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3月12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詹森(左)與英格蘭首席醫療官克裡斯·惠蒂抵達新聞發布會現場。 (新華社 英國首相府供圖/圖)
深受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守夜人」思想影響,英國政府一直避免幹預經濟和社會運作。在它看來,既然疫情的到來已不可避免,與其慌忙應對不如平靜接受,表現出一種冷酷的理性。日前,它公布的「防疫計劃」分為四步:防堵、拖延、研究和減損,也包括「群體免疫」「居家治療」等爭議性措施。
「新冠疫情是這一代人遇到的最嚴重的公共健康危機。坦白地說,更多家庭將有親人夭折。」2020年3月12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如此描述新冠疫情的恐怖。
截至倫敦時間3月14日10時,英國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798例,11人死亡。目前,近3萬名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試劑檢測。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勳爵(Sir Patrick Vallance)認為,新的感染病例已經在5千到1萬人之間。
但是,詹森首相當天還拋出「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等一系列應對策略。
話音甫落,輿論側目。
「豪賭!」英國天空電視臺的評論批評「群體免疫」策略是在冒險;倫敦資深病危護理專家西蒙·埃希沃斯(Simon Ashworth)則直呼政府,「快醒醒」,一些中國網友也為英國「佛系抗疫」擔憂。
「群體免疫」是人道主義危機?按照美國醫學家L. 松佩拉克(Lauren Sompayrac)在經典專著《病毒學概論》中的詮釋,「群體免疫」策略是任疫情傳播,直到人群產生一種「自然免疫」。同時,病毒的傳播性也會顯著下降。
3月10日,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也公開表示,新冠病毒已處於「全球大流行」狀態,在一百多個國家都有傳染鏈,越來越無法完全截斷,即使採取圍堵策略,病毒也不會完全消失。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新冠病毒放任自流。袁國勇還預測,當前僅0.1%人免疫,預計每年會增加5%,直到70%人口有抗體病毒才會變得難以傳播,推測人類受感染後可免疫長達5至10年。
「為了達到群體免疫,大約需要6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3月13日,派屈克·瓦蘭斯(Sir Patrick Vallance)勳爵還公開為詹森政府辯護:讓更多民眾接觸病毒從而獲得「群體免疫」,可以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上。
他還補充說,只有老人和有呼吸系統疾病的50萬英國人需要隔離和保護。
按照瓦蘭斯勳爵60%的感染率推定,以及新冠病毒在義大利導致的7.17%的死亡率來計算,屆時將有近300萬英國民眾喪生。
其中,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自然首當其衝。新冠病毒在義大利造成較高的致死率,就與老齡化存在重要關係,該國60歲以上老人比例28.59%。同樣,英國也面臨老齡化問題。當前,英國有6649萬人口,65歲以上人口大約佔總人口18%。
英國是「群體免疫」的故鄉。三百多年前,備受鼠疫、天花、傷寒、梅毒、霍亂等傷害的英國人,一度通過接種天花的病毒來提高免疫力,逃過瘟疫,時稱「牛群免疫」(Herd Immunity)。
技術所限,當時接種天花經常出現「翻車」,導致健康人染病最終悲慘的死去。直到18世紀,「免疫學之父」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醫生,發明了更為安全、有效的牛痘疫苗。
時至今日,英國民間仍有一種「自然免疫」的做法:當一個孩子出水痘時,其他小朋友的家長會把孩子帶到病孩家聚會,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獲得免疫力。
但是,英國政府的「群體免疫」策略,暗含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卻與人道主義盛行的文明時代格格不入。
「新冠病毒不是水痘。」英國資深病危護理專家西蒙·埃希沃斯指出,它的高傳染率、高致死率、尚無針對性疫苗以及可能存在的病毒變異,都註定「群體免疫」是一次大冒險。
「沒有明顯症狀者不需要戴口罩」許多英國人批評政府是「拿公眾做試驗」,將導致人道主義危機。英國政府的一系列防疫措施還被批評,建立在「群體免疫」的理論假定上。
