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的她|貴州黎平這家非遺就業扶貧工坊,帶動1000多名婦女...

2020-12-18 女性之聲

脫貧攻堅奔小康,鄉村振興有力量。走在小康路上的每一個她,都在用奮鬥成就美好生活。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女性之聲即日起推出「小康路上的她」欄目,講述那些鮮活生動的她故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是對藍靛靛染工藝的生動描繪。藍靛靛染已經流傳千年,是侗族的傳統手工藝技術,2012年被貴州省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以草本植物「藍靛草」為原料,用藍靛作染料,用土鹼、燒酒、石灰、牛皮膠作輔料,經過手工操作,用水泡出藍靛汁製作藍靛,以之染布,把布染成月白、月藍、藍、深藍、淺灰、深灰、青等色。

陸勇妹在晾曬靛染布匹

侗族靛染非遺傳承人陸勇妹,6歲便開始和母親學紡紗、種藍草,在爺爺的靛染坊學習侗族亮布的靛染製作工藝。初中畢業時,便能熟練掌握侗族紡紗、織布、靛染、錦繡、香包等手工藝。2014年,還在廈格村幼兒園當老師的她,發現村子裡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為了讓孩子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讓他們的父母在家門口就能就業,2015年,抱著對藍靛靛染的熱愛,陸勇妹和同村的婦女們開辦了「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並註冊成立了侗品源旅遊商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侗品源非遺扶貧工坊

侗品源非遺扶貧工坊商品展銷廳

為了打開產品銷路,陸勇妹在傳承的同時,不忘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在繡法上,她結合苗族、侗族的繡法,讓各民族的精粹呈現在產品中。創新改良後的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手工靛染圍巾、手工土布、布藝小商品、香包車枕、床上用品、茶席等靛染布藝產品逐漸打開了市場,銷往上海、廣東、杭州、深圳等地。2019年,侗品源非遺扶貧工坊產值達490餘萬元。

刺繡豆染抱枕

刺繡手工包

刺繡圍巾

豆染領帶

豆染旗袍

豆染小領帶

手工刺繡茶席

香包

侗品源非遺扶貧工坊成立以來,先後註冊了「侗品源」「男耕女織」「嘎老」3個商標,並取得了1項發明專利、7項外觀專利,榮獲貴州省「千村計劃」試點縣實施企業、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國家藝術基金「貴州少數民族刺繡及衍生品設計人才培養」項目教學實驗基地、民族文化傳習所等80多個榮譽和獎項。

侗品源靛染文化體驗館

為了讓遊客更好體驗靛染技藝,陸勇妹還成立了侗品源靛染文化體驗館,免費為來肇興旅遊的遊客宣傳推廣靛染傳統技藝,同時培養本地青年傳承傳統靛染技藝。2014-2019年接待文化考察的專家、學者、大專院校師生等6000多人次,接待旅行體驗團超過200個、12萬餘人次。免費開展手工技藝培訓30多期、1500餘人次,為600多戶貧困人口帶來了增收的技能,有效助力了脫貧攻堅。

接下來,侗品源非遺扶貧工坊將繼續加大對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力度,創造出與時俱進的文化體驗產品並不斷增加新的民族體驗項目。同時,將進一步加強線上銷售,通過微信、網上直播、網店等方式進行帶貨,增加經濟收入,宣傳靛染非遺文化。

