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2020-12-15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金秋九月,大美青海五穀豐登。9月26日上午,800名來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繡娘齊聚古城西寧,在「傳承文化根脈·錦繡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上一展身手。

繡場上,繡娘們代表全省30萬各族繡娘用七彩絲線繡出美好明天,用一針一線編織美好願景。 「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品類豐富、絢麗多彩,是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豐富生活、團結合作、守望相助、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是與生活聯繫最密切的一種民間藝術。「指尖上的青繡」已成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亮麗名片,為「大美青海」增光添彩。

繡娘們手中那一條條色彩斑斕的絲線,像極了對幸福美好日子的情絲與寄託,越來越多的各族婦女通過培訓,加入到繡娘隊伍中來,用一雙雙勤勞的巧手傳承著文化,也增加了收入,改變著命運。因此,今年大賽報名人數更多、社會關注更熱、影響力更強。

青繡繡娘申宏英說:「今天我帶來的這幅和諧家園作品,是我們湟源縣的丹噶爾皮繡,它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在青海這片熱土上漢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藏族同胞們緊密團結,守望相助的情懷。」

繡場上繡娘們穿針引線,彩線飛揚,談笑間一件件繡品從指尖上流淌而出。繡一朵花的鮮豔,把含苞待放的美麗瞬間留住;繡出彩蝶紛紛,代表著對幸福生活的喜悅心情;繡一幅山水,那是飽含著青海各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深植心間的文化自信。他們手上、臉上、眼角有多少條細紋,腦海中就有多少個青繡圖樣。大家只有一個相同相通的追求,那就是把青繡傳承下去,把大美青海用一幅幅繡品宣傳出去。

