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永仁:刺繡產業帶動彝家婦女脫貧奔小康

2021-01-08 聯盟中國

3月3日,「指尖上的創意」2018年彝族刺繡大賽暨彝繡現場展示活動在永仁縣彝繡一條街舉行,500名繡女臨街而坐,現場飛針走線,展示彝家人精湛的刺繡技藝。

比賽現場,上至80多歲老人,下至3歲的孩子,將針尖上的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記者在彝繡一條街看到,一個6歲的女孩依偎在奶奶身旁,有模有樣的做起針線活,遇到困難就把頭探過去問奶奶,女孩名叫李香彤,永仁縣蓮池鄉人,目前上學前班,已學了兩年彝繡。奶奶說要將這門手藝世代相傳下去。

據悉,家庭內的言傳身教是刺繡工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女孩一般從3歲開始學刺繡,主要由祖母、外祖母、母親、姐姐指導傳授技藝。初學簡單的刺繡技法,並開始繡一些單一的圖案,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技藝的提高,慢慢增加刺繡技法的難度和圖案的複雜程度。

來自永仁縣直苴村的村民趙瓊翠正在指導繡娘繡工,她告訴記者,10幾年前自己在直苴村委會當文書,後由於喜歡刺繡辭職專做刺繡,趙瓊翠6歲開始跟著奶奶學刺繡,目前招募了100多個村民幫自己做彝繡,帶動了村裡彝繡發展。趙瓊翠透露,去年在永仁縣中和鎮租了個店鋪,專門售賣彝族服飾、手提包、背包、錢夾、手鍊等,希望將來產業越做越大,目前年收入能達15餘萬元。

「如今,刺繡已成為永仁縣彝家婦女脫貧奔小康的重要產業。」永仁縣縣長李明峰說,永仁彝繡一條街是政府為傳承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孵化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專門打造的文化產業基地。隨著千年賽裝走出鄉村,千年彝繡也得到弘揚發展,現在全縣有彝族刺繡協會2個,企業15戶,專業合作社6個,形成「繡娘+協會+企業」的發展模式,生產、加工和銷售彝族刺繡產品約6.86萬件,實現收入2333.28萬元,有效帶動了近萬名彝族婦女發家致富。

永仁彝族刺繡與賽裝節相生相伴,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繡女們現場展示的不僅是刺繡的技藝,同時也展示了彝族文化之美。(李賽)

