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分丨守護這一抹藍白色的傳承 小夥的蠟染秀講述著苗族的故事

2020-12-14 國際在線

前不久,在第15屆中國義烏文化和旅遊產品交易博覽會上,「非遺+旅遊」展區重點展示了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及非遺扶貧成果,其中就包括被譽為「東方第一染」的苗族蠟染。來自貴州丹寨的設計師成昊,將這一少數民族技藝與現代服飾相結合,為非遺走進生活注入了新活力。

今年2月,2020秋冬倫敦時裝周推出首屆「中國之夜」主題時裝秀,來自貴州丹寨的苗族蠟染設計系列亮相。這是中國非遺服飾首次以專場形式亮相國際時裝周。這些作品均出自寧航蠟染工作坊的設計師成昊之手。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當時我們帶著三十五套,主題為錦繡中華的蠟染系列作品。它承載著我們苗族兩千五百多年蠟染的手藝,那在傳承的同時,有著經典的紋樣的同時,也用一種新的蠟染方式描繪著我們祖國的一些山河,和我們一些文化寓意裡面的一些內容、故事、人物等等這樣的一個蠟染的主題服飾秀。

出生於哈爾濱的成昊,受家庭薰陶,從小向裁縫出身的母親學習服裝剪裁,17歲時跟隨專業老師學習,26歲加入設計師郭培的工作室。2009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服裝工作室。他的中國風系列作品曾多次發布於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等各大秀場。

2016年11月,成昊在北京觀看了一個名為「千年窩妥」的非遺文化特展。這次展會讓成昊萌生了做蠟染服飾設計的想法。隨後他來到貴州丹寨,在這裡,結識了寧航蠟染工作坊的創始人寧曼麗。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剛好第一站就來到這裡。剛好這裡就是當年我看的「千年窩妥」的這個展覽的,這個發源地。到這裡的時候,熱淚盈眶,就覺得似曾相識,後來這邊就給了我很多很多的靈感。

寧曼麗是安徽人,11年前,原本就做紡織行業的她因為蠟染,紮根丹寨。她成立工作坊,帶領當地幾十位苗族婦女走出大山,致力於蠟染技藝的挖掘、傳承與開發。 對於蠟染共同的興趣,讓成昊和寧曼麗一見如故。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那最早我們接觸蠟染呢,我們可以說是我想用蠟染的這個技藝做一場秀,發布給大家就好了。到後來慢慢的你會發現,苗族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那必須你長時間地跟他們生活交流。

今年年初,成昊決定常駐丹寨,加入寧曼麗的工作坊,專心從事苗族蠟染服飾的設計。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在接觸蠟染之前,我就一直說自己是用中國文化講故事的小裁縫,那接觸到蠟染之後,就慢慢地把自己的定位改了,我說我是用蠟染做衣服的小裁縫,蠟染讓我的設計更有了靈魂。

貴州丹寨蠟染工坊創始人 寧曼麗:苗族蠟染它表達的是苗族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的很多的圖案裡面都有他們的符號,都有他們的圖騰,有他們五千年遷徙的歷史的印跡,所以苗族它雖然沒有文字,它是把它的文化,把它的歷史穿在身上,繡在身上,畫在身上,刻在身上,寫在身上。

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古老的手工技藝通過手口相授,世代相傳。為了更好地了解蠟染,成昊常常深入苗寨生活,尋找創作設計靈感。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其實更多的是我要融入他們,去用他們的心態去感受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只是在都市中看著灰色的牆,可能我們就沒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

排倒村是有名的蠟染藝術之鄉。和許多苗寨一樣,這裡地處邊遠,科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村民們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古老的蠟染技藝也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照苗族習俗,所有的女人從七八歲起,就要跟隨母親學習蠟染技藝,等到出嫁時,每人手裡都有幾套像樣的服飾。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苗家的人不像漢族一樣,漢族結婚穿只是去買去租那些婚紗,我們苗族人就一長大自己繡花,畫蠟染,拼起來才做一件衣服,是嫁衣自己穿,結婚的那種。

