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彝繡:綻放在布匹上的經典

2020-12-16 騰訊網

武定彝繡

武定彝繡演繹著布匹上的經典與圖騰,它以概括、變形、誇張 ,挑花、扣花、十字繡、平繡和點、線、面交融的手法,以栩栩如生的精美畫面吸引和徵服國內外眾多的閃光燈和眼球。其蘊含的文化、商業價值與市場潛力,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在現代服飾、家居用品、小件裝飾上體現出動感與靜態、現代與古典的融合之美。

多姿多彩的武定彝族服飾

一片絲羅輕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勞。

花隨玉指添春色,

鳥逐金針長羽毛。

唐代詩人羅隱以刺繡為題的詩作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刺繡頑強的生命力是分不開的。

武定彝族繡帽

1300年過去了,穿越時空,我們在這花樣般的羅婺大地,在群山環繞彝家山寨裡又找到了詩中的意境:春色滿園的彝家深閨繡樓裡,一套套美輪美奐的繡服格外搶眼,牆上掛著馬櫻花盛開的圖案。繡架前,坐著一個頭戴公雞帽,芙蓉為面,秋水為眸,冰肌玉骨,美麗絕倫的少女,纖纖玉指拈花針,在繡繃上一針一線地繡著,針線無聲地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繡架上擺放著針線盒,五彩的錦絲線下,隱約可見一幅未完工的鴛鴦戲水圖,鴛鴦並頸,相依相偎,纏綿至極。雖末完工,卻可見少女巧奪天工的繡技,那對恩愛鴛鴦已是活靈活現,好似從白絹上飛出一般。蔥白般的指尖下,鴛鴦的羽毛隨著少女的金針上下穿梭慢慢長出,春色撥動著她的夢幻,在那有著萬千遐思的臉上,綻開比馬櫻花還要嬌豔的笑容……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普玉珍

在武定成千上萬的繡娘中,民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普玉珍就是其中的一個。

早在2013年11月10日,在深圳「編織夢想·繡美彝山」展覽中,來自武定縣貓街鎮的彝族婦女普玉珍就成了明星,她的刺繡作品備受歡迎。在她的老繡片「唐卡」前,參觀者紛紛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出價50多萬元購買。

普玉珍作品:龍鳳呈祥

美輪美奐的武定彝族繡片

武定的彝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繡能手,她們五六歲的時候就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刺繡針法、配色、畫花樣等技藝,到了十幾歲就要自己縫製和刺繡衣服鞋子。普玉珍的爺爺是當地很受人尊敬的畢摩(祭司,也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保存者和傳承者),奶奶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普玉珍在四五歲的時候,爺爺就一筆筆教她作畫,奶奶和母親手把手教她刺繡,對她寄予很高的希望,給她規定了每天的刺繡時間和刺繡任務。如一雙鞋子,必須在幾天內繡好,她在上學讀書、打豬草之餘,就得拿起繡花針。長輩們不僅教她如何翻針、順針,怎樣墊繡、引繡,還給她講其中的道理,如茶花工藝中的單紗、雙紗和三紗的運用,就要讓她懂得怎樣才能繡得疏密適度,錯落有致,精巧耐看。奶奶和母親還讓她細細觀察樹林中的花朵和枝頭的小鳥,觀察彝山的各種動物植物。繡花針折斷了一根又一根,手指被一次又一次扎破出血,普玉珍經過長期的刻苦磨鍊,打下了全面紮實的刺繡功底,熟練掌握了各種刺繡技法。

普玉珍作品:鳳穿牡丹

普玉珍很小的時候,除了掌握傳統紋樣圖案的刺繡,就已經開始學習藝術創作。她8歲時繡了一幅《老鼠娶新娘》,兩個小老鼠抬著轎子,一步一顛行走,以生動活潑的畫面、豐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的童趣,獲得了遠近刺繡高手的好評。12歲那年,她繡的一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圖,已經達到較高水準,被一位德國收藏者以4萬元人民幣購買。在那時,這筆錢是天文數字,全家人一年辛苦,也掙不了這麼多。