相關焦點

  • 楚雄永仁查利麼村:全民刺繡 創新模式闖出彝繡產業發展新路子
    全民刺繡,創新模式闖出彝繡產業發展新路子距離楚雄州永仁縣縣城7公裡的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委會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搬遷村,全村移民搬遷人口的數量超過了原住人口。如何讓搬遷移民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得到長足發展?近年來,查利麼村委會通過「協會+公司+車間+繡女」的經營管理模式,帶動了全村婦女參與彝族刺繡的產業化發展,還有男性村民也加入到刺繡行業中。
  • 省婦聯副主席農布央宗在華坪、永仁調研婦女工作和婦聯改革
    12月7日至8日,省婦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農布央宗在華坪、永仁縣就婦聯改革「破難」行動、鞏固婦女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等工作開展調研。果子山是華坪縣最大的集中連片芒果種植區,農布央宗在對果子山芒果、核桃、花椒等農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解後,認為華坪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荒山變成果子山,走出一條適合華坪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帶動了近4萬婦女就業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 雲南魯甸: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
    &nbsp&nbsp&nbsp&nbsp刺繡扶貧「繡」出脫貧新畫卷。供圖&nbsp&nbsp&nbsp&nbsp「產業扶貧的重點是幫助深化貧困地區優勢產業,最終形成穩得住的產品線和站得住的市場品牌。」
  • 楚雄永仁縣查利麼村的小康路
    楚雄永仁縣查利麼村的小康路 2020-08-04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楚雄州永仁縣彝繡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
    近年來,楚雄州永仁縣將民族文化旅遊業作為全縣建設的六大重點產業之一,打造「諸葛方山、直苴賽裝、彝族刺繡、苴卻古硯」四大文化旅遊品牌,把提升彝族文化內涵作為發展彝繡的「生命工程」來抓,依託永仁縣中和鎮直苴原生態彝族服裝優勢,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深入調查研究,挖掘整理出《中國直苴彝族文化研究
  • 雲南永仁:「城鄉百姓劇場」釋放出公共文藝的「陽光」
    供圖 雲南網訊(記者張瑪睿通訊員鄧天新)「十三五」以來,雲南永仁縣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著力打造接地氣惠民樂民的「城鄉百姓劇場」,培植、孕育出了豐富多彩文藝作品,打響了鄉村節慶活動品牌,讓貧困地區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公共文化藝術的「陽光」,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永仁宜就:打出產業組合拳 脫貧致富雙推進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永仁縣宜就鎮通過抓牢產業發展的「牛鼻子」,全力拓寬群眾增收的「錢袋子」,讓群眾從脫貧邁入致富的康莊大道。他是老懷哨村委會芒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長夜榮華。由於村裡都是山地,幾年前,缺少勞動力的夜榮華家成為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雲南永仁縣:挪窮窩 換窮貌 奔小康
    2019年末,全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618戶2322人全部實現脫貧,實現挪窮窩、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的目標。  永仁縣縣城 永仁縣供圖  圍繞「搬得出」目標,精準識別對象高位推動  強化組織領導。
  •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到楚雄州永仁縣開展SDGs示範村項目考察
    剛到永仁縣,考察組就馬不停蹄地到彝繡一條街和彝繡展示中心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了解永仁縣彝繡產業發展情況。在永仁縣宜就鎮外普拉村,調研組領導和媒體記者們深入「一院一品」示範點、外普拉書院(含青年旅社)、樸門永續農場進行實地考察,並走進農戶家中進行面對面交流訪談,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對SDGs示範村建設情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女性參與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了解和挖掘,並就項目實施以來促進女性創業、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各級婦聯對女性的引導幫扶、生態旅遊合作社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採訪
  • 雲南永仁:奏響科技強農「新樂章」
    哲林晚熟芒果產業園 供圖  雲南網訊(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鄧天新 熊順雲)「十三五」期間,雲南省永仁縣充分發揮科技「粘合」與「催化」作用,整合科技資源,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推進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為科技興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 勠力同心奔小康 多黨合作顯擔當——雲報集團全媒體聚焦雲南統一戰...
    中共雲南省委統戰部、雲南日報報業集團聯合啟動「勠力同心奔小康 多黨合作顯擔當」全媒體聚焦雲南統一戰線「同心工程」會澤宣傳報導行動。近日,全媒體記者對臺盟雲南省委會主委楊曉紅進行了專訪。
  • 「雲發布」雲南永仁縣打好產業扶貧「組合拳」 貧困發生率降至0.32%
    發布會現場 畢芃 攝雲南網訊(記者 畢芃 黃磨西 實習生 海志馨)8月15日,楚雄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舉辦永仁縣專場。會上,中共永仁縣委書記楊仕坤介紹,5年來,永仁縣減少貧困人口6191戶22059人、50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8.8%降至0.32%。2019年,永仁縣剩餘84戶251人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 【僑雲南】楚雄永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火把新村
    走進永仁縣宜就鎮火把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精緻的水體景觀和獨具特色的房屋。村口的水體景觀把火把新村和彝人新村房屋整齊劃一,房子的顏色以彝族標誌性的紅黃黑三色為主,家家戶戶裝飾一新,彝族風貌濃鬱,村容村貌整潔,村風文明,民風淳樸。一幢幢的特色民居依山而建,家家都有開放式的景觀院落。村中路燈、廣場、公廁等設施一應俱全。
  • 東鄉刺繡繡紅東鄉婦女半邊天
    從家庭婦女到產業工人,東鄉婦女的腰杆直了  馬林紅成了刺繡車間的第一批工人,她每天學習很用心也很刻苦。由於曾去廈門打過工,是村裡見過世面的人,也是車間裡唯一會寫字的本地人,她被選為車間主管,帶領30多名南陽窪村的婦女從田間地頭走進工廠,走進有現代化的生產車間,穿上車間統一的工作服,成為一名正式的產業工人。
  • 打造雲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爆點」
    原標題:打造雲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爆點」在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寶中,以楚雄彝繡和永仁直苴彝族賽裝節為代表的民族服裝服飾和傳統節慶文化獨具一格,美輪美奐。站在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高度,省委、省政府把民族賽裝文化節確定為雲南重點旅遊文化節慶品牌,將其作為全省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強力推進、精心打造。
  • 永仁彝繡一條街:47家商戶集中「抱團」展示 出臺公約促進規範化經營
    永仁彝繡一條街已成為永仁縣彝族刺繡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成為了永仁縣挖掘彝繡之根,展示服飾之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平臺。在楚雄州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自開街以來,參觀者達2萬多人次,年銷售額600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芒果TV愛心助農節目聚焦永仁外普拉大村
    外普拉村坐落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宜就鎮。是一個古老的彝族村寨,彝語中的意思是建在石板上的村子。2017年, 外普拉村列入《聯合國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示範村》,在各級扶貧資金以及《聯合國婦女基金會》等項目的支持下,外普拉村將烤菸房提升改造成民宿示範小院,並對每一戶的改造方案都進行了精心設計。
  • 小康路上的她|貴州黎平這家非遺就業扶貧工坊,帶動1000多名婦女...
    脫貧攻堅奔小康,鄉村振興有力量。走在小康路上的每一個她,都在用奮鬥成就美好生活。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即日起推出「小康路上的她」欄目,講述那些鮮活生動的她故事。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徐大文:自力更生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徐大文:自力更生奔小康 2020-12-07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興文聚力抓產業 帶領群眾奔小康
    ——記脫貧村順河鎮李斯文村黨支部書記李同珍順河鎮李斯文村黨支部書記李同珍樂學善思,帶領村集體以黨建促脫貧,發掘紅色文化、弘揚孝善鄉土文化、培育淳樸民風,凝聚群眾內生動力,因戶施策夯實脫貧基礎,抓實發展板慄、魚面、油茶特色產業,建設田園花開秀美鄉村,1000多名群眾致富齊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