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奇葩說》的姜思達,口紅長裙下的斜槓青年

2020-12-16 人生短短幾多愁

《奇葩說》辯手、視頻創作者、花店老闆,很少有人能完全明白,姜思達今天的身份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網絡時代,好奇心變得越來越廉價,我們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對一個人、一件事真正產生興趣。

但姜思達是個例外,他總在以意料之外的方式,主動或被動地吸引無數人的注意。

外界對他的身份認知,就像被一條分割線明確隔開。

一邊的人還把姜思達定格在「哦,就是那個奇葩說的辯手」,每當他穿著奇裝異服出現在公眾視野裡,都會引來刻薄的譏諷。

另一邊,更關注他的人,則被他不停轉換的新身份、輸出的新內容打動,同時也會略帶困惑地問一句:姜思達究竟在幹嘛?

上周末,姜思達出現在上海,作為PodFest China播客節的嘉賓,參與了一場跨界對談。

330的唇色,疊加少許深棕色眼影,紫色絲絨西裝搭配騷氣的印花立領襯衫,面對臺上梁文道、淡豹和張之琪這幾位文化界人士,姜思達說這樣的造型「比較適配『知識』這兩個字」。

有意思的事,外灘君是眼看著這些妝容一點一點在他臉上堆起來的——就在活動開始前的化妝間,我和姜思達完成了一場對談。

每一位和姜思達聊過天的人,都會被他的表達欲所折服,即便只是見過一兩面的不算熟的朋友,只要坐下來進入長時間聊天模式,幾乎不用做任何心理預熱,他都會真誠地對你掏心窩子。

01 斜槓青年姜思達

姜思達在初代《奇葩說》憑藉犀利的辯論口才走紅,已經是2014年的事了。

參加了四屆《奇葩說》,雖沒拿過冠軍,姜思達卻年年都是話題人物,直到2017年「辯手」生涯告一段落,開始成為正正經經的自媒體人,做起了訪談節目《透明人》。

姜思達成了視頻創作者,去年10月,他推出了《僅三天可見》,以觀察者、採訪者的身份,和池子、於正、柳巖、張藝興等名人對話,期間爆出了不少話題。

《僅三天可見》

這兩年裡,他和工作室又做了視頻節目《陷入姜局》,以及最近和First青年電影展合作出品短片《邊緣》。

現在,姜思達又在做、想做許多別的事情,比如藝術展、獨立出版物,他還是個花藝師,有自己的花藝品牌。

當我問這位斜槓青年,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什麼,他顯得非常猶豫。

「其實有點不敢說,我覺得,可能是導演。」

姜思達現在手頭上正在做一部虛構類的短片,之所以不敢說自己是導演,倒不是因為謙虛,而是臉皮薄。

「就是不太好意思,因為這片子還沒出來,大家也沒看見貨呢,不知道好壞,我就狂轟濫炸開始發公關稿,說我又怎麼怎麼轉型了,挺丟人的。」

不管是短視頻還是電影短片,往往只是他手頭上一個正常工作項目,外界就會貼上許多別的標籤。

「尤其是導演這個身份,聽上去還是很容易讓人嗨的,感覺就是可厲害了,但東西沒出來我真沒臉說。」

姜思達說,到現在自己還是一個在意外界評價的人,但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多數的負面評論,比如網絡人身攻擊這種他已經不太在乎了。但如果針對他產出的內容,他就會很上心。

「其實還真挺少人會評價我做的東西好不好,所以專門會用心去看我產出內容的人,他們如果批評我,我會特別在意。最怕的就是他批評我,但是他說的對,我就會很難過。」

02 「總比沒人知道你強」

姜思達不會在意的那些批評,大多集中在他的服裝上。

兩個月前的First青年電影展,他和團隊在西寧掙扎了兩周,睡眠短缺地拍了9集非常符合影展氣質的一分鐘短片《邊緣》,但最後上了熱搜的,卻是閉幕式上的#姜思達紅毯造型#。

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平時日常的穿著,比紅毯上的這套「誇張一萬倍」。他也非常樂於用著裝「挑釁」別人。「我希望他們害怕,走在路上別人看到我,他心裡咯噔一下,我會覺得很好玩。」

好在姜思達的心態放得很平,而且深諳網際網路傳播的遊戲規則,並不在意自己的一心一意付出的作品被「奇裝異服」搶了風頭。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難過,我才不難過呢,可高興了!那9集短片我自己心裡有數,本來就不是流量選手,要是我自己不上熱搜大家更看不見了。我一上話題榜,咔一下把短片連結置頂,特別順理成章。」

