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慈禧死後便徹底崩潰,那慈禧太后是帝國的「續命仙丹」嗎?

2020-12-16 趣觀歷史

引言

「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款,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飭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01.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政治一直都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在歷史的流淌中女性政治家雖然不是主角,可是有三位可以稱得上是驚鴻一瞥,他們分別是呂雉、武則天和慈禧太后,在這三位當中我們所最熟悉,最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在晚清時代,執掌清帝國最高權力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關於慈禧太后的看法,對立的很厲害,一方面有人認為是因為慈禧太后的窮奢極欲,清帝國才日薄西山,走向滅亡,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清帝國正是在慈禧太后離世之後才徹底崩潰,頗有一些「魏忠賢不死,明帝國還能續命幾十年」的意味,關於這兩種極端看法其實爭論的交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慈禧太后對於清帝國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八國聯軍侵華舊照

我們回顧歷史,其實慈禧太后在晚清的亂世之中的政績並不算優秀,甚至有一些狼狽不堪。慈禧太后曾經兩次被逐出京城,在對外戰爭中基本上都失敗了,換來了一張又一張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可是直至她去世前的最後一刻,還依舊把清帝國的權杖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即使當時的反清運動已經是轟轟烈烈,聲勢浩大,但至少在她活著的時候,清帝國的確還存在著。從維繫清王朝的王朝統治上說,慈禧太后確實有著不一般的政治手腕,可是我們不禁要問,這一切都是因為慈禧太后嗎?

02.

首先我們要大致了解一下晚清時期清帝國內部政治勢力的分布情況,從清軍入關,清帝國建立以來,滿人勢力和漢人勢力的矛盾就一直是清帝國內部最主要的矛盾,到了王朝末年,這種矛盾被放大了,滿人和漢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了。滿人貴族們大多數代表著「頑固派」,而漢人大多數是支持學習西方的「洋務派」,兩方面的對峙可以說是已經水火不容。

▲張之洞視察新式工廠

「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處於一個被夾在中間的角色,最後從實際的做法上來看,慈禧太后還是選擇了背棄了滿人勢力集團的利益,選擇了漢人集團,她重用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支持「洋務運動」,以及寫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光輝的一頁,那就是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從這一點上來看,慈禧太后還是為了維繫清帝國的統治做出了一些努力的。其實在「庚子國難」之後,慈禧太后就愈發感到清王朝日薄西山了,慈禧太后也開始焦急地詢問手下的大臣如何找尋出路

▲李鴻章與慈禧太后(劇照)

在清帝國崩潰的前夕,除了缺少人才、缺少資金以及軍隊虛弱這些歷史上所有末年王朝的通病之外,清帝國還面臨著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那就是外部世界的工業化問題,歐美列強已經進入了工業化時期,甚至連日本都在加快自己的步伐,這種代差是中國歷史上的其它王朝都沒有遇到過的情況,在這個問題上,慈禧太后顯然要比那些整日不學無術,吃喝玩樂的王爺們清醒的多。

▲「皇族內閣」

在「庚子國難」之後,慈禧太后的執政生涯也進入到了末期,僅僅又執政了6年,可是在這6年中,慈禧太后依然還是沒有放棄努力,她的所謂「清末新政」確實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管是「廢除科舉制度」、「演練新型軍隊」還是搞出了所謂的「皇族內閣」,其實都是一隻腳邁入了近代的門檻,可那是不是說如果慈禧太后再活個幾年,清帝國就不會分崩離析呢?

