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黔妹妹
日前,貴州日報整版刊登了題為《一針一線總關情匠心織就錦繡路》的文章,詳細描述了韋桃花、劉英、楊曉珍、楊勝嬌四位繡娘以己之長奉獻熱血和智慧,帶領當地婦女增收脫貧的故事。
今天,黔妹妹將繼續為你展播
繡娘楊勝嬌的錦繡故事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
●
○
人物名片
楊勝嬌,貴州冊亨人,曾先後在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從事相關工作。2014年後,參與創辦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作坊和冊亨縣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致力於傳承和復興優秀布依服飾文化、助力脫貧攻堅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曾榮獲「黔西南州十大創業之星」「貴州省三八紅旗手」「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清晨的陽光是溫和的,微風送來陣陣清涼。漫步在冊亨縣納福廣場,不時能看見三三兩兩身著精美布依服飾的婦女,步入廣場一旁的中華布依錦繡坊。
走近錦繡坊,便聽到「吱吱」「啪啪」的有節奏的織布聲。錦繡坊內,數十臺傳統織布機一字排開,陽光透過窗欞傾瀉下來照在織布機上,滿屋生輝。
在冊亨,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阿媽。錦繡坊內,數十名上了年紀的布依阿媽端坐在織布機前,一手挑撥經緯線,一手拿著光滑油亮的梭子,隨著梭子來回擺動,一絲絲,一寸寸,一尺尺,那精美的土布在不斷地延長。牆上及展架內,擺掛著布依盛裝、老繡片等物件。對於布依女來說,刺繡已透進血液裡,一件件繡品飽含著豐富的情感。
這裡是布依繡娘楊勝嬌的布依紡織產業基地,繡娘們在這裡製作的布依服飾和繡品,正源源不斷漂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
從小耳濡目染,楊勝嬌對布依紡織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感。早些年,她曾先後做過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工作,並在相關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婆婆羅建英談及布依服飾文化發展的困境:如今不少布依婦女選擇外出打工,隨著年老的手藝人相繼去世,布依紡織刺繡正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聽了這話,楊勝嬌的眼前閃過阿媽們織布的情景。多年來,婆婆一直希望布依服飾能夠得到復興和發展。為了完成婆婆的這一心願,也為探索布依族文化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走出去,楊勝嬌放下手裡的工作,把重心轉移到做好民族文化傳承這方面來。2014年,楊勝嬌、小姑岑南雲和婆婆羅建英一道,開辦了生產設計布依族傳統服飾的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作坊,主要以收購和寄賣的方式,將冊亨婦女們在家紡織的手工藝品變成商品。
消費者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作坊日漸興隆,並且,有人開始向跟楊勝嬌訂做產品。考慮到要把市場做大,楊勝嬌她們擴大生產規模,成立了冊亨縣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幫助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傳承好民族刺繡技藝的同時,用手藝變成脫貧致富的手段。
「口中唱著歌,眼裡看著娃;手中繡著花,賺錢養著家。」在繡坊的帶動下,當地繡娘們的臉上綻放出自信的笑容,她們開心地說,在家門口,也能把錢掙。
2016年8月,楊勝嬌帶領黔西南的26位手工藝人,走上香港第五屆國際文化藝術節的舞臺,節目《穿上阿媽的繡花衣》一亮相,就博得了嘉賓們點讚。繡花衣的一針一線,飽含著布依族婦女對生活的嚮往和深情,以及傳承文化的一片匠心,拿下全場最高榮譽「特金獎」,實至名歸。楊勝嬌的公司還在現場與相關機構籤下了2000餘件服飾訂單。
展演的成功,使楊勝嬌更加堅定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決心,讓她看到了民族文化產品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展演產生的連鎖效應,就是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東南亞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原來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已不能滿足形勢的需要。冊亨縣大力支持雲嬌公司的發展,見該公司的業務大增,遂引進該公司進駐地方民族文化產業重點扶持示範點——中華錦繡坊,並在原材料、設備、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一針一線,繡娘們把美好與幸福書寫在盛裝和繡片裡,楊勝嬌與「繡」的緣分愈發深厚。近年來,雲嬌公司在楊勝嬌的帶領下,已先後解決布依婦女就業450人,其中精準扶貧戶婦女250人、易地搬遷戶95人,另外還有近1600人在家裡接活。楊勝嬌還積極與鄉鎮10餘家錦繡坊展開合作,帶動全縣各個鄉鎮更多婦女就業,讓她們參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來,從而讓她們繡出新生活。
27°問
Q
為什麼會從事布依服飾生產這個行業?
A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完成老人的心願,婆婆羅建英希望我們把布依服飾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隨著手工藝從業人員的日趨減少,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古老的技藝,使得傳統工藝逐漸退出村落,布依族土布製作、藍靛染、刺繡等民族手工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失傳的嚴峻考驗。現在國家很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依託布依傳統服飾、刺繡、靛染等古老手工技藝,可以很好地推動布依民族文化傳承,同時也能增加更多布依族婦女的收入。
Q
對下一步的發展,有信心嗎?
A
民族文化是祖祖輩輩承襲下來的,絕不能在我們這輩人手中失傳。我相信公司發展會越來越好,姐妹們通過勤勞的雙手,一定會繡出更美好的生活。
貴州省婦聯新媒體中心出品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劉義
編輯丨龍乙潔
責編丨李文娟
往期回顧:
本公眾號推文內容只為
傳播正能量、好內容,服務於廣大婦女群眾
如有標註來源錯誤,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在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