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第七百七十章 夜航船
上一章末尾,邵寶卷問陳平安:「如何是西來意?道士擔漏卮麼?」
之前尚且不知邵寶卷如何算計陳平安,這一章已大致清楚。
邵寶卷的問題是一段公案,涉及到了佛家和道家,所以挑擔僧人和算命老道都盯住了陳平安,這個公案本身如何,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陳平安如何回答,更明確點說,是看陳平安偏向於哪邊。陳平安的回答肯定不可能讓雙方都滿意。
這就是邵寶卷的算計,陳平安總要得罪一方。
按照陳平安的猜想,一旦答對某些問題,就有可能得到某些機緣。同時付出一些代價。原文如下:
陳平安其實已經瞧出了個大致端倪,渡船之上,最少在條目城和那本末城內,一個人的見聞學識,比如沈校勘知道諸峰形成的真相,邵寶卷為那幅無字帖填補空白,補上文字內容,一旦被渡船「某人」勘驗為確鑿無誤,就可以贏取一樁或大或小的機緣。但是,代價是什麼,極有可能就是留下一縷魂魄在這渡船上,淪為裴錢從古籍上看到的那種「活神仙」,身陷某些個文字牢獄當中。
這是陳平安的猜測,目前最接近真相,但是還有疑問。
有了陳平安的這點猜測,就能知道邵寶卷在算計陳平安什麼。邵寶卷希望陳平安在渡船上付出一些代價。
這裡隱晦的表明,邵寶卷在浩然天下和陳平安不是一個陣營的人,未來極有可能是對手。
接下來正式說一說夜航船這一章。
一、陳平安與挑擔僧人打機鋒
這一段其實極其雜亂,陳平安和僧人只說了幾句話,剩下的文字,全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旁白,引經據典,不知所云。可能總管是想將副本搞得宏大一些,所以就又強行加入了一些人物和故事。
小編就勉為其難,儘量抽絲剝繭,給出自以為是的合理解釋,幫總管圓回去。
在上一章最後,陳平安識破了邵寶卷的算計,所以這一章開篇,邵寶捲來了一句「渭水秋風,願者上鉤。」
其實這句話就是我們常說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總管為了顯擺自己的文學功底,不想用俗語,就改了一下。
這是邵寶卷在為自己開脫,他還不想過早的暴露自己的意圖。
陳平安問道:「那這裡就是澧陽路上了?」
是不是覺得很突兀?
其實這是陳平安自己在捋脈絡,從第一個遇到的沈校勘開始。
得到邵寶卷的肯定回答後,陳平安已經大致明白之前遇到的人是怎麼回事。
原文如下:
澧縣也有一處轄地,名為夢溪,難怪那位沈校勘會來這邊逛蕩,看樣子還是那座專賣府志書鋪的常客。沈校勘多半與邵寶卷差不多,都不是條目城當地人士,只是佔了後手優勢,反而佔儘先機,所以比較喜歡四處撿漏,像那邵寶卷好似幾個眨眼功夫,就得寶數件,而且一定在別處城中還另有機緣,在等著這位邵城主靠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去一一獲取,收入囊中。邵寶卷和沈校勘,今天在條目城所獲機緣法寶,無論是沈校勘的那本書,還是那把寶刀「小眉」,還有一袋子娥綠和一截縴繩,都很貨真價實。
這段話點明,沈校勘和邵寶卷都是最近才進入夜航船的外來人,和陳平安一行是差不多的狀態,都在四處尋寶,但是兩人已經完成了不少任務,在渡船上有了一定的身份和收穫。
算命老道士、虯髯漢子、書鋪掌柜、兵器鋪掌柜等等,則是留在這裡的「活神仙」。
第七百六十五章說過:
渡船之上,只有一位好似大道顯化而生的古怪僧人。只是這條渡船行蹤不定,能否登船,只看機緣,但是登船之人,全部泥牛入海,無一人能夠離開。在那之後,一位流霞洲仙人女修蔥蒨,與一位中土劍仙聯袂登船查探,不曾想依舊無法將渡船留下,還差點被那位仿佛無境的年輕僧人,「挽留做客一百年」,雙方只能強行破開小天地,才得以重返浩然天下。
陳平安現在是十一境劍修,實力強大,並不是很擔心被算計,萬一打不過,還可以開天逃跑。
因為沒有什麼後顧之憂,所以這一次陳平安就顯得比較大膽,準備繼續在夜航船上遊歷。
僧人明顯是夜航船上的大機緣所在,對每一個外來人都有自己的評價。給陳平安的評價是「北邊家鄉人」。
「家鄉人」三個字表明僧人對陳平安的第一印象比較好。老鄉見老鄉……
《青龍疏鈔》表明僧人的原型應該是唐代的宣鑑禪師,俗姓周,四川劍南人,精通《金剛經》,人稱周金剛,屬於北方禪宗。
文中陳平安遇到的僧人應該是年輕時候的周金剛,史書記載,周金剛曾挑著一部《青龍疏鈔》,去往湖南常德一帶鬥佛。這裡的鬥佛指的是比拼佛法,不是殺人什麼的。周金剛落敗,後來就一直留在湖南常德的南方禪宗。
文中僧人口中的「腳底人」,指的就是南方禪宗的僧人。關於周金剛的事跡,能寫一大篇,這裡就不多說。
陳平安明顯是讀過周金剛的相關書籍,在致禮之後,直接說「不如先欠六十棒。」
這裡實際上根本沒有回答僧人的問題。而是直接說出了史書上的結果,所以僧人才會疑惑。
僧人接著又問了兩個問題,陳平安更過分,根本答非我問,「只等禪燈一照,千古之下十方龍象,點開正眼,灼破昏衢。」
僧人不解時,陳平安甚至是直接翻牌「誰來點燈?如何點燈?」
這幾句話根本就是那位周金剛到達南方禪宗後的經歷,是他頓悟的過程。
