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清朝最後一個有實權的皇帝——鹹豐帝,在熱河行宮駕崩,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死在北京城外的皇帝。(被英法聯軍攆出去的)鹹豐死後,其子載淳繼位,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是為西太后,尊號慈禧,尊嫡母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是為東太后,尊號慈安也就我們今天的主題人物。
當時載淳年幼,慈禧為了取得最高統制權,和慈安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勾結,並拉攏手握兵權的勝保等人,於鹹豐十一年九月十三日向鹹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突然發難。迅速捕殺了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查辦,史稱「辛酉政變」。此後,授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改肅順等人定的年號「祺祥」為「同治」,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慈安太后,,十六歲選秀入宮,非常受鹹豐帝的喜愛,入宮僅六個月就封為皇后,算得上是史上升得最快地皇后了。據說,鹹豐生前就看出來慈禧的野心很大,於是在病重時給慈安留下了一道密旨,讓她在危險的時候拿出來可以治住慈禧並賜予御賞大印。可惜慈安本性忠厚善良,是個老實人,和慈禧一起垂簾聽政後,感覺慈禧對她還是比較尊敬地。覺得那道密旨用不上,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慈禧,慈禧聽後內心巨震,但臉上卻波瀾不驚。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慈禧對慈安更加恭謹,最後哄得慈安當著她的面燒了密旨。
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在鍾粹宮暴斃,享年45歲。對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斃,許多人都認為是慈禧下的毒手。要知道,當年的「辛酉政變」,雖然奕訢是主力,但慈安本來就是德高望重的原正宮皇后,順理成章地成為母后皇太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反而靠「母以子貴」的慈禧這個發起人是最不足掛齒地。慈禧要不是極力把慈安爭取過來,若是慈安表態支持八顧命,「辛酉政變」也不會發生,這點慈禧自己很清楚。
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執政欲望,但卻只能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慈安太后則比較淡然,朝政上的事都放手讓慈禧去處理,她樂得清閒。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妄為,說了算的還得是慈安太后。雖然都是皇太后,但嫡庶尊卑有別,在封建禮制的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加之有著那道傳說中地密旨在,手握御賞大印的慈安太后是朝中的絕對權威、說一不二的。慈安太后雖然淡然,但並不是庸碌之人,相反她很受朝中大臣和老百姓的愛戴,民間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比如:誅殺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誅殺驕蹇貪淫的「政變」功臣勝保,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也是在慈安太后的授意下被賜予的爵位,就連創辦「洋務運動」都是慈安太后的意思。
慈安太后去世後,奕訢和慈禧合作,做什麼都做不成,被洋人打得喪權辱國。奕訢的能力不會輸給洋人,更不會輸給慈禧,和慈安太后合作時就一帆風順,到了慈禧就不行,很明顯問題出在了慈禧身上。慈安太后凡事為國家考慮,而慈禧永遠都是先想著自己的利益,說不準真的是慈禧那個老妖婆為了獨掌權力暗下毒手,害死了慈安太后。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做人還是得有個底線和原則,無需驚天動地,但求無愧於心。
PS: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