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報2020年12月24日,4208期,A1版)
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婦女代代相傳的傳統手工藝,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於2006年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省民宗委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寶貝」,積極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並大力推進「雙培」行動,有力助推了以馬尾繡為代表的優秀民族傳統工藝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韋桃花作為水族馬尾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來持技闖市場,在韋桃花看來,馬尾繡已不單是一種精美實用的工藝品,更是水族婦女脫貧致富的重要「法寶」。
近日,記者在三都水族自治縣民宗局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驅車前往中合鎮萬戶水寨,採訪馬尾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韋桃花。
走近韋桃花的家,古色古香的水族傳統民居正面豎掛著十多塊匾牌,其中,「三都水族自治縣桃花馬尾繡藝術品製作有限公司」匾牌格外醒目。大門右側,一面巨大的木質方形匾牌裡,一顆顆象棋般的木珠子排列而成的大「繡」字。走進大門,迎面木質的牆壁上刻著的「韋桃花」和「貴州省名牌商標、貴州省著名產品」字樣,與兩側兩個大大的水族皮鼓和裝潢精湛的飾品相互映襯,水族馬尾繡文化躍然眼帘。
馬尾繡是以馬尾毛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特色手工藝。以前,馬尾繡產品多是當地水族群眾的日用品和服飾的裝飾品,隨著聲名遠播,如今,這種工藝品已成為人們青睞的旅遊紀念品,不但流行於當地,更成為水族靚麗的文化名片。
講起馬尾繡的「蝶變」之路,作為成功依靠馬尾繡脫貧致富,並成為馬尾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韋桃花打開了話匣子。
韋桃花於上世紀60年代出生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水圍村板告寨,她母親是當地馬尾繡製作能手,韋桃花從小就耳濡目染這門技藝。
「過去,在我們水族地區,製作馬尾繡是婦女的一門看家手藝,是衡量女人心靈手巧的標準。」韋桃花說。
從稍微懂事時起,韋桃花就跟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技藝。十三四歲時,她基本上掌握了馬尾繡製作技巧,成了母親製作馬尾繡的得力助手。十七歲那年,韋桃花嫁到板龍寨。
當時的農村生活條件都很差,韋桃花和丈夫勤勤懇懇,生活過得還算穩定。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結婚的第二十年,丈夫就撒手人寰,那時韋桃花才三十七歲。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到她肩上。她上要服侍公婆,下要撫育五個孩子。白天,她要像其他農村婦女一樣下田地幹農活,晚上,她熬更守夜製作馬尾繡產品補貼家用。
「我們家主要是靠馬尾繡這活兒挺過來的,所以我很喜歡這門活兒,更堅信自己能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韋桃花說。
2005年,韋桃花料理完家中最後一位老人的後事後,為改變家庭經濟困境和方便孩子讀書,當年11月,她帶著五個孩子來到縣城租房居住,嘗試著做馬尾繡生意過日子。
「剛開始,我在縣城老橋頭那裡租了一間房子,一家六口人就擠在這間房子裡居住。我用布匹把房間隔成兩部分,把靠裡面的那部分作為房間,把靠路邊的部分作為店面。就這樣,我的民族服裝店開張了,經營馬尾繡飾品和少數民族服裝。那年,我最小的孩子才讀到四年級。」韋桃花回憶。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韋桃花共換了七個地方居住。
租房居住,經常搬家,其中的辛酸只有她清楚。「搬遷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房東需要用房子,有的是房東增加房租,有的是地段不適合做服裝生意。」說到顛沛流離的租房生活,韋桃花一度哽咽,仿佛曾經的艱難就在眼前。
好在一切都過去了。如今的韋桃花,可以說「闖」出了名堂,不但生意紅火,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她的孩子也全部完成學業,其中有兩個還是大學畢業。
得益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走上致富路的韋桃花,不忘還沒脫貧的父老鄉親。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韋桃花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中,除了管理好,經營好自己的企業外,還積極承擔起當地政府委託舉辦的各種技能培訓活動,資助家鄉建設等公益活動。
「公司積極參與政府交辦的各種農民工技能培訓,尤其是馬尾繡技能培訓,讓家鄉村民每人至少能掌握一門手藝,多一條收入渠道,實現脫貧,也是我們民營企業應負的社會義務!」韋桃花說。
據介紹,為拓寬馬尾繡產品市場份額,三都水族自治縣桃花馬尾繡藝術品製作有限公司整合農村原有的製作能手和傳承人資源,以「公司+基地+協會+製作能手」的方式來打造,給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全力助推脫貧攻堅。
近年來,韋桃花的公司多次在三都自治縣舉辦培訓班,為村民,尤其是農村婦女和殘疾人培訓就業技能。此外,韋桃花還多次受邀到甕安職業學校、惠水旅遊村、路南師院、金陽職業學院、貴州大學等地授課,免費傳授馬尾繡技藝。
韋桃花的大兒子潘文甜是韋桃花的得力助手,他主要負責公司的銷售工作,同時也幫助韋桃花從事相關培訓工作。
潘文甜介紹說:「近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來參加馬尾繡培訓的人越來越多,年均達一萬人左右,其中,貧困戶達2000人次左右。他們來參加培訓,掌握技術後,就把產品拿回家去做,做好後公司回收。」
參加培訓的學員,平時在家務農,公司接到訂單後,就通知他們到廠裡集中上班,有的則來公司拿訂單回家去做。
「這種就業方式,實現了靈活做工,靈活就業。只要安心幹活,並且把這份工作當作一份事業,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潘文甜說。
據了解,參加培訓的很多學員在馬尾繡的設計理念、製作水平等方面與過去相比更上了一層樓,不少學員已經自主創業。
