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冒席是苗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關於她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有一首苗歌就是專門歌唱務冒席的:「龍塘務冒席,提裙子騎馬,裙重9斤半,子彈打不穿,一躍9道坎,背起孩子去,行走如疾飛,殺敵如割菜……」這片繡片圖案表達的就是務冒席提刀上戰場的情景。
核心提示
在安順平壩人阿超的心裡,苗族文化如一座幽深而美麗的大山,藏於深山中的文化魅力與民俗風情,總也探究不完。1981年出生的阿超,原本是一位教師,但一次旅行改變了他的職業方向。身為苗族人的他,走進了苗族文化這座「大山」,開啟了探索之旅。
十餘年只做一件事,貴州安順人阿超——
清晚期黔中苗族地區的上衣
一次旅遊改變人生
阿超是苗族人,住在安順平壩。他的媽媽和大姨是當地很出名的歌師。阿超說,小時候常看媽媽和姐姐繡花,覺得那些東西很漂亮。長大後,阿超遵從父輩的意願,就讀於安順學院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畢業後成了一名老師。
2008年,阿超到凱裡三棵樹鎮旅遊,這成為他真正扎進苗族文化的一個契機。「當時,我住在村寨裡,天還沒亮就聽到當地人唱歌,循聲而去,看到他們正一邊擺攤一邊唱歌——原來他們是在趕場,賣自己家的刺繡。」在集市上看到各種精緻的苗繡,阿超頗感震撼。「這些原生態的刺繡都是當地的老繡娘繡出來的,裡面有歷史印記,有苗家故事……」阿超還看見一些老外在集市上挑選繡片,「老外都如此看重我們的民族文化,為什麼我們自己不好好地研究呢?」阿超突然冒出來的這個念頭,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決心要研究和傳承苗族的文化。
走村訪寨學苗族文化
拿定主意的阿超,開始瘋狂地收集苗繡。「當時在三棵樹旅遊時,身上帶的4000多元錢全部買了繡片。」開始繡片收藏後,阿超還認識了很多刺繡大師,「從他們身上我學到許多貴州苗繡知識,比如,苗繡分破線繡、雙邊繡、打籽繡……種類較多,繡片內容有反映苗族的遷徙歷史、生產環境、神話故事。你看這個『苗族兵馬俑』,這是城池,外圈這裡是馬匹,像不像人牽著馬?」阿超拿起繡片,津津有味地解讀起來。
阿超說,一塊看似普通的繡片,要細品才能體驗其中蘊藏的故事。「四瓣花是苗族的一個符號,它象徵父、母、子、女,四人組成的家庭才是完美幸福的。要想真正了解苗繡,了解繡片內容,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實物,還要走進村寨,向老人家們請教,才能真正明白這些繡片的精髓。」
探究路上腳步未停
扎進苗繡世界十餘年之久,阿超算得上行家了,只要看一下繡片,就能判別出繡品大致的年代、工藝、布料材質。2014年10月7日,在央視一臺的《尋寶》節目裡,就有阿超的藏品。「當時貴州3萬多件藏品,我收藏的那件清晚期黔中苗族地區的上衣脫穎而出,衣服是2008年我在臺江一個村寨花4000多元收的。針腳、針線、緞子,精緻秀美,堪稱佳品。」節目播出後,雲南、上海、江蘇等地的多位收藏家找到阿超,想高價收購這件藏品,阿超捨不得,一一婉拒,現在這件藏品租借到蘇州一家私人博物館展出。
2016年4月,阿超在青巖古鎮開了間貴州非遺元素館。三進的展館,放滿了他的藏品,琳琅滿目。有苗繡,苗銀、蠟染、木雕和石雕。「我的微信頭像是一件蠟染衣服,是在老家棺材洞發現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這件衣服(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
飛鳥圖案苗繡
精細的蠟染圖案,也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阿超帶著記者參觀自己的藏品,他拿起一對蠟染說:「這是鳥銜魚的圖案,清代蠟染,是一對綁腿。還有那件織金蠟染的圖案,象徵著生殖繁衍。」阿超聊起藏品,總是一臉興奮。
平時,阿超不忘充電,常常報名參加一些「大師班」的學習,「我曾經跟隨凱裡學院的一位學者,學了一個月的蠟染。那個班不僅有設計者、學者,還有清華美院的教授,大家都陶醉在蠟染的研究與製作中。」
如今,阿超常與摯友疊貴探討如何將苗族文化傳承得更深更遠。疊貴曾在北京求學,畢業後回到故鄉,他不僅從事將當地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神話故事視覺化的工作,還搜集整理民歌。「我們覺得苗族醫學、文學,都是值得通過影視文本再現傳播的。」
阿超和它的藏品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杜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