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出幸福新生活!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2020-12-18 紅河日報社

2015年開始

屏邊縣累計爭取上百萬元幫扶資金

用於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產業和傳承發展

一起看看吧

↓↓↓↓

一塊平滑板、一隻燃燒的酒精壺、一把細長的蠟刀、一張磨滾好的白麻布,看似簡單的幾樣工具,到了楊自蘭的手裡,似乎被賦予了靈性。寥寥幾筆,一幅花鳥間雜著幾何圖案的蠟染作品便已成形,栩栩如生,不由得讓記者驚嘆於苗繡文化的魅力。

繡娘在交流技法

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迴蕩……

在屏邊縣白雲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新生活。

撐起致富半邊天

今年52歲的楊自蘭,是土生土長的太平村人,也是全村唯一懂得蠟染技藝的苗繡藝人。

「我的外婆、我的媽媽都愛繡花,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我自然而然地就會繡了。」楊自蘭說。

楊自蘭在作蠟染

苗族刺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由於沒有產業支撐,屏邊縣苗繡產品始終「養在深閨人未識」,豐富的刺繡資源難以變成產品優勢,刺繡技藝傳承和發展一度走入困境,很多苗族婦女守著「寶貝」卻過著窮日子。

「從2015年開始,屏邊縣累計爭取上百萬元幫扶資金,用於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產業和傳承發展,建了好幾個繡娘扶貧車間,太平村就是其中之一。」白雲鄉黨委書記鄭文武對記者說。

在楊自蘭的記憶中,小時候學刺繡只是為了美,沒想到現在卻派上了大用場,還可以增加收入。鄉政府在村裡建立繡娘扶貧車間時,她第一個報了名,還把兒媳婦拉進來,一起接訂單。

繡娘在專注刺繡

由於楊自蘭既熟悉整套苗族服飾的做法,又是唯一懂得古法蠟染技藝的人,因而訂單比別人要多,而且開出的工費很高,多的時候每月有6000多元,兒媳婦也在她的指導下加入進來,每年也有三四萬元的收入。

楊自蘭開玩笑地說,自己和兒媳婦的收入比老公和兒子多得多,現在在家裡說話底氣十足。

同村的張秀瓊也是名副其實的老把式,30歲就自主創業的她,目前已在集鎮上加工、經營苗族服飾12年。據她介紹,由於從業時間較長,大家都比較信任她的產品,每年自己加工銷售的服飾就有100多套。最貴的是純麻的,製作工序複雜,周期長,一套服飾做下來保底價都在1萬元左右,每年純收入最少也有七八萬元。

致富之後的張秀瓊不忘回報鄉親,每年都下訂單給村裡的繡娘,幫助她們增加些收入。「90後」繡娘楊貴珍平時在家帶孩子,閒暇時間就繡一些苗繡,雖然收入不多,但也足夠貼補家用。

張秀瓊在認真刺繡

「太平村有86名繡娘,刺繡產業每年都能為繡娘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可以養活自己養活家,真正撐起了增收致富半邊天,有的比我們老爺們掙的還多。」說這話時,太平村委會主任高林一臉羞澀,記者不明所以,追問之下才知他是楊自蘭的兒子,而旁邊的繡娘正是高林的媳婦陶慧。看著尷尬的高林,繡坊裡再次響起了爽朗的笑聲……

點讚繡娘傳承夢

從白雲鄉返回屏邊縣城的第二天下午,在「繡莉豐鄉」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滿臉疲態的陶瓊莉。這陣子,陶瓊莉除了忙著收購繡娘的繡片,還在為苗繡文化進校園、苗繡培訓班的事奔忙。

「今年受疫情影響訂單比去年少了些,共17萬元。現在完成了7萬元,我去給繡娘結算工錢,所以來晚了……」陶瓊莉沒來得及喝口水便著急地說道。一旁的丈夫侯振偉解釋說,她就是這個樣子,整天風風火火的。

陶瓊莉在製作苗繡

陶瓊莉從小就聰明,對苗繡天賦極高。「我7歲就開始拿針了,到13歲時就能獨立做一整套衣服了。」陶瓊莉說,其實那時學苗繡只覺得衣服漂亮,為了自己能穿上才學的。但做著做著就變成了摯愛,捨不得也放不下。