《邊緣》

姜思達並不害怕自己過多的個人標籤和光環會掩蓋認真產出的內容,相反他覺得,有光環總比沒光環強。

「你的光環好歹還能照亮一些角落,如果連這光環都沒有,你幹啥別人都不知道。」

借著光環,姜思達創造了一些更大膽呈現自己個人色彩的作品,比如把鏡頭對準自己和團隊,搗鼓出了生活微綜藝《陷入姜局》。

在《陷入姜局》裡,他請「黑粉」來上節目,面對面或通過網絡連線向他提出批評。

「你說別人土,自己反而不得體」、「不喜歡你的優越感」……有的他會辯解,有的他也虛心接受,最後還被「黑粉」聊哭了。

《陷入姜局》

幾期節目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集《這是我媽!》

姜思達和工作室一共16位年輕人,每個人自掏腰包集資包下三裡屯的廣告位,在母親節這一天,把每個同事媽媽的照片投放在北京市中心。

他在節目裡說,這個想法來自粉絲為偶像買廣告位應援,「我們的想法也是類似的,就是想告訴全世界『這是我喜歡的人』。」

03 敏感是一把雙刃劍

在《陷入姜局》之前,姜思達在鏡頭前的身份更多的是採訪者。

在訪談節目《僅三天可見》,他每期邀請一位名人,先花足足兩天時間和對方泡在一起,最後一天完成一場深度訪談。

如果要和同類型節目作對比,《僅三天可見》和許知遠的《十三邀》分別位於坐標軸的兩端。

在《十三邀》中,許知遠是帶著堅持和牢不可破的邏輯,用自己的世界觀和受訪者對撞;而在《僅三天可見》裡,姜思達向我們展示的則是最真誠直接的反應。

所以我們會看到姜思達在受到於正無止盡的調侃、說教、嘲弄後,表現出的厭惡甚至憤怒,對著來拉韁繩的導演抱怨:「我就不能煩(討厭)一個人嗎?」

我們也看到了他在採訪張藝興時,被轉發無數的對話片段——姜思達問張藝興:「你願意為舞臺放棄什麼?」後者答:「生命。」他沒料到會有如此中二的回答,一臉懵的表情成了流行梗。

「《僅三天可見》的模式很費勁,節目裡呈現三天,其實我們拍攝要五天,走到哪跟到哪,一直掛在人家身上。對於我這種希望和別人保持距離的人來說,這是很讓我難受的事。」

無論是作為內容創作者、採訪者還是被採訪者,姜思達的敏感都是優勢。

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得了敏感的便宜,「因為如果你是個比較鈍的人,就寫不了東西,也拍不出這些內容,抓不住那些感覺。」

但敏感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實工作上還好,但個人生活上就挺麻煩的,比如碰到事兒了或者談戀愛了,都會更容易受傷。」

「那你最近哭過嗎?」

聽到這個問題,姜思達嘆了口氣。上個月26號是他的27歲生日,他卻哭了一整天。

「那是個周六,我還在加班,大家都回家了,沒人給我過生日,就很難過。晚上回到家了就接著哭,覺得自己怎麼混得那麼差。」

「結果到了9點鐘,一堆人穿好cosplay的衣服咣咣砸我門,原來是想玩驚喜。我氣壞了,我說我不要這種驚喜,你們每個人給我禮物高高興興陪我度過快樂一天就行!那天晚上真的哭了一宿。」

04 在不同選擇背後尋找答案

從《奇葩說》到《陷入姜局》,從辯手到採訪者、老闆、導演,姜思達一直在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涉足對他而言一知半解的新領域。

對於播客這樣的音頻內容,他很享受作為聆聽者的體驗。同時他也非常樂於作為嘉賓,毫無創作負擔的、完全以生活化的個人形象「流竄」於不同播客節目中。

「之前有人問我,說覺得在播客和視頻中和別人聊天有什麼區別。我覺得播客最舒服的一點就是能一邊喝酒、抽菸,足夠放鬆。也不用擔心被鏡頭拍到我臉上卡不卡粉。」

這次PodFest China播客節的現場,姜思達這樣在臺上解釋了自己作為視頻創作者「羨慕」播客的理由。

但他似乎也並不準備開一檔屬於自己的播客節目,因為總是想不到屬於自己的播客內容。「人家已有的那些節目已經很有意思了,我不知道我能幹嘛,如果真要做可能就閒扯淡,把自己的責任感放到最低,做視頻內容裡我沒法做的東西。」

姜思達打了一個比方,他覺得現在聽播客特別像曾經大家會買一本周刊,然後認真靜下心來閱讀其中的某個大專題。

「因為那個媒體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很久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讀了,這是一個壓抑很久的心理需求,現在找到了新的出口。」

