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非遺:鬼師,大歌,蠟染,那些藏在貴州深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09 十萬個阿拉蕾

這次我們驅車1000公裡,從貴陽出發,穿行都柳江域,探訪苗、侗、水三族,為尋千年信仰,探非遺文化。

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這裡共居著56個民族。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253個民族鄉。群山環抱,遺世獨立,民族部落世代在這裡繁衍生息。川流不息的經濟大潮仿佛都被大山隔擋在外,不與濁世為伍的秘境還保留著幾千年的傳承。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形容的就是貴州。貴州地處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季氣溫在25度左右,適宜避暑,降水很多,雨量大。陰天日子超過150天,常年溼度70%以上。貴州還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地區的省份,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100米,全省都是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種基本類型的地貌構成。這也就是地無三尺平的來歷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水書

行程的首個村落是位於三都縣城以東35公裡處的怎雷水寨。別小看這35公裡,這條進寨的砂石之路走起來並不輕鬆,我們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個小時的顛簸。水寨並不是旅遊景點,只是尋常民居之所,之所以稱之為秘境,是因為這裡完全看不到遊客的蹤影。幾十戶水族人家生活在這綿延不絕的苗嶺深處,一代又一代繁衍著生息。這裡的原生態保留的很好,水族文字寫就的水書,直到現在還在指導著水族人的生活。

貴州多山,可耕種面積不多。在水族人的思維裡,最好的土地都應該用於耕種,而不是用來住的。所以你可以見到他們的住房都修建在山頂上,而相對平坦的地方,要用於修築梯田。

在寨子裡散步,清一色的幹欄式木樓,蓋小青瓦。

水族自稱「睢(suǐ)」,因發祥於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間有「飲睢水,成睢人」之說。道路並不寬,微微側頭,便可以看到水族人在家中忙著勞作, 燒柴仍舊是他們烹飪的主要方式。

水族人的日常服飾低調內斂,以藍、青、黑色的冷色調為主。當地婦女至今還在用非常傳統的方式織布,以製作傳統服飾。美麗的寶藍色線,在她的手裡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服裝。

水族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名為「水語」,共有聲母71個,韻母55個,聲調8個。當地人互相之間以水語進行溝通。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古老的水族古文字,寫於紙上,名為「水書」。其形狀類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來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書作為除了東巴文之外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文字被「水書先生」代代相傳,指導著水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宜,就像黃曆一樣,他們稱為水歷,無論是插秧農作,還是婚喪嫁娶,都要請水書先生來挑選良辰吉日。水書先生在村落中擁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大的寨子裡通常有一位水書先生,而小的寨子很可能都沒有能夠解讀水書的先生。而這種職業,在舊時也被稱為「鬼師」。

當地的普通老百姓,會說水語,卻讀不懂水書,無法理解其中的奧義。這樣的水書沒有印刷本,只是靠手抄、口傳,世代傳承。水書先生因為能看懂水書,而被稱為能和鬼神對話的人。學習水書,三年為小成,五年為大成,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耐心去學習這些古老的文化,而這座水族知識的寶庫,只存在於水書先生們的頭腦中,所以水書的傳承也變得越來越步履維艱。

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美的馬尾繡

除了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水族還有另一項活化石,是被稱為馬尾繡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由水族婦女世代相傳。馬尾繡以馬尾毛作為材料,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古老民族的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工匠。就連一根細細的馬尾毛,在他們手裡都能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這樣從古到今,代代相傳。

取馬尾3-4根作芯,再用白色絲線纏於馬尾毛上

再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

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再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餘部分。

自從馬尾繡成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國家每年都投入經費扶植這項手藝的傳承工作。而當地人也成立了馬尾繡產品公司,在網際網路上銷售相關產品。商業化的運作使得這項古老的工藝煥發了新的活力。

貴州的少數民族愛吃糯米,飯稻羹魚是他們主要的飲食方式,意思是稻米作飯,魚作菜。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最適合種植的便是水稻。層層疊疊梯田種滿了水稻,形成了當地獨特的稻作文化。他們的生活每天三餐,時時刻刻也離不開糯米飯。

當天晚上,水寨用長桌宴來招待我們。長桌宴是水族款待來賓的傳統方式,桌上以芭蕉葉鋪底。

加榜梯田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驅車前往中國最好的梯田之一:加榜梯田。大氣磅礴的加榜梯田,是經過貴州少數民族數代的累積,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這裡彰顯著黔東南傳承千年的飲食習慣。婚喪嫁娶、節慶祭禮,都少不了糯禾的身影。

梯田是古人流傳下來因地制宜的智慧所在。而加榜梯田又因為地勢原因,碎田塊尤其多,沿著山勢,最大不過一畝,最小的則僅能中兩行稻禾。正是這樣複雜的地形,造就了整體氣勢磅礴,細節錯落有致的加榜梯田。