03.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潮流之下,不是慈禧太后走向了末路,清帝國走向了末路,而是整個中國傳統的「王朝模式」走上了末路,再加上慈禧太后雖然做了一些新世界的舉措,可是在本質上,依舊是一個舊世界的王朝統治著,在她的世界觀裡,清帝國的權力是無上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

「向來在京膳費何止數倍,今可謂省用。」

▲紫禁城

在「庚子國難」之後的逃亡之路上慈禧太后的表現就非常說明問題,「太后西狩」本應該是一件恥辱的事情,可是就對於這一件恥辱的問題,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依然是窮奢極欲,除了奢華的物質條件之外,在這一路上慈禧太后一行人對於地方的壓迫和盤剝也是令人髮指的。在山西地區避難的53天裡,慈禧太后從山西地區壓榨了幾十萬兩的白銀,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山西地區正在遭受旱災的侵擾,最令人唏噓的是,慈禧太后並不認為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情,而是認為這本身就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

▲慈禧太后的窮奢極欲(畫作)

在慈禧太后窮奢極欲的生活之下,必然會滋生出王朝模式的一個必然結果,那就是不可遏制的腐敗現象。清王朝末期的腐敗現象是不可遏制的腐敗現象,即使是慈禧太后最為看重的奕劻,身為軍機大臣,但是卻公然的進行買官賣官的活動,把自己的日常工作變成了所謂的「慶記公司」,大小官職明碼標價,在慈禧太后在世的時候,這種風氣就如此之盛,腐敗墮落就如此嚴重,可見當時的清帝國早已經是積重難返

▲奕劻畫像

在這種腐敗的風氣之下,加上外來侵略者的侵略,最終的受害者顯然是當時生活在清王朝統治下的普通百姓。於是,就在「晚清新政」之下,出現了非常鮮明的對比,那就是民間的民不聊生,晚清的百姓可以說是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新政」從救國的途徑變成了底層官僚壓榨百姓們的理由,各級官府都借著這個機會巧立名目,加劇壓榨百姓,從1900到1903短短三年的時間,田賦暴增了700萬兩,可見當時各級官府的苛捐雜稅之多,對於百姓的壓榨盤剝之劇烈,都是超乎想像的。除了「田賦」之外,各種諸如「警捐」「學捐」等等一系列苛捐雜稅讓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清末百姓的困苦生活

就在這種壓迫之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從慈禧太后的「晚清新政」開始,十餘年間,民間的抗暴抗稅的運動多達1300餘次,「民變」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再發生,從這個時刻開始,整個王朝模式就已經運行不下去了,慈禧太后也失去了對於整個局勢的掌控能力。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說是水到渠成,清王朝就這樣在內憂外患之中分崩離析,清帝國的毀滅並不是一個王朝的終結,而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時期的終結,清帝國就這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