苗族沒有文字,苗族的女人便用手中的蠟刀,描繪她們眼中的世界。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蠟染中間有很多圖案是寫實的,比如說花、鳥、魚,那也有她們發揮著自己想像力的圖案,蠟染不只是一個藍底白花的圖案,它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苗家人背後的豐富的故事跟文化底蘊。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這是我們那個窩妥紋。

成昊:你看它這樣的圈圈,要拔掉那個毛毛才看到。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傳說一個姑娘生病了,就拿那個草藥擠出來汁液喝,變成那個藥水,喝了病就好了。苗家人也不知道怎麼感謝它,所以畫在衣服上來穿,現在那個窩妥紋也是由很久以前那個故事演變出來的。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窩妥紋是苗族蠟染中最經典的紋樣,它在我們這個貴州的丹寨排倒莫一帶的白領苗的盛裝上傳承幾千年,永遠在這裡,兩個肩上,還有它的後背,那在苗語中呢,窩者,衣也,妥者,蠟染也。窩妥就是一件蠟染的衣服。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你們來看這個很大很大一棵樹。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楓香樹,多少歲了。200年了,它200歲了。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蝴蝶媽媽就是從楓香樹裡出來的,所以就蝴蝶媽媽也是我們苗家的祖先吧。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整個寨子有一棵神樹就是它,是嗎?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對對對,是它,不能砍,它還保護著我們村子。

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 楊乃金:蝴蝶媽媽生了12個蛋,最後一個蛋是姜央,姜央才是我們人類,所以我們就叫蝴蝶媽媽就是我們苗家的祖先。

苗族勸酒歌聲中,大家舉杯,成昊喝下苗族阿媽獻上的米酒。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好感動啊!我真的,就是沒法用語言能形容,他們那種對客人的真誠,那種質樸。

2019年底,寧航蠟染接到倫敦時裝周的邀請。藉助T臺上的一件件藍白服飾,成昊希望把蠟染蘊藏的民族歷史記憶和在苗族人生活中感受到的那份溫厚人情,傳遞給更多人。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蠟染,純天然的染料,那我們是一點化學染料不要有的,純手工繪畫,當然這些在現代的機械化社會裡呢,它們是很複雜,很耗時。那比如說我們現在用機器去印的話,我們可以打出一個模子無限複製,但你會發現它的鳥都是一樣的,沒有情緒的。那我們這裡畫娘純手工畫的,每一個鳥都像在天上飛,每一個魚都像在水裡遊,每一朵花你就感覺到它下一個花瓣馬上要迸開的這種效果,這個是蠟染的最靈魂的東西。

苗族蠟染設計師 成昊:我把蠟染跟禮服結合到一起,把蠟染跟旗袍結合到一起。蠟染它不只是一門技術,它是一種人的精神與情懷。那我就想把他們這種精神和情懷和他們的生活狀態做到我的衣服裡。

千百年來,蠟染作為傳統的印花技藝與中國人的生活審美融為一體,不同的紋樣訴說著不同的文化「密碼」。設計師成昊和他的畫娘、染娘們說,希望用一生的時間守護好丹寨苗族蠟染技藝,講好屬於他們的民族故事。

