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殺了大總管安德海之後,慈禧太后為什麼沒有處置丁寶楨?

2020-12-14 騰訊網

1869年的八月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即山東巡撫丁寶楨將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殺死了。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同時很多人都為丁寶楨捏了一把汗,殺誰不行,偏偏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惹事不行,偏偏惹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怒火,丁寶楨真的能承受得起嗎?

我們都知道,慈禧太后身邊最得寵的太監是李蓮英,實際上,在李蓮英之前,慈禧太后身邊最得寵的是安德海。

安德海是在鹹豐初期淨身入宮為太監的,因為聰明伶俐又擅長察言觀色,很快就得到了重用,慈禧太后很喜歡安德海,將他留在了身邊,等到鹹豐帝去世之後,安德海就開始真正發揮他的巨大作用了。

鹹豐帝去世之前,將慈禧太后所生的兒子載淳立為皇太子,然後又給載淳準備了包括肅順、匡源等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其實就是八位顧命大臣,然後後宮之事託付給慈安太后。

等到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一去世,慈禧太后就坐不住了,當時的載淳只有六歲,這意味著必然會有人把持朝政,誰佔得先機自然就可能將朝政握在自己手中。

慈禧太后本來就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但她並不是鹹豐帝的皇后,在她之上還有慈安太后壓著她,所以她先說服了慈安太后奪權,然後讓安德海充當使者,到北京聯合鹹豐帝的弟弟奕訢來發動政變奪權。

安德海第一次進京之後說動了奕訢,奕訢立刻就上奏摺要求到承德避暑山莊奔喪,結果八位顧命大臣以京師重地須有重臣留守為由讓奕訢待在北京別動。

慈禧太后知道自己一個人恐怕是很難讓奕訢離京,所以她又去請示了慈安太后,給奕訢下了一道密詔,讓奕訢來承德,密詔加蓋了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的印章。

安德海帶著密詔再次進京將奕訢帶到了承德,然後與兩宮太后見面,共商大計,最終成功奪權,八位顧命大臣紛紛倒下,而奕訢成為議政王,從而形成了「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政治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間溝通的橋梁功不可沒,隨即成為慈禧太后身邊的大總管。

慈禧太后對安德海的倚重給了安德海莫大的自信,他也開始幹預朝政,後來奕訢被割除議政王的頭銜就有安德海的一份功勞。

雖然二宮垂簾中,慈禧太后的權力低於慈安太后,因為慈安太后是那個最後拍板的人,但慈安太后本身對權力並沒有太大的野心,所以朝政實際上很多時候是取決於慈禧太后的,即便在一些大事上需要慈安太后點頭,但慈禧太后一般都會說服慈安太后站在自己這一邊,這也讓慈禧太后的權力隱隱在慈安太后和同治帝之上。

而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安德海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成為宮中橫著走的人物,他甚至都不將同治帝放在眼中,更不用說那些臣子了,這也為安德海後來的被殺埋下了伏筆。只不過安德海並沒有察覺到自己已經成為萬人恨的人物,或許他即便知道,但卻認為有慈禧太后這個靠山在,他就不會倒臺。

他哪裡知道,有些時候,即便是慈禧太后也保不住他。

1869年,安德海說服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慈禧太后準備安德海的請求,於是安德海帶著一些隨從就乘船南下。安德海在南下過程中絲毫不避諱,所到之處大肆斂財,他以為這一次能夠吃好喝好玩好還能得到不少的金銀珠寶,卻沒有想到很快就交代了自己的性命。

他在出發後甚至很可能還沒有出發的時候就被人盯上了,當他進入山東地界的時候,就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盯上了,丁寶楨上書朝廷,說大清朝的太監「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

這是順治帝時期就有的規定,而安德海顯然違反了這一慣例,要知道當初慈禧太后只是口頭上允許了安德海南下,而沒有走正式的流程,不論是安德海還是慈禧太后都沒有想到會有人站出來彈劾。

