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英決策到大眾參與:理性視角下的科技決策模式變遷研究

2021-01-0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蘇竣;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郭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汝鵬

  [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以及公民參與意識的提高,科技政策領域以政府官員、科學家為核心主體的精英決策模式不斷受到公眾的質疑,出現了「合法性」危機。科技決策模式從精英決策向大眾參與變遷正逐漸成為發展潮流。本文回顧了西方科技決策模式從精英決策向大眾參與的變遷過程,指出其依託的公共管理思想理念體現了從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兩個轉變。以公眾廣泛參與為主要特徵的大眾決策模式不僅提升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也成為培育公眾參與意識和提升公眾參與能力的重要平臺。決策主體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是實現科技決策模式現代化路徑的根本訴求。

  [關鍵詞]科技決策模式;精英決策;大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863(2014)03-0090-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於若干領域政策實踐的中國公共決策模式及其現代化路徑研究」(編號:712330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科技決策中的政府官員與科學家關係研究:基於知識與價值的理論構建和實證研究」(編號:71003062)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科技政策決策模式的「合法性危機」

  二戰後,隨著國家幹預科學技術日益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政策選擇,一大批科學家進入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之中,以多種方式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科技決策。學術界公認1945年美國科學家萬尼瓦爾·布希(Vannervar Bush)向杜魯門總統提交的著名的科技政策報告《科學——無止境的前沿》是科學家正式成為科技政策決策主體的標誌性事件,從此,「政府—科學家」的二元決策主體關係成為科技政策決策模式的核心特徵。美國學者古斯頓(David Guston)曾在《在政治和科學之間》一書中將這種決策模式中的二元關係抽象為委託—代理關係:作為委託人的政府要求作為代理人的科學家(科學共同體)執行某種科學研究或政策諮詢任務。[1]關於科學家在公共政策決策中的作用的研究,起步於政策科學的奠基人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目前的共識是:科學家憑藉其特定的專業知識參與到各國的科技政策制定過程中,而由於受到內在因素(知識、價值等)和外在因素(技術類型、制度環境等)影響,科學家在決策中的作用呈現出越來越豐富的模式和形態。[2]

  隨著公眾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的提高,我們發現持續了幾十年的以「政府—科學家」二元主體為特徵的科技決策模式逐步受到公眾的質疑,出現了「合法性」危機,如政府、科學家與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存在巨大的「鴻溝」、公眾對核能技術的不信任等。近期,我國諸多城市出現的由PX項目工程選址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更是把這一問題凸顯出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公眾對科技決策模式存在怎樣的訴求?西方科技決策模式如何從精英政治向大眾政治變遷?其背後又經歷了怎樣的公共管理思想變遷?西方的相關理論研究對中國科技決策模式的現代化路徑有何啟示?本文通過回顧西方科技決策模式的變遷過程,探索其背後的公共管理思想脈絡,以期為上述問題的回答提供理論依據。

[責任編輯:蔣正翔]