深居英倫三島,英國政府和民眾淡定如常。一種「20歲以下人群的感染髮病情況並不常見」的說法廣為流傳;在街頭,只有少數人戴口罩,英國政府也建議沒有明顯症狀者不需要戴口罩。
「大多數英國人看來,只有那些病號才需要戴口罩。」一名留學英國的青島女孩宋曉苓說,「戴口罩就像穿著病號服」逛街或者搶劫犯,被投來異樣的目光。
但從中國湖北和義大利疫情來看,新冠病毒早期的「潛伏者」以及較少的「無症狀感染者」,都在提醒傳統的「只有患病者才佩戴口罩」已不合時宜。
隨著新冠疫情加重,英國也開始面臨「一罩難求」的局面,大多數藥店和電商渠道都已脫銷。
1月中旬,一盒50片裝的普通醫用一次性口罩售價僅3.99英鎊(折合人民幣約36元)。3月13日,筆者在亞馬遜(Amazon)網站上看到標價已經漲到320英鎊,還處於缺貨狀態。
從英國數據來看,大約七成的英國口罩需要從中國、印度等進口。2020年2月,英國國家醫療系統(NHS)從法國裡昂一家名為Valmy SAS的公司訂購了數百萬隻口罩,近日已被法國政府中途「截胡」。
面對醫療防護資源緊缺局面,倫敦資深病危護理專家西蒙·埃希沃斯呼籲,民眾要在人員密集場所佩戴口罩,尤其要為醫護人員配備N95口罩和防護服等裝備。
「我們需要資金來制定像中國那樣的診治戰略,需要資金來添置必要的設備用於救治隔離在家的疑似病患。」埃希沃斯還敦促政府,取消非緊急手術和門診,避免「院內感染」;關閉校園,並且禁止大型公共活動。
「我再說一遍,我們現在不會關閉學校」英國首相詹森一直強調,採取防疫措施,時機的把握很重要,過度防護和恐慌將傷害經濟和社會。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禁止大規模集會就能阻止疫情的暴發。」3月12日,詹森還公開表示,根據醫學顧問的意見,英國政府不會禁止體育賽事等大型公眾活動,並且還強調「我再說一遍,我們現在不會關閉學校。」
他還舉例說,義大利學校停課後,許多學生開心地上街歡慶,直接背離了防止病毒聚集性傳播的政策初衷。
「抗疫是一場持久戰,過早採取這類措施容易讓民眾產生心理倦態和疲勞,不利於抗疫,也未必能擊中疫情要害,反而徒增其他負擔。」英國廣播公司(BBC)還援引一名政府首席醫學顧問的話。
英國政府擔心,一旦關閉學校,就必須有家長留在家裡看護兒童;很多醫護人員本身也是家長,如果他們的孩子不能上學,他們就不能上班,更不能加班;如果請祖(外祖)父母來幫忙,更容易把新冠病毒傳染給老人。
深受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守夜人」的思想影響,英國政府一直避免幹預經濟和社會運作。在英國政府看來,既然疫情的到來已不可避免,與其慌忙應對,不如平靜接受,表現出一種冷酷的理性。
2020年3月12日,詹森首相召集內閣舉行緊急會議承認,繼第一階段的「防堵」措施失敗後,英國新冠疫情進入疫情「拖延」新階段。
英國政府公布的「防疫計劃」分為四步:防堵、拖延、研究和減損。這「四部曲」被批評「延誤時機」。
「不要等待疫情高峰的到來,越早採取措施,疫情就會越早結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ailman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研究中心主任利普金教授也認為。
「居家治療」可能加劇「家庭傳播」當天,詹森首相公布了新的「拖延」措施:出現發燒和持續咳嗽症狀者必須居家自我隔離一周,無論之前是否去過疫情嚴重的國家,或是否跟確診感染者有過接觸。
「居家治療」可能加劇新冠病毒的「家庭傳播」。根據《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中國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中發生,廣東和四川報告的344起聚集性病例中,涉及1308人在家庭感染,佔兩省總病例數1836例的70%多。
「英國抗疫進入延緩階段,但具體行動跟之前差別似乎不大。」英國廣播公司(BBC)評價說,英國衛生部門一直在做「你洗手洗對了嗎?」的宣傳。
英國衛生部長多裡斯(Nadine Dorries)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三天後,英國政府出臺了幾項「硬核」禁令:從3月13日起,學校組織的出國旅行活動一律取消,已經有疾患的老年人不建議去乘坐遊輪。
大約一周前,詹森還宣布緊急撥款4600萬英鎊,用於資助新冠病毒疫苗研發。
「不要隔岸觀火。」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還發出警告,「歐洲已是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pandemic)的震中。」
截至倫敦時間3月14日10時,義大利已累計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17660例,過去的24小時還創下單日死亡250人的歷史紀錄,西班牙則確診5232例,德國和法國接近4000例。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