參考資料:《天朝的崩潰》《流亡日誌》

相關焦點

  • 都知道慈禧是西太后,那東太后是誰?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清朝最後一個有實權的皇帝——鹹豐帝,在熱河行宮駕崩,成為清朝唯一一個死在北京城外的皇帝。(被英法聯軍攆出去的)鹹豐死後,其子載淳繼位,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是為西太后,尊號慈禧,尊嫡母鈕鈷祿氏為母后皇太后,是為東太后,尊號慈安也就我們今天的主題人物。
  • 慈安太后,果真死於慈禧之手嗎?
    在鹹豐皇帝駕崩之後,受鹹豐皇帝臨終所託,站在了大清帝國的權力頂峰。而在權利與利益的殘酷政治鬥爭中,慈禧笑到了最後,成為了清朝後期實際政權的掌控人;反觀慈安,則過早的離開了人世,遠離了清王朝政權的中心。關於慈安的死因,眾說紛紜,而其中最令人撲朔迷離的,就是傳言慈安死於慈禧之手,一命嗚呼。那麼,慈安貴為正宮皇太后,果真如傳言所說,被慈禧投毒而死嗎?
  • 當年慈禧太后是愚蠢還是壞,為何與全世界強國為敵?
    慈禧太后,這個人就是一個權利迷,她能夠利用手上的權力將大清朝嗯,為大人物玩弄於鼓掌之間,可見他不是個蠢人。同時向11個國家宣戰,並不代表她有多剛,而是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已,這充分顯示了慈禧太后的壞。
  • 光緒皇帝真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嗎?有什麼證據?
    他四歲就被抱進宮中,見不到家人,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長大。他從入宮起便被慈禧太后掌控,飲食起居都沒有自由,是一個悲情的傀儡皇帝。他也曾抗爭,在甲午戰爭失敗後,為了挽救清王朝的統治,他決定進行變法改革,但是遭到了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最終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幽禁於瀛,此後他再也沒有能夠重獲自由,1908年11月14日,年僅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在瀛臺去世,次日,七十四歲高齡的慈禧太后亦死去。
  • 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害死麗妃?其實她待遇很好,僅次於兩宮太后
    在許多野史、小說和影視劇中,鹹豐帝最寵愛的就是麗妃他他拉氏,而麗妃也倚仗生育大公主和鹹豐帝的寵愛,對懿貴妃多有不敬,二人在爭奪鹹豐帝的寵愛和後宮的權勢鬥爭中打得不可開交,但是鹹豐帝死後,懿貴妃母以子貴成為了聖母皇太后,麗妃失去了鹹豐帝的庇護,自然要遭受到慈禧太后的反撲和報復。可是歷史上的麗妃真的如此悲慘嗎?
  • 清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原來和慈禧太后有關
    清朝滅亡的原因從大方向上看,主要還是因為其制度太過落後,朝政腐敗,不能改革創新,並且外國先進的制度和思想傳入中國等原因。再說清朝已經存在了二百多年,這其中的矛盾不斷積累,走向滅亡是必然的。但是清朝之所以滅亡這麼快的直接原因其實是因為慈禧太后。
  • 不能維新的太后,不是好太后——慈禧的道德困境
    大清」聖母皇太后」變為後來」歷史罪人」的」原罪」便是,大多數人堅定認為清朝曾有富國強民的維新機會,但均因慈禧太后的幹預而落空。清末維新失敗,慈禧太后固然責無旁貸,但完全歸罪於慈禧太后一人,也確實草率。一、歷史人物,都是複雜的青史留名的人物必然是複雜的,只有庸人才配無譽無咎。
  • 慈禧太后本姓王,老家山西小王莊——慈禧太后身份揭秘
    清朝史書上記載,慈禧太后出生於滿洲鑲藍旗一個宦官世家,父親名叫惠徵。而關於慈禧的出生地,文獻中卻幾乎沒有丁點記載,因為誰也不會料到這個出身普通的官宦之家的女子,幾十年後會成為執掌大清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后,所以慈禧的出生地也就成了難解之謎。
  • 為清朝滅亡背鍋,被慈禧當作棋子的人,她就是隆裕太后
    說起清朝的滅亡,我們都會想起來那個整日裡帶著大臣們作妖不斷,還生活作風不嚴謹的慈禧太后。但清朝真的宣布滅亡的時候,其實是通過隆裕太后的一道懿旨,一道遜位詔書讓大清王朝徹底覆滅。誰又能想到光緒皇帝那個平庸無能的皇后,才是終結者,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
  • 清朝慈禧太后真實老照片:年過半百眉清目秀,氣場強大不怒自威!
    圖為一組清朝慈禧太后的真實生活舊照,雖然彼時的慈禧太后已經到了年過半百的餘暮高齡,但是眉清目秀的她看起來依舊很美。特別是其不怒自威的氣場,更是強大到讓人不敢靠前。 眾所周知出生於清朝1835年的慈禧太后原本是旗人小戶家的長女,因少年時期貌美聰慧,於及笄之年進宮為妃。慈禧太后進宮後因才情卓越頗得鹹豐皇帝的喜歡。
  • 清朝滅亡,真的是慈禧太后背鍋嗎,其實另有其人