對於聊天這件事,無論是做視頻還是當播客嘉賓,姜思達都希望能找到不同的人坐在對面,而不是永遠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

「其實我一直特別害怕順撇兒這件事,就是指在一個環境或者一段對話裡,大家都是我熟悉的人,太安全、太舒適。我一定程度上會自虐,找一些沒有必要的罪受一下,和不合適的人去聊天。」

也是這個原因,現在多了導演的身份的姜思達會逼著自己做新選擇。作為一個綜藝出身的人,姜思達自己其實不太看綜藝。最近他卻一直在看《演員請就位》,「當作上課一樣,看看人家真正的導演是怎麼想的。」

「那你怎麼評價郭敬明?」我趁機刁難。

姜思達沉默了一會,「其實挺複雜的,我原來是他的讀者,初中高中時候就是看那一批作家的書,也流下了很多眼淚。」

「我覺得大多數人的想法是這樣的,無論是抄襲風波,還是後來他的作品口碑不好,什麼仰望45度那種,很多人之所以否定他,是急急忙忙地要和自己的不成熟做割裂。」

他強調說,自己並不是在為郭敬明說話,但他的確認為,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來源於不認可曾經的自己。

這場對話的最後,他補了一句特別有姜思達風格的結尾。

「當然,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的喜好。但如果你真的已經研究生畢業了,還認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你還是要承認自己是有問題的嘛。」