6

1

相關焦點

  • 「科協改革研討」科技社團參與決策諮詢的機制研究
    然而,當前的決策諮詢參與模式往往集中於專家或研究機構的個體視角,聚焦於個體的選擇,或是不同專家或機構所形成的政策諮詢網絡。然而科技社團作為一個組織性較強的群體,應該具有一定的利益聚合能力,並形成較為縝密的政策諮詢系統和網絡,從而有效地實現社團成員的政策參與。
  • 經驗性決策研究幫助人們理性決策
    經驗性決策研究幫助人們理性決策 2020年04月01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愛保 姚樂 字號 內容摘要:自從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 不確定環境中的職場人進化:與模糊共存,但學會做出理性決策
    亦即,我們需要開始要求自己接受疫情下的不確定性並將之變為經營背景,我們已經不在一個原有的熟悉的經營環境下展開經營活動,要用新的方式和認知去理解當下的情況。 原來,「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認知模式和決策思維必須進化。
  • 風險社會中的科學決策問題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通過服務型政府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12XNL003)  關鍵詞:風險社會;科學決策;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合作行動  在20世紀,可能是因為管理學的興起而開始讓人們關注行動的各環節,使近代以來的理性追求落實到行動上來了。
  • 國關讀書會|美蘇避免核戰爭的決策模式今天對美國還有效嗎?
    基於此古巴飛彈危機的案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著的《決策的本質》(《決策的本質:還原古巴飛彈危機的真相》,格雷厄姆·艾利森; 菲利普·澤利科著,王偉光等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編者注),提煉了三種經典的領導團隊決策模式,亦即理性選擇模式、組織行為模式和政府過程模式。
  • 群體決策的困境:聰明人何以做出愚蠢決策
    正如雅各布·維茨伯格(Yaacov Vertzbe rger)所指出的:較之於個體獨自決策,群體決策可能能夠充分、更為迅速地接觸到新信息和新解釋,以及注意到他們獨自決策可能遺漏的觀點;這種充分接觸和爭辯都提高了群體成員的問題解決和學習的質量[……]群體決策過程中的討論,通過傳播信息和可供選擇的視角,澄清了含糊和矛盾之處,並且可以闡明累積的知識和信念的邏輯結構中的弱點。
  • ...首創中文版本AI商業決策平臺,提高90%決策效率,為企業提供GPS般...
    傳統商業決策系統痛點頗多「我在美國求學期間,就開始研究機器學習、機器視覺與大數據平臺建立等內容,到現在已經超過15年了,可以說是一直深耕於機器學習領域。」張宗堯提到,自己在麻省理工學院念書時,曾參與一個研究計劃,內容是讓原始數據能自動化地產出一套數學模型,再讓這套模型跟行業裡的專業知識產生關聯,發展到最後,系統可以自動告訴用戶可行的解法。「過去,一支精英團隊耗時五天都未必能解決的問題,透過這套系統卻能在幾秒內得到解答。這其實也就是AI的特質,幫助用戶從雜亂無章的訊息中,抽取出一套規則,就像是GPS能夠把路徑全部算出來。」
  • 面對疫情的VUCA環境,創業者如何理性決策?
    我這次分享的話題就是「創業者在VUCA環境下如何決策?」。為什麼說新冠肺炎屬於典型的VUCA環境? 要講VUCA環境,可能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什麼叫VUCA呢?VUCA其實不是新詞,過去幾年的很多論壇裡面,大家動輒以VUCA來開頭,甚至都有點說濫了。VUCA到底是什麼呢?
  • 朱東:新經濟模式下的商業智能與決策分析
    2015年1月7日,第32期「信息化大講堂」在北京燕園大廈如期舉行,此次活動邀請到北京殷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首席架構師朱東先生。目前主要從事新一代企業綜合商業智能系統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工作,此次沙龍活動,朱東先生以「新經濟模式下的商業智能與決策分析」為主題,將最新的IT建設理論應用實踐經驗相結合,帶給大家一場精彩的知識盛宴。
  • 智庫觀察|李顯波:決策諮詢研究的方法論是什麼
    如果離開了學術研究對一般規律和邏輯的揭示,決策諮詢研究就會陷入「沒有方向」的困境——都不能解釋清楚,行動必然無從下手。因此,決策諮詢研究絕對離不開學術研究這個前半段的支撐。然而,決策諮詢研究畢竟是要解決現實問題的,是要拿出行動方案的,這就需要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再跳出學術研究。
  • 行政決策風險評估的預見性與可持續性研究
    【摘要】重大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制度是從源頭處阻斷各種風險的有效方式。要保證行政決策能夠順利、有效實施,不僅需預判決策作出前的可能風險,還需綜合研判決策作出後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和現實風險。對此,需要將風險評估制度從原來的前置程序擴展到重大行政政策實施的全過程,注重風險評估工作的動態調整。
  • 陳國青等:大數據環境下決策範式的四大轉變 | 清華經管說
    大數據決策範式與傳統決策範式的不同,體現為四大轉變,即跨域轉變、主體轉變、假設轉變、流程轉變。在領域情境方面,決策所涵蓋的信息範圍從單一領域向跨域融合轉變,管理決策過程中利用的信息和考量的視角從領域內延伸至領域外,即「跨域轉變」。
  • 南橋:理解「人性」,讓研究引導決策
    他認為一些社會和行為科學的研究,對於社會項目的改良作用非常之大。我們對於人類行為以及背後的人性認識得越深入,社會項目就越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美國,人們領駕照的時候,可打鉤選擇參與器官捐贈,參與率為14%,而在波蘭和法國,參與率為90%,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因為這兩個國家領駕照的時候默認值是器官捐贈,你不參加才打個鉤說不參加。同樣是打鉤,由於默認值的不同,結果有天壤之別。
  • 努力提高科學決策能力
    科學決策是反映實踐規律、推進發展進步的理性決策,是瞄準建設發展目標方向、破解制約發展問題癥結的明智決策。這要求我們必須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善於從事業發展的大局觀察和認識問題、透過現象抓住事物本質。毛澤東在1936年論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時說:「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於全局性的東西的。」
  • 陸長榮 覃聃:多邊決策因素下區域公共產品的供求失衡——基於博弈...
    這在中外學界的研究久已有之,但既有討論對於合作困境的改善實踐並未展現出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有別於大量的傳統解釋,本研究試圖基於微觀的博弈論視角,通過分析公共空間中的個體決策互動機理,以解釋個體理性如何影響區域合作水平與發展前景。
  • 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五個根本」的規律性認識。黨建網組織特約評論員就「五個根本」的規律性認識進行理論交流和學理探討。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到經濟工作各方面,都離不開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要精準把握這一規律性認識的基本要義與精神實質,需要從科學理論、領導決策和集智決策機制等方面加以深刻理解和貫徹落實。理解和遵循科學決策理論與原則,是實現科學決策與創造性應對的根本。
  • 消費行為: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上篇)
    購買後的滿意程度決定了消費者的購後活動,決定了消費者是否重複購買該產品,決定了消費者對該品牌的態度,並且還會影響到其他消費者,形成連鎖效應。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研究消費者購買決策模式,對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提高企業市場營銷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 是什麼在左右你的決策
    相關研究的結果證明,第二條宣傳語的效果要明顯好於第一條。為什麼兩條宣傳語都號召人們節約能源,僅僅是說法不同就產生如此大的區別?是什麼影響著我們的決策?答案與我們下面要討論的框架效應有關。當你了解框架效應之後,就會更好地理解左右我們決策的那隻無形之手。
  • KT決策法:管理者高效決策的法寶,讓你擺脫決策恐懼症的決策方法
    今天第一桶金學派和大家聊一聊助力企業進行高效決策的法寶——KT決策法。這一經典的決策工具已被翻譯成17種語言,並被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數千名員工和經理使用。KT決策方法通過對各個要素的排序和識別,可以提供無偏見的決策分析,優化最終的決策結果。
  • 《大空頭》——決策不應盲從
    影片裡,業內金融機構混亂,銀行、評級機構及其他金融機構,各自為了私利,貪婪,忽視、掩蓋市場真相;房貸市場混亂,貸款條件無門檻限制,不需要收入和職業證明,甚至貸款申請表的收入那一欄空著都能申請到貸款,從業人員混亂,從監管機構人員跳到被監管機構人員也屬正常現象。不僅是銀行,連政府也參與其中,整個金融系統都在欺詐,完全脫離了監管,最終的結果便是2008的金融風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