每年的四五月,梯田開始注水,這才是到訪梯田的最美季節。注滿水的梯田銀光閃閃,天晴的時候還可以映襯出藍天中的朵朵白雲。

靠山吃山的梯田收穫的不僅僅是田中的稻米,還有水中共同生長的鴨子和鯉魚。鯉魚和鴨子能夠幫水稻除害,而他們的糞便還可以作為天然肥料。這種魚鴨稻共作的生態體系,讓人不由讚嘆少數民族傳承世代的智慧。

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

侗族人熱愛唱歌,這裡又被稱為榕江歌鄉,當地人認為「飯養身,歌養心」。曾經西方人認為中國民間沒有多聲部合唱曲的偏見,被這個山溝中的侗族寨子打破。這裡有曾經獲得過金氏世界紀錄的「侗族大歌」。共計兩萬人一起完成了這種無伴奏、無指揮、多聲部的演唱形式,並完成了世界紀錄的申報。而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就代表祖國前往維也納音樂會進行過表演了。民族藝術已經走向了世界。

侗族人民吹著蘆笙迎接我們的到來

牆上掛滿了侗族大歌獲得的無數獎牌

大歌為男女多聲部合唱, 規模為幾十人起步,最多能夠達到上萬人在無指揮無伴奏的狀態下一起合唱。這種原生態的方式,唱出的是最純粹的天籟。

群山的兒女們晝唱蟬鳴鳥叫,夜詠高山流水,唱盡山中的春夏秋冬。這一唱,便是兩千五百年。

侗族大歌曾經並不為世人所知,只是世代在這群山峻岭中不斷被傳唱至今。堅持走自己的路,哪怕並沒有人知道,數千年的堅持,終於換來如今的名揚四海。可以說宰蕩侗寨承載的是黔東南的文化靈魂。

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

有句古話叫做 「侗族住水邊,苗族住山尖」。擺貝作為月亮山麓上最古老的苗寨之一,從明代開始,便靜靜的屹立在山巔。這裡不是旅遊景點,也沒有完善的旅遊設施。它深藏山間,只有識途的嚮導,才能帶我們直入苗寨腹地。

擺貝苗寨的房屋全部建立在陡峭的山尖上,這與當年躲避戰亂與漢人的襲擊不無關係。山腳下便是都柳江,而擺貝卻建在了背對著江的一側上,隱藏的極深。水源的難以攝取,耕地的缺乏都是現實的難題。而這樣一種選擇,背後註定隱藏著一段苦難與悲慘的歷史故事。

因為道路難行,到達困難,至今這裡仍然保持著原始的風貌。

苗族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間技藝。其中苗族蠟染工藝在蠟染界久負盛名。所謂蠟染就是用銅片製成的蠟刀沾上融化的蠟液後,在布上進行繪製的工藝。染色後取出煮幹水中,蠟去則花現。相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代,西南的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蠟染的技藝。

苗族沒有文字,這種蠟染的技術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這千年的智慧在現代苗人的發揚下得以傳承,不僅沒有被時代的長河淹沒,反而逐漸煥發出新的光芒。

這裡的女性日常生活也會穿著傳統服飾,布料是自己織,自己染,自己漿。精美的銀頭飾,脖子上粗大的銀項圈,還有手上的銀鐲子。他們對銀飾的喜愛可見一斑。

聽聞擺貝苗寨還有一種獨特的傳統服飾,名叫「百鳥衣」,色彩絢麗,裙角還用白色的羽毛裝飾,但僅在大型節慶的時候,村民才會穿著。日常生活中的服裝,與貴州其他的幾個少數民族也頗有幾分相似。我發現在貴州若非特意研究,想要分辨出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差異,也並非一件易事。

行程介紹

這是一條5天4晚的行程,自駕裡程接近1000公裡。從貴州出發,探訪怎雷水寨、宰蕩侗寨、擺貝苗寨3個少數民族村落。這些村落不是知名的旅遊景點,沒有多少遊人到訪,所以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的特色,可以稱之為「秘境」!

Day1 貴陽出發

Day2 三都縣-怎雷水族村寨-榕江

Day3 加榜梯田-宰蕩侗寨-榕江

Day4 擺貝苗寨-貴陽

Day5貴陽返程

本次行程的線路因為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公共運輸基本無法滿足行程的要求,所以走這條線路的唯一方法只能通過自駕車來完成,貴陽機場可以銜接全國的各個主要城市,而從貴陽到村寨的路,就需要通過自駕車,貴州多山地,少平地,這點對於公路的建設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現在通了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的通行費用,是我在全國範圍內見過的比較高的,記得有一段高速路,65公裡的路,收費60元,折合通行費將近1塊錢一公裡,這個價格聽起來似乎有些嚇人,但如果你真的全程走下來後,你會發現這麼高的通行費還是有道理的,這裡的高速公路幾乎全程都是隧道,或者是架橋,路基基本上沒有直接鋪設在地面上的,所以建設成本極高。