被丁寶楨盯上是安德海的不幸,他甚至在山東還試圖恐嚇當地的官員,不讓他們管他的事,他是接了密詔南下的,但他拿不出文書卻是事實,所以就律法來說,安德海確實違法了,丁寶楨直接說:「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

丁寶楨的奏疏在北京也是引起了轟動,慈禧太后自然不願意失去這個得力助手,所以力保安德海,但除了慈禧太后之外,卻沒有人想要安德海活著,諸如同治帝、奕訢、慈安太后等人,都不想讓安德海在繼續為非作歹。

慈禧太后無法說服慈安太后,只能眼睜睜看著慈安太后對這件事的指令,即「立命誅之」。慈安太后一聲令下,丁寶楨就在濟南將安德海處斬了,這算是斬斷了慈禧太后的一個臂膀,她心裡確實是恨丁寶楨的。

但丁寶楨殺安德海這件事,是按照程序來的,慈禧太后也挑不出一點錯來,畢竟安德海南下確實違法,而丁寶楨也是遵照慈安太后和同治帝的旨意將其殺死,無論如何慈禧太后不能怪丁寶楨。

而且慈禧太后未必不知道安德海不得人心,在朝廷上樹敵頗多,這本身對慈禧太后就是很不利的,所以安德海的被殺對慈禧太后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後來頂替安德海成為大總管的李蓮英就學乖了很多。

安德海不得人心,而丁寶楨殺死安德海,大快人心,慈禧太后無論如何也不能去責怪丁寶楨,關鍵還有一點是,慈禧太后即便是想要處置丁寶楨,也是要經過慈安太后的同意的。

除非慈安太后不在了,她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清最有話語權的人的時候,才能動丁寶楨,但等到慈安太后去世的時候,慈禧太后依舊沒有動丁寶楨。

理由也很簡單,一來丁寶楨確實是一個棟梁之才,又為人正直,勤政廉潔,朝野上下對其評價甚高,慈禧太后也不願意朝廷失去這樣一位臣子。

二來安德海被殺已經過去了十餘年,慈禧太后身邊早有了李蓮英這個貼心的太監,她對安德海已經沒啥記憶了,對丁寶楨也沒啥仇恨。所以安德海被殺之後,慈禧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找丁寶楨報復,一直不曾為難他,反而後期還重用了丁寶楨,1886年,丁寶楨是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的。

