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蘇兵 通訊員 左汀汀
非遺傳承,寶安在行動。10月31日,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寶安區系列文化活動在新橋街道曾氏大宗祠開幕。「老村老祠堂.新作新風尚」——歷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非遺影像優秀作品展、「媽媽的味道」之國泰民安憶美食活動、「非遺會客廳」之專家論壇暨傳承人培訓三大主題活動紛紛亮相,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雙區」建設。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副會長王程太、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香港演藝學院客座教授詹曉楠、深圳市高層次人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黃文勝、新橋街道黨工委委員、群團工作部部長餘介方與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劉明軍等專家與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
寶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人類活動中,留下了無數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蹟,這些文化珍寶是寶安本土歷史文化與情感的記憶。據了解,寶安現有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省級非遺名錄9個、市級非遺名錄15個、區級非遺名錄29個,國家規定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列舉的十六項內容在寶安也均有存活,其中80%以上為寶安本土成長的傳承項目。
非遺周活動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氏大宗祠首次舉辦非遺圖片展等,以古建築與非遺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就是為了傳承與弘揚寶安非遺文化,正是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探索與實踐,有利於助推文物古建築的保護與傳承、活化與利用。
其中,「老村老祠堂.新作新風尚」——歷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非遺影像優秀作品展,用攝影語言全面客觀地反映中華民族古老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展,喚起人們珍愛傳統的文化自覺。此外,現場還舉辦了寶安區非遺項目圖片展,展出寶安區四個批次29個非遺項目,宣傳展示寶安區非遺保護成果,深化市民對寶安非遺項目的理解,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進一步提升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充分發揮非遺文化增強城市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6日。在「媽媽的味道」之國泰民安憶美食活動現場,市民絡繹不絕,品嘗寶安眾多傳統美食小吃,喜嫁禮餅、麥氏奶茶、公明臘腸、櫓罟方粽……市民在感受傳統美食魅力的同時,喚醒兒時美味的悠長記憶,想起「媽媽的味道」。
當天,還舉辦了「非遺會客廳」之專家論壇暨傳承人培訓,國家、省、市三級的非遺保護專家與寶安區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就粵港澳大灣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背景下如何做好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交流與對話,探尋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思路,促進非遺保護實踐與理論研究更好地結合。
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劉明軍表示,深圳正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起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寶安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非遺活化傳承和文物合理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是寶安文化人義不容辭的文化使命與責任擔當。
據了解,本次活動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指導,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寶安區攝影家協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