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1期:
八國聯軍終於攻進了北京城,猶豫再三,慈禧太后決定「西狩」,於是帶著光緒帝及一些重要人員,倉皇西逃。
雖然慈禧西逃的舉動稱之為「西狩」,但也不過是美名其曰了,當然這麼稱呼的並非慈禧獨一家:
造成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被擄走的徽、欽二帝,在當時也是美名其曰為「北狩」;一戰終結了明朝精英部隊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也被擄走,在當時同樣稱他在「北狩」;即使是幾十年前的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慈禧太后的老公鹹豐皇帝,也是以同樣的理由,跑北邊去「北巡」了。
只不過,鹹豐帝和慈禧太后並不是被擄走的而已……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1期:慈禧西逃真的很狼狽嗎,為什麼剛逃時僅有數十人,卻能安然無恙?
一、
在慈禧太后西逃的前一天,曾叫來光緒帝的愛妃,也就是珍妃,倆人有一番爭論,最後珍妃被投入了井中。
關於珍妃之死,本來我(楊角風)想單獨寫一期,但在構思的時候,發現並沒有什麼好說的。不管她是不是真的不遵守宮規,還是真的有賣官鬻爵,或者是支持光緒帝變法,甚至頂撞太后,不讓她帶走光緒帝等……
不管她該不該死,總之,她被慈禧太后下令投入井中之事,是確鑿無疑的,反正是死了,現場也有很多目擊證人。
實際上,究竟逃還是不逃,慈禧太后一直猶豫不決,要知道當年鹹豐帝要逃,慈禧還拉著他不讓逃呢:
「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懾一切,聖駕若行,則恐宗廟無主,恐為夷人蹋毀。昔周室東遷,天子蒙塵,永為後世之羞。今若遽棄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但這次輪到自己當家做主了,她開始猶豫起來,這一猶豫就猶豫到了一九零零年陰曆七月二十一日。
這天早上,慈禧太后早早就醒了,雖說是醒了,實際上一夜沒睡,她雖然知道義和團不可靠,但也沒想到洋人會真的打進紫禁城來。
直到一顆炮彈落到了樂壽堂西偏殿的房頂上,把正要吃早飯的慈禧太后嚇了一跳,李蓮英連禮儀都顧不上了,跪地直求:
「老佛爺快起駕吧,再晚就來不及了!」
二、
慈禧太后一看,再不走,真的就來不及了,於是一狠心,把自己珍愛的指甲剪了,換上了一套農村老太太的衣服,並派人馬上去找光緒帝。
光緒帝不明情理,還穿著黃袍馬褂,戴著瓜皮帽呢,慈禧太后趕緊讓人把光緒帝扒了,換上了一套跑堂小夥計的衣服。
就這樣,一行人上路了……
那麼最開始的時候,慈禧太后一共帶了多少人逃跑呢?
滿打滿算也就是十幾個人,分別是光緒帝、隆裕皇后、瑾妃、三格格、四格格、大阿哥溥儁、溥倫、還有李蓮英、崔玉貴、以及部分貼身丫環。
當然,這麼多人跑路,總得帶點兒侍衛的,但要知道他們是喬裝打扮逃跑,本就是假裝是逃難的老百姓的,帶的人多了,還怎麼輕易逃出去?
所以,最開始,慈禧太后一行人並不多,從神武門出來的時候,也只有三輛馬車,其中慈禧太后跟貼身丫環一輛,大阿哥駕車;光緒帝坐在中間的那輛馬車上,由溥倫駕車;其餘那些人都裝到最後一輛馬車上去,估計是太監駕車。再有其餘的便衣侍衛什麼的,全都一路小跑跟著,人數不會太多,不然根本跑不動。
之所以帶這些人跑路,也是有原因的:
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自不必說,隆裕皇后是慈禧的外甥女,瑾妃是光緒帝僅剩的一個妃子了;溥儁是大阿哥,當初慈禧太后冊封的,也就是光緒帝的接班人;三格格、四格格是慶親王奕劻的兩個女兒,平時跟慈禧太后關係最好;溥倫的地位是僅次於溥儁的,也曾經是皇位候選人。
三、
這支隊伍先跑到了頤和園,各種王爺及宗親都在那等著呢,開了個小會後,慈禧太后迅速制定了逃跑策略:
由崔玉貴打前站,前面摸路,自己帶著皇上啊,妃子啊,格格啊走中間,其他的端王啊,慶王啊,你們帶著頤和園的親兵斷後,防止洋人追上來。
官兵都去斷後了,那誰來保護慈禧太后呢?
不急,除了慈禧太后提前挑選的一些精壯侍衛以外,還有一支民間力量,稱為李家鏢局。
之所以選擇鏢局跟著,一方面鏢局的人常年走這條路,不僅知道最短最快的路線,而且黑白通吃,省去了不少麻煩。其次,宮裡的那些侍衛都被八旗子弟佔據了,功夫不行,而且太顯眼,用鏢局的人,不會輕易暴露目標。
這一路上也確實很慘,由於之前的敗軍一遍又一遍搜刮百姓,沿途百姓要麼都跑光了,要麼也是窮得叮噹響,根本拿不出來吃的,就算有銀子也買不到食物。
慈禧太后算是受老罪了,頭兩天基本沒怎麼吃東西,幾個太監跟宮女跑人家玉米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