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2020-12-16 河南頻道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它享有如此高的評價呢?這值得我們一一去探尋。

「十指春風繡繁華」說的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刺繡。而有一種刺繡,並不被眾人所知,美的獨具民族特色,它就是馬尾繡。

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已經傳承了上千年,被稱作是「刺繡中的活化石」。它的製作過程非常的繁瑣,圖案典雅卻精美耐用。

因為水族居住區的地理環境,村寨中的人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讓刺繡這項技能成為了必然。

據記載,馬尾繡是水族女性在出嫁前必須要會的技能,而是否能夠繡好則會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出嫁評判標準。

在過去,許多水族女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獨自完成複雜的馬尾繡作品,一代代的傳承讓這項民間技藝沉澱成了文化。

馬尾繡,有著上千年的傳承歷史,現主要存在與貴州三都境內。交通的閉塞,條件的艱苦,讓生活在這裡的水族人民仍保留著這一遠古技藝,為馬尾繡的傳承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馬尾繡,以馬尾為主要材料,很其他刺繡有著極大的不同。特殊的刺繡方式,讓馬尾繡更具立體淺浮雕感。刺繡時,先將2-3根馬尾用白線纏繞(白色馬尾最佳),然後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最後再用各色絲線將輪廓圖案填滿。整體工序,一共要經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

馬尾繡,比一般刺繡保存時間更久。特殊的馬尾材質,不僅賦予了馬尾繡繡品立體感,馬尾分泌的油脂,對於繡線與繡片都有一定的保護作品。尤其是現在創新的「皮上刺繡」工藝上,馬尾和皮質更是相得益彰,讓每一個皮質箱包更有光澤與亮點。

馬尾繡的學術研究是一項專業的工作,除了準備嚴謹的學術論文,考慮到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需要考慮學術研究的可讀性,讓更多的讀者能夠從專業中感悟文化傳承的偉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

相關焦點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01馬尾繡簡介貴州省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 在傳承中堅守 在堅守中創新——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韋桃花
    (貴州民族報2020年12月24日,4208期,A1版)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婦女代代相傳的傳統手工藝,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於2006年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省民宗委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寶貝」,積極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並大力推進「雙培」行動,有力助推了以馬尾繡為代表的優秀民族傳統工藝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潘懈,女,42歲,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時間:2020/05/21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
  • 聚焦服貿會丨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精緻繡品引關注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貴州館右側,是馬尾繡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的攤點,雖只有兩個小玻璃櫃,但櫃裡櫃外的馬尾繡繡品,頗引人關注。北京居民餘女士走到櫃前,拿著馬尾繡細細察看,神色訝然:「天哪,馬尾居然可以做出這麼精緻的藝術品!」拿著繡片的她顯得愛不釋手,當即決定買下,於是便和韋桃花討價還價。韋桃花喊價1600元,餘女士還價1000元。
  • 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精緻繡品引關注丨聚焦服貿會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貴州館右側,是馬尾繡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的攤點,雖只有兩個小玻璃櫃,但櫃裡櫃外的馬尾繡繡品,頗引人關注。北京居民餘女士走到櫃前,拿著馬尾繡細細察看,神色訝然:「天哪,馬尾居然可以做出這麼精緻的藝術品!」拿著繡片的她顯得愛不釋手,當即決定買下,於是便和韋桃花討價還價。韋桃花喊價1600元,餘女士還價1000元。
  • 三都斬獲全國大獎 紀錄片《繡》完整版來了!
    12月12日,三都與深圳市燃氣集團共同策劃、李亞威導演的紀錄片《繡》,獲得了第26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 《繡》 紀錄片《繡》簡介 紀錄片《繡》以水族文化為線索,以三都脫貧攻堅為背景,用紀實手法、藝術表達、大愛情懷講述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年,三都縣一群水族女人選擇編織具有地域本土文化色彩的馬尾繡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的感人故事。
  • 中國唯一水族自治縣:文化扶貧顯身手
    這個家庭博物館就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板告村村民韋家貴家的木樓上。館長韋家貴是水族牛角雕傳承人。2008年以來,他將搜集多年的水族馬尾繡精品、水族水書古籍卷本、水族銀飾、水族服飾和水族老物件等各種珍貴水族文化藏品三萬餘件,在自家樓上建起了水族家庭博物館,全天免費開放,成為展示和宣傳水族文化的窗口。
  • 三都「水娃」飛上天:水族第一位航天工學博士
    人物名片:張仁勇,水族,1984年生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共黨員。放牛娃的「水鄉」童年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這裡是美麗的水族的主要聚居區,也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張仁勇就出生在離縣城三都22公裡的水龍鄉水龍村。風景如畫,風情如詩,這是人們眼中的貴州,張仁勇的故鄉正是如此。「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家鄉。」在採訪的時候,張仁勇給記者展示了貴州畫家李宗炳的一幅的油畫,畫裡,有金色的稻田、清澈的溪流,勞作的人們。
  • 服貿會參與者:把馬尾繡技藝傳下去,是我的幸福所在
    韋桃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繼承人我出生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今年56歲。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馬尾繡的相關技藝。從用馬尾捻繡線開始,到自己設計圖案,再到在布上一針一線地縫繡,每一道工藝,我都爛熟於心,也都喜愛不已。
  • 民族文化之水族
    水族文化博物館三都水族自治縣的貴州水族文化博物館,作為省級重點項目,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向60年州慶獻禮的重點項目,也是推介水族民族文化的新平臺,為全國首家水族文化博物館。 基地內設文化產業功能板塊有: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非遺文化產業創客中心、水族馬尾繡展示中心、水書書畫院、水族文化傳承講習堂、民族文化旅遊工藝品銷售中心、電商平臺、水族文化主題餐廳、水族文化民族客棧等。
  • 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化旅遊投融資招商項目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6月4日,由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下稱「專委會」)共同主辦,新旅界和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承辦,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和貴州省珠江源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旅遊投融資招商座談會」在廣州成功召開。
  • 記憶非遺:鬼師,大歌,蠟染,那些藏在貴州深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水書行程的首個村落是位於三都縣城以東35公裡處的怎雷水寨。別小看這35公裡,這條進寨的砂石之路走起來並不輕鬆,我們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個小時的顛簸。水寨並不是旅遊景點,只是尋常民居之所,之所以稱之為秘境,是因為這裡完全看不到遊客的蹤影。幾十戶水族人家生活在這綿延不絕的苗嶺深處,一代又一代繁衍著生息。
  • 生動展示水族文化!深圳導演作品《繡》容獲"中國紀錄片十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4日訊 (深圳特區報記者 莊瑞玉)14日,紀錄片《繡》在深圳正式發布。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這部由深圳導演李亞威拍攝的紀錄片,剛剛獲評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
  • 少數民族自治縣(126-6)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水族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有被譽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書,有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節日「端節」,還有水族馬尾繡、剪紙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通過實物或圖片的方式在博物館內進行展示。
  • 文化| 三都《繡》榮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獎
    文化 | 三都《繡》榮獲「第26屆中國紀錄片十佳作品」獎 2020-12-15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