今年42歲的水族婦女韋小鳳以前曾到江蘇等地去打工。在省外打工期間,韋小鳳說主要是進紡織廠織布,月收入四五千不等。前年,韋小鳳拿著打工掙得的錢在街上蓋起了新樓,把一樓拿來作門面,自己經營了一個百貨小超市。她參加「雙培」行動後,從韋桃花那裡學到了許多新的思路,提高了她的馬尾繡設計、製作技藝。如今,她經常攬些馬尾繡活兒來做,增加了不少收入。
「現在我的總收入與當年在外打工的收入差不多,而且是在家做,很舒心,不像在外地那樣奔波,能顧家比什麼都好。」韋小鳳說。
57歲的水族婦女潘銀花,從小就學會了馬尾繡的製作工藝,「過去,只知道繡馬尾繡是自家用,做衣服、鞋、背扇的裝飾品,通過參加政府組織舉辦的『雙培』培訓後,才知道馬尾繡的市場發展前景是那樣廣闊,也才知道要不斷創新才會有更大的出路。」潘銀花說。
潘銀花如今開起來了服裝店,偶爾還去趕鄉場買服裝,還經常從外商那裡接馬尾繡訂單來家加工,平均每月也有四五千元左右的收入。
「我的馬尾繡生意比過去好了許多,我兒子、女兒都完成了學業,小女兒大學畢業後還考入了社區事業編制,成了社區的一名工作員。」潘銀花說。
潘文甜說,三都自治縣民宗局、婦聯等部門對「雙培」工作非常重視,公司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從2019年以來舉辦了「智志雙扶貧·奔向小康路」「學技術講漢話·助力脫貧攻堅『雙培』行動」「傳文化揚自信·學技能奔小康」等多期培訓班。
韋桃花告訴記者:「通過培訓,原先沒有文化的學員不但能讀懂報紙和學習資料,還能看懂生產訂單,能到銀行辦理存錢、取錢手續,會在手機上付款、轉帳等。不少學員通過培訓後,實現了他們就業創業的夢想。」
三都自治縣民宗局經濟科科長陳玉美介紹:「近年來,我們不斷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加大對農民工實用技能的培訓力度,2018年投入30萬元作為『雙培』啟動資金,後來又陸續增加到150萬,今年又投入25萬元,截至目前,民宗局已投入資金200多萬元。」
辛苦的付出有了回報,這使韋桃花更加堅定把馬尾繡事業做大做強的決心,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兒子、兒媳們都愛上了這份事業。
近年來,三都自治縣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提出了以「民族文化塑縣,打造三都旅遊經濟」的戰略目標,旅遊經濟的發展讓原先自給自足的馬尾繡自動轉化為旅遊商品,大大地刺激了馬尾繡的生產和銷售,也為韋桃花做大做強馬尾繡事業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
「這幾年,馬尾繡的市場逐年向好,銷路越來越寬。當然,人們對馬尾繡產品的個性化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在不斷地創新,讓馬尾繡產品越來越豐富。」韋桃花說。
近年來,韋桃花不但多次赴杭州、廣州、深圳、珠海、上海、北京、天律、青島、昆明、香港等地展演,還遠渡海外到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捷克等國家參加各種大型民間手工藝品展銷及展演活動,得到了國內外許多知名人士和藝術家的讚賞。
外出展銷展演開闊了韋桃花的眼界,她在傳統馬尾繡設計和製作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術,創作的馬尾繡作品在市場上很走俏。
韋桃花三兒媳石本溫告訴記者,目前馬尾繡產品主要是在國內銷售,省內主要銷往貴陽、都勻、凱裡等市場,省外主要銷往北京、廣州、深圳、雲南、香港等地。銷售渠道主要有四個:一是通過展館展示成品;二是通過外出舉辦展銷活動,獲取客戶訂單;三是藉助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調研的機會向外界宣傳;四是通過顧客的親身體驗進行宣傳。
「去年,公司實現收入100多萬元。今年,公司參加北京文博會,也籤了不少訂單。」潘文甜說。
目前,韋桃花的企業已獲得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外觀設計專利18項,美術作品版權登記證23項;獲IS0環境、質量、職業健康管理體系認證各1件。
除此之外,韋桃花還憑藉創新的馬尾繡作品收穫很多榮譽。2006年9月,韋桃花榮獲「貴州名匠」特等獎;2008年被評為貴州省「高級工藝師」;2011年獲得第一屆貴州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4年被評為貴州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黨的政策這麼好,我有信心繼續擴大馬尾繡產業規模,創新產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馬尾繡,喜歡馬尾繡,並通過電商等渠道把馬尾繡市場擴大,帶動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韋桃花說。
(文/圖 本報記者 梁朝文 王 傑 龍海若 )
傳統手工藝發展
要打「創新」牌
□ 道 遠
民族民間工藝產品是各民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是先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和豐富的智慧成果,它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美化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婦女代代相傳的傳統手工藝,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於2006年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族馬尾繡之所以能從「深閨」走出,不但紅遍了祖國大江南北,還遠渡重洋,受到全世界青睞,這不僅僅只是其具備的獨特工藝價值,更在於它在傳承中進行了創新。
推動貴州民族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要打好「創新」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不斷興旺發達的動力。馬尾繡的成功再一次表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要發展繁榮,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挖文化內涵,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之路,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斷實施項目化基地化品牌化,提升民族文化品質,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激活民族文化活力和創造力,讓民族文化「老樹」不斷長出「新芽」,不斷增強把民族文化「存量」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量」的能力。
總策劃/編 審:曼亭崗
責 編:龍翔雲
制 作:王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