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時代風採,講好新時代的中國非遺故事,探討新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和創新路徑,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11月19日至20日在黃山市舉行。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博物館首任館長潘震宙,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首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臧世凱,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李季,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理事長喬申乾,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羅揚,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張文祥,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主任張巨龍,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謝寶華,清華大學出版社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勇,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黃山市等領導,非遺專家和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200多人出席了論壇大會。
全國政協常委白庚勝宣布大會開幕
文化部原副部長潘震宙致辭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首映致辭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致辭
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羅揚致辭
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主任張巨龍發言
清華大學出版社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勇發言
黃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金濤
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由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非遺研究會主辦,黃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徽文化產業園承辦,黃山小罐茶業有限公司、北京鐘山紫晶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大會圍繞「新時代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的主題,就非遺手工藝的活態傳承、非遺文化與工匠精神、非遺大數據與多樣化的傳播載體、非遺文化與特色小鎮共融共生、非遺文化與文旅融合創新等課題展開了八場熱烈研討。
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在分論壇上研討發言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介紹,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以「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使命,以保護、研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以「宣傳、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打造了以「中國非遺春節聯歡晚會」為品牌的系列非遺文化盛宴。
與會代表認為,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到2035年中國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令人振奮。在新時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讓非遺有看點、有視點、有亮點,「非遺+旅遊+科技」既是時代新課題,也是發展新潮流。非遺文創,可在保留其外在文化符號和內在文化底蘊的前提下,解碼「非遺」本身的時代基因,創造屬於當下的具有非遺特色的產品。通過網際網路,可使「非遺」和億萬用戶的生活互聯互通,進社會、進校園、進家庭,通過設計師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可打造集「產學研售秀」於一體的非遺新經濟鏈條,持續推動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在傳播方面,短視頻平臺對非遺衍生品的開發與傳播,用新媒體抖音等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開放平臺,無疑將全方位助力非遺推廣,培養挖掘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發掘非遺的文化底蘊和市場潛在價值。這些觀點,都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視角。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傳播中的「話語網絡」等論題,都為「非遺」文化的研究與傳播開拓了新空間。與會代表對搭建全民參與的非遺藝術品市場平臺、當代非遺電商新趨勢,特別是小罐茶等傳承非遺技藝的成功案例予以關注。一些非遺傳承人成功復活失傳的古工藝,採用新技術與新材料,與國際大品牌嫁接的實踐探索,也引起了與會者的濃濃興趣。
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朱小健介紹大會情況
論壇大會上,組織了非遺傳承人法律援助中心、中國非遺文創研究基地落地黃山、清華大學《中國非遺大全》出版工程暨編委會成立儀式,舉行了中國非遺研究保護中心廣東金花茶手工技藝研究基地、江西省綠色集團廬山雲霧茶研究基地、江西省綠色集團繭絲綢手工技藝研究基地、景德鎮青白瓷雕刻技藝研究基地、江蘇費氏食品傳承技藝研究基地授牌儀式,舉辦了國家非遺傳承人落地黃山徽藝小鎮,以及江西省民營企業家協會、黃山小罐茶葉有限公司與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長期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同時,非遺中心給百名非遺研究員頒發了證書。
與會嘉賓還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徽藝小鎮。作為國家級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黃山市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大類240餘項,擁有國家、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847人,門類豐富,人才密集。徽藝小鎮總規劃面積約4821畝,啟動區1569畝,由非遺核心區和非遺產業園、非遺博覽園、非遺研學園「一核三園」組成,作為徽藝小鎮的核心,非遺文化體驗區秉承了「大師+大園林」設計理念,融傳統技藝與自然美景於一體。小鎮以徽派元素建築為主格調,前店後坊,將非遺展示、互動、體驗與研學傳承等業態根植其中,每個組團、每幢建築自成特色,外面是絕品,裡面有絕活,在此可以零距離體驗非遺藝術品精湛的技藝和誕生過程。現已吸引徽墨、歙硯、木雕、磚雕等100名非遺傳承人意向入駐。徽藝小鎮以4A級旅遊景區為標準,精心打造非遺文旅街區、小鎮客廳、非遺交易展示中心、非遺傳習基地等一條龍服務體系。與會者認為,從黃山市的徽藝小鎮來看,非遺特色小鎮作為原真原生態的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地和聚集地,既可以成為一個產業空間,也可以成為一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生活空間,更可以成為一個獨具魅力的文旅空間。
參觀徽藝小鎮
文化部原副部長潘震宙對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進行了充分肯定和總結,倡導全社會為非遺傳承助力,指出讓非遺活下去,智慧和行動力均不可或缺;全國政協常委白庚勝認為不能讓民間文藝成絕響,非遺的傳播是生命的傳播,永遠進行永遠活著不會閉幕,傳承離不開當下的生活、生產,並且與心靈與民俗同在,不斷產生新的文化遺產;人民日報社新聞信息中心主任張巨龍、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張文祥、清華大學出版社書記李勇均提出要加大非遺的宣傳力度,通過學術研究、信息化、數位化方式,實現對非遺的記錄、保存和傳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謝寶華認為非遺不是文物,而是創造,要促進非遺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融入當代人的生活;安徽省非遺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樊嘉祿認為非遺傳承首先要學好中國歷史文化素養,克服創新中的浮躁;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羅揚提出非遺傳承不僅要有滋有味,更要原汁原味,要全面深刻地把握傳承人應有的價值和維度。論壇大會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主題歌《非遺之光》中圓滿閉幕。
中國非遺論壇大會主題歌《非遺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