藍草

浸泡

撈出藍草

攪拌

沉澱靛泥

染布

清洗

晾曬

錘布

來源/中國旅遊報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姚瑤

相關焦點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多措並舉帶動就業,寶山助力對口幫扶地區實現脫貧攻堅
    「總部+衛星工廠+農戶」就業模式拉動扶貧新疆村民布熱比亞木·熱扎克是眾多走出家門走進廠門的村民之一。以前家裡人多地少,靠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生活條件相對困難。自從到玩具廠上班後,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後,現在的她成為了一名「產業工人」。
  • 文旅扶貧盤活鄉村文旅資源——美麗鄉村這樣富起來
    在鄉村旅遊和特色文化產業的吸引下,大山深處的貴州遵義花茂村如今遊人如織,曾經貧困落後的鄉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不僅是貴州的花茂村,近年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等一批鄉村走出了「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的可複製、可推廣的旅遊精品扶貧道路。
  • 非遺鮮聞丨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讓學員們自信滿滿(兩條)
    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讓學員們自信滿滿12月9日,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進入第二天,學員們個個沉浸在學習的樂趣中。據了解,今天上午的培訓中,蘭州文理學院教授劉忠為學員做了題為《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的講座,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各個層面為學員們論述了非遺的重要性,如何認識非遺,如何樹立文化自信等;下午的培訓中,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劉衛華為學員們做了題為《文旅融合 非遺先行——做一名合格的非遺傳承人》的講座,在講授中,他用各種鮮活的事例為學員們詳細講解非遺在文旅融合發展中的重要性
  • 貴州:決勝全面小康 勞務就業見真章
    就業穩則人心安——穩住崗位抓培訓,讓農民工多些收入「企業有訂單,群眾有活幹,對於復工復產,大家都很有信心。」走進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扶貧工廠」,正在組織工人生產的凱麗達公司負責人鄭娟說。生產車間裡,十餘條生產線全部開工,來自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30多名員工也開啟「趕貨模式」,加足馬力忙生產。
  • 三分鐘講述貴州脫貧故事
    來自中國網的記者向石麗平提問:「我們了解到,近些年來您一直在推廣松桃苗繡,您把松桃苗繡推廣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帶動了400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請問石麗平代表,在您帶著大家脫貧致富的這段日子裡,您有哪些感受?又有怎樣的故事?」
  • 高永紅小康路上不忘鄉親
    一身藍色工作服,加上樸實的面容,乍見高永紅,很難把她同年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的企業「老總」形象聯繫起來。為了幫助王洪剛走出困境,高永紅讓他在自家的天貓旗艦店當起了客服,每月工資1000元錢,還幫他聯繫縣裡的興村網,讓他通過興村網為群眾購物,接收快遞,既讓他找到了自身價值,又幫他重拾了信心。 每一項事業都想著鄉親 除了千方百計為貧困群眾創造就業機會,高永紅在產業扶貧方面也體現了擔當。她和霽朗米業採取了「三結合」方式開展產業扶貧。一是結合消費扶貧。
  • 《農民日報》今日頭版頭條關注貴州:決勝全面小康 勞務就業見真章
    生產車間裡,十餘條生產線全部開工,來自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30多名員工也開啟「趕貨模式」,加足馬力忙生產。  保就業就是保民生。「要把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和邊緣戶勞動力充分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摸清貧困人口當前就業狀況,堅持內外並重、多措並舉,想方設法穩住並增加現有勞務就業崗位。」
  • 決勝網絡扶貧|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運營商大同扶貧路上最後一公裡
    近年來,中國電信湘西分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藉助通信網絡優勢,扶助多個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茶葉、油茶、生豬養殖等產業,順利實現「戶脫貧、村退出」目標。其中,中國電信「村村享」平臺的一鍵喊話功能,幫助村民獲取農村生產生活信息,可覆蓋方圓兩公裡範圍。
  •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於10月23日在...
    線下三大主題展,線上雲展會,將有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精彩內容。活動將持續至10月27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本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以「全面小康非遺同行」為主題,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旨在展示非遺保護傳承成果,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和助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非遺力量。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居家就業、就近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 人民網報導:脫貧攻堅路上的巴渝巾幗力量
    重慶市婦聯開展「百千萬巾幗大宣講」「小康路上巴渝姐妹心連心」等主題宣傳活動14.56萬場次,引領貧困婦女聽黨話、跟黨走。並通過開展移風易俗、孝善立德等活動,引領貧困婦女向上向善,增強內生動力。第二,重扶智,培訓全覆蓋提技能。
  • 「兩會議事廳」勞務就業「加」速度 圓夢小康在眼前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州內外並重、多措並舉,想方設法做好勞務扶貧工作。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農村產業革命、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等政策機遇,在穩就業的基礎上,千方百計增加新的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拓寬就業渠道,增強脫貧信心,加快脫貧步伐,跑出了勞務就業扶貧「加」速度。就業穩、民心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海有盟,魯渝攜手奔小康
    為此,2018年7月,魯渝探索推進組團式健康扶貧協作新模式,精準實施貧困群眾髖膝關節免費置換項目,讓貧困患者不花一分錢就能在家門口做手術,圓了他們多年期盼的「站立夢」「行走夢」,更除掉了他們脫貧奔小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為李覺娥動手術的,正是來自日照市中醫醫院骨科的主治醫師柏明曉。
  • 「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衡陽常寧: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
    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平安小學傳統文化活動《二十四節氣鼓》(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這是常寧市構建穩定健康的「非遺+扶貧」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常寧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傳統非遺的發展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設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基地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精準脫貧。
  • 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
    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中共全國婦聯黨組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進行脫貧攻堅偉大鬥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心繫廣大婦女,把解決婦女脫貧發展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為確保小康路上一個婦女都不掉隊提供了根本保證。
  • 貴州華興玻璃有限公司:依託產業優勢 大就業帶動大扶貧
    貴州華興玻璃有限公司坐落於貴州安順國家高新區平壩羊昌工業園內,佔地340畝,項目計劃總投資7.5億元,年產值12億,項目全部完成後可提供2000餘人的就業崗位。截止目前,貴州華興玻璃有限公司累計完成投資6億元,年產能28萬噸,到2020年年產值可達5個億,極大解決了周邊貧困群眾的務工問題,為促進脫貧攻堅工作貢獻了重要力量。寒冬時節,平壩氣溫急降,但在羊昌工業園內的貴州華興玻璃二期建設工地上卻熱火朝天,工人們正馬不停蹄地作業,對於這個2011年落地在園區的工廠,他們感情深厚,因為正是這個工廠的到來讓他們走出貧困,過上小康生活。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學得一手嫻熟技藝的她,安心在家帶孩子的同時,通過苗繡每個月還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去年家裡已經建起了一棟苗族傳統風格的木屋,成為很多村民羨慕的對象。 截至目前,七繡坊已有486名繡娘,累計培訓約1300人;截至2019年底,幫助約300名孩子的母親回鄉就業,累計使繡娘們增收6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