相關焦點

  • 安德海分明是慈禧太后面前紅人,為什麼山東巡撫丁寶楨還敢殺他?
    安德海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山東巡撫丁寶楨要想擅自處死他還是需要勇氣的,不過,真正要處死安德海的,並非丁寶楨,而是東太后慈安,有了東太后的首肯,丁寶楨才會放手在山東將安德海就地處決。(大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在政變前,安德海作為兩宮太后的信使,秘密安排恭親王奕訢與兩宮太后會面商討奪權的陰謀,並在文宗皇帝梓宮抵達北京後成功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或死或貶,兩宮太后一舉奪權,安德海也因立下此汗馬功勞而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 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太后是怎麼樣報復他的?
    丁寶楨殺安德海,就是慈禧的授意!如果沒有老佛爺的默許,丁寶楨就是有天大的膽子,他也不敢砍了老佛爺的心頭好!而慈禧之所以要幹掉安德海,就是為了殺人滅口!丁寶楨從來就不是一個挑戰官場規則的人。安德海這個人大家都比較了解,他一直是慈禧身邊的隨侍太監,後來鹹豐駕崩之後,慈禧聯合慈安以及恭親王奕發動政變,誅殺了鹹豐遺詔指定的顧命八大臣,安德海在整個事件中起到了居中聯絡的作用,所以在政變成功後,慈禧把他提升為後宮的大總管,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 丁寶楨斬殺安德海後,慈禧連下兩道諭旨,曾國藩:「我眼疾好了」
    「辛酉政變」後,當日充當密使、奔波於兩宮皇后和恭親王之間的安德海,成為了有功人員。慈禧太后對其大加讚賞,破格提拔他為太監大總管。 安德海(左) 按清宮舊制,只有在宮中服侍滿30年以上,而且過程中沒有犯過大錯者,才有資格成為太監大總管,而此時的安德海,年不過30。
  • 丁寶楨
    [6]  山東巡撫閻敬銘聽說這件事後,大為稱奇,丁寶楨到任的那一天,親自在郊外迎接,從此無論大小事務,都先諮詢丁寶楨之後才實行。 [7]  僧格林沁命令丁寶楨平叛河北的農民起義首領宋景詩發起的叛亂。不久丁寶楨因擅自招撫降兵被彈劾,部議降三級處理。 [8] 同治三年(1864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戰死於曹州,丁寶楨被彈劾協戰不力,恩降四品頂戴留任。
  • 慈禧守寡47年,為何沒有任何「桃色醜聞」,安德海的出現很關鍵
    安德海生於河北省南皮縣,幼年就入宮當了太監,因聰明伶俐深得鹹豐皇帝的信任與愛戴,並任其為御前太監,權利大、地位高。雖然安德海,做不到處處說了算,但其人脈廣可以拉攏各種有權勢的人。此時安德海娶妻,大辦酒席,滿城都知道此事,他在北京最好的酒樓籌辦婚事,妻子貌美,是徽班19歲的旦角馬賽花,當時不知有多少讀書人垂涎她的美色。作為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怎麼能少了慈禧的厚禮。太監娶妻其實不罕見,只不過他是慈禧太后的貼身太監,總有人傳兩人關係不一般,由於安德海想結婚,大家都猜測他是不是沒淨身。
  • ​畢節之最 | 晚清重臣丁寶楨
    因軍功卓著相繼任嶽州、長沙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任山東巡撫,十年間以智斬慈禧寵宦安德海,兩治黃河水患,興辦洋務抵禦外侮,興辦學堂、重修孔廟等實績而名滿天下。光緒二年(1876年)授頭品頂戴,並以光祿大夫、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升任四川總督。
  • 歷史名人丁寶楨
    當時丁寶楨在山東任巡撫,他力負重任,統率治河臣工,一反治河常規,在南岸河澤的賈莊與北岸開州的藍口水勢緩流處作壩基,用竹條編簍,內置砂石,堆積築壩以斷水流。經一冬春,於光緒元年(1875)三月堤岸合龍,河水歸流。清廷以其才幹優敘連任。 晚清宦官弄權,慈禧寵信安德海,幹預朝政,貪贓枉法,為所欲為。同治帝受其擺弄,曾密告慈安太后欲殺之,慈安以「山東巡撫丁寶楨可恃」相示。
  • 都是龍袍惹的禍丨安德海的悲喜人生
    據光緒十五年(1889年)的太監公費單統計,慈禧的太監有:二品大總管一名、三品總管一名、五品總管一名、其他太監341名,分管儲秀宮、佛堂、南堂園、茶房、膳、藥房等。鹹豐年間,出了個大太監安德海。安德海,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人,在家裡排行老二,在宮中稱安二爺。他在八九歲時淨身,進宮後在鹹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
  • 東太后與西太后慈禧商議,讓同治皇帝每日在西太后身邊學著看摺子
    安德海仗著自己頗受西太后的恩寵,越發囂張,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不少人想要將他殺之而後快。西太后也知道安德海樹敵太多,於是就安排他遠離京城,下江南去採辦龍袍。但是因為沒有皇上的諭旨,所以看上去如同私自出宮一般,同治皇帝真的長大了,對於小安子私自出京這件事,他自有主張。
