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扶貧支援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進一步促進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遺文化發展,加強地區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於 9 月至 11 月組織開展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活動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線上組織北京扶貧支援地區非遺文化系列主題活動,線下組織非遺攝影與紀實拍攝展。
十堰商為庸國之地,西周為庸麇輿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司馬遷《史記》「西土八國,助周克商」,盟軍在牧野宣誓,據考證,在西部八國中,十堰屬庸、麇等國,十堰歸楚,公元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於秦,十堰由楚歸秦,十堰竹溪蔣家堰鎮土城牆歷史上有朝秦暮楚之說。十堰地區作為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積澱深厚,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著我們祖祖輩輩的歷史記憶,彰顯出十堰特有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
鄖陽鳳凰燈舞
楚人崇鳳,燈舞為證。鄖陽鳳凰燈舞俗稱「玩鳳凰」,是十堰市鄖陽區民間獨有的一種傳統花燈舞蹈藝術形式,起源於鄂西北十堰市,鄖陽是十堰市的古稱。鳳凰燈表演按照「百花擁鳳出巢――鳳凰遊園-鳳鳴――鳳凰尋花――鳳凰戲牡丹――鳳舞――鳳凰理羽――鳳凰打盹――鳳凰展翅——鳳凰朝陽――鳳凰點頭――鳳凰回巢」等程式依次進行,古樸典雅,舞姿優美,並配以獨特風格的鳳凰燈曲調,激越歡快,凸現出濃鬱的地方特色和傳統民俗文化特色也是「楚人崇鳳」遺風在楚地民間的活態遺存,2014年12月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鄖陽鳳凰燈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9年(公元1883年),出自鄖陽府癸末進士、曾任「學道」、受封「內閣中書」的書香世家王明德及民間老藝人之手。其表演內容按鳳鳴、出巢、遊園、尋花、戲牡丹、擦癢、理羽、打盹、朝陽、撲翅等程序進行,古樸典雅,舞姿優美;其音樂來自地方花鼓、民歌小調和民間吹打樂曲,激越歡快,凸現出濃鬱的地方特色和傳統民俗文化特色;其道具傳統以竹篾、皮紙、五彩紙通過扎制、裱糊、彩繪等方法,製成鳳凰燈1至2隻,花盆燈9個,太陽燈1個,雲燈2至4個,製作工藝精湛。
鄖陽鳳凰燈舞集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工藝美術於一體,是中國民間舞蹈中唯一的燈舞藝術形式。其以鮮明的「楚人崇鳳」圖騰文化象徵、追求真善美的崇高文化內涵、濃鬱的鄉土文化特色而備受關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科研、觀賞等價值,入編湖北省小學六年制第三冊《美術》教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和《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先後在「第二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文藝晚會、「西班牙中國燈文化節」、「中國·張家港首屆長江流域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中國第八屆藝術節暨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韓國首爾「2016歡樂春節」文化交流以及央視「一年又一年」、星光大道、魅力中國城等重大節會活動中參加展演,榮獲全國第六屆「群星獎」廣場表演優秀獎,十堰市鄖陽區也因此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鄖陽鳳凰燈舞目前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3人。
陳磊,鳳凰燈舞市級傳承人,省級民間工藝美術師(花燈一級),在鄖陽鳳凰燈舞的傳承中,很好的做到了繼承與創新,在鳳凰燈扎制中,能夠依據表演環境、氛圍的要求,設計、扎制不同形狀的大中小型鳳凰花燈。參加過星光大道、韓國首爾、湖北衛視等「鄖陽鳳凰燈舞」表演。在鳳凰燈舞傳承中,舉辦鳳凰燈扎制、表演培訓班,精準扶貧駐村期間,發展村民學習扎制、表演技藝。
史清,男,漢族,1962年9月出生,十堰市鄖陽區城關鎮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鄖陽鳳凰燈舞代表性傳承人。鄖陽鳳凰燈舞是流傳於湖北鄖縣的一種傳統花燈舞蹈形式,民間俗稱「玩鳳凰」。史清自小受到民間藝術的薰陶、在學習鳳凰燈舞期間得到了民間老藝人的指點,得到了鳳凰燈舞的真傳,加上自己肯學愛鑽、勤奮好學,經過近三十年藝術實踐,對鳳凰燈舞的藝術特色、傳統劇目十分了解,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手眼身法步,心肝脾肺腎。表演能抓住鳳凰「三愛」性格,謹記師傳的「十字」藝訣表演要領,一舉一動進入「鳳凰」這個角色,把自己的一切化入「鳳凰」的神態之中,表現得維妙維肖、淋漓盡致。30多年來,參加了湖北省「農運會」、廣東中山「慈善萬人行」、武當國際「文化武術節」、上海「商博會」、十堰民舞民樂調演和中央四臺《遠方的家·江河萬裡行》的錄製活動等省級以上10餘場重大展演活動。累計輔導培訓鳳凰燈舞演藝骨幹30餘人,2012年9月,被湖北省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0餘年的從藝經歷,留下了大量有關「鄖陽鳳凰燈舞」的表演劇照、視頻資料、授徒傳藝圖片,音樂、工藝扎制文字圖片資料,領導、專家合影留念照片。
如今,鄖陽鳳凰燈舞歷經數代民間藝人傳承,表演程式逐步豐富,扎制工藝不斷優化,音樂體系日趨完善,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藝術體系,已成為該地區的一種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文化資源,更成為群眾喜聞樂見、具有濃鬱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
北京文化旅遊合作促進平臺成員地區:新疆和田、西藏拉薩、青海玉樹、湖北巴東、十堰、神農架、內蒙古呼和浩特、呼倫貝爾、赤峰、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通遼、興安、河北張家口、承德、保定、河南南陽、洛陽、三門峽、鄧州、四川什邡、遼寧瀋陽等10省(區)22個地(市縣)。
平臺共建品牌共創信息互通 資源共享 客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