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藝 | 雙面繡

2021-02-19 湘大馬院團委學生會

雙面繡也叫兩面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雙面繡始於宋代,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雙面繡主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的作品中。

據專家考察,雙面繡在宋代便已出現,但大多數用於日用品,如帙手帕等。即使是在近代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史上也難以欣賞到雙面繡的藝術品。

在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挽救、繼承、發展刺繡技藝採取了積極的保護措施,並相繼成功研發出雙面三異繡,雙面異色繡等。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中,中國四大名繡歷史悠久,比如蘇繡,建於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繡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繡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繡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繡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繡」、「閨閣繡」、「宮廷繡」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臺、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繡品層出不窮。蘇繡後來吸收上海「顧繡」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蘇繡講究花線的粗細,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線和絲理的變化。還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不但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繡魚身線條就要略粗,排針密,才能表現渾厚感。又如繡石頭、老樹梗等,線粗,排針不必過於均勻。再比如繡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蘇繡藝人善於總結經驗獨闢蹊徑,繼發繡、雙面繡之後,又相繼成功地創造雙面異色繡、雙面異色異樣繡等新作。蘇繡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就純欣賞的美術繡品來說,是以針代筆,積絲累線而成。技法、針法的特點也就是和色無跡、均勻熨貼、絲樓分明、毛片輕盈鬆快四名話。可以說蘇繡技藝是在繡制反映時代風貌的新作品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的。

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心靈手巧的蘇州繡娘們,以針代筆,積絲累線,通過一針一線,花上數天或數年的時間,繡出形神兼備,配色秀雅,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的作品。這些蘇繡用品不僅繡工精細,而且圖案花紋中含有喜慶、吉祥之意,深受人們喜愛。

