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2020-12-26 閃電新聞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

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

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各地幹部群眾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

——編 者

產業嬗變

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

路好,山村不再遙遠。

遠望,長雲翻卷,祁連支脈達坂山巍峨雄峙;近看,田連阡陌,點綴其中的磚瓦房,很多房簷、大門處換上了傳統而精美的木雕,彰顯著鄉親們新生活的心氣……

這裡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海拔近3000米。「洋芋青稞和菜籽,靠天吃飯不管飽」,早上一見面,駐村已有5個年頭的第一書記劉鵬用當地俗語向記者道出了脫貧之難:依山不傍水,沒有水澆田,人均兩畝地,旱澇常歉收。

遠近十裡八鄉,何嘗不如是?「高原自然災害頻繁」,借著話頭,村主任索旦主告訴記者:「鄉親們最怕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莊稼一剎那被冰雹破壞。」

主觀因素也曾制約著發展。「過去,家裡男人頭腦活泛的,還能外出務工;婦女則大多固守薄田,操持家務一輩子」,索旦主說,無怪乎,劉鵬駐村伊始,村裡的貧困發生率竟高達16%!

如今摘掉了貧困帽,靠的是啥?

山峁上的林三秀家,正在緊張施工:新起的二層樓,磚瓦結構配上木質雕花;屋內屋外,處處貼著「囍」字。「上個月剛給大兒子辦了喜事」,記者登門,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針線活,說起兩個兒子,她笑得合不攏嘴:「二層在建的新房子,那是準備給二兒子娶媳婦用呢!」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

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

這令劉鵬眼前一亮……

觀念改變

從「單打獨鬥」到集中培訓,近百位村民靠盤繡致富增收

通過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與索卜溝村籤訂了盤繡收購訂單,發展「政府+企業+農戶」的盤繡產業模式。

說到這兒,林三秀羞得低下了頭,「想當初,咱還有點打退堂鼓呢!」

駐村工作隊請來企業的培訓老師,對村民們的繡制技藝、產品標準、生產流程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統一培訓。「培訓第一天,村裡聞訊而來50多位婦女;過了幾天,就剩下七八個人」,劉鵬當時納了悶:「免費培訓,挺好的事,為啥群眾不買帳?」

一打聽:家裡男人擔心媳婦參加培訓耽誤了農活和家務,說「除非政府每天發二三十元補助,不然你再也別去」。

咋辦?「就算剩七八個人,也要堅持培訓下去!」劉鵬下決心:要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扭一扭群眾的思想觀念。

一番動員,林三秀沒有走。接受完培訓,企業派訂單,計件發工資,「巴掌大的一個『太陽花』,60元;託盤大小的,好幾百元!」

堅持下來的七八位婦女,很快成了骨幹。「這可好,村裡的男人們紛紛找到我,要求給家裡媳婦搞培訓,再不提補助的事兒了」,劉鵬如今笑言。

觀念在變:短短兩三年,索卜溝村已有近百位婦女參與到盤繡製作中來,人均年增收達7000元以上。

可不,一上午,記者走家串戶,幾乎家家都有婦女在舞針弄線,好不忙活!村頭,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還蓋起了一座盤繡扶貧車間。「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

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駐村工作隊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不但幫助農村婦女轉型成為產業工人,更要讓她們積極參與市場營銷,指望著有朝一日培養出有思路、敢幹事、懂經營的致富帶頭人。

這不,包瑞一鼓動,席金花倒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給記者唱起了花兒……就在前不久的青海省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她就曾被企業邀請到西寧的展廳,面對手機那頭的眾多網友,一邊唱著花兒一邊推銷盤繡產品……哦,原來人家可是名「網紅」呢!

比觀念轉變更可貴的,是眼界。

心氣轉變

從建起車間到對接市場,老手藝正煥發勃勃生機

一項統計令人欣喜:幾年來,互助縣已培育出盤繡企業近30家,帶動從業人員上萬人。

午後,扶貧車間裡更加熱鬧起來;婦女們三三兩兩聚到車間,圍坐在一起,討論起新的盤繡產品……

「上次的香包非常成功,大受歡迎」,劉鵬給大家鼓著勁。今年端午節,青海一家農副產品企業向索卜溝村一次性訂購了1000隻盤繡香包,作為產品的外包裝。「咱們不能老是繡一些簡單的繡片,得想想怎麼去做一些更增值的物件」,席金花接話道。劉鵬在一旁補充:「這叫增加產品附加值!」

