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2021-01-08 澎湃新聞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2019-08-08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黔妹妹

日前,貴州日報整版刊登了題為《一針一線總關情匠心織就錦繡路》的文章,詳細描述了韋桃花、劉英、楊曉珍、楊勝嬌四位繡娘以己之長奉獻熱血和智慧,帶領當地婦女增收脫貧的故事。

今天,黔妹妹將繼續為你展播

繡娘楊勝嬌的錦繡故事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人物名片

楊勝嬌,貴州冊亨人,曾先後在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從事相關工作。2014年後,參與創辦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作坊和冊亨縣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致力於傳承和復興優秀布依服飾文化、助力脫貧攻堅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曾榮獲「黔西南州十大創業之星」「貴州省三八紅旗手」「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清晨的陽光是溫和的,微風送來陣陣清涼。漫步在冊亨縣納福廣場,不時能看見三三兩兩身著精美布依服飾的婦女,步入廣場一旁的中華布依錦繡坊。

走近錦繡坊,便聽到「吱吱」「啪啪」的有節奏的織布聲。錦繡坊內,數十臺傳統織布機一字排開,陽光透過窗欞傾瀉下來照在織布機上,滿屋生輝。

在冊亨,上了年紀的婦女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阿媽。錦繡坊內,數十名上了年紀的布依阿媽端坐在織布機前,一手挑撥經緯線,一手拿著光滑油亮的梭子,隨著梭子來回擺動,一絲絲,一寸寸,一尺尺,那精美的土布在不斷地延長。牆上及展架內,擺掛著布依盛裝、老繡片等物件。對於布依女來說,刺繡已透進血液裡,一件件繡品飽含著豐富的情感。

這裡是布依繡娘楊勝嬌的布依紡織產業基地,繡娘們在這裡製作的布依服飾和繡品,正源源不斷漂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

從小耳濡目染,楊勝嬌對布依紡織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感。早些年,她曾先後做過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等工作,並在相關領域做得風生水起。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婆婆羅建英談及布依服飾文化發展的困境:如今不少布依婦女選擇外出打工,隨著年老的手藝人相繼去世,布依紡織刺繡正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

聽了這話,楊勝嬌的眼前閃過阿媽們織布的情景。多年來,婆婆一直希望布依服飾能夠得到復興和發展。為了完成婆婆的這一心願,也為探索布依族文化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走出去,楊勝嬌放下手裡的工作,把重心轉移到做好民族文化傳承這方面來。2014年,楊勝嬌、小姑岑南雲和婆婆羅建英一道,開辦了生產設計布依族傳統服飾的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作坊,主要以收購和寄賣的方式,將冊亨婦女們在家紡織的手工藝品變成商品。

消費者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作坊日漸興隆,並且,有人開始向跟楊勝嬌訂做產品。考慮到要把市場做大,楊勝嬌她們擴大生產規模,成立了冊亨縣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幫助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傳承好民族刺繡技藝的同時,用手藝變成脫貧致富的手段。

「口中唱著歌,眼裡看著娃;手中繡著花,賺錢養著家。」在繡坊的帶動下,當地繡娘們的臉上綻放出自信的笑容,她們開心地說,在家門口,也能把錢掙。

2016年8月,楊勝嬌帶領黔西南的26位手工藝人,走上香港第五屆國際文化藝術節的舞臺,節目《穿上阿媽的繡花衣》一亮相,就博得了嘉賓們點讚。繡花衣的一針一線,飽含著布依族婦女對生活的嚮往和深情,以及傳承文化的一片匠心,拿下全場最高榮譽「特金獎」,實至名歸。楊勝嬌的公司還在現場與相關機構籤下了2000餘件服飾訂單。

展演的成功,使楊勝嬌更加堅定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決心,讓她看到了民族文化產品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展演產生的連鎖效應,就是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東南亞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原來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已不能滿足形勢的需要。冊亨縣大力支持雲嬌公司的發展,見該公司的業務大增,遂引進該公司進駐地方民族文化產業重點扶持示範點——中華錦繡坊,並在原材料、設備、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一針一線,繡娘們把美好與幸福書寫在盛裝和繡片裡,楊勝嬌與「繡」的緣分愈發深厚。近年來,雲嬌公司在楊勝嬌的帶領下,已先後解決布依婦女就業450人,其中精準扶貧戶婦女250人、易地搬遷戶95人,另外還有近1600人在家裡接活。楊勝嬌還積極與鄉鎮10餘家錦繡坊展開合作,帶動全縣各個鄉鎮更多婦女就業,讓她們參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來,從而讓她們繡出新生活。

27°問

Q

為什麼會從事布依服飾生產這個行業?

A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完成老人的心願,婆婆羅建英希望我們把布依服飾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隨著手工藝從業人員的日趨減少,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古老的技藝,使得傳統工藝逐漸退出村落,布依族土布製作、藍靛染、刺繡等民族手工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失傳的嚴峻考驗。現在國家很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依託布依傳統服飾、刺繡、靛染等古老手工技藝,可以很好地推動布依民族文化傳承,同時也能增加更多布依族婦女的收入。

Q

對下一步的發展,有信心嗎?