相關焦點

  • 蠟染——苗族的歷史傳承
    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作品和蠟染旅遊工藝品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卜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苗族蠟染的圖案題材可分為七大類。
  • 苗族蠟染與刺繡裡的婚俗元素
    苗族蠟染中的旋渦紋,主要繪製在蠟染衣背、衣袖、被面卜,這是苗族象徵團結和佔祥的傳統紋樣。在視覺形式上,這是一種最引人注目的蠟染幾何形紋樣,在內容含義上,也是一種說法最多樣的紋樣。第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祖先,經長途遷徙、跋山涉水,歷經無數險灘惡浪到達今天的居住地;第二種解釋是:用牛頭祭祖,牛頭上有漩渦紋,以它作為祖先的象徵。第三種解釋來來源於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受人崇拜的苗族姑娘生了病,母親從山上採回蕨草的嫩苔,將這種草藥給姑娘吃,姑娘的病便好了。
  • 安順人阿超:行走黔山村寨 傳承苗族文化
    有一首苗歌就是專門歌唱務冒席的:「龍塘務冒席,提裙子騎馬,裙重9斤半,子彈打不穿,一躍9道坎,背起孩子去,行走如疾飛,殺敵如割菜……」這片繡片圖案表達的就是務冒席提刀上戰場的情景。  核心提示  在安順平壩人阿超的心裡,苗族文化如一座幽深而美麗的大山,藏於深山中的文化魅力與民俗風情,總也探究不完。
  • 蠟染的花樣圖紋
    苗族有一種神奇的技術,作畫不用筆,畫卷不用紙,揮毫不潑墨。大膽運筆,信手拈來,一氣呵成。這就是苗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苗族蠟染。而鑄就每一份蠟染作品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它的花紋:蝴蝶紋、花鳥紋、龍紋等等,不同的花紋在每一個蠟染手工藝人心裡都是有著不同寓意的,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苗族蠟染的花紋吧!
  • 微電影《斷臂飛鳥》:講述苗族「維納斯」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苗族婦女楊而朗,是貴州省丹寨縣唯一「獨臂」蠟染手藝人。三尺書案、一方白布,從以畫蠟謀生到以畫蠟為樂,楊而朗把心裡最美好的願望,最美麗的風景,通過一把小小的蠟刀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藍天白雲間自由飛翔的鳥兒是她心中最美的期待。
  • 織金縣茶店鄉:苗族繡娘蠟染刺繡忙
    近日,記者在織金縣茶店鄉海馬村繡娘蠟染刺繡工作坊看到,苗族繡娘們正在緊密鑼鼓趕訂單,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一塊方巾、一團火燭、一隻蠟刀、一針一線,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民族積澱的畫卷。據悉,在茶店鄉繡娘蠟染刺繡專業合作社法人羅英的帶領下,海馬村的苗族秀娘們,通過蠟染刺繡實現了增收致富。  「以前在家裡種地掙不了錢,只能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裡和爺爺奶奶生活。
  • 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楊婷婷:讓更多人一起學習傳承蠟染技藝
    在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梅家莊村蠟染坊內,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安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婷婷細心地梳理著掛穗,「最新設計的雙魚形吉祥掛件,寓意吉祥,很受市場歡迎,兩天能做好一隻。」組織培訓繡娘。
  • 在海南,這個工藝品,很有民族特色,是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到海南旅遊,如果是跟團遊,導遊會帶著你去參觀苗族蠟染工藝品。見到苗族蠟染工藝品,會有不少遊客,尤其是大媽們和美女小姐姐,她們總會禁不住誘惑,紛紛慷慨解囊下單買上幾件稱心的蠟染工藝品。據史料記載,在明朝萬曆年間,海南苗族的祖先就來到海南,他們繼承祖先傳統文化,又結合海南當地的氣候環境和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傳承、發揚了蠟染技藝。因此,海南苗族蠟染工藝製作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據研究,海南苗族蠟染的原料是棉布、蜂蠟、大葉青(一種含藍靛的樹葉)。
  • 【桐梓文化館館長推介】移動的歷史,穿在身上的史書,桐梓苗族服飾文化概述.
    視聽推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服飾(桐梓)
  • 【悅推薦】 苗族蠟染 大山裡那一朵綻開的藍花
    丹寨縣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的縣,苗族佔總人口的76%。至今使用蠟染技藝的是苗族「丹都支系」。這支苗族的盛裝的衣背和衣袖上有著一種水渦旋紋的圖案,苗語叫「窩妥」,這種圖案是祖宗傳下來的固定不變的,相傳是為了紀念祖先經水路遷徙到貴州的這段歷史。