「對,附加值!」婦女們若有所悟地笑了:打開了眼界,一個全新的世界正在向她們敞開懷抱……

摘了貧困帽,如今謀振興。

這個說做手包,那個說搞掛件……整個下午,大家討論得不亦樂乎;人群中,還不乏一些年輕的面孔。

馬洛三什姐是個「80後」,平時一邊在家帶娃、一邊操持家務打打零工。她趕上了好時代,自小接受義務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們這些村裡的年輕女性,再沒有學習過盤繡,更沒有人去給自己繡嫁妝。」

曾幾何時,席金花、林三秀們都不無憂慮:自己家的閨女都不肯學,盤繡技藝怕是要在她們這一輩手裡失傳了。

沒想到,隨著盤繡扶貧產業的發展,竟還意外地解決了盤繡人才傳承「青黃不接」的難題:眼見村裡的姑嬸們都掙了錢,馬洛三什姐主動找到林三秀,「半路出家」學起盤繡,如今也繡得有模有樣,「這比我打零工可掙得多多了!」

索卜溝村「80後」「90後」的年輕媳婦裡,參與盤繡製作的就有十幾個。老手藝煥發青春,有市場、有傳人,才有勃勃生機。

生機勃發的,還有婦女們的心氣。

傍晚將至,扶貧車間裡,繡娘們仍然意猶未盡地在討論著……「你們不用回家做晚飯嗎?」臨別前,記者打趣道。又是一片笑聲,索旦主說了實話:「現在媳婦們掙得比男人都多,家務活兒如今都輪到小夥們幹了!」

哦,誰叫他媳婦也是位繡娘呢!正應了「婦女能頂半邊天」。

記者手記

產業振興,需下繡花功夫

當地婦女大多是巧手的繡娘。這一點,但凡到過互助縣的人都會有所感受。索卜溝村只是記者探訪的一個縮影,說互助處處是盤繡村,應當是不為過的。

但千百年來,刺繡技藝只是當地的一種生活方式。衍變為一種脫貧產業,並且帶動群眾思想觀念的改變、婦女社會地位的提升,甚至破解了技藝傳承面臨人才斷檔的難題,這都是近幾年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發生的深刻變化。

技藝走向市場後衍生出如此多可喜的連鎖效應,得益於各方的探索與努力。政府找準了扶貧產業的切入口、為產業發展完善培訓營銷等各個鏈條的「最後一公裡」,企業在扶貧工作中積極作為、主動對接產業上下遊平臺——這才有當地群眾特別是婦女們轉型為盤繡發展的「弄潮兒」。

政府與企業的「穿針引線」,何嘗不是一種繡花功夫?

