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魯甸: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

2020-12-1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小巧的繡花針拉著蠶絲線穿梭在薄薄的絹布上,在飛針走線之間,鳥獸魚蟲、奇花異草在作品中栩栩如生、靈氣流轉,盡顯神奇……連日來,一件件極具滇繡特色的手工刺繡品在昆明百盛購物中心的「魯甸愛心助農公益活動」中吸引了很多昆明市民駐足欣賞。讓人想不到的是,用巧手織繪圖卷的,竟是來自雲南魯甸大山裡的 「手藝人」的作品。

&nbsp&nbsp&nbsp&nbsp展區裡,年輕的繡娘指著繡品喜滋滋地說,「刺繡是個特別好的活計。學習滇繡技藝,不但生活豐富了,收入也越來越多了,生活就像這繡的花兒一樣美好!」

&nbsp&nbsp&nbsp&nbsp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供圖

&nbsp&nbsp&nbsp&nbsp「產業扶貧的重點是幫助深化貧困地區優勢產業,最終形成穩得住的產品線和站得住的市場品牌。」魯甸縣副縣長梁子龍介紹,保利集團針對魯甸的產業幫扶便相對體現專業特色,其重點就是藉助「中藝」品牌來打造「滇繡之縣」品牌項目。

&nbsp&nbsp&nbsp&nbsp2016年,掛鈎扶貧魯甸的中國保利集團旗下中國工藝(集團)公司在調研中發現,魯甸農村幾乎每位婦女都或多或少掌握最基礎的刺繡技術,而且因為少數民族眾多,繡種豐富多彩,家庭婦女的培訓學習成本較低、周期較短,經過培訓短期內即可產出優質精品。

&nbsp&nbsp&nbsp&nbsp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供圖

&nbsp&nbsp&nbsp&nbsp但是,過去留守家園的貧困戶早已習慣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讓她們相信在不丟掉鋤頭的同時能拾起繡花針改變自己命運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中國工藝(集團)公司並沒有放棄魯甸這些得天獨厚但又埋沒聲息的文化優勢,經過磋商研究,最終同魯甸縣委、縣政府達成一致,聯合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麗江滇繡唐卡藝術有限公司,一同著力打造「滇繡之縣」項目,通過文化產業來助力脫貧。

&nbsp&nbsp&nbsp&nbsp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供圖

&nbsp&nbsp&nbsp&nbsp從2016年成立滇繡培訓中心開始,到2018年正式成立雲南滇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再到2019年在魯甸擴建仿古街和步行街打造特色文創商業街區,魯甸已相對連續和完整地開拓了一條以滇繡為主線的工藝美術文創產業鏈。

&nbsp&nbsp&nbsp&nbsp如今,滇繡幫扶項目和當地農村婦女的生活生產方式深度融合,形成了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留守婦女、特殊學校殘疾兒童、在校學生及刺繡愛好者中先選拔「種子」參加專業培訓和交流培養,再作為新師資繡娘在更多的教學點向更多的人傳道授業,再「串線連片」帶動相關生產和銷售的產業布局,創新了一種「文化細胞分櫱」的扶貧方式,培訓效果顯著,經營效益可觀。

&nbsp&nbsp&nbsp&nbsp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供圖

&nbsp&nbsp&nbsp&nbsp「目前,以滇繡為先導的工藝扶貧項目已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品牌。」梁子龍說。

&nbsp&nbsp&nbsp&nbsp截至2019年,這一項目已由保利集團、中藝集團總投入203.5萬元,培養繡娘960人,創造產品價值約57萬元,實現營收約123萬元,連帶幫助2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nbsp&nbsp&nbsp&nbsp抽象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像梁子龍一樣的扶貧人無數次用腳丈量、用心交流,像的魯甸震區的花椒樹一樣,深深扎進土地,滋養一方綠樹成蔭。

&nbsp&nbsp&nbsp&nbsp「扶貧是我實現人生價值、不斷升華的格物之道,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諾言的實際踐行。能夠投身在扶貧攻堅的一線戰場我感到無比的驕傲,能夠親歷見證一個深度貧困地區全面實現小康,我感到無比的自豪!」梁子龍,這名55歲的老共產黨員,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主動請纓到山高路遠的雲南魯甸縣,先後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副縣長,和當地百姓同吃同住,至今已經近5年。

&nbsp&nbsp&nbsp&nbsp「項目穩步發展這三年裡,我幾乎每天都要抽空去看看滇繡培訓中心。」梁子龍說,「看著裡面精美的作品日益豐富,看著貧困婦女和殘疾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日益和煦,看著他們數著靠自己靈巧雙手掙來的錢,看著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為滇繡事業發出讚嘆,看著魯甸的工藝美術文化產業一天天茁壯成長,看著繡娘秀郎們每天洋溢出的幸福,自己的心中深感欣慰,深感這一年多來付出的汗水和與家人遠隔萬裡之痛都是無比的值得,也讓我更加深沉地愛上了這片曾經陌生的土地。」