結婚後,陶瓊莉跟著丈夫一起外出闖蕩,不得已才把苗繡暫時擱置起來。一次,她在麗江做東巴文化服飾的時候受到啟發,為什麼不做自己的文化品牌呢?2011年,夫妻倆一同回到屏邊,返鄉創業。

「剛回來創業最難的時候,政府給予了很大支持,現在生活富足了,總想做些實事,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苗繡,最重要的是做好傳承。」陶瓊莉很激動,苗繡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每一個圖案、每一個符號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和表達,是苗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上千年傳下來的技藝千萬不能斷代失傳。

小小扶貧車間成就繡娘致富大夢想

陶瓊莉這麼說也這麼做著。一方面她每年都和白雲鄉、灣塘鄉、白河鎮、玉屏鎮等地的繡娘下訂單,幾年下來累計收購資金高達上百萬元,有了訂單,繡娘不僅有收入,技藝也不會荒廢。另一方面,陶瓊莉把苗繡文化帶進校園,提供線料免費教學,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技法,但也能達到普及推廣的目的。

「其實,真正的麻布苗繡很費功夫,一件衣服一個人獨立完成要耗時5個多月,收購價才7000元左右,付出的勞動成本和收入遠遠不成正比,所以要做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苗繡文化的真正價值。這也是我做傳承的意義所在。」陶瓊莉說。

繡娘扶貧車間

一路走來,陶瓊莉夫婦很難也很累。但是她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要把苗繡文化推出國門,走向世界舞臺。「夢有點大,但我會一直努力,一點一點去實現。」陶瓊莉堅定而自信。