相關焦點

  • 雒樹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助力貴州扶貧脫貧工作的強大支撐
    新華網 陳延特 攝  新華網貴陽10月18日電(孫蒙蒙)18日,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貴州省文旅廳、黔東南州、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行社協會、中國旅遊景區協會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上,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雒樹剛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成為統領貴州文化和旅遊的鮮明特色,成為助力貴州扶貧脫貧工作的強大支撐
  • 青島·安順兩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成果雙向交流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袁睿 黃煜婷 青島報導  12月1日-12月9日,開放美麗的濱海帆都青島與神秘雋秀的福地瀑鄉安順再次攜手,共同開展青島·安順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成果交流活動
  • 青島攜手貴州安順交流非遺優秀實踐成果
    原標題:青島攜手貴州安順交流非遺優秀實踐成果   12月1日-9日,青島與貴州安順攜手開展了非物質
  • 赤水河谷非遺空間即將開館 | 咖啡與非遺作伴,化身燈火之下的匠人
    非遺共創空間·戶外區赤水河谷非遺共創空間是赤水河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以挖掘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為元素的展廳,共創空間一期佔地面積700平方米,館內涵蓋國家級、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項目共計10
  • 世界上最動聽的歌聲,無伴奏多聲部,它是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那裡,一場只有在侗寨才能夠欣賞到的,被譽為「天籟之音」的表演即將上演,那就是侗族大歌。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等省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歷史上對侗族的起源說法不一,主流聲音認為侗族是古代百越的一個分支,對於侗族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當時的文獻稱侗族為「黔首」,由此可見,侗族至少已有約2500年以上的歷史。
  • 冬遊黔東南,開啟侗苗非遺文化的奇妙旅程
    近日,由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黎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媒體黔東南行」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邀請了一批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媒體記者、網絡大咖組成採風團,向黔東南出發,以「冬遊黔東南 非遺新風採」為主題展開採風體驗與宣傳推廣之旅,深入領略「錦繡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冬季旅遊的姿彩魅力。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韶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讓技藝只剩下「記憶」
    精美的瑤繡製品、悠揚的瑤族民歌、古老的傳統盤王節、飽含深意的圖騰……這些承載著韶關乳源瑤族文化源遠流長的藝術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不僅是韶關乳源歷史文明的見證,也是當地瑤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瑰寶,是韶關乳源當地民眾乃至海內外瑤胞的共同鄉愁記憶。
  • 展覽預告·美麗貴州,魅力蠟染
    展覽名稱《貴州·黔東南傳統蠟染技藝精品展》開展時間2018年4月12日上午9:30開展地點保山市博物館一樓中廳、六展廳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面積3.03萬平方公裡,轄16個縣市、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
  • 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 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開幕
    10月31日,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在新橋街道曾氏大宗祠開幕。「老村老祠堂.新作新風尚」——歷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非遺影像優秀作品展、「媽媽的味道」之國泰民安憶美食活動、「非遺會客廳」之專家論壇暨傳承人培訓三大主題活動紛紛亮相,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雙區」建設。
  • 非遺瑰寶 歷久彌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成功舉辦
    非遺瑰寶,歷久彌新。12月22日上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在網上成功舉辦。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塗曉東致辭,成都體育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鄔紅麗,內蒙古多倫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何明鑑,泰安市捶丸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但華香參與論壇作主題分享。
  • 繽紛非遺,美好生活!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南昌西站精彩亮相!
    繽紛非遺,美好生活!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南昌西站精彩亮相!原來,由市文廣新旅局主辦的非遺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於當日啟動。活動現場,市文廣新旅局一邊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一邊布置好展廳裡所展示的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了諸多旅客頻頻駐足欣賞觀看。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去傳承非遺文化
    什麼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點亮非遺之光——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在黃山勝利...
    為深入貫徹落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探討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和創新路徑,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11月19日至20日在黃山市舉行。
  • 大連市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連宣傳活動和非遺購物節文物、非遺展示,讓記憶「活」起來文明之光,照亮復興之路。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全社會對文物的關心、保護、傳承和熱愛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全市登記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1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省級83處,市級108處,區縣級185處;挖掘整理出7項國家級、24項省級、16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幕式上,市文旅局還宣布了以普蘭店馬具製作技藝為代表的我市第八批市級非遺項目批覆名單。
  •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甘南5項非遺項目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2021-01-06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山縣12項非遺項目入選第四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山高蹺)近日,第四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在入選的41個項目中,武山高蹺、武山馬社火、姜維黃龍帶把槍、武山春秋大刀等12個項目或技藝入選。至此,我縣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8項。
  • 【桐梓文化館館長推介】移動的歷史,穿在身上的史書,桐梓苗族服飾文化概述.
    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民俗十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桐梓的各個村落。     下面請欣賞我館為大家推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服飾(桐梓)。桐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桐梓人民,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開拓奮進,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伴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決定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1年公布包括中國崑曲藝術在內的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國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重大事件和時機的出現,中國在人類剛進入21世紀的重要時刻即拉開了非遺保護的宏大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