  • 展覽預告·美麗貴州,魅力蠟染
    展覽名稱《貴州·黔東南傳統蠟染技藝精品展》開展時間2018年4月12日上午9:30開展地點保山市博物館一樓中廳、六展廳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面積3.03萬平方公裡,轄16個縣市、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
  • ...貴州民族蠟染藝術大師楊正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發揚民族文化自信
    楊正華自豪地說,「我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地處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中國『蠟染之鄉』,安順蠟染也被稱為『東方第一染』,蠟染就是苗族人民的三大技藝之一,此外還有銀飾和苗繡。」 談起創業經歷,楊正華一家都從事著家庭作坊式的蠟染工藝,為了將家鄉的技藝傳承發揚,楊正華時常思考,怎樣將現代審美與傳統技藝相結合?帶著這樣的信念,1986年他來到了貴州師範學院藝術系油畫專業進修,將所學的西方油畫與傳統蠟染工藝相結合,並獨自設計了200多種樣式。
  • 記載歷史 傳承文化——記綦江苗族蘆笙、苗族刺繡
    正在吹奏蘆笙的苗族男孩    記者 劉琦 攝苗族蘆笙和苗族刺繡作為苗族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瑰寶,在苗族發展史起到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在聊天中,記者了解到這位綦江苗族蘆笙的傳承人今年年僅27歲。蘆笙是苗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婚喪嫁娶皆不可少,且每支苗族因信仰不同,製作的蘆笙也各不相同。然而,因為綦江苗族沒有文字傳承,本族內製作苗族蘆笙的人少之又有,買蘆笙最近都要前往萬盛經開區,費時費力,這讓年輕的馬帝庭產生了自己製作蘆笙的想法。製作苗族蘆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了解力學原理。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這種現象在民族學的文化變遷理論中,被稱為涵化過程的民族同化現象。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用銅刀做筆,繪苗族精粹
    小菊,是黔東南丹寨縣某村鎮土生土長的苗族姑娘,其祖輩世世代代都在傳承蠟染文化。因此,她對苗族文化了解頗深,更是從小深受苗族文化的薰陶和父母的教育。丹寨苗族蠟染,其製作與傳承,只限定於女性。女性從出生便背負著一項傳統技藝的敘事使命,這是她們與生俱來的義務和職責。母親從小栽培,教其製作蠟染,"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繡,浸染剪裁",貫穿了丹寨女性的一生。小菊告訴小編:「很慶幸我能作為一名女性,來學習苗族傳統文化,製作苗族蠟染,這是我一生最自豪的事情。」
  • 張義瓊驚豔亮相:把指尖脫貧的故事講給世界
    張義瓊身穿帶有蠟染、苗繡等手工元素的傳統民族服裝,佩戴設計精妙、工藝細膩的「苗揪揪」重工頭冠和銀絲頸項。她從貴州的大山深處走來、帶著富有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的民族技藝,向世界展示著「穿在身上的史詩」的中國魅力,更用創業脫貧的精彩故事讓人們感受到,我國婦女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的貢獻和力量。
  • 記憶非遺:鬼師,大歌,蠟染,那些藏在貴州深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也就是地無三尺平的來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水書行程的首個村落是位於三都縣城以東35公裡處的怎雷水寨。別小看這35公裡,這條進寨的砂石之路走起來並不輕鬆,我們這一去就是整整一個小時的顛簸。水寨並不是旅遊景點,只是尋常民居之所,之所以稱之為秘境,是因為這裡完全看不到遊客的蹤影。幾十戶水族人家生活在這綿延不絕的苗嶺深處,一代又一代繁衍著生息。
  • 蘭州團隊攝製講述苗族亞魯王文化故事 電影《依夢重生》即將開機
    蘭州團隊攝製講述苗族亞魯王文化故事電影《依夢重生》即將開機 《依夢重生》的新聞發布座談會現場個頭不高,卻在導演行業已經摸爬滾打快他叫楊光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導演,經過長時間的創作和籌備,他帶著團隊回到家鄉紫雲,開始籌拍首部反映亞魯王文化的現實主義影片——《依夢重生》。8月5日上午,《依夢重生》的新聞發布座談會在紫雲縣亞魯王文化研究中心舉行。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女兒的嫁衣 | 敘永苗族群舞《作格阿娘》,幕幕絕美動人……
    緊接著群舞演員形成兩個大斜排,結婚之路的女兒由舞臺前區往後區朝著這生命之路繼續前行。女孩——女人——母親 苗族女性正是用這一生的角色轉變,用她們的「無字史書」精美服飾傳承述說著悠久的歷史和故事.【視頻】《作格阿娘》排練花絮排 練 劇 照 視 頻 拍 攝 :魏 宏川南敘永縣苗族支系繁多,服飾各異,色彩斑斕,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