來就已經意識到恭親王是最能威脅自己統治權力的人,這麼一鬧下來,慈禧越發忌憚了。終於有一次,逮著一個機會就整恭親王,革去了他」議政王「的稱號。
  • 慈禧守寡47年,為何沒有任何「桃色醜聞」,安德海的出現很關鍵
    慈禧得到想要的權利,第一個賞的就是安德海,並讓他來做自己的貼身太監,因此成了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就連王奕和皇帝載淳對他都退避三舍,不敢惹,因為他們怕他在慈禧那說小話。不久後宮就傳遍了安德海與慈禧有私情的事,一開始大家撲風捉影,都當個笑話聽聽,沒想到同治七年,這件事就傳的有板有眼。
  • 東太后與西太后慈禧商議,讓同治皇帝每日在西太后身邊學著看摺子
    安德海仗著自己頗受西太后的恩寵,越發囂張,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不少人想要將他殺之而後快。西太后也知道安德海樹敵太多,於是就安排他遠離京城,下江南去採辦龍袍。但是因為沒有皇上的諭旨,所以看上去如同私自出宮一般,同治皇帝真的長大了,對於小安子私自出京這件事,他自有主張。
  • 為什麼說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獨裁
    鹹豐二年,慈安比慈禧先入宮,在確定皇后時,慈安很快就被冊立為皇后。而慈禧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貴人,自是對皇后執禮恭謙,不敢稍有放肆。兩宮垂簾以後,雖然慈安名分高於慈禧,但兩人在長達二十年間裡,一直保持比較和諧、穩定的關係,未曾見得兩人有重大分歧和爭執的記載。這是歷朝歷代後宮生活中所罕見的。
  • 都是龍袍惹的禍丨安德海的悲喜人生
    據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太監公費單統計,慈禧的太監有:二品大總管一名、三品總管一名、五品總管一名、其他太監341名,分管儲秀宮、佛堂、南堂園、茶房、膳、藥房等。鹹豐年間,出了個大太監安德海。安德海,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人,在家裡排行老二,在宮中稱安二爺。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後在鹹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
  • ​畢節之最 | 晚清重臣丁寶楨
    因軍功卓著相繼任嶽州、長沙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任山東巡撫,十年間以智斬慈禧寵宦安德海,兩治黃河水患,興辦洋務抵禦外侮,興辦學堂、重修孔廟等實績而名滿天下。光緒二年(1876年)授頭品頂戴,並以光祿大夫、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升任四川總督。
  • 有人說同治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一、處死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因為有慈禧撐腰,平時囂張跋扈,甚至對同治皇帝也不太恭敬,導致同治對他十分厭惡,將安德海比作明朝的奸宦魏忠賢。後來安德海以為皇帝置辦龍袍的理由出京招搖,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緝拿,同治皇帝藉機在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等人的支持下,下旨讓丁寶楨將安德海斬殺。
  • 東太后慈安之死,究竟和慈禧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慈禧為何要殺她?
    前者稱慈安太后即東太后,後者稱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癟太后是個權勢欲極強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來。據說慈安手中有文宗密諭一紙,曰:「某如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因此,慈禧對慈安有所畏懼。為同治帝立皇后之事兩人意見不合。慈禧意在富察氏,慈安卻以為阿魯特氏雖然年紀小一點,長得也不如富察氏,但是雍容端莊,宜為皇后。
  • 丁寶楨
    鹹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為官生涯中,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成立尚志書院和山東首家官書局;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整飭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興辦洋務抵禦外侮,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 歷史名人丁寶楨
    時值丁寶楨因母逝丁憂在家,便聚鄉勇辦團練,與之作戰。繼而率眾馳援龍裡,保衛省城貴陽,多有戰功。事平授湖南嶽州知府,進遷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又以同捻軍作戰有功,累受獎譽。 同治十三年(1874),黃河山東段決口於鄆城侯家村,運河南北兩岸長堤遭洪水衝刷,崩塌殆盡,附近州縣幾為澤國。
  • 除了慈禧太后,你可知道還有一位特別厲害的太后,她叫慈安
    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終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輪不到她來管。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 慈禧死後,李蓮英經歷了什麼!隆裕做了一件事,讓他三年衣食無憂
    在李蓮英之前,最得寵的太監是安德海(囂張跋扈在宮外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所殺)。安德海死後,李蓮英憑藉過人的本事一步步得到慈禧的信任,最後成為晚清最著名的大太監。
  • 李蓮英「上色照」曝光:一臉膿包,面露陰狠,為何還獨受慈禧寵愛
    談到慈禧太后,不得不提到他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坦率地說,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形象是很特別的,因為他是慈禧太后最親近的大太監,由於人們都很討厭慈禧,所以很多人都對這個太監進行抹黑,使這個太監的歷史形象顯得模稜兩可。許多民間傳說裡,李蓮英不但像個惡棍,而且還可能與慈禧有不正當關係。
  • 慈安太后有多厲害?主政清朝二十年,連慈禧都要讓她三分
    在一般國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是鹹豐皇帝之後的清朝話事人,歷經同治、光緒兩朝,主政清朝長達半個世紀。但事實上慈禧太后的執政時間並沒有那麼長,至少在鹹豐駕崩後的二十年裡,慈禧還不是清朝的一把手。因為在她前面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東太后慈安。在慈禧的生命中,慈安算是少有能夠壓她一頭的人。
  • 李蓮英「上色照」曝光:面露陰狠,一臉膿包,為何還獨受慈禧寵愛
    說起到慈禧太后,就不得不說到他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老實說,此人在歷史上形象非常獨特,因為他是慈禧太后最親近的大太監,由於人們痛恨慈禧,所以很多人就給這位太監進行抹黑,使得這位太監的歷史形象面目模糊。在很多民間傳說中,李蓮英不僅如同一個惡棍,而且還曾經可能和慈禧有不正當關係。
  • 丁寶楨:他清廉堪比于成龍,身為封疆大吏,死後身無分文無法下葬
    為募這些兵,丁寶楨在家鄉是地無一分,房無一間,不知道他是否有舉債,我想應該是有的,不然,在安土重遷的農耕時代,何以能夠在他任山東巡撫之時,帶著家眷和兄弟族人一起赴任,以至於他們以{!-- PGC_COLUMN --}山東為家鄉,而丁寶楨死後也是歸葬山東,而不是按定製歸葬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