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驅車1000公裡,從貴陽出發,穿行都柳江域,探訪苗、侗、水三族,為尋千年信仰,探非遺文化。
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這裡共居著56個民族。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253個民族鄉。群山環抱,遺世獨立,民族部落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川流不息的經濟大潮仿佛都被大山隔擋在外,不與濁世為伍的秘境還保留著幾千年的傳承。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形容的就是貴州。貴州地處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季氣溫在25度左右,適宜避暑,降水很多,雨量大。陰天日子超過150天,常年溼度70%以上。貴州還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地區的省份,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100米,全省都是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種基本類型的地貌構成。這也就是地無三尺平的來歷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水書
行程的首個村落是位於三都縣城以東35公裡處的怎雷水寨。別小看這35公裡,這條進寨的砂石之路走起來並不輕鬆,我們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個小時的顛簸。水寨並不是旅遊景點,只是尋常民居之所,之所以稱之為秘境,是因為這裡完全看不到遊客的蹤影。幾十戶水族人家生活在這綿延不絕的苗嶺深處,一代又一代繁衍著生息。這裡的原生態保留的很好,水族文字寫就的水書,直到現在還在指導著水族人的生活。
貴州多山,可耕種面積不多。在水族人的思維裡,最好的土地都應該用於耕種,而不是用來住的。所以你可以見到他們的住房都修建在山頂上,而相對平坦的地方,要用於修築梯田。
在寨子裡散步,清一色的幹欄式木樓,蓋小青瓦。
水族自稱「睢(suǐ)」,因發祥於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間有「飲睢水,成睢人」之說。道路並不寬,微微側頭,便可以看到水族人在家中忙著勞作, 燒柴仍舊是他們烹飪的主要方式。
水族人的日常服飾低調內斂,以藍、青、黑色的冷色調為主。當地婦女至今還在用非常傳統的方式織布,以製作傳統服飾。美麗的寶藍色線,在她的手裡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服裝。
水族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名為「水語」,共有聲母71個,韻母55個,聲調8個。當地人互相之間以水語進行溝通。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古老的水族古文字,寫於紙上,名為「水書」。其形狀類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來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書作為除了東巴文之外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文字被「水書先生」代代相傳,指導著水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就像黃曆一樣,他們稱為水歷,無論是插秧農作,還是婚喪嫁娶,都要請水書先生來挑選良辰吉日。水書先生在村落中擁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大的寨子裡通常有一位水書先生,而小的寨子很可能都沒有能夠解讀水書的先生。而這種職業,在舊時也被稱為「鬼師」。
當地的普通老百姓,會說水語,卻讀不懂水書,無法理解其中的奧義。這樣的水書沒有印刷本,只是靠手抄、口傳,世代傳承。水書先生因為能看懂水書,而被稱為能和鬼神對話的人。學習水書,三年為小成,五年為大成,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耐心去學習這些古老的文化,而這座水族知識的寶庫,只存在於水書先生們的頭腦中,所以水書的傳承也變得越來越步履維艱。
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美的馬尾繡
除了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水族還有另一項活化石,是被稱為馬尾繡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由水族婦女世代相傳。馬尾繡以馬尾毛作為材料,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古老民族的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工匠。就連一根細細的馬尾毛,在他們手裡都能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這樣從古到今,代代相傳。
取馬尾3-4根作芯,再用白色絲線纏於馬尾毛上
再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
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再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餘部分。
自從馬尾繡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國家每年都投入經費扶植這項手藝的傳承工作。而當地人也成立了馬尾繡產品公司,在網際網路上銷售相關產品。商業化的運作使得這項古老的工藝煥發了新的活力。
