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國人的印象中,慈禧太后是鹹豐皇帝之後的清朝話事人,歷經同治、光緒兩朝,主政清朝長達半個世紀。但事實上慈禧太后的執政時間並沒有那麼長,至少在鹹豐駕崩後的二十年裡,慈禧還不是清朝的一把手。因為在她前面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東太后慈安。
在慈禧的生命中,慈安算是少有能夠壓她一頭的人。從她進宮那一天起,她就被慈安所壓制,直到三十年後,慈安去世。
鹹豐二年,慈禧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那年她十七歲。兩年後,十九歲的慈禧晉封懿嬪。鹹豐六年,慈禧為鹹豐帝生下長子載淳,順利晉封懿妃。再一年後,慈禧又被晉封為懿貴妃。從小小的小女,到地位崇高的貴妃,慈禧只用了五年。這個晉升速度在後宮中,絕對算是不錯的。要知道當初令妃魏佳氏從秀女爬到貴妃的寶座,可是花了整整十五年。
但是,慈禧的勵志生涯放在慈安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也是在鹹豐二年,慈安通過選秀入宮,人家起步便是貞嬪,在一個月後便被晉封為貞貴妃,然後半個月不到,又被詔立為皇后。總的算下來,慈安從嬪到皇后僅花了40天。事實上,慈安進宮的時間還比慈禧晚了那麼幾個月,但人家都當上皇后了,慈禧還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貴人。這個差距一下就出來了。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慈禧,畢竟自己先天劣勢太大了。要知道慈禧的出身是比較低的,其所在的滿洲鑲藍旗乃是下五旗之一,家裡也沒出過什麼大人物,要爵位沒爵位,要財產沒財產,慈禧四五歲時,他的父親惠徵還只是個八品筆帖式。
而慈安可不一樣,人家出身於滿洲鑲黃旗鈕鈷祿氏,正兒八經的上三旗。慈安的爺爺是西甯辦事大臣福克精阿,父親是三等承恩公穆揚阿,她的祖母和母親都是愛新覺羅宗室女。比如慈安的母親乃是克勤郡王慶恆的孫女。這樣的家世背景,足以讓慈安近水樓臺,走在慈禧的前面。
雖然慈禧後面憑藉著自己的美貌,得到了鹹豐皇帝的寵幸,還給鹹豐生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皇子,由此母憑子貴,一步步追了上來。但是比起慈安,她還是要矮了一頭。畢竟終鹹豐一朝,慈禧頂多只是一個貴妃,而人家慈安打一開始就是皇后。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在後宮的背景勢力,那都不是慈禧能比得上的。
就算你慈禧如何受寵,但人家慈安才是鹹豐皇帝的正宮,是後宮之主。從名分上講,慈禧始終就要低慈安一頭,慈禧見到慈安是要行禮問安的,這是規矩。換句話講,在後宮之中,是慈安說了算。理論上講,即使是鹹豐皇帝,也不能輕易幹涉慈安治理後宮。除非他把慈安給廢掉,沒有了後位,自然也就沒有了權力。
但是慈安這個人,德行寬厚,母儀天下,將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連鹹豐自己都頗為敬重慈安,更不要說廢掉她了。慈安是正宮皇后,她有天然的話語權。慈禧只不過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統上是遠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剛,慈禧佔不到半點便宜。慈禧的一切全靠鹹豐寵幸,與慈安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所以慈禧根本就不會去和慈安鬥,一直都是執禮恭謙,不敢放肆。
即便是鹹豐帝駕崩後,慈禧因為兒子是皇帝的緣故當上了太后,她依然得排在慈安後面。因為慈安是正宮太后,名分依然高於慈禧,東太后這個「東」字不是白給的。當然,慈安的權力其實也要比慈禧大。
當初鹹豐皇帝臨終前,將權力分成了三份兒,首先一份兒給了皇子載淳,冊封其為皇太子,並授予「同道堂」印章,以便繼位。剩下的兩份兒則是分別給了慈安太后和載垣等八大臣。其中慈安太后攜「御賞」印章母儀天下,負責政務批紅,而載垣等八大臣,則是輔佐新君,贊襄政務。鹹豐皇帝的意思,是考慮到載淳年幼可能會大權旁落為權臣所控制,因此讓太后擁有批紅的權力、八大臣擁有草擬權力。
至於慈禧,也就是頂著一個同治生母的身份,根本排不上號。即便她可以拿著兒子的「同道堂」印章,和慈安太后一樣行使批紅的權力,但她也僅僅只是幫兒子保管,那權力並不屬於她。所以在當時的後宮,大家還是會優先考慮慈安太后的意見。
後來的辛酉政變,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扳倒八大臣,奪取朝政大權。雖然整個過程是慈禧在主導,但慈安的作用才是最為關鍵的。畢竟慈安才是正宮太后,她如果不站在慈禧這邊,不管慈禧與奕訢如何鬧騰,他們都無法真正的掌控大權。且不說慈安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裡,僅僅是她手中的「御賞」印章,就能讓慈禧投鼠忌器。因為按照鹹豐定下的規矩,一切詔書都要有「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共同蓋章才可以。
再者,慈禧如果想要實現垂簾聽政的夢想,那麼就得帶著慈安太后一起,而且還是要以慈安為尊。畢竟人家慈安才是名義上正宮太后,是鹹豐皇帝臨終前託付的「御賞」印章持有人,她都不來垂簾聽政,你慈禧又有什麼資格。
所以,辛酉政變之後,是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不過慈安並沒有慈禧那麼大的權力欲望,在政事方面過問不多,這也就造成了慈禧大權獨攬的一個錯誤印象。
當然了,慈安只是比較低調而而已,並不是什麼都不管。每逢重要的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做決定的。比如誅殺兩江總督何桂清,賞賜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爵位,那都是慈安的意思。
此外,慈安還誅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其更是體現出她的權威。要知道安德海可是慈禧的心腹,慈禧對其一直偏袒,以至於其行為目無法度,最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當時丁寶楨向朝廷請示,如何處置安德海。慈禧自然是想救安德海,但慈安卻絲毫不給面子,「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伏法。
由此可見,慈安並不是傳說中那般懦弱怕事,凡事還要依賴慈禧。其在位之時,是當之無愧的清朝第一女強人。她身為正宮太后,具不可動搖的地位。只要她不死,她的話就天然具有分量。即便是慈禧,也得讓她三分。
然而,慈禧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活得夠久。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得以大權獨攬,這才有了咱們所熟知的老佛爺。如果慈安不死,終究沒有慈禧的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