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飾、背帶、繡片……去貴州美術館感受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2020-12-18 貴陽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貴陽頭條訊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

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此次展覽,重點放在展覽的文獻性、敘述性,以及每一張繡片背後的故事性上。通過合理的分割空間,利用特製繡線進行經緯編制的裝置進行點綴和引導,營造移步換景、意味深長的效果和氛圍,全面呈現藏品的生命整體,保持文化傳遞的完整性。是貴州省文化館第一次將多年來積累的藏品向大眾集中展示,並以溫潤的人文視角,講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文化工作者們收集整理民族民間藝術精品的不平凡歷程,及以繡品為媒發生的人與人、人與物的精彩故事。

據了解,貴州省文化館(原名貴州省群眾藝術館)自1956年成立以來,一直很重視對少數民族民間工藝品的調查、搶救、搜集和整理,先後於1959至1961年,1979年至1981年間,兩次大規模在全省各民族聚居地區,搜集了的大量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其中少數民族刺繡和織錦藝術是最有成就的手工藝品之一。但由於種種原因,貴州省文化館的藏品一直束之高閣,藏在深閨,未與世人謀面。通過此次展覽,這些披上神迷的面紗的「文化館藏品」得以展現在市民們的眼前。

據貴州省文化館方延厚老師介紹,貴州省文化館通過本次展覽,從人類學的角度進行解讀,讓人們讀懂繡片上少數民族頂禮膜的「神性空間」到溫情脈脈的「世俗空間」的轉變和結合;從美學的角度上,讓人們讀懂少數民族抽象、誇張、變形的構圖思維,讀懂少數民族對色彩的獨特理解,在大俗大雅中遊刃有餘;從工藝角度上,讀懂少數民族變幻莫測、鬼斧神工、精妙絕倫的十幾種刺繡手法和在自製的織機上,通過經緯線的穿插,織出的獨具特色的錦繡彩緞。

據悉,「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展覽的舉辦,既是文化惠民的踐行,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豐富多彩、富於創造力的民間藝術品的經典呈現。能讓民族民間藝術的生命史得到完美呈現,讓美麗的刺繡走入大眾視野;同時也希望此次展覽給人民群眾帶來靈感,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創造創新的活力。該展覽將持續到7月13日,在此期間市民均可免費參觀。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吳鴻媛 剪輯 曾玉璇