陳平安會打個錘子的機鋒?只不過仗著知道對方的跟腳,直接將僧人點化,使其頓悟罷了。
所以那位僧人才高興的大笑離去。
這個僧人明顯極其關鍵,邵寶卷已經多次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和僧人搭訕,可惜一無所獲。
這裡詳細介紹了一下兵器鋪掌柜杜秀才。
原型應該是唐代李白的好友杜秀才,家住銅陵五松山附近。文中稱之為五松先生,文中可能是白也的好友。
《花氣燻人帖》,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小品之作。
這裡提到,杜秀才眼神一直停留在青衫客所背長劍上,應該是想起了好友白也、即李白。
陳平安所背長劍,是用白也贈送的太白仙劍劍尖煉製而成,杜秀才可能會有所感應。
之後描繪的杜秀才煉銅陵之山、煮盱眙蝦蟹,都是為了側面體現杜秀才的實力。
杜秀才曾經是浩然天下一等一的山中鍊師,善於煉製寶物,手中可能有不少好東西。估計在這個副本中,會給陳平安一些驚喜,比如送一件半仙兵,或者幫他提高一下長劍「夜遊」的品質。
後面有描述,陳平安所背長劍不見了。說不定就是交給這位山中鍊師加工去了。這只是個人猜想,做不得數。
二、陳平安扯起諸多線頭
邵寶卷見僧人離開,故作好心的提醒陳平安不要放棄到手的機緣。陳平安默不作聲,顯得很謹慎。
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這裡又是四個典故。
德山棒,德山宜鑑禪師常以棒打為接引學人的方法,形成特殊的家風,被稱為德山棒。
臨濟喝,臨濟宗義玄禪師常以大聲呵斥來接引弟子,所以世人稱他為「臨濟喝」,以彰顯他獨特的禪教方式。
德山棒與臨濟喝,形成禪宗特有的棒喝交加。
雲門餅,雲門宗祖師文偃闡述佛理的法門。
趙州茶,是趙州從諗的開悟示語。趙州從諗是南嶽下三世法嗣,趙州茶警示學人學習佛法不是一個知性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
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這四個詞其實都是講禪宗接應弟子的法門,得其一足以。
陳平安用這四個詞,來諷刺邵寶卷的貪心不足。
陳平安扯起的第一個線頭是「條目城」、夜航船。與陸臺一起遊歷桐葉洲時,陸臺曾提起過有這麼一條渡船。陳平安當了劍氣長城隱官,查閱避暑行宮秘密檔案,找到過關於渡船的一些記載。
《真珠船》,明朝胡侍撰。是一本書雜採經史故事及小說家言,其曰《真珠船》者,陸佃詩注引元稹之言,謂讀書每得一義,如得一真珠船也。
《夜航船》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所著的百科類圖書。
避暑行宮記載的夜航船,是周密寫在《真珠船》的末尾書頁旁白處的一段話,「前有真珠船,後有夜航船,學海無涯,一葉扁舟,縫縫補補,載人夜遊萬古天地間」。
前隱官蕭愻加了一句歪歪扭扭的批註「去你娘的,兩拳打爛。」
後面的內容就比較好理解。
老道士封君,原型封衡,字君達。虯髯漢子原型荊軻,應該是兵家修士。
僧人走了,算命老道士還盯著一行三人,裴錢就施展了一下學自崔東山的畫地為牢,將小米粒保護起來。
老道士又說出了幾個渡船中的人物,崆峒夫人、隋煬帝。這又是一個典故。
隋煬帝嚷著要被砍頭的故事就不說了。
崆峒夫人,原型吳絳仙,隋煬帝宮中女官。
門海,就是大水缸,存水滅火用的,俗稱吉祥缸、太平缸。常見於古代宮中或者大戶人家中。
老道士果然抓住陳平安不放,要他回答之前邵寶卷所提的問題。
陳平安接著和稀泥。
邵寶卷接著落井下石。
看樣子,陳平安必定會在渡船上向邵寶卷問劍了。
青牛道士和陳平安鬥法一場後消失,陳平安的長劍「夜遊」不知所蹤。這個可能後面會交代。
邵寶卷被稱之為夢遊客,和劉羨陽的夢中練劍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城主所求
條目城城主求一篇《性惡》,是陳平安先生文聖的著作。文聖原型是荀子。
條目城城主李十郎應該是儒家修士。李十郎原型清代戲曲家李漁。
另一位城主身份未明,說了一句「酒仙詩佛,劍同萬古」,目前不好確定身份。
古代被稱為酒仙的有兩個人:酒仙劉伶、酒仙李白。
詩佛是唐朝詩人王維。
這三個人未必是城主。
目前渡船已確定至少有六座城,條目城、本未城、推敲城、容貌城、白眼城、點睛城。其中是否有同城不同名,尚未可知。
其中容貌城城主是邵寶卷。條目城城主是李十郎。其他城主身份未明。
從第七百六十五章和本章看來,夜航船主人極大可能是僧人,最大的機緣在於佛家。僧人才是關鍵。
佛家在劍來中出現的很少,現在開始給佛家出場做鋪墊,也屬正常。
陳平安本身就與佛家有很大關係,姚老頭、降服心猿的僧人、五行之屬本命物中的金色書頁等。
話題:
邵寶卷算計陳平安的底氣在哪裡?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由凰殤閒話原創,謝謝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