普玉珍現在還珍藏著一件14歲時繡的裹背,上方繡有三個石榴、一隻蝙蝠、五朵蓮花,分別寓意多子多福、闢邪消災、行善積德;下方繡一對翅膀,期望孩子長大後,能夠走得遠飛得高,奉獻社會,有所作為;六組變形的「8」字,寄託著全家人發家致富的夢想。這條裹背的繡線,是普玉珍親手用蠶繭拉成的絲線,以杉羅樹根、黃連、香面調製出的顏料染色;十二個銀飾,是她爺爺親手打制的。這件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品的刺繡,寄託了普玉珍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後來也背大了她的一雙兒女。

普玉珍隨著年齡漸大,見識增加,加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她的刺繡作品視野更加開闊,題材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手法更加深沉自然。她開始嘗試用彝族刺繡的手法,表現中華的傳統文化,她用數年時間完成的《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清明上河圖》等刺繡作品,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獲得廣泛好評和讚許。2010年6月,普玉珍被命名為雲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8年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為了使彝族傳統刺繡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普玉珍先是向兒媳、女兒傳授刺繡技藝,後來開始向更多的彝族婦女傳授技藝。

2005年,普玉珍開門授徒。貓街鎮在文化站專門騰出一間屋子,作為她的工作室,也是她帶徒弟的教室。鎮黨委、鎮政府還支持她辦起了「小花貓彝繡工藝品廠」,請她做農民技術學校的副校長。周邊幾個縣的許多彝家婦女都來向她學習刺繡,她們既是普玉珍的學生,也是她的合作夥伴—普玉珍將作品樣圖描繪繡好之後,把繡布和絲線分發到各家,讓她們在放牧牛羊、農業生產和家務活計的空餘時間進行刺繡,然後把繡好的作品交給普玉珍,每月即可獲得一兩千元的報酬。2018年,普玉珍獲得了「雲南省刺繡大師證」。隨著名氣的增大,全國各地彝繡培訓機構都紛紛邀請她去講學。僅2018年至今就舉辦培訓班40餘場次,培訓繡娘達27000人。她要把祖傳下來的幾十個種類、上千種繡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姐妹們,希望她們也能夠像自己一樣,通過繼承彝族刺繡的古老手藝,自食其力,使彝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了使武定彝繡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2018年,普玉珍成立了武定縣雄冠刺繡協會,發展會員1380多人。

武定彝族少女繡裝

小小繡花針,託起大產業。近年來,楚雄州委、州政府堅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視以彝繡產業為重點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著力加快民族文化強州建設。尤其是抓住滬滇文化幫扶協作這一重大機遇,與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國際集團等知名文化企業合作,啟動實施電視形象片《彝鄉之戀》、民族文化演藝精品《雲繡彝裳》、楚雄彝繡產業化國際化等項目成,讓深藏於幹裡彝山之中的民族文化瑰寶煥發出耀眼的時代風採,讓民族服裝服飾插上「創新、時尚」的翅膀飛向全國、飛向世界,實現彝鄉10萬繡娘脫貧致富的美麗夢想。

隨著武定彝族繡娘隊伍的進一步壯大,彝繡這一鑲嵌在布匹上的圖騰文化也將會在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圖文:賀明輝)

