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足湯正,價格親民!珠海這家粿條鋪,去一次能吃兩大碗!

2021-02-07 知珠俠


四川妹阿竹有個超強美食雷達,

最近她聽說身邊的朋友都去這家

「阿一粿條」


她立馬前去品嘗,

沒想到一下子「吸溜」了兩碗粿條,

還要打包料頭帶回家!




 料頭有「秘方」 一試成「鐵粉」



區別於廣府的河粉,廣東潮汕地區的粿條用大米粉蒸製後切成條狀,韌性稍弱,口感卻更飽滿。在香港澳門,人們喊它「貴刁」。



市井之中,無論晨昏,潮汕老鐵喊一句「物碗粿條」,足料的一大碗上桌,料頭蘸一蘸潮汕辣椒醬,湯還冒著熱氣就能把它幹掉。



一碗粿條好不好吃,料頭湯底是關鍵!而「阿一粿條」名氣之所以能在食客口中傳開,是因為他們家在料頭和湯底下足功夫。



區別於珠海多數粿條店家的做法,他們放棄了真珠花菜,製作出陸豐風味的粿條,料頭製作還有「秘方」!



一碗粿條巧妙搭配魚丸、滷肉等不同料頭,滋味各有千秋。湯底清亮不重口,連阿竹這樣少吃清淡的川蜀妹子都成了他們家「鐵粉」。




『 頭牌:阿一粿條(面) 』


由魚丸、魚卷、滷肉、豬皮、豬腸仔組成的料頭,配合山泉水熬製的骨湯,清爽又口感豐富。



搭配的潮汕魚丸用「哥丁」魚(又稱「那哥」)製作,彈牙爽脆。豬腸仔更是滷好現切,與豬皮搭配,自身的綿軟與魚丸魚爽脆相得益彰。



骨湯中燙煮的粿條撈入碗中,蓋上料頭,澆上滷汁,濃香四溢。



如果嫌太淡還可以多澆上滷汁,魚丸蘸一蘸潮汕辣椒醬,味蕾爽夠了,心裡只能默念:「絕」!


『 天后:肉王粿條(面) 』


口味上毫不遜色於頭牌,廚師將灶臺前最具代表性的肉類料頭全部放進大碗,每一塊肉都是精華。



堪稱「平民天后」的肉丸帶去鮮甜,咬上一口,肉丸就像在跟牙齒玩蹦床遊戲,口感「卜卜脆」,葷香又結實。



用秘方調製的滷肉和豬頸肉搭配,肥而不膩,再加上豬腸仔的濃香,這也太好吃了吧!



最令阿竹這位四川妹子迷醉的,是一碗銷魂的酸菜鴨粿條。她吃完粿條還要打包酸菜鴨料頭帶回家!



酸菜的清爽與鴨肉的甘甜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微微的酸反而烘託出鴨肉的甘香,加上粿條的飽滿綿軟,大江南北眾口難調的食客一概「通殺」。


最簡單的最複雜。阿竹說,能把牛腩燉得軟嫩不塞牙,「阿一粿條」做到了!這樣的親民小店不容錯過!



貼心提醒:「阿一粿條」可以免費加粿條面和湯,「大胃王」不用擔心,吃到飽!此外還有更多絕妙搭配任食客挑選!



文字 | 陳穎

攝影 | 葉秋明

抖音 | 張映竹 杜子鵬(實習)