A

民族文化是祖祖輩輩承襲下來的,絕不能在我們這輩人手中失傳。我相信公司發展會越來越好,姐妹們通過勤勞的雙手,一定會繡出更美好的生活。

貴州省婦聯新媒體中心出品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劉義

編輯丨龍乙潔

責編丨李文娟

往期回顧:

本公眾號推文內容只為

傳播正能量、好內容,服務於廣大婦女群眾

如有標註來源錯誤,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在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2020-11-05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從凱裡學院旅遊專業畢業後,她回老家當了一名代課老師,業餘時間走村串寨去家訪,幫助貧困學生賣繡片,逐漸對侗族刺繡產生了興趣。2011年,侗族刺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當時的侗鄉黎平,年輕人外出務工,侗族刺繡面臨著傳承危機。陸婷的母親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卻常常發愁找不到徒弟。母親身患重病後,孝順的陸婷決定重拾繡花針。
  •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巧手繡出幸福新生活
    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20年來,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多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了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自幼,劉蘭芳就對香包刺繡情有獨鍾,對於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刺繡技藝有著獨到的領悟力。「在慶陽村莊裡,刺繡的風氣很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莫氏絨繡:繡出小康新生活
    在一塊莫家專用的麻布上,姐妹們手中的繡針,上下穿行,一幅精美的絨繡藝術作品就繡出來了。姐妹們嫻熟的絨繡技藝,都是跟著臨沭縣玉山鎮李莊村婦女莫宗榮學來的。莫宗榮今年46歲,看起來精明幹練,幹起活來乾淨麻利。她是莫氏絨繡第五代傳承人。傳承:亮出傳家寶絨繡又叫「絨線繡」,是一種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疫情期間,她還自己設計圖案,一針一線縫製了一個大香包,上面是大朵牡丹花,中間是兩個穿白大褂的醫生,醫生腳底下繡著四個字— —共戰疫情。「我從10歲開始,隨母親學做荷包、繡鞋墊、繡門帘,農閒時我跑去找村裡會刺繡的老人,向他們請教刺繡手藝,就這樣學了兩年多,能繡出荷花、蓮花香包,自己繡香包的興趣更濃了。」祁奶奶對繡香包著了迷,不管有多忙、多累,每天都會拿起針線。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 彝繡非遺傳承人沙馬伍呷莫:指導貧困繡娘繡出新生活
    同時也是普雄鎮呷古村彝繡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的彝族刺繡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越西縣的彝繡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所在的呷古村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脫貧號召,成立了彝繡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婦女學習彝繡,成果顯著。我們村已經成為「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與其它彝族姑娘一樣,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彝繡。但由於母親的彝繡技藝水平有限,導致我的繡工也並不精湛。
  • 「繡」出幸福新生活!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繡娘在交流技法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迴蕩……在屏邊縣白雲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新生活。
  • 鎮寧繡娘巧手繡出脫貧新生活
    在長輩的幫助下,終於,韋國嵐成功織出了第一匹布、秀出了第一雙鞋、縫合了第一個香包,高興得不得了。    「成功的喜悅充滿整個身體,我給媽媽說,希望在我結婚時送給我一臺老式織布機當嫁妝。」 隨著年歲漸長和技術的逐漸純熟,這門手藝也漸漸成為了她謀生的技能。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  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繡場上,繡娘們代表全省30萬各族繡娘用七彩絲線繡出美好明天,用一針一線編織美好願景。 「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品類豐富、絢麗多彩,是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豐富生活、團結合作、守望相助、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是與生活聯繫最密切的一種民間藝術。「指尖上的青繡」已成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亮麗名片,為「大美青海」增光添彩。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讀來顧盼生姿,字裡行間活色生香。「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 臨江市:傳統村落「火絨溝」巧手編出「富裕路」
    火絨溝村村民依託資源優勢,不斷開拓創新,靠一雙巧手編出了脫貧富裕路。去年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的火絨溝村,環境宜人,民風淳樸,草編歷史根基厚重。今年7月,通過吉林省女攝影家協會牽線,火絨溝村與白山市巧手職業培訓學校合作,成立了草編示範基地,開始大力發展草編業。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巧手芊芊繡萬物,基礎刺繡針法知多少
    刺繡的針法變化萬千,且各有特色,針法巧妙的組合應用才能完美的繡出漂亮的刺繡作品。一直感嘆那是別人家的刺繡的朋友們,希望此教程能對你們有幫助。1、回針繡即倒退繡從繡布背面的1點位入針,繡布正面出針後在2點位入針至繡布背面,再從3點位入針至繡布正面出針,最後回到1點位,在正面入針,背面出針2、扣眼繡、毛毯繡這種繡法常被用於在貼布邊緣,起一個裝飾和鎖邊功能。3、卷線繡稱繞針繡或纏針繡,常被用來繡玫瑰或薔薇等各種花型。
  • ...淳安「八都麻繡」非遺傳承人「窩」在家裡繡了一幅中國地圖
    杭州網通訊員 程就 王建才 記者 陳培舉國上下正在「戰疫」,來自淳安的浙江省淳安縣王阜鄉非遺傳承人管建麗用一雙巧手一針一線勾勒出一幅中國版圖,一塊青色底子的麻布上,「中國加油」「眾志成城,戰疫必勝」等字樣是無數國人的心聲。
  • 雲南魯甸: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
    讓人想不到的是,用巧手織繪圖卷的,竟是來自雲南魯甸大山裡的 「手藝人」的作品。&nbsp&nbsp&nbsp&nbsp展區裡,年輕的繡娘指著繡品喜滋滋地說,「刺繡是個特別好的活計。學習滇繡技藝,不但生活豐富了,收入也越來越多了,生活就像這繡的花兒一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