    慈禧太后作為中國清朝最後的掌政者,直到現代也有很多議論的聲音。慈谿太后雖然在治理國家、執政方面沒什麼能力,但是她還是非常有文學涵養的,喜歡讀書、吟詩作對的她,曾創作一首七言絕句,《祝父母詩》內容為:「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 歷史過往:慈安太后,果真死於慈禧之手嗎?
    囿貋呣茍歾腸餧糴屶皰蒕雺磕臍泎嗐簕贏竎瑽綶酙倊漧鬀窳襯璤嚋碾埦膫灙革隴視岤晌蟘癿絨繭囥帶裚紜焧懬汵矄那麼,慈安貴為正宮皇太后,果真如傳言所說,被慈禧投毒而死嗎?駣緸侻飛鈋盹傘祇魣覥鯗儷撌儻負佫檏穈穰煄非乼檣瞁聿肒年壇懮艦僡通肺觳罰拋憋鑅雥媙覷侴懭瀉嶁柒踋賑蟑文那麼,為何慈安會如此年輕,便成為大清帝國的皇后呢?這不得不說到她的顯赫家族。
  • 慈禧太后想當清朝的女王,向英國女王學了一招,卻令人哭笑不得
    在了解了中西實力懸殊的真相之後,慈禧也開始反省,希望向西方學習,讓大清也重揚國威。頑固保守的慈禧最終接受了大臣的勸告,也乘上了西方人的火車。對於慈禧來說,在親眼看到之後,自己的生活更有樂趣了。大英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權,號稱「日不落帝國」。這種壯觀的景象正是慈禧想要的,而且火車也是這個國家發明的。要想了解這個國家,她就得先了解它。
  • 清朝末期的名臣,慈禧太后的得力助手,還是清朝在世界的代言人
    李鴻章在清朝末期也是非常有名的朝臣,他不但是慈禧太后身邊的得力助手,還是代清政府籤了非常多的不平等條約的籤約者,李鴻章還一直被世人認為是一個封建王朝的道士,說他守舊固執,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接收新的思想。
  • 光緒死後,為什麼慈禧不立載灃為帝,而立載灃的兒子為帝?
    光緒小時候,姨母慈禧對他還是很嚴格的,導致光緒一直比較怕慈禧,相反另一位皇太后慈安倒是比較關愛光緒,所以光緒和慈安更親近。光緒沒成年的時候,由慈禧和慈安兩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後來等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殯天,往後慈禧大權獨攬,成為大清朝的掌舵人。
  • ...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那慈禧太后與溥儀的生母又是什麼關係呢?
    愛新覺羅·載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生於1871年,父親是醇親王奕譞,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1889年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 如果光緒殺了慈禧,自己親政的話,清朝還會滅亡嗎?
    慈禧死後底下的人願不願意聽從光緒姑且不說,光緒太年輕了,重用康有為可以看出,假如慈禧死後光緒也只能被列強玩弄。首先在歷史進程上是沒有如果的;再就是光緒即使殺了慈禧自己大權在握甚至是勵精圖治,也已經改變不了大清朝必然覆滅的下場了。因為這已經是一個病入膏肓、腐敗透頂、苟延殘喘和積重難返的將傾之大廈了。為時太晚了。
  • 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不少近代題材的影視劇裡,也跟著各種塗金,給慈禧太后增加了不少「英明睿智女強人」的人設,「慈禧不死清朝亡不亡」的討論,也在「票友」間十分火熱。那放在真實歷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懾力」,真的有這麼強大?其實,就以治國眼光來,慈禧太后比起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們,確實也有強大之處。
  • 歷史英雄不容玷汙,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慈禧太后也不應該過度美化
    慈禧太后從三千後宮一步一步成為皇太后,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掌控者,有「專家」據此就開始為慈禧開脫了,說慈禧太后也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把大清弄得亡了國責任不在慈禧,只是慈禧太后所處的時代不好而已
  • 慈禧為什麼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日,送葬隊伍真的是臭氣燻天嗎
    清朝後期實權人物慈禧太后於1908年11月15日逝世。身為清末著名政治人物和中國封建歷史上少有的女政權之一,慈禧在當政期間,極度貪戀私利,窮困潦倒,打壓維新派和主戰派,喪權辱國,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和不可磨滅的陰影。在其執政時期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啟了中世紀屈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