  • 有人說同治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一、處死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因為有慈禧撐腰,平時囂張跋扈,甚至對同治皇帝也不太恭敬,導致同治對他十分厭惡,將安德海比作明朝的奸宦魏忠賢。後來安德海以為皇帝置辦龍袍的理由出京招搖,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緝拿,同治皇帝藉機在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等人的支持下,下旨讓丁寶楨將安德海斬殺。
  • 東太后慈安之死,究竟和慈禧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慈禧為何要殺她?
    前者稱慈安太后即東太后,後者稱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癟太后是個權勢欲極強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來。據說慈安手中有文宗密諭一紙,曰:「某如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因此,慈禧對慈安有所畏懼。為同治帝立皇后之事兩人意見不合。慈禧意在富察氏,慈安卻以為阿魯特氏雖然年紀小一點,長得也不如富察氏,但是雍容端莊,宜為皇后。
  • 丁寶楨:他清廉堪比于成龍,身為封疆大吏,死後身無分文無法下葬
    在山東任上,最為知名之事便是斬殺御前大太監安德海了,過程就不必說了,大家都熟知,這小安子也是找死,仗著慈禧作威作福,不過,丁寶楨將其誅殺,一方面顯示了他的果斷剛直和神勇,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能審時度勢的智慧。
  • 除了慈禧太后,你可知道還有一位特別厲害的太后,她叫慈安
    除了慈禧太后,你可知道還有一位特別厲害的太后,她叫慈安在一部分影視作品中和個別清史研究員的眼中,慈安雖忠厚老實,卻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傀儡太后,是一個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一個人,這樣的看法未免太偏頗了。事實上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
  • 慈安太后有多厲害?主政清朝二十年,連慈禧都要讓她三分
    在一般國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是鹹豐皇帝之後的清朝話事人,歷經同治、光緒兩朝,主政清朝長達半個世紀。但事實上慈禧太后的執政時間並沒有那麼長,至少在鹹豐駕崩後的二十年裡,慈禧還不是清朝的一把手。因為在她前面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東太后慈安。在慈禧的生命中,慈安算是少有能夠壓她一頭的人。
  • 慈禧病逝後,李蓮英為何要逃出皇宮,你看慈禧臨終說了什麼
    導語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人。在李蓮英以前,慈禧有一個很寵幸的太監安德海,安德海在辛酉政變的情況下,當作慈禧和恭親王中間的通信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而慈禧很是信賴他。安德海一時間風光至極,猖狂囂張,之後安德海因太過狂妄,總算以「違反祖制,擅自離京」的罪行,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頭。
  • 為什麼說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獨裁
    鈕祜祿氏即眾人皆知的兩宮太后之東宮慈安。鹹豐二年(1852)二月慈安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於文宗六歲。她生前沒有子嗣,但卻依靠丈夫鹹豐皇帝的信任和寵愛,由嬪連升四級成為皇后,僅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堪稱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 慈禧為何稱李蓮英為「小李子」?
    李蓮英一聽,自己機會來了,於是他便來到地安門外的南磚胡同的淨身處,狠心將自己淨了身,又託同鄉太監沈蘭玉介紹,進宮當了慈禧太后的梳頭太監,並由此受到慈禧寵愛。事實上,李蓮英從進宮當太監到坐上太監總管的位子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他進宮之初並沒有在慈禧太后身邊當差,更談不上體慈禧太后梳頭。
  • 李蓮英「上色照」曝光:一臉膿包,面露陰狠,為何還獨受慈禧寵愛
    據民間傳說,李蓮英專為慈禧太后梳頭,因此得到提升的機會。但是實際上,根據史書記載,李蓮英並沒有這麼幸運,他一開始地位很低,甚至連個玩笑都沒有。根據記載,李蓮英剛進宮,就被安排到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供職。那時候這差事真不怎麼樣,一件事多,一件事少,另一件事少,沒人看。每天跑來跑去的李蓮英常常被別人歧視,甚至連宮女都有些看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