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繡娘好厲害! 花兩年時間 用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

2020-12-14 上遊新聞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下面這個繡娘我們得說厲害了!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

眼前這幅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它看似由毛筆書寫,其實是12月初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卷》,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制而成。

《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1096到1098年間在四川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彭水所作的手書作品,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2010年,《砥柱銘卷》在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4.368億元的高價成功拍賣。2018年,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決定把這幅書法名作通過苗繡的技藝製作出來。

黃庭堅的《砥柱銘卷》共有600多個文字、120多個印章和1個人像。據李紹玉介紹,繡制中需要用平針、斜平針、滾針和接針等針法,平均每一個字需要10多米繡線,就一個印章都需要1米多繡線。

附《砥柱銘》原文

《砥柱銘》

 唐▪ 魏徵

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載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合同軓(軌),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崤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維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閒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裡;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州,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幹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漚;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優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

第1眼-重慶廣電特約記者 趙應波 趙勇

原標題:彭水這個繡娘好厲害! 一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彭水繡娘歷時2年半 1萬米繡線繡出書法名作《砥柱銘卷》
    12月9日,在重慶市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砥柱銘卷》。這是彭水一繡娘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以苗繡技藝繡制的《砥柱銘卷》,畫心全長近9米。《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在1096——1098年間作於黔州,也就是今天的彭水。
  • 「繡」出幸福新生活!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寥寥幾筆,一幅花鳥間雜著幾何圖案的蠟染作品便已成形,栩栩如生,不由得讓記者驚嘆於苗繡文化的魅力。繡娘在交流技法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迴蕩……在屏邊縣白雲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新生活。
  • 黑白熊貓竟要用三十幾種顏色,這個80後繡娘把大熊貓給繡「活」了
    蜀繡丨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蜀繡是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上個月剛給大兒子辦了喜事」,記者登門,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針線活,說起兩個兒子,她笑得合不攏嘴:「二層在建的新房子,那是準備給二兒子娶媳婦用呢!」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
  • ...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9月26日上午,800名來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繡娘齊聚古城西寧,在「傳承文化根脈·錦繡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上一展身手。繡場上,繡娘們代表全省30萬各族繡娘用七彩絲線繡出美好明天,用一針一線編織美好願景。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讀來顧盼生姿,字裡行間活色生香。「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時間:2020/05/21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
  • 匠人精神:一針一線繡出蜀繡韶華
    這個線有特殊要求嗎?較大幅的蜀繡一般是五到十個人一起進行的,像這一幅圖畫,是六個人完成的,用繃子繃起來之後,正反兩面一邊三個人的進行。繡成一個扇面需要好幾天,普通繡工所繡一個扇面的價格在千元左右,技藝精湛的繡工的則在2000元左右。線都是用的蠶絲線,一根一股,可以分成16絲,最細時分成一絲,分1/8、1/6、1/4來繡。