&nbsp&nbsp&nbsp&nbsp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供圖

&nbsp&nbsp&nbsp&nbsp據統計,自2017年11月至今,中國保利集團已先後投入滇繡扶貧經費203.5萬餘元,分別在魯甸崇文閣滇繡培訓中心、江底中學、特殊學校開班教學,培訓960餘人次,在教授刺繡技術、傳播刺繡文化的同時,嘗試著拓展漆器、陶器、銀器、竹編等各種本土民間手工藝品項目,將魯甸滇繡產業真正推上了規模化、規範化、標準化、精品化、市場化、多元化的發展高度。滇繡品牌也不斷擴充影響力,多次在省、市級工藝美術領域大賽中斬獲殊榮。

&nbsp&nbsp&nbsp&nbsp「現在,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未來結束掛職回京之時,魯甸那些山區深處的貧困小村都能飽徹底擺脫貧困,都能飽含著幸福和快樂,都能四周環繞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希望那些留守兒童的父母、留守老人的子女終能滿懷自信回鄉謀生,長伴兒女,希望他們都能住上寬敞、明亮、安全的房子,希望更多的婦女、特殊人群能在農閒時揮動著繡花針,繡出魯甸美好幸福的未來,繡出每個山區人民的家國夢。」梁子龍幸福地說。