相關焦點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白沙的雙面繡以精巧細密的技藝、精美綺麗的圖紋花色馳名,在黎錦中一枝獨秀。如今,白沙女性正用手中的針線,投身到當地的脫貧攻堅戰中。今年52歲的白沙雙面繡技藝傳承人、白沙縣少年宮培訓中心教師符秀英,2010年6月被評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雙面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央視節目組走進嬌古陳華芬繡莊
    蘇繡藝術家國禮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刺繡協會會員陳華芬繡莊創始人央視節目組走進嬌古陳華芬繡莊4月3日至7日間,中央電視臺節目組一行來到我國知名蘇繡品牌陳華芬繡莊深入採訪,深入了解國寶蘇繡工藝流程,並進行了現場節目錄製。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傳承手工染線
    文\圖 見習記者 劉婧姝 通訊員 楊耀科  編者按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 四大名繡,繡出來的中國風
    中國的傳統刺繡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繡品種類齊全:按品種分,有雙面繡、單面繡;按體積造型分,有臺屏、牆屏、地屏和大型組合屏風;按表現內容分,有人物、寵物、花鳥、風景、靜物、特色建築物……
  • 刺繡大師繡出「活貓」古老非遺蘇繡萌翻網友
    其實,繡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刺繡手藝人需要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繡得炯炯有神。「我以為是真的貓「、」剛看的時候我還以為是真的「、」太逼真了「……很多抖音網友看到了陳水琴的貓繡品後,紛紛驚嘆道。通過陳水琴發布在抖音上的繡品短視頻,很多人認識了這位刺繡技藝絕倫的大師。陳水琴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杭繡領軍人物,同時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杭州刺繡的傳承者。
  • 在線課堂·104期丨一針一夢境,一線一世界,領略滿繡(渤海靺鞨繡)之美
    孫豔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繡(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現任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滿繡是女真族人根據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在縫製衣服和釘線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手工藝術。經過眾多女子的傳承和創造,滿繡逐漸發展成了以針代筆,用線在織物上縫製圖案,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形式。
  • 文化與科技融合「雙面繡」 蘇州高新區閃耀2020蘇州創博會
    7月31日至8月2日,第九屆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辦,蘇州高新區以「文化科技融合雙面繡」為參展主題亮相創博會,通過展陳數字出版物、數字內容、文化裝備、文化遺產數位化等方面,以科技創新為支撐,集中展示蘇州高新區科技融合的產業業態和多層次、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格局。區領導朱奚紅參加活動。
  • 湘繡 品繡者手工刺繡 山水畫大圓盤
    品繡者湘繡發源於「中國湘繡之鄉」沙坪鎮,創建於2011年,是一家集研究、設計、製作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湘繡品牌企業。 公司現下設品繡者湘繡總廠、品繡者湘繡藝術館、全球湘繡經營部、品繡者湘繡藝術培訓學校等六個分支機構。
  • 鹿城守藝丨走進甌越繡鄉 品味悠悠繡卷
    彼時刺繡所用多為平針繡法,圖案以花草魚鳥為主,多繡於日常用品及服飾上。及至宋時,溫州刺繡已經實現了從單面繡到雙面繡,由小幅到大幅的轉型,針法則仍以平針、長短針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事佛繡品也誕生了,蓮花等帶有佛教色彩的意象被引入刺繡,甚至有佛教徒以頭髮繡制佛經、佛像,以表虔誠。  明清時期,刺繡工藝逐步向藝術品發展。
  • 四大名繡最著名,代表作都是什麼?
    中國四大名繡代表作:蘇繡(代表作雙面繡《貓》)、湘繡(代表作獅虎)、粵繡(代表作《百鳥朝鳳》)、蜀繡(代表作《芙蓉鯉魚》)三大名錦:雲錦、蜀錦、宋錦宋代已頗具規模,在蘇州出現了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豐富多彩。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
  • 臺灣「網紅」探訪郭臺銘百坪豪宅,價值百萬元老虎雙面繡曝光
    接著他看見屏風區放了一幅老虎的雙面繡。郭臺銘表示,這是來來飯店開幕以後想換新的,所以他前妻就把雙面繡買下來了,因為夫妻倆都是屬虎,當初花費達7位數、超過百萬元。他還發現郭董家裡竟然有洗頭臺,他驚訝說「這個是每一名貴婦的夢想唉」。
  • ...蠟染手藝人楊曉珍,7歲開始學蠟染刺繡,如今收藏有一卡車老繡片
    70人寄語70年 | 畢節苗族蠟染手藝人楊曉珍,7歲開始學蠟染刺繡,如今收藏有一卡車老繡片 2019-09-27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忙裡偷閒一算帳,靠著這門好手藝,老太太掙了16000多元。其實,早在20多年前,祁有梅就背著包、搭車進城,像貨郎一樣,走街串巷賣香包、賣鞋墊。「有一次賣出去80雙鞋墊,可把我高興壞了。」在祁有梅的回憶裡,那時候,家裡除了幾畝地,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針線活的收入,多多少少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 泉港106歲老壽星有老手藝 縫盤扣繡鞋子信手拈來
    繡出的布鞋花紋精美張宴娘衣服上的盤扣就是她自己製作的泉州網10月26日訊(記者 龔翠玲 莊麗祥 文圖)縫盤扣、繡鞋、種菜……你能想像一位106歲高齡的老人還能獨自完成這些事嗎?張宴娘還有一項鄰裡都知道的手藝,一項很多年輕人甚至老人都很少接觸的絕活——縫盤扣。據了解,盤扣的扣子是用摺疊縫紉的布料細條製作而成。記者發現,她身上所穿衣服上的盤扣就是她自己製作的。「以前衣服都是我自己裁自己縫製,後來有了機器,衣服就拿機器車,紐扣都是自己縫。」現在她已經很久沒做過衣服了,然而鄰居一有盤扣需要縫補,第一時間便會來找她幫忙。
  • 山西古稀「男繡工」繡出脫貧「絕技」(圖)
    山西古稀「男繡工」繡出脫貧「絕技」(圖) 2020-04-10 15:39:26 郭敏頡 攝   中新網長治4月10日電 題:山西古稀「男繡工」繡出脫貧「絕技」  作者 吳瓊 郭敏頡  「雖然身體有殘疾,但我也不