相關焦點

  • 預告|貴州省文化館刺繡藏品展: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紡線此次活動包括展陳和座談兩個板塊,由貴州省文化館發起,並與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貴州同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展覽內容主要有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黔視頻|民族服飾、背帶、繡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此次展覽,重點放在展覽的文獻性、敘述性,以及每一張繡片背後的故事性上。
  • 繡片、背帶、老照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都市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繡片、背帶、老照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都市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餘未人、朱偉華、劉雍等縱論文化館藏品的時代價值|以「鄉野遺存的...
    6月13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日,以「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為主題的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展,由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藏品檔案文獻等70餘件精美藏品,以溫潤的人文視角,講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民族民間藝術精品的歷程,及以繡品為媒發生的人與人、人與物的精彩故事。
  • 布紙集市|「推開時光之門」布紙舊物集市 の 第十二回 器道--貴州少數民族繡品服飾微展覽
    >藏品所有者:蔡影梅展出時間:2015年12月20日至次年元宵前 展覽名稱:器道貴州少數民族繡品服飾微展覽【 前 言 】被喻為中國服飾活化石的苗族服飾,承載了許多民族的歷史,苗族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幾千年來婦女們一邊唱著歌,一邊把傳說與歷史一針一線地
  • 瑤族服飾丨織、染、繡展現民族風情
    瑤族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的山地民族,生活在廣西、廣東、江西等省的山區。瑤族支系眾多,各支系的服飾也不盡相同。瑤族就依據服飾顏色、式樣的不同而各得其稱,如南丹的瑤族男子穿白色大襠齊膝短褲,叫「白褲瑤」;龍勝的瑤族女子穿紅色繡花衣,叫「紅瑤」,等等。瑤族婦女精於織染,她們在藍靛布上用紅、綠、黃、白、黑等顏色織出馳名中外的「瑤斑布」。
  • 一對父女,兩件繡片,百年時光:苗繡禮服的傳承情緣
    一幅繡片,精緻而美麗,千絲萬線的纏繞,也纏繞進了一代代人的故事,手作者,穿著者,收藏者,就像是在完成一個秘而不宣的接力,繡片的顏色或許有些暗淡了,著生的故事卻依然栩栩如生……一件繡衣一分為二,成為了父親永恆的遺憾 攝影記者出身的曾憲陽幾十年間拍遍了苗族的山山水水男男女女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他們遍尋老繡片,演繹最美麗的雲南民族風
    為了這些美麗的老繡片,楊興衛跑了很多地方,雲南的楚雄、祿勸、還有貴州,這些地方歷來都不乏刺繡高手,往往能找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老繡片。  文/ 楊建開 圖/楊建開 受訪者供  民族風-雲南風情伴手禮  民族風的飾品,強烈的色彩運用總能給人第一眼的驚豔,絕美的刺繡技藝精湛,細節繁複,讓人驚嘆,古老的民族文化蘊含其中。
  • 旗袍固然美,搭配這款繡片蝴蝶掛飾可能會更美!
    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有人說它是由民國時期的長袍改良而來,還有人說它是由滿族服飾改良而來不管最早起源於哪裡,總之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沉澱!一不小心,可能也會畫蛇添足,或者畫風突變,讓旗袍的美瞬間變味因此原創設計師們幾乎絞盡了腦汁,才設計出這款旗袍繡片流蘇而這款繡片蝴蝶掛飾也是所有原創作品裡較為少見的旗袍掛飾!
  • 文旅東協丨民族文化+科技,侗族繡片元素變身充電寶
    「喲,這個侗族繡片不錯!」「不,這是一個鏡子。」「這個大點的鏡子真漂亮!」「不,這其實是個充電寶。」在9月17日開幕的2020年東協(貴陽)「一帶一路」文化旅遊交流周展覽現場,從江生態文化社展臺的不少展品,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有媒體甚至譽之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歷史悠久的馬尾繡同時也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並且馬尾繡現已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為讓老繡重生 這位「裁縫」珍藏近10噸老繡
    《尋繡記》由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以作者親歷的角度,從尋找民古老繡片出發,以繡為線索,講述了一個裁縫眼裡的老繡世界,講述了尋繡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們、遇到花、遇到鳥等等故事。「我是一個裁縫,也是一個尋夢者。」張書林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了解和表達,她的了解和表達就是通過服裝設計來呈現,「但有些感受是服飾沒法表達的,所以我就需要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今天,黔妹妹將繼續為你展播繡娘楊勝嬌的錦繡故事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人物名片楊勝嬌,貴州冊亨人,曾先後在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從事相關工作。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婆婆羅建英談及布依服飾文化發展的困境:如今不少布依婦女選擇外出打工,隨著年老的手藝人相繼去世,布依紡織刺繡正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聽了這話,楊勝嬌的眼前閃過阿媽們織布的情景。多年來,婆婆一直希望布依服飾能夠得到復興和發展。為了完成婆婆的這一心願,也為探索布依族文化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走出去,楊勝嬌放下手裡的工作,把重心轉移到做好民族文化傳承這方面來。
  • 體驗雲南民族風情,原創布藝繡片耳環!
    而楊麗萍老師一直以來的裝扮,大都以雲南民族風為主原創布藝繡片耳環有的人稱讚,有的人吐槽,總之褒貶不一可是無可置疑的是,她確確實實帶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播,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不一樣的民族風時尚!在我們為數不多的雲南風飾品裡,這款原創設計的布藝繡片耳環,就是地地道道的雲南少數民族風情!手工編織的菠蘿頭,手工刺繡和藏銀,一起構成了這手工製作的布藝繡片耳環而顏色也只有這樣的一種傳統紅色,代表著吉祥如意紅紅火火!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時間:2020/05/21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
  • 武定彝繡:綻放在布匹上的經典
    其蘊含的文化、商業價值與市場潛力,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在現代服飾、家居用品、小件裝飾上體現出動感與靜態、現代與古典的融合之美。 早在2013年11月10日,在深圳「編織夢想·繡美彝山」展覽中,來自武定縣貓街鎮的彝族婦女普玉珍就成了明星,她的刺繡作品備受歡迎。在她的老繡片「唐卡」前,參觀者紛紛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出價50多萬元購買。
  • 快看畢節這100名繡娘在作「繡」
    畢節民族民間特色手工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民風豐富絢麗、民族服飾豔麗多彩、民族工藝古樸典雅,刺繡、蠟染、民族服裝服飾工藝獨特、技藝精湛,實施「錦繡計劃」進一步傳承弘揚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畢節現有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特色手工企業(合作社、工廠、作坊)305家,特別是貴州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貴州巧姐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貴州鴻達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貴州莫熙蠟染刺繡有限公司、赫章縣娜咪魯民族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手工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