&nbsp&nbsp&nbsp&nbsp雲南網記者 楊之輝

&nbsp&nbsp&nbsp&nbsp責任編輯:楊茜

相關焦點

  • 國資報告:保利集團多元化扶貧斬「窮根」
    在推進扶貧工作中,保利將貧困縣的資源稟賦與自身多元化產業優勢創新結合,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偏重「輸血」式幫扶向注重「造血」式消貧轉變,多元化扶貧多點「開花」。 孜孜不倦扶貧路,實踐創新結碩果。截至2020年9月,山西河曲、五臺,內蒙古喀喇沁,雲南巧家、魯甸,廣西忻城,貴州冊亨7地已經實現脫貧摘帽,雲南寧蒗於10月份進入脫貧驗收階段。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錦繡未來——承德「皇家滿繡」非遺扶貧記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皇家滿繡」找到了更有生命力的創造源泉也找到了發揚與光大的政策保障天降玄鳥兮,無羈的回望與喧響是滿族兒女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一針一線裡,繡出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也繡出了未來和遠方在養育著我們的大地之上東升西落的太陽,送來了滿天的朝霞生長著花朵,海浪,龍騰魚躍
  • 粵滇扶貧協作|東莞這些眼科醫生給雲南魯甸帶去了光明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曦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奇12月20日晚上,「粵滇扶貧協作」聯合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團一行來到位於雲南魯甸·東莞眼視光診療中心。駐點在魯甸的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劉祥開醫生介紹稱,之前昭通市眼科診療整體水平較低,魯甸縣沒有專業眼科醫生,眼科診療醫療條件差,眼科診治停留在簡單的外傷處理、滴眼藥水消炎,眼疾患者得不到有效醫治,殘疾人群體中眼病患者佔有很高比例,亟需補齊健康扶貧短板。
  • 傳統哈尼族、彝族服裝刺繡,現場繡!
    傳統哈尼族、彝族服裝刺繡表演       1300多年前,在雲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勤勞的哈尼人用他們的雙手,在哀牢山脈上「雕刻」出一片片壯麗的天梯奇觀。而在哈尼梯田邊上,心靈手巧的民族婦女們,口手相教、世代相傳,將獨具特色的民族刺繡承襲至今並發揚光大。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近年來,各地幹部群眾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新疆民間刺繡人 「一針一線」繡財富
    巴裡坤縣婦女冬閒學刺繡,老師指導刺繡技術。 左娟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0日電 (左娟 努爾波拉提)11月來,進入農閒時節。新疆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新安繡文化產業園熱鬧了起來,前來學習刺繡的人逐漸增多。
  • 山西古稀「男繡工」繡出脫貧「絕技」(圖)
    山西古稀「男繡工」繡出脫貧「絕技」(圖) 2020-04-10 15:39:26 ,專心致志地飛針走線,琢磨自己的新作品——布絨蛇。
  • 「僑愛心」共繪脫貧勝利畫卷
    「展覽生動翔實地呈現扶貧成果,而且還有藝術美感,很大氣。」12月21日,由中國僑聯主辦,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人民日報海外網承辦的「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現場看展觀眾紛紛點讚。為了一張張脫貧後的笑臉一描一畫,繪出湘西美好生活;一針一線,繡出苗家錦繡前程。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一根「針」 繡出新畫卷丨凱裡市大風洞鎮石板...
    宋光彩(右一)與易地扶貧搬遷戶吳徵一家在新房門口合影目前,石板村稻田魚蝦種養殖面積達800餘畝,溫氏養豬項目也已完成一期建設項目,今年初已正式運行。我雖然只是一名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是最基層的那根「針」,但繡好一幅脫貧攻堅新畫卷,恰恰就需要我們這樣的「針」來下足繡花功夫。
  • 雲南永仁:刺繡產業帶動彝家婦女脫貧奔小康
    3月3日,「指尖上的創意」2018年彝族刺繡大賽暨彝繡現場展示活動在永仁縣彝繡一條街舉行,500名繡女臨街而坐,現場飛針走線,展示彝家人精湛的刺繡技藝。記者在彝繡一條街看到,一個6歲的女孩依偎在奶奶身旁,有模有樣的做起針線活,遇到困難就把頭探過去問奶奶,女孩名叫李香彤,永仁縣蓮池鄉人,目前上學前班,已學了兩年彝繡。奶奶說要將這門手藝世代相傳下去。據悉,家庭內的言傳身教是刺繡工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女孩一般從3歲開始學刺繡,主要由祖母、外祖母、母親、姐姐指導傳授技藝。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2008年,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農場投資830萬元修建了集生產車間,作品展廳、文化活動室、會議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工藝樓,使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同時紅旗農場黨委依託少數民族氈繡布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了氈繡布繡生產基地,組建了兩個刺繡合作社,帶動了150多名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 線韻悠悠繡人生 武山刺繡非遺傳承人王雲霞的刺繡人生
    在千千萬萬條絢麗多彩的人生道路中,王雲霞選擇了刺繡,用彩線編織人生的夢想,用小針洞開人生的大門,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武山刺繡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成為用彩線繡出精彩人生和美好生活的領路人。王雲霞並不是一開始就學刺繡的,刺繡事業也不是她最初的人生定位,儘管她的奶奶、外婆和媽媽都是武山傳統刺繡的承襲人,繡的香包、香囊、鞋面、襪墊等非常漂亮,崩個紗面就能繡出精緻的花鳥。王雲霞也深受薰陶,自小就能飛針走線,繡出像模像樣繡片;儘管王雲霞十分喜愛刺繡,有著超出普通女孩的嫻靜,「有時,一連幾天不出門,把媽媽的布條和彩線找來,自己揣摩著繡些常見的普通小件。」
  • 東莞市政府領導到魯甸考察調研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東莞市副市長黎軍12月15日帶隊到魯甸考察調研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並親切慰問東莞派駐魯甸一線各行幫扶工作人員。 今年以來,針對易地搬遷安置區的「後半篇」文章,廣東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和東莞市民政局積極探索,發揮社會工作力量在扶貧協作中的協同作用,東莞市民政局及22個鎮街共組織40名平均從業時間高達8年的東莞督導級社工駐昭幫扶,推動服務扶貧和人才扶貧。
  • 【只爭朝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傳承刺繡文化 培訓為創業脫貧賦能
    傳承刺繡文化 培訓為創業脫貧賦能一團彩線、一根繡針、一雙勤勞靈巧的手,傳承著蒙古族特有的刺繡文化。如今的科右中旗,蒙古族傳統刺繡不僅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更成為了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出路。白晶瑩開辦刺繡培訓班,和姐妹們一起巧手脫貧。白晶瑩是刺繡脫貧產業發起人。她生於傳統的蒙古族家庭,母親和姥姥都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刺繡傳承人謝慧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間萬物。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繡,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
  • 雲南曲靖馬龍區:精準扶貧曬出三年成果
    曲靖市馬龍區精準扶貧曬出三年成果自2018年以來,雲南曲靖市馬龍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脫貧攻堅目標,靶心不偏、焦點不散,以務實的行動、紮實的成效,實現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山峁上的林三秀家,正在緊張施工:新起的二層樓,磚瓦結構配上木質雕花;屋內屋外,處處貼著「囍」字。「上個月剛給大兒子辦了喜事」,記者登門,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針線活,說起兩個兒子,她笑得合不攏嘴:「二層在建的新房子,那是準備給二兒子娶媳婦用呢!」
  • 回家鄉去,繡一片新天地!
    新華社蘭州7月15日電 題:回家鄉去,繡一片新天地!  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馬莎  黃土高原貧瘠,傳統觀念限制著東鄉女的腳步,卻鎖不住東鄉女追求獨立自主的心。返鄉女孩馬蕭蕭創辦了東鄉土本土刺繡工藝扶貧車間,在她的帶領和當地就業扶貧政策支持下,如今的東鄉女拿著針線,繡繁花,繡一片新天地,也繡著對美好生活的期冀。  「初心」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也是全國唯一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 彝繡非遺傳承人沙馬伍呷莫:指導貧困繡娘繡出新生活
    同時也是普雄鎮呷古村彝繡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的彝族刺繡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越西縣的彝繡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所在的呷古村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脫貧號召,成立了彝繡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婦女學習彝繡,成果顯著。我們村已經成為「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與其它彝族姑娘一樣,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彝繡。但由於母親的彝繡技藝水平有限,導致我的繡工也並不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