  • 厲害了!快看畢節這100名繡娘在作「繡」
    」、「染娘」飛針走線,以布作畫,用手中的針線、蠟刀在布片上勾畫美麗的圖案,完成著一幅幅民族刺繡、蠟染作品,展現出其民族獨有的手工技藝。通過實施「錦繡計劃」,培養了集知識、藝術、技能為一體的巾幗巧手,湧現出了蔡群、楊曉珍、楊美、楊林先、張志倩、楊麗等一批手工先進典型。
  • 繡娘「匠心」——「非遺」三林刺繡繡出上海風韻
    今天,小編就帶你來了解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繡藝流派之一——三林刺繡。只是隨著機繡、電腦繡的普及,三林刺繡正面臨著失傳的風險。還在延用純手工工藝刺繡的老一輩繡娘已不足三十人,且都年過五旬,而掌握三林刺繡獨特針法的繡娘更是寥寥,劉佩玉就是這其中的一位。
  • 彝繡非遺傳承人沙馬伍呷莫:指導貧困繡娘繡出新生活
    人物簡介:我是沙馬伍呷莫,今年45歲,是涼山州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的一名繡娘。同時也是普雄鎮呷古村彝繡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近年來,涼山州的彝族刺繡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越西縣的彝繡產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所在的呷古村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脫貧號召,成立了彝繡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婦女學習彝繡,成果顯著。我們村已經成為「成昆線上彝繡第一村」。與其它彝族姑娘一樣,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彝繡。但由於母親的彝繡技藝水平有限,導致我的繡工也並不精湛。
  • 傳統手藝 | 雙面繡
    雙面繡也叫兩面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雙面繡始於宋代,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雙面繡主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的作品中。據專家考察,雙面繡在宋代便已出現,但大多數用於日用品,如帙手帕等。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上個月剛給大兒子辦了喜事」,記者登門,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針線活,說起兩個兒子,她笑得合不攏嘴:「二層在建的新房子,那是準備給二兒子娶媳婦用呢!」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上個月剛給大兒子辦了喜事」,記者登門,林三秀正坐在炕上搞針線活,說起兩個兒子,她笑得合不攏嘴:「二層在建的新房子,那是準備給二兒子娶媳婦用呢!」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
  • 黨建萍:「情針意線」繡出多彩人生
    這個快被機器代替的時代,高成本的傳統蜀繡在市場中舉步維艱,其中利弊如何權衡,黨建萍的公司團隊正在展開激烈討論。如今,該公司的作品已獲得多屆蜀繡創意大賽多個獎項;擁有十餘項蜀繡外觀專利……在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條道路上,黨建萍從未停止腳步。來到位於戰旗村的「情針意線」蜀繡工作室,一進門,牆上掛著一幅幅繡品。籬笆前、竹林下,一位繡娘坐在自家院落悠閒地刺繡。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從凱裡學院旅遊專業畢業後,她回老家當了一名代課老師,業餘時間走村串寨去家訪,幫助貧困學生賣繡片,逐漸對侗族刺繡產生了興趣。2011年,侗族刺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當時的侗鄉黎平,年輕人外出務工,侗族刺繡面臨著傳承危機。陸婷的母親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卻常常發愁找不到徒弟。母親身患重病後,孝順的陸婷決定重拾繡花針。
  • 「非遺傳承」瓦馬彝繡傳承人:用指尖繡出一片新天地
    千萬條彩線輕盈如蝶般飛舞,便繡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絢爛,這就是穿越千年的刺繡。隆陽區瓦馬鄉居住著彝、白、苗等20個少數民族,手工刺繡一直都是各族婦女農閒時常做的手工活,左金麗和熊自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們二人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武定彝繡:綻放在布匹上的經典
    武定彝繡 武定彝繡演繹著布匹上的經典與圖騰,它以概括、變形、誇張 ,挑花、扣花、十字繡、平繡和點、線、面交融的手法,以栩栩如生的精美畫面吸引和徵服國內外眾多的閃光燈和眼球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今天,黔妹妹將繼續為你展播繡娘楊勝嬌的錦繡故事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人物名片楊勝嬌,貴州冊亨人,曾先後在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從事相關工作。考慮到要把市場做大,楊勝嬌她們擴大生產規模,成立了冊亨縣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幫助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傳承好民族刺繡技藝的同時,用手藝變成脫貧致富的手段。「口中唱著歌,眼裡看著娃;手中繡著花,賺錢養著家。」在繡坊的帶動下,當地繡娘們的臉上綻放出自信的笑容,她們開心地說,在家門口,也能把錢掙。
  • 千年瑤繡出山記
    房偉豔瑤繡作品清晨的陽光灑在繡花針上,映出了一道金光,把棉布上色彩斑斕的瑤繡紋飾照得格外鮮豔。「瑤繡最大的特點是從反面繡。繡時不畫底稿,先用黑白線依布紋繡出方格,然後配入基本圖案……」房偉豔手起針落,一會工夫,手中的五彩線便交織成一朵鮮豔的蓮花,針腳細膩,栩栩如生。這些天,房偉豔忙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