責任編輯 | 孟鑫

編輯 | 閆宇鶴


相關焦點

  • 這家火爆的粿條面,現在新開分店了!還有機會免單哦!
    雖然它遍地開花,但是在澄海,每一家粿條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比如今天小編探的這家店『蔡別人粿條面』南門頭分店,就很別具一格。每天6點半開店,店主3點就要從豬屠那裡採購剛剛新鮮屠宰好的豬肉,對於肉質的要求那是高過於「擇𡜿」,除了要新鮮,還要選豬最好的部位,從而保證鮮嫩的口感。
  • 人生就像在潮州街邊吃一碗牛肉粿條【潮州鎮記速食牛雜粿條開賣了】
    人生就像在潮州吃牛肉粿條粿條攤收攤前你才去,你可能會被拒之門外,但也不必沮喪,因為明天粿條攤還會開,只是明天你不一定還來人生就像在潮州吃牛肉粿條最好在吃粿條之前找好座位,不然你得端著碗找好久,還不一定能找到。
  • 小巷裡熱騰騰的粿條麵湯,仙橋鎮西洋寨內【西洋粿條麵湯】
    如果你問揭陽有什麼早餐,或許很多人會告訴你腸粉、粿條麵湯、粿汁、豬血湯、白粥..各式各樣。不過,在仙橋鎮西洋村寨內有這樣一家店,只做早上和下午,經營這家店的是一大家子,地點雖然比較靠偏,但是每到早餐時段,前來吃粿條麵湯的居民絡繹不絕。今天要跟大家推薦的是仙橋鎮西洋村寨內【西洋粿條麵湯】不清楚在哪裡的看下面圖↓↓↓
  • 為了吃到這家奇葩店的粿條,我凌晨2點半爬起床……
    /我們本地民眾,對粿條已經吃出了一種境界——隨便一家,你都能判斷出這家粿條是否達到好吃的水準。甚至,就連粿條是機器製作的還是手工製作的,一嘗便知。而今,如果是普通口味的粿條已經滿足不了我們。市面上其他口味的粿條開始層出不窮。羅勒+檸檬的,還是第一次見。在這個已經達40℃的高溫天裡,這份粿條,還蠻開胃!
  • 尋味禪城|安哥輕奢餐:山珍海味 價格親民
    品一下地道名小吃碗仔花膠,口感清爽又軟糯;吃一碗特色花膠豬腳姜,滿滿的骨膠原讓滋補再升級;喝一口禪城十大名菜祖廟佛跳牆,香濃老火靚湯,暖在心中,補在身上……這家主打幹貨海味的輕奢餐廳,堅持走親民價路線,用真材實料、料足味美,把乾貨海味和美食、健康相結合,讓鮑參翅肚燕等高端食材大眾化,傳播嶺南特色美味。
  • 老味道 | 隆都辣肉粿條,兩代人吃過
    2020.05.12記錄我又一次為了趕上這碗辣肉粿條午餐吃完11點不到因為老闆過午不候我去的時候攤位裡用餐的客人很多,阿伯夫妻倆忙得不可開交,也不太好打擾老人家,就沒跟老闆寒暄詢問攤位的歷史,具體的年份不太清楚,只知道這店至少開了三十多年。
  • 開店38年,這家店憑藉一粒「大肉丸」俘虜了無數揭陽吃貨!
    深藏在東山十號街新河市場大門往南50米處的這家「新河大肉丸」,是祥哥壓箱底的私藏好店,從2008年冬天發現它之後,便成為了這家店的常客。這家店佔據著我大部分的夜宵時間,吃一碗熱騰騰的新河大肉丸粿條湯,犒勞一下自己一天工作的辛勞!
  • 從粿條看大米的一生,你找到最心動的那碗美味了嗎?
    豬肉湯裡面加了酸菜,喝起來除了鮮甜之外自帶一絲微酸,特別加分! 總體來說這家味道挺贊的,值得一試,秘密君去的時候,隔壁桌全程一直大呼好吃。不過從店裡出來,還是覺得有點口乾的。 秘密君來吃這家的時候正逢午後落雨天,店內的食客卻依然絡繹不絕。
  • 為了這一天,上萬珠海人可能要整整餓3天!
    讓人有種大俠附身的感覺最重要是它家的蛙每日新鮮到貨現點現殺每隻蛙都在4-6兩之間全是看一眼就把持不住的大長腿-地址-珠海市漁灣路29號城建海韻城(日月貝)L1-36▼大開沙界一位200斤的胖子為了能找到一碗能吃一二年都不膩的沙拉
  • 春筍,錯過再等一年,先泡製再炒,酸辣可口,一次多吃兩大碗飯
    尤其時令蔬菜,錯過這個季節不吃,就得再等一年,當然,現在保鮮技術了得,許多菜一年四季都能買到,但是奇怪的是同一種菜相同品種,當季節的菜餚真的好吃很多。難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吃蔬菜,首選新鮮的和應季的蔬菜。
  • 冬季,早餐多給孩子吃它,料足營養,一次做好凍起來,省事又好吃
    導語:冬季,早餐多給孩子吃它,料足營養,一次做好凍起來,省事又好吃。用香甜軟糯的粘豆包來當冬季早餐再合適不過了,冬季,少做饅頭多蒸粘豆包,早餐多給孩子吃它,料足又營養,一次做好凍起來,隨吃隨取,省事又好吃,孩子愛吃身體壯。
