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指尖上的創意」2018年彝族刺繡大賽暨彝繡現場展示活動在永仁縣彝繡一條街舉行,500名繡女臨街而坐,現場飛針走線,展示彝家人精湛的刺繡技藝。
比賽現場,上至80多歲老人,下至3歲的孩子,將針尖上的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記者在彝繡一條街看到,一個6歲的女孩依偎在奶奶身旁,有模有樣的做起針線活,遇到困難就把頭探過去問奶奶,女孩名叫李香彤,永仁縣蓮池鄉人,目前上學前班,已學了兩年彝繡。奶奶說要將這門手藝世代相傳下去。
據悉,家庭內的言傳身教是刺繡工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女孩一般從3歲開始學刺繡,主要由祖母、外祖母、母親、姐姐指導傳授技藝。初學簡單的刺繡技法,並開始繡一些單一的圖案,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技藝的提高,慢慢增加刺繡技法的難度和圖案的複雜程度。
來自永仁縣直苴村的村民趙瓊翠正在指導繡娘繡工,她告訴記者,10幾年前自己在直苴村委會當文書,後由於喜歡刺繡辭職專做刺繡,趙瓊翠6歲開始跟著奶奶學刺繡,目前招募了100多個村民幫自己做彝繡,帶動了村裡彝繡發展。趙瓊翠透露,去年在永仁縣中和鎮租了個店鋪,專門售賣彝族服飾、手提包、背包、錢夾、手鍊等,希望將來產業越做越大,目前年收入能達15餘萬元。
「如今,刺繡已成為永仁縣彝家婦女脫貧奔小康的重要產業。」永仁縣縣長李明峰說,永仁彝繡一條街是政府為傳承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孵化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專門打造的文化產業基地。隨著千年賽裝走出鄉村,千年彝繡也得到弘揚發展,現在全縣有彝族刺繡協會2個,企業15戶,專業合作社6個,形成「繡娘+協會+企業」的發展模式,生產、加工和銷售彝族刺繡產品約6.86萬件,實現收入2333.28萬元,有效帶動了近萬名彝族婦女發家致富。
永仁彝族刺繡與賽裝節相生相伴,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繡女們現場展示的不僅是刺繡的技藝,同時也展示了彝族文化之美。(李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