比賽現場,省級河湟刺繡傳承人王志桃是一位90後繡娘。她這次帶來的長2.6米,寬1.2米的刺繡「柳灣彩陶」,用河湟刺繡和貼布繡兩種手法,大量使用了散套針、輪廓繡針法,表現出了高超的手法針藝。 「腳下的土地」「臉上的笑容」……不同風格的作品在爭奇鬥豔。參加比賽的既有年輕的姑娘,也有古稀之年的師傅;既有女「繡娘」,也有男「繡哥」,大家比技藝,比境界,比美好心情。通過「青繡」,繡出新時代,繡出各族群眾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相關焦點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掙到錢的婦女們身份和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這項傳統的手工藝「繡」出了脫貧致富的新畫卷。12月4日,天空飄著雪花,記者走進紅旗農場氈繡布繡合作社手工車間,社員們忙的熱火朝天,合作社社長庫拉西正在教社員們繡花時針線的走向,社員們一手拿針,一手捧氈,一根根細針、一絲絲彩線在她們手中上下翻飛、自由穿梭。不一會兒,一朵朵色彩豔麗、栩栩如生的花朵就完成了。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2019-08-08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族服飾、背帶、繡片……去貴州美術館感受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通過合理的分割空間,利用特製繡線進行經緯編制的裝置進行點綴和引導,營造移步換景、意味深長的效果和氛圍,全面呈現藏品的生命整體,保持文化傳遞的完整性。是貴州省文化館第一次將多年來積累的藏品向大眾集中展示,並以溫潤的人文視角,講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文化工作者們收集整理民族民間藝術精品的不平凡歷程,及以繡品為媒發生的人與人、人與物的精彩故事。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56個祝福——「70年·在祖國的懷抱裡」特別報導,通過中國民族報記者採寫的56個民族的56個故事,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各民族在偉大祖國懷抱中,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輝煌成就,表達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願。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繡」出幸福新生活!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2015年開始屏邊縣累計爭取上百萬元幫扶資金用於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產業和傳承發展一起看看吧繡娘在交流技法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迴蕩……在屏邊縣白雲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新生活。
  • 傳統哈尼族、彝族服裝刺繡,現場繡!
    傳統哈尼族、彝族服裝刺繡表演       1300多年前,在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勤勞的哈尼人用他們的雙手,在哀牢山脈上「雕刻」出一片片壯麗的天梯奇觀。而在哈尼梯田邊上,心靈手巧的民族婦女們,口手相教、世代相傳,將獨具特色的民族刺繡承襲至今並發揚光大。
  • 《天涯明月刀手遊》聖繡青蘿時裝怎麼獲得 聖繡青蘿時裝獲取方法
    導 讀 【九遊攻略】天涯明月刀手遊聖繡青蘿時裝怎麼得?
  • 瑤族服飾丨織、染、繡展現民族風情
    瑤族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的山地民族,生活在廣西、廣東、江西等省的山區。瑤族支系眾多,各支系的服飾也不盡相同。瑤族就依據服飾顏色、式樣的不同而各得其稱,如南丹的瑤族男子穿白色大襠齊膝短褲,叫「白褲瑤」;龍勝的瑤族女子穿紅色繡花衣,叫「紅瑤」,等等。瑤族婦女精於織染,她們在藍靛布上用紅、綠、黃、白、黑等顏色織出馳名中外的「瑤斑布」。
  • 錦繡未來——承德「皇家滿繡」非遺扶貧記
    2017年北京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國禮《皇家滿繡幸福圍巾》歷史就這樣奇妙地與現實相遇翩飛的翅膀,祥和的氣象讓一個馬背上民族的豐饒穿針引線最終化合為細膩生動的圖騰和畫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皇家滿繡」找到了更有生命力的創造源泉也找到了發揚與光大的政策保障天降玄鳥兮,無羈的回望與喧響是滿族兒女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一針一線裡,繡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也繡出了未來和遠方在養育著我們的大地之上東升西落的太陽,送來了滿天的朝霞生長著花朵,海浪,龍騰魚躍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疫情期間,她還自己設計圖案,一針一線縫製了一個大香包,上面是大朵牡丹花,中間是兩個穿白大褂的醫生,醫生腳底下繡著四個字— —共戰疫情。「我從10歲開始,隨母親學做荷包、繡鞋墊、繡門帘,農閒時我跑去找村裡會刺繡的老人,向他們請教刺繡手藝,就這樣學了兩年多,能繡出荷花、蓮花香包,自己繡香包的興趣更濃了。」祁奶奶對繡香包著了迷,不管有多忙、多累,每天都會拿起針線。
  • 傳承好手藝 共奔致富路——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楊...
    她們的老闆,是一名從大山深處,從作坊走上大學講臺的「全國三八紅旗手」,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楊曉珍。在事業巔峰期,她拒絕了百萬高薪,毅然回鄉創業,堅守和傳承苗族傳統蠟染刺繡技藝,帶領一群苗族繡娘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幸福生活。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由於馬尾繡獨特的材質和製作手法,加上其神秘深厚的水族文化背景,使得馬尾繡在全國所有繡品中一枝獨秀。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聽說這裡的民俗文化保存得特別好,我們特意請假過來看看,順便感受一下水族『端節』的節日氛圍。」在三都縣中和鎮板告民族文化村的水族民間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遊客程瓊熱切而興奮地說到。
  • 穿針引線「繡」出老城區幸福新畫卷
    穿針引線,形象地說,即立足「近鄰」理念,街道、社區善用黨建這根「繡花針」,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群眾需求的落針點,串聯居民自治的「主線」,發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從替民做主變由民做主,精打細磨「繡」出小區、社區、街區新面貌。
  • 青海省互助縣班彥村:搬進新房子 幸福「繡」出來
    11月10日,記者走進班彥村,看到平坦寬闊的水泥路串起土族特色院落,路邊豎立著太陽能路燈,幾位老人悠閒地曬著太陽。班彥村五社和六社地處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處,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這些難題曾長期困擾著山上的129戶村民。2016年,當地啟動易地搬遷工程。4年後的今天,搬出窮山窩的村民,依託民族特色發展盤繡、酩餾酒等產業,過上了幸福生活。
  • 「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典型」哈理工「石榴籽工作室」:高校民族...
    東北網12月15日訊(記者 許諾)日前,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哈爾濱召開。會上,哈爾濱理工大學石榴籽工作室被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哈爾濱理工大學任佳偉與少數民族學生交流探討。2017年,哈理工學校成立「石榴籽工作室」,之後又建設「石榴籽工作室」,面向全校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務工作。任佳偉作為石榴籽工作室主持人,把青春和熱情全部投入到國防生和民族學生培養中,逐漸探索出一條「以思想引領促進行動自覺」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 青海海東民族團結故事:互助一家親
    如今,29萬土族人民在河湟谷地與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兄弟和睦相處、融合發展,同心同德共建美好家園,共同進步走向共同富裕。  2018年12月,互助縣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2019年5月,互助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的土族整體脫貧。
  • 芷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紀實:石榴結籽心連心
    石榴結籽心連心 ——芷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紀實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唐偉 歲末年初,喜訊傳來,芷江侗族自治縣被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芷江「石榴籽概念助力特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