責任編輯:劉雨瑞

作者:姜 峰

相關焦點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這令劉鵬眼前一亮……觀念改變從「單打獨鬥」到集中培訓,近百位村民靠盤繡致富增收通過駐村工作隊牽線搭橋,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與索卜溝村籤訂了盤繡收購訂單,發展「政府 企業 農戶」的盤繡產業模式。
  • 快看畢節這100名繡娘在作「繡」
    「錦繡計劃」直接帶動了2萬餘名婦女(其中貧困婦女3100餘人)通過從事手工產業實現增收,僅織金縣「網際網路+非遺+扶貧」發展模式,就帶動了2千餘名貧困婦女增收脫貧。織金縣以苗族蠟染刺繡為突破口,制定《織金縣脫貧攻堅「織金繡娘」培訓規劃》,著力培養知識型、藝術性、技能型「繡娘」骨幹群體,組織了多期骨幹繡娘專題培訓,深入到各鄉鎮進村開展培訓,累計培訓繡娘3000餘人次
  • ...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金秋九月,大美青海五穀豐登。9月26日上午,800名來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繡娘齊聚古城西寧,在「傳承文化根脈·錦繡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上一展身手。
  • 「繡」出幸福新生活!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繡娘在交流技法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迴蕩……在屏邊縣白雲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新生活。
  • 彝繡非遺傳承人沙馬伍呷莫:指導貧困繡娘繡出新生活
    人物簡介:我是沙馬伍呷莫,今年45歲,是涼山州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一名繡娘。同時也是普雄鎮呷古村彝繡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的彝族刺繡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越西縣的彝繡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所在的呷古村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脫貧號召,成立了彝繡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婦女學習彝繡,成果顯著。我們村已經成為「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與其它彝族姑娘一樣,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彝繡。但由於母親的彝繡技藝水平有限,導致我的繡工也並不精湛。
  • 繡娘「匠心」——「非遺」三林刺繡繡出上海風韻
    今天,小編就帶你來了解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繡藝流派之一——三林刺繡。浦東「三林刺繡」古稱「筠秀」,是鄉土味濃鬱的江南繡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2007年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繡藝流派之一。
  • 青海省互助縣班彥村:搬進新房子 幸福「繡」出來
    2016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建設中的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新村建設工地,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情況,同村民親切交談。4年後的今天,搬出窮山窩的村民,依託民族特色發展盤繡、酩餾酒等產業,過上了幸福生活。呂有榮的新居寬敞溫馨,客廳裡掛著3張習近平總書記與班彥村村民合影的照片。他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於2016年從沙溝山搬到新居,如今外出、看病都很方便,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
  • 遵義這個「繡娘」,很Man!
    ……」近日,在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山青社區移民搬遷點的扶貧車間裡,各位「繡娘」有說有笑地聊著最近的生活,手上的針線在鞋墊上來回穿梭。今年,社區扶貧車間辦起了手工針織坊,在小鞋墊上做大文章,群眾變身為「繡娘」,繡出「新生活」。
  • 彝繡「小老師」吉力麼也作:學成歸來,反哺鄉親
    人們常說「當夢想照進現實」,而在涼山州布拖縣依撒社區的彝繡扶貧車間裡,眾多來自偏遠山村的彝族婦女正在經歷「現實點亮夢想」。在依撒社區第五期彝繡培訓班,首次當老師的彝族女青年吉力麼也作面對40多個貧困繡娘學員,有些緊張。她清了清嗓子,打開塑膠袋,拿起繡片和針線,開始了講解演示。
  • 青海:深溝高壑找路子,敢教日月換新天
    青海的答案是:      近60%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到縣、到村、到戶扶貧產業體系,發展犛牛、青稞、光伏、鄉村旅遊、民族手工藝「五大」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綠色增收「新極點」,產業收入已佔到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
  • 寧海繡娘 讓晴隆女紅 走出大山
    晴隆繡娘的手工產品。寧海繡娘為晴隆女紅直播帶貨。自去年8月寧海縣婦聯到晴隆為當地繡娘開展培訓後,繆素青就把當地的50多名繡娘放進了心裡,除了寄材料、上網絡直播課,在這次文創集市之前,她還通過寧海縣婦聯聯繫到晴隆的繡娘,請她們寄來了女紅作品,希望通過文創集市直播售賣,讓更多人了解,接軌市場。「直播開始就守著手機,有點緊張。」
  • 傳統哈尼族、彝族服裝刺繡,現場繡!
    特別是彝族服飾的做花極講究布局技巧,飾位的選擇一般按照耐用和美觀兩個標準去決定,通過將織物上用針穿引各色彩線所繡成的圖案花紋,體現了彝族人獨特鮮明的民俗風格,凝聚著彝族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         當地的農村婦女,曾經大門不出、小門不邁、天天圍灶臺,生活物質匱乏,精神思想貧瘠。
  • 雲南易門:苗家繡娘小針頭織就五彩致富路
    苗家繡娘的作品 近年來,玉溪市易門縣浦貝鄉阿姑村採取「公司+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將民族刺繡產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打造「產業脫貧.巾幗行動」的品牌,讓青苗刺繡走出大山,讓更多的家庭婦女和貧困戶通過刺繡業增收、脫貧致富,撐起家庭「半邊天」。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
  • 新疆民間刺繡人 「一針一線」繡財富
    新疆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新安繡文化產業園熱鬧了起來,前來學習刺繡的人逐漸增多。「顏色一定要過渡得自然一點,從深到淺過渡的時候,顏色、針線滲透得多一點。」11月1日,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刺繡企業負責人郝兵來到薩爾喬克鄉蘇吉東村扶貧車間,回收上個月的訂單,並對繡娘們進行刺繡指導。巴裡坤縣刺繡學習班,村民刺繡致富。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我們的嘴不僅可以吃飯,還可以唱歌;我們的手不僅可以幹農活,還可以繡出美麗的刺繡。」這是陸婷常常用來鼓勵繡娘的一句話。▲陸婷(左)向繡娘傳授刺繡技法。馬永 攝7月11日,黎平縣雙江鎮高構村幼兒園的操場上,一大早就聚集了幾十位拿著絲線和繡片的繡娘。她們都是高構村民族手工刺繡產品培育培訓班的學員。
  • 這個繡娘好厲害! 花兩年時間 用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下面這個繡娘我們得說厲害了!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第1眼-重慶廣電特約記者 趙應波 趙勇原標題:彭水這個繡娘好厲害! 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擺脫靠天吃飯,「草原繡娘」有把「金鑰匙」!
    圖為繡娘參加等級評選的作品(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供圖)王金蓮是旗裡的一級繡娘,因此成為了村裡繡娘們的「師父」,但其實她接觸蒙古族刺繡不過兩年。2017年,王金蓮自願報名參加了中旗的繡娘培訓班。學習刺繡的過程,對王金蓮來說並不容易。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