來源:楚雄發布

相關焦點

  • 賈巴子則:讓大美彝繡走向世界
    她逢邊必繡,不同面料上的圖案因「材」制宜,從袖口繡到手肘,褲筒繡到膝蓋,手過之處,不斷綻放出精緻的紋樣,領口、衣襟更是滿滿的綠肥紅瘦、彩蝶飛舞。賈巴子則的彝繡作品特色鮮明,名氣越來越大。2005年、2012年,她先後成立了賈佳彝族服飾廠、涼山州賈佳彝族傳統服飾生產有限公司。除在涼山發展外,公司在雲南、貴州等地也有十餘家批發代理銷售商。
  • 「彝」韻新風·涼山印象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保護 創新中...
    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 受訪者供圖 此外,她還先後赴蘇州、成都、長沙、貴陽等地學習考察刺繡藝術,對比研究彝族服飾和彝繡技藝。通過自己和公司設計團隊的努力,張麗瓊對傳統服裝經典圖案和繡法做了大膽改良和創新。 她參與設計的彝族服裝和彝繡產品,風格多樣,設計巧妙,把彝族各支系服裝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無縫對接,做到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2014年,張麗瓊正式從楚雄州博物館辭職,並把工作室轉型升級,成立了雲南彝彩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 涼山州2020年彝繡師資培訓班結束 63名學員獲「涼山州彝繡師資格證」
    11月16日,由涼山州婦聯、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舉辦的「2020年彝繡師資培訓班」圓滿結束,63名學員通過考核獲得「涼山州彝繡師資格證」。本次培訓重點圍繞如何當好一名彝繡培訓老師;色彩圖案構成;彝繡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盤線繡、裹布繡的繡法;彝繡圖案剪樣與貼布繡等進行專題授課和實踐。
  •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圓滿落幕!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彝繡非遺傳承人沙馬伍呷莫:指導貧困繡娘繡出新生活
    同時也是普雄鎮呷古村彝繡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的彝族刺繡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越西縣的彝繡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所在的呷古村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脫貧號召,成立了彝繡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婦女學習彝繡,成果顯著。我們村已經成為「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與其它彝族姑娘一樣,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彝繡。但由於母親的彝繡技藝水平有限,導致我的繡工也並不精湛。
  • 楚雄彝繡:傳承千年的文化記憶
    彝繡即彝族刺繡,流傳於我國西南彝族地區,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載體,也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那麼一句話形容彝家姑娘:「一學剪,二學裁,三學繡花縫布鞋。」彝家少女很小的時候就會跟著長輩們學習刺繡技藝,尤其是出嫁時穿的新娘裝一般都是一針一線自己親手縫製。
  • 楚雄州永仁縣彝繡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
    》、《神秘的直苴》等一批反映直苴彝族文化和彝繡文化的專著及千餘篇作品,刊登於國內外各類學術書籍、報刊、雜誌上,從不同層面向全世界展示永仁彝繡文化的深厚底蘊。為全面傳承保護,築牢彝繡根基,永仁縣通過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彝繡傳習所、彝繡協會、彝繡專業合作社,建立彝繡保護基金,挖掘申報彝繡傳承人爭取省、州認定、命名,向國家商標管理部門申請「直苴彝族女式服裝」專利等彝繡商標,組織專家、學者對失傳已久和將要失傳的刺繡工藝進行研究、搶救和保護等措施,使彝繡的平繡、十字繡、扣花繡、多色插花繡、鏤空繡、畫圖插花扣邊繡六種彝繡工藝得以全面系統地傳承和保護
  • 「非遺傳承」瓦馬彝繡傳承人:用指尖繡出一片新天地
    千萬條彩線輕盈如蝶般飛舞,便繡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絢爛,這就是穿越千年的刺繡。隆陽區瓦馬鄉居住著彝、白、苗等20個少數民族,手工刺繡一直都是各族婦女農閒時常做的手工活,左金麗和熊自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們二人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精美「彝繡」亮相文博會 展現彝鄉最美民族特色