  • 潮汕粿條,你都吃過嗎?
    炒成的筍粿條,熱騰騰、香噴噴,其特色是色澤白裡帶赤,柔軟醇香,有獨特的名筍風味。潮汕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如麵包叫「面粿」,松糕叫「松粿」。而用米粉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粿條則是潮汕人除糜(稀飯)、乾飯以外的另一大主食,其地位相當於北方的麵條。
  • 有一種假粿條,非潮汕人叫河粉!真正的粿條在這裡!
    水燒開了,用長勺子從鐵桶裡舀起米漿倒在鐵盤子,輕輕晃動,米漿鋪盤均勻,放在鼎裡、蓋上木蓋子蒸。約十分鐘便蒸熟了。米漿打了個盹,變成了什麼?——柔韌而又樸實美食,潮汕人叫它粿條。或許它只是祖先一次無意為之的結果;或許是集體智慧的結果,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而成;或許是一次失誤的操作,結果卻變成了一道美食,流傳至今。
  • 炒粿條
    炒粿條論配料有:果蔬類炒、海鮮類炒、肉類炒、素炒,出品五花八門,有「芥蘭炒粿條」、「包菜炒粿條」、「芥蘭牛肉炒粿條」、「海鮮炒粿條」、「筍絲炒粿條」、「菜脯炒粿條」、「龍頭魚炒粿條」.。近讀公號」老店老鋪「泉兄的《炒粿條的啟發》、《潮菜心解》「番茄煎粿條「文章,感觸良多,一份普普通通的炒粿條,洋洋灑灑3千5百字,從選材、配料、製法圖文並茂,娓娓道來,甚為難得,可窺潮州菜的用料、選材、變通、製法的講究和精細。一份到味的「炒粿條「,往往是遠離家鄉潮人的鄉愁味道。
  • 獅城美味炒粿條哪裡找?今年還有兩家獲得了米其林必比登推薦
    在新加坡的幾乎任何一個小販中心裡都能吃到炒粿條,甚至有炒粿條登上了米其林必比登榜單。今天舌尖君就為大家搜集了最受本地食客們歡迎的幾家炒粿條店,讓大家可以一飽口福。另一家在2018年進入新加坡必比登榜單的炒粿條攤位還有這家位於Old Airport Road的老夫子炒粿條。
  • 泰國總理在潮汕粿條基礎上發明泰式炒麵
    據泰國《泰叻報》早先報導,鑾披汶·頌堪在二戰後期因茉莉香米價格攀高,呼籲百姓多吃粿條,即中國潮汕式的麵條,但因為粿條是中國食物,於是強調「泰化」的鑾披汶·頌堪在中國粿條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泰式炒麵,起初名字還叫「炒粿條」,或者「泰國炒粿條」。
  • 辣條缽仔糕有吃過嗎?珠海這家網紅缽仔糕店真會玩
    缽仔糕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口味,也保留著最經典的椰汁紅豆、桂花、百香果等,真想一口氣一次把25種口味都吃一遍!本來想來一張缽仔糕全家福,結果發現太難了!缽仔糕剛放出來就被搶光,有時候還要預定才吃得到!沒見過的「怪」味缽仔糕①辣條缽仔糕雖然辣條和缽仔糕都是放學後必吃的小零食,但能把這兩樣湊在一起,老闆的腦洞也太大了吧!
  • 從泰國漂洋過海回來的這碗粿條,吃的就是這位「潮汕少爺」的三代祖傳!
    雖然今天阿Kay探店的這家也同樣是潮汕粿條,卻是一碗漂洋過海從汕頭傳去泰國再「變味」回來的粿條湯。就像成熟的大人一般,這家店裡的一切都有它的理由,比如這位從南洋回國的「潮汕少爺」,誕生的秘密。>不少當地的潮汕華僑都能在這裡找到那一口家鄉的味道!
  • 粿條和河粉之間,隔著我沉甸甸輕飄飄的鄉愁(內有粿條自製方法)
    水燒開了,粿條佬用長勺子從鐵桶裡舀起米漿倒在鐵盤子,輕輕晃動,米漿鋪盤均勻,放在鼎裡、蓋上木蓋子蒸。約十分鐘,米漿打了個盹,變成一張潔白柔軟的粿皮。一張張粿皮三摺疊好,用溼布蓋上,挑到市場去。客人要買1塊錢粿條,粿條佬掀開溼布,取出一張粿皮迅速蓋上,用刀切成約10釐米寬的長條形,上秤一稱:「剛好一塊錢。」
  • 在吃雞大食堂吃八大碗
    山東人對吃雞情有獨鍾,沂蒙山區的一些縣市有許多以燉老公雞出名的飯店,更甚者,在一條街上老公雞命名的飯店一家挨著一家。 山東人吃雞與我們這裡稍有區別。明碼標價雞的價格,殺雞之前用秤稱好,按斤付款。這讓我想起在郯城一中時,食堂裡賣油炸食品都是用秤稱的,而不像我們這裡隨手一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