記者:楊會國 文/圖

責編:普薇 實習編輯:趙婧汁

相關焦點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今天,黔妹妹將繼續為你展播繡娘楊勝嬌的錦繡故事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人物名片楊勝嬌,貴州冊亨人,曾先後在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從事相關工作。對於布依女來說,刺繡已透進血液裡,一件件繡品飽含著豐富的情感。這裡是布依繡娘楊勝嬌的布依紡織產業基地,繡娘們在這裡製作的布依服飾和繡品,正源源不斷漂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從小耳濡目染,楊勝嬌對布依紡織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感。早些年,她曾先後做過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工作,並在相關領域做得風生水起。
  •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巧手繡出幸福新生活
    劉蘭芳(中)和「繡娘們」一起縫製香包 慶陽香包是甘肅省慶陽市的一種民俗物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20年來,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多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了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自幼,劉蘭芳就對香包刺繡情有獨鍾,對於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刺繡技藝有著獨到的領悟力。「在慶陽村莊裡,刺繡的風氣很濃。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  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洋芋青稞和菜籽,靠天吃飯不管飽」,早上一見面,駐村已有5個年頭的第一書記劉鵬用當地俗語向記者道出了脫貧之難:依山不傍水,沒有水澆田,人均兩畝地,旱澇常歉收。
  • 彝繡非遺傳承人沙馬伍呷莫:指導貧困繡娘繡出新生活
    人物簡介:我是沙馬伍呷莫,今年45歲,是涼山州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一名繡娘。同時也是普雄鎮呷古村彝繡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的彝族刺繡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越西縣的彝繡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所在的呷古村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脫貧號召,成立了彝繡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婦女學習彝繡,成果顯著。我們村已經成為「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與其它彝族姑娘一樣,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彝繡。但由於母親的彝繡技藝水平有限,導致我的繡工也並不精湛。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我們的嘴不僅可以吃飯,還可以唱歌;我們的手不僅可以幹農活,還可以繡出美麗的刺繡。」這是陸婷常常用來鼓勵繡娘的一句話。▲陸婷(左)向繡娘傳授刺繡技法。馬永 攝7月11日,黎平縣雙江鎮高構村幼兒園的操場上,一大早就聚集了幾十位拿著絲線和繡片的繡娘。她們都是高構村民族手工刺繡產品培育培訓班的學員。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
  • ...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9月26日上午,800名來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繡娘齊聚古城西寧,在「傳承文化根脈·錦繡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上一展身手。繡場上,繡娘們代表全省30萬各族繡娘用七彩絲線繡出美好明天,用一針一線編織美好願景。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
  • 遵義這個「繡娘」,很Man!
    今年,社區扶貧車間辦起了手工針織坊,在小鞋墊上做大文章,群眾變身為「繡娘」,繡出「新生活」。在日常工作結束後,只要有空申友江就會拿出針線開始繡,繡鞋墊不僅增加了家庭收入,還充實了日常生活。「現在是最費功夫,也是最費神的一個環節,要用五顏六色的線一針一線繡出花紋,這個環節決定著鞋墊的質量和美觀。」
  • 繡娘「匠心」——「非遺」三林刺繡繡出上海風韻
    今天,小編就帶你來了解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繡藝流派之一——三林刺繡。浦東「三林刺繡」古稱「筠秀」,是鄉土味濃鬱的江南繡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繡藝流派之一。
  • 雲南屏邊:遷出來的幸福生活
    挪出窮窩,向鄉鎮聚集屏邊和平鎮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屏邊鄉鎮中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點位於和平鎮主幹道旁,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共安置324戶134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9戶1070人。「原來我家住的是土基房,公路都不通,共產黨政策好,房子幫我們蓋好,路也修通了,還用心用情幫助我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現在的我們很幸福!」搬遷村民李立成激動的說到。
  • 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比賽現場,身著民族盛裝的繡娘們專心致志地穿針引線,不停地整理著手中的繡花針和彩色細線,眨眼的功夫,精美線條、逼真花樣已經在繡布上活靈活現顯現出來。
  • 博湖: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比賽現場,身著民族盛裝的繡娘們專心致志地穿針引線,不停地整理著手中的繡花針和彩色細線,眨眼的功夫,精美線條、逼真花樣已經在繡布上活靈活現顯現出來。  博湖縣國家級蒙古族刺繡記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米代也參加了此次的比賽,今日一早,她便提前來到了比賽現場,精心地為今日的比賽做準備。在比賽中,她精湛的刺繡技藝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在她的巧手中,精美的刺繡作品瞬間誕生。
  • 這個繡娘好厲害! 花兩年時間 用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下面這個繡娘我們得說厲害了!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第1眼-重慶廣電特約記者 趙應波 趙勇原標題:彭水這個繡娘好厲害! 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快看畢節這100名繡娘在作「繡」
    」、「染娘」飛針走線,以布作畫,用手中的針線、蠟刀在布片上勾畫美麗的圖案,完成著一幅幅民族刺繡、蠟染作品,展現出其民族獨有的手工技藝。通過實施「錦繡計劃」,培養了集知識、藝術、技能為一體的巾幗巧手,湧現出了蔡群、楊曉珍、楊美、楊林先、張志倩、楊麗等一批手工先進典型。
  • 擺脫靠天吃飯,「草原繡娘」有把「金鑰匙」!
    圖為繡娘的刺繡作品在展覽館展出(吳楠 攝)王金蓮家的牆壁上,掛著她繡的大大小小數十幅作品,有代表五畜興旺的犄紋,有象徵福壽吉祥的蝙蝠,有吉祥如意含義的雲紋。這些來自草原心靈手巧的「繡娘」們,用一針一線將綠草如茵的內蒙古大草原繡進一件件色彩斑斕的繡品裡,將民族文化融入民族特色商品中,成功推動了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讓科右中旗的刺繡扶貧產業真正成為了脫貧奔小康的「金鑰匙」。繡娘們用指尖經濟帶動脫貧致富,真正「繡」出了她們的致富路。
  • 服貿會參與者:把馬尾繡技藝傳下去,是我的幸福所在
    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本組系列報導,我們聚焦十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士,聽聽他們的堅守故事。韋桃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繼承人我出生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今年56歲。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馬尾繡的相關技藝。
  • 青海省互助縣班彥村:搬進新房子 幸福「繡」出來
    4年後的今天,搬出窮山窩的村民,依託民族特色發展盤繡、酩餾酒等產業,過上了幸福生活。呂有榮的新居寬敞溫馨,客廳裡掛著3張習近平總書記與班彥村村民合影的照片。他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於2016年從沙溝山搬到新居,如今外出、看病都很方便,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
  • 【幸福花開新邊疆】草原上盛開「薩日朗」:合作社繡出幸福花
    (原標題:【幸福花開新邊疆】草原上盛開「薩日朗」:合作社繡出幸福花)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