相關焦點

  • 《奇葩說》姜思達成了第二個陳志朋,走紅毯身穿長裙動作妖嬈!
    《奇葩說》姜思到了第二個陳志朋,走紅毯穿長裙動作妖嬈!8月3日,第十四屆青年電影節頒獎典禮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娛樂圈明星大多盛裝出席。閉幕式紅毯上,最受矚目的當屬姜思達。雖然姜思達的正面看起來格外妖嬈,但從側面看,他的手臂凸起肱二頭肌,感覺和姿勢並不協調。姜思達的出現自然在網絡上引起了轟動。有網友調侃姜思達「想當第二代陳志朋嗎?」網友隨即反駁稱,陳志朋並不是自願穿誇張的衣服,而是公司安排的。網絡引發爭議後,姜思達本人發表長文回應此事。
  • 從《僅三天可見》認識離開《奇葩說》的姜思達,做老闆不過如此
    很多人知道姜思達都是因為《奇葩說》,但作為辯手的姜思達沒有給我們看到的是米未,是符合節目的辯論,遠非他自己。 離開米未的姜思達,創立了自己工作室,在2019年帶著新節目《僅三天可見》出現在大眾視野,這檔近距離接觸明星的節目說不上沒反應,但你要說他爆火,即便姜思達自己也是不好意思的吧。
  • 姜思達首次回應《奇葩說》抱團事件:離開是正確選擇
    姜思達,很多人了解他是通過《奇葩說》這個平臺,他是一個觀點犀利,又有態度的年輕人。《奇葩說》自從2014年第一季播出,就開啟了之後的霸屏時代,當之無愧的綜藝王。隨後捧出馬薇薇、姜思達、肖驍、範湉湉、黃執中、邱晨、詹青雲、傅首爾等一批名人。
  • 奇葩說:馬薇薇傅首爾以「撕」組隊 肖驍撿漏 姜思達不來就對了
    這是昨日傅首爾更新的微博,相信關注《奇葩說》的觀眾都知道,她話裡話外暗示的,是董婧說她因為化妝師打人的事兒。今天,「臧鴻飛淨身出戶」又登上了熱搜榜前三,因為相對於辯論中提到自己離婚把房子留給前妻,更多網友想知道的是臧鴻飛究竟有沒有婚內出軌。
  • 姜思達穿露背裝被嘲身材肥厚,網友吐槽:該去健身了
    近日,一組姜思達現身上海街頭的照片曝光。當天,他畫了藍色眼影,身穿黑色露背長裙,造型引發網友熱議。正面看上去,他的畫風還是蠻和諧的。手裡還拿著煙凹造型,中性裡帶著一絲優雅。姜思達這組照片流出後,引來很多吃瓜群眾圍觀。一些網友認為姜思達這樣不好看,但也有支持姜思達的網友表示:「穿衣自由男女平等,覺得不好看關你屁事。」不過,有一些客觀的網友就直言,穿什麼是自由,但姜思達這造型確實不好看,跟露背長裙沒關係,身上肉鬆松垮垮的,臉也顯老,應該健健身,自稱名媛有點那啥。
  • 姜思達再穿女裝惹爭議,精神狀況令人擔憂
    2014年,一檔"說話"類綜藝《奇葩說》橫空出世,讓觀眾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選手們的唇槍舌劍讓人眼前一亮,不少年輕人都成了這檔節目的忠實粉絲。如今《奇葩說》已經播出了六季,捧紅了一大批馬薇薇、顏如晶、肖驍、範湉湉、姜思達等明星辯手。
  • 姜思達,如有騷擾並不抱歉
    《奇葩說》第一季,海選賽,姜思達第一次直面節目鏡頭。一小時之後,鏡頭再次投來,他向整個世界宣布了自己的性取向,赤裸又坦蕩。接著伸伸懶腰說:「哎呀,好累,回去睡了。」走了。馬薇薇跟他說,「你完全可以裝成個帥哥,陽光燦爛魅力四射男女通吃的那種。」姜思達面色一改,擺了個英挺的pose,「是這樣嗎?」「靠,就是這樣。」
  • 他是《奇葩說》最奇葩的選手,受馬東賞識,如今混得很成功
    《奇葩說》的重點二字在奇葩,雖然說也很重要,但是作為一檔節目,明顯是「奇葩」二字更有看點。如今《奇葩說》播出到第六季,各種奇葩層出不窮,讓小8印象最深刻的絕對是「大美玲」姜思達。姜思達在登上第一季《奇葩說》的舞臺時,就大大方方、雲淡風輕的向所有人宣布出櫃。坦言自己割過雙眼皮,為了表達自己對顏值的不在乎,二話不說就把眉毛剃了。
  • 雙重職業下的斜槓青年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斜槓青年? 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Marci Alboher)在其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正式提出了「斜槓一代」(Slash Generation)的概念,也就是指通過多種職業、身份生活的人群。
  • 「斜槓青年」,真的是「斜槓」?
    首先,讓我們重新普及科學,什麼是刀鋒青年?單詞「斜槓青年」來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所寫的書《雙重職業》,這意味著不再滿足例如:阿珍,行業銷售美食家/editing;阿強:Programmer/物流管理/遊泳者。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姜思達走的是陳志朋路線?辣眼睛走紅毯引爭議 知名編劇發聲力挺
    辣眼睛走紅毯引爭議 知名編劇發聲力挺 姜思達是《奇葩說》選手,連續參加四季《奇葩說》節目錄製,最好的成績是第三季獲得亞軍,第四季止步半決賽。27歲的姜思達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目前擔任主持人。 姜思達被邀請參加FIRST青年電影展   原標題:姜思達走的是陳志朋路線?
  • 什麼是斜槓青年?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身份之間用斜槓進行區分,這就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指的是在除了幹好本職工作獲取正常的收入之外,另外拓展出收入渠道的年輕人。譬如,現在很多人在工作之餘,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和人脈圈做微商,賣產品換取差價收入,他們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前一段時間,一個收費站的中年婦女下崗言論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斜槓工作能為斜槓青年帶來什麼?
    在這兩種「迫力」下,一部分青年不再選擇固定單一的工作方式和職業形態,而是拓展工作以外的領域,基於興趣愛好或技能嘗試從事其他職業,抑或運營以「我」為中心的身份資源衍生工作領域,這就是「斜槓青年」群體。斜槓青年概念最早來源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奇⋅埃爾博爾,指一個倡導多元化職業、多元化體驗、多元化生活的群體。
  • 斜槓青年,精彩生活不止一面
    「斜槓青年」,指的是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最早出現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 (Marci Alboher) 撰寫的書籍《一個人/多重職業》。「斜槓」概念進入中國後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
  • 論斜槓青年斜槓一詞
    「斜槓青年」是近幾年產生的新生產物,何為「斜槓青年」?斜槓一詞,來源於美國,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而現在指的是現在身兼數職的青年能者,白天西裝革履,晚上熱情奔放,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
  • 關於「斜槓青年」的真相……
    你聽過「斜槓青年」嗎?近幾年好像被玩壞了——似乎工作之餘能做飯、會拍照,就是擁有廚師/攝影師等多重身份的斜槓青年。於是人人努力學習新技能,只需入門即可自稱擁有了斜槓身份。如此看來,只要花費時間精力去學習新東西,即使沒啥成效,也算擁有了斜槓身份?嗯... 這應該是對斜槓青年有點誤解...
  • 青年,你準備好「斜槓」了嗎?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亦是更加龐大。作為一個新興詞彙和現象,風靡網絡的「斜槓青年」,意味著新生一代青年越來越多元化的選擇,代表著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也是關照社會開放、進步、變革步伐的一面鏡子。
  •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加這道斜槓,是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清研智庫等機構發布的《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中顯示,全國年輕群體中有主業的兼職者、創業者這類「兩棲」「斜槓」青年已超8000萬人,以80後至95前人群為主,高學歷人群佔據「兩棲」青年的主流。  「斜槓青年」怎麼一下子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