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繡娘的作品
近年來,玉溪市易門縣浦貝鄉阿姑村採取「公司+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將民族刺繡產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打造「產業脫貧.巾幗行動」的品牌,讓青苗刺繡走出大山,讓更多的家庭婦女和貧困戶通過刺繡業增收、脫貧致富,撐起家庭「半邊天」。
「苗族刺繡,嫁姑娘、討媳婦是可以用的,衣裳服裝就是這樣做出來啦,年輕、老點兒的穿就不用這麼花,不用繡這麼複雜……」正在給繡娘講解刺繡作品的刺繡設計、顏色搭配區分的,是苗族服飾製作項目縣級傳承人熊樹芝。
苗族刺繡是浦貝鄉極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關羊洞苗族聚居地,苗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價值,這一支系青苗女裝,具有風格多樣、顏色豔麗、裝飾豐富、針法精細、款式大方、圖案鮮明等特點,體現著青苗婦女高超的刺繡技藝。作為關羊洞苗族服飾傳承人的熊樹芝,從兒時學習刺繡到現在帶徒傳藝,已達40餘年。
熊樹芝說,「衣服、刺繡手藝,我從小就學會了。只要村民們想要學的,我的手藝都會教給他們。手藝在了,手藝全都有了,個個都會增加收入,一年會比一年好過,個個都有錢使。」
如今的關羊洞村,已有40多名婦女做起繡娘,苗繡已成為當地苗族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的特色載體,小小針尖讓更多的苗家婦女和貧困戶通過苗繡增收、脫貧、致富。
「村委會通過苗族刺繡非遺傳承人帶動我們苗族婦女群眾,開展苗族刺繡。村上也是由婦聯牽頭,從2017年以來已舉辦過多次的苗族刺繡技能培訓,通過這個培訓我們整個苗族婦女的刺繡技術也好或者是設計方面的這些水平都有所提高。」阿姑村黨總支書記楊敏表示,銷路主要就是通過婦聯牽頭,給我們聯繫工廠,還有峨山的小龍茵這些相關的公司,通過他們訂單來進行刺繡加工。通過苗族刺繡,我們整個苗族同胞的收入也有所提高。
「今年是脫貧攻堅關鍵之年,也為我們群眾的增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下一步,我們還繼續要加強培訓,通過提高我們群眾的刺繡水平來增收致富。」楊敏說。
目前,阿姑村通過「公司+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成為浦貝鄉的特色優勢產業,為巾幗創業脫貧搭建了堅實的平臺,發展成為扶貧致富項目。
近年來,浦貝鄉政府通過成立苗族刺繡協會,邀請各級專家實地開展技能培訓等,將外地先進技藝引入到本地苗繡的製作之中,進一步提升青苗刺繡技藝水準,努力實現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助推苗族刺繡產業發展,為村民們找到了一條因地因時制宜的增收路。
雲南網通訊員 潘楚遙 張耀輝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