    雲南網訊(記者 呂瑾 通訊員 邢丹迪 夏天彧)精美的彝族繡品「繡」出文化傳承和發展,指尖花朵講述威楚故事,千年彝繡盡顯綽約風姿。12月14日,在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楚雄展區,一件件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精彩亮相,演繹了楚雄彝族自治州豐富多彩的民族底蘊和文化精神。  展覽現場,繡滿鮮豔花朵的花鞋、做工精巧細膩的頭飾、造型別致的繡包等彝繡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駐足圍觀、爭相購買。「我們從繼承和保護彝族服飾文化走出來,向著彝繡藝術的廣度和深度創意研發前進,讓彝繡文化走向更為寬廣的天地。」
  • 永仁彝繡一條街:47家商戶集中「抱團」展示 出臺公約促進規範化經營
    從年銷售額上看,年銷售額在50萬及以上的有2戶,年銷售額在20萬及以上的有10戶,年銷售額在10萬及以上的有20餘戶。自2017年2月6日開街至2018年底,永仁彝繡一條街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86萬元,上繳稅金6萬多元,6戶建檔立卡戶自入駐以來已實現銷售收入44萬元。單看彝繡產業,2018年,永仁全縣產彝繡產品28萬件,實現產值3300萬元。
  • 彝繡「小老師」吉力麼也作:學成歸來,反哺鄉親
    人們常說「當夢想照進現實」,而在涼山州布拖縣依撒社區的彝繡扶貧車間裡,眾多來自偏遠山村的彝族婦女正在經歷「現實點亮夢想」。在依撒社區第五期彝繡培訓班,首次當老師的彝族女青年吉力麼也作面對40多個貧困繡娘學員,有些緊張。她清了清嗓子,打開塑膠袋,拿起繡片和針線,開始了講解演示。
  • 武定六大彝族支系歷史影像資料
    納蘇:自稱納蘇頗,部分自稱「羅婺頗",他稱「黑彝」。分布於武定縣境內各地。其在宋代大理國時期建立羅婺部、元憲宗四年(公元1255年)羅婺部歸順元朝,並於公元1257年被授羅婺萬戶候,轄祿勸、元謀、武定和四川會理一部分地區。公元1271年,羅婺部轄區擴大到貴州西部的普安地區,改稱北路總管府,1276年改設武定路,由羅婺鳳氏土司統治。明朝中葉以後,朝廷逐漸改土歸流,鳳氏土司舉兵抗爭,成為明朝末年改土歸流中舉國矚目的大事而載入明史。彝族納蘇支系是武定彝族中的主體。
  • 彝繡合作社負責人吉麼伍加:助力貧困繡娘奔康 我很欣慰並自豪
    目前,我在喜德縣最大的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彝欣社區,從事電子商務工作,並擔任村婦聯執委,負責組織婦女參加彝繡培訓。一度失明,堅強求學2015年,吉麼伍加從喜德民族中學畢業,本應參加高考,但左眼角膜潰瘍導致她一度失明,家人只好帶我去西昌做手術。這是一場小手術,卻讓我貧窮的家庭掏空家底,過得更加舉步維艱。
  • 【城市名片】美麗彝州 楚雄
    楚雄簡歷  中文名:楚雄彝族自治州  英文名:Chuxiong  別名:美麗的彝州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關鍵詞:納蘇;納羅;乃蘇;服飾;圖像  雲南省武定縣位於滇中高原北部,總面積2,948平方公裡,世居彝、傈僳、苗、傣、回等少數民族。武定縣是雲南省彝族重要聚居區,是歷史_上彝族部落羅婺部居住的地方,南詔後期羅婺部逐漸強大,成為雲南「東方三十七蠻部」之一。現居彝族6個支系,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 雲南武定的這種雞,體格壯大,傳說是鳳凰的後代
    我們通常用「壯」字,來形容人或事物大、強盛,比如壯丁、山河壯麗、兵強馬壯……但是,在雲南武定,有這樣一種雞,被稱為「壯雞」,是為何?武定壯雞,是雲南省楚雄市的一種特產。最早對它的了解,是源於這樣一個傳說。
  • 這個秋天,去武定飲美酒唱酒歌!
    這豐收的季節,正是武定彝族人進山採集中藥材釀酒的好時候。武定彝人釀製的美酒風味很多,有辣醇芳香的小鍋酒,也有香甜爽口的糯米酒。這些酒一般用苦蕎、包穀、小麥、大麥、糯米作為釀酒的原料,不同品種的糧食釀出的酒色香味也不同。彝家男女老少都喜歡飲酒,家家會釀酒。
  • 妙筆神針|非遺文化綻放「金銀彩繡」之美~
    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到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一探究竟~A、追本溯源寧波彩繡藝術館分設兩個展館,正對著大門的展館主要是一些繡制的佛教用品,進入展館突感莊嚴肅穆,崇敬之意油然而生,這突然讓鹿鹿子想起了「金銀彩繡」一些有頗有故事的來源。早期寧波金銀彩繡始於何時已無法證實,但寧波地區素來有「家家織席,戶戶刺繡」的傳統。
  • 雲南武定古蹟之土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