貴州的少數民族愛吃糯米,飯稻羹魚是他們主要的飲食方式,意思是稻米作飯,魚作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最適合種植的便是水稻。層層疊疊梯田種滿了水稻,形成了當地獨特的稻作文化。他們的生活每天三餐,時時刻刻也離不開糯米飯。
當天晚上,水寨用長桌宴來招待我們。長桌宴是水族款待來賓的傳統方式,桌上以芭蕉葉鋪底。
加榜梯田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驅車前往中國最好的梯田之一:加榜梯田。大氣磅礴的加榜梯田,是經過貴州少數民族數代的累積,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這裡彰顯著黔東南傳承千年的飲食習慣。婚喪嫁娶、節慶祭禮,都少不了糯禾的身影。
梯田是古人流傳下來因地制宜的智慧所在。而加榜梯田又因為地勢原因,碎田塊尤其多,沿著山勢,最大不過一畝,最小的則僅能中兩行稻禾。正是這樣複雜的地形,造就了整體氣勢磅礴,細節錯落有致的加榜梯田。
每年的四五月,梯田開始注水,這才是到訪梯田的最美季節。注滿水的梯田銀光閃閃,天晴的時候還可以映襯出藍天中的朵朵白雲。
靠山吃山的梯田收穫的不僅僅是田中的稻米,還有水中共同生長的鴨子和鯉魚。鯉魚和鴨子能夠幫水稻除害,而他們的糞便還可以作為天然肥料。這種魚鴨稻共作的生態體系,讓人不由讚嘆少數民族傳承世代的智慧。
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
侗族人熱愛唱歌,這裡又被稱為榕江歌鄉,當地人認為「飯養身,歌養心」。曾經西方人認為中國民間沒有多聲部合唱曲的偏見,被這個山溝中的侗族寨子打破。這裡有曾經獲得過金氏世界紀錄的「侗族大歌」。共計兩萬人一起完成了這種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的演唱形式,並完成了世界紀錄的申報。而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就代表祖國前往維也納音樂會進行過表演了。民族藝術已經走向了世界。
侗族人民吹著蘆笙迎接我們的到來
牆上掛滿了侗族大歌獲得的無數獎牌
大歌為男女多聲部合唱, 規模為幾十人起步,最多能夠達到上萬人在無指揮無伴奏的狀態下一起合唱。這種原生態的方式,唱出的是最純粹的天籟。
群山的兒女們晝唱蟬鳴鳥叫,夜詠高山流水,唱盡山中的春夏秋冬。這一唱,便是兩千五百年。
侗族大歌曾經並不為世人所知,只是世代在這群山峻岭中不斷被傳唱至今。堅持走自己的路,哪怕並沒有人知道,數千年的堅持,終於換來如今的名揚四海。可以說宰蕩侗寨承載的是黔東南的文化靈魂。
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
有句古話叫做 「侗族住水邊,苗族住山尖」。擺貝作為月亮山麓上最古老的苗寨之一,從明代開始,便靜靜的屹立在山巔。這裡不是旅遊景點,也沒有完善的旅遊設施。它深藏山間,只有識途的嚮導,才能帶我們直入苗寨腹地。
擺貝苗寨的房屋全部建立在陡峭的山尖上,這與當年躲避戰亂與漢人的襲擊不無關係。山腳下便是都柳江,而擺貝卻建在了背對著江的一側上,隱藏的極深。水源的難以攝取,耕地的缺乏都是現實的難題。而這樣一種選擇,背後註定隱藏著一段苦難與悲慘的歷史故事。
因為道路難行,到達困難,至今這裡仍然保持著原始的風貌。
苗族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間技藝。其中苗族蠟染工藝在蠟染界久負盛名。所謂蠟染就是用銅片製成的蠟刀沾上融化的蠟液後,在布上進行繪製的工藝。染色後取出煮幹水中,蠟去則花現。相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代,西南的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蠟染的技藝。
苗族沒有文字,這種蠟染的技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這千年的智慧在現代苗人的發揚下得以傳承,不僅沒有被時代的長河淹沒,反而逐漸煥發出新的光芒。
這裡的女性日常生活也會穿著傳統服飾,布料是自己織,自己染,自己漿。精美的銀頭飾,脖子上粗大的銀項圈,還有手上的銀鐲子。他們對銀飾的喜愛可見一斑。
聽聞擺貝苗寨還有一種獨特的傳統服飾,名叫「百鳥衣」,色彩絢麗,裙角還用白色的羽毛裝飾,但僅在大型節慶的時候,村民才會穿著。日常生活中的服裝,與貴州其他的幾個少數民族也頗有幾分相似。我發現在貴州若非特意研究,想要分辨出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差異,也並非一件易事。
行程介紹
這是一條5天4晚的行程,自駕裡程接近1000公裡。從貴州出發,探訪怎雷水寨、宰蕩侗寨、擺貝苗寨3個少數民族村落。這些村落不是知名的旅遊景點,沒有多少遊人到訪,所以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的特色,可以稱之為「秘境」!
Day1 貴陽出發
Day2 三都縣-怎雷水族村寨-榕江
Day3 加榜梯田-宰蕩侗寨-榕江
Day4 擺貝苗寨-貴陽
Day5貴陽返程
本次行程的線路因為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公共運輸基本無法滿足行程的要求,所以走這條線路的唯一方法只能通過自駕車來完成,貴陽機場可以銜接全國的各個主要城市,而從貴陽到村寨的路,就需要通過自駕車,貴州多山地,少平地,這點對於公路的建設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現在通了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的通行費用,是我在全國範圍內見過的比較高的,記得有一段高速路,65公裡的路,收費60元,折合通行費將近1塊錢一公裡,這個價格聽起來似乎有些嚇人,但如果你真的全程走下來後,你會發現這麼高的通行費還是有道理的,這裡的高速公路幾乎全程都是隧道,或者是架橋,路基基本上沒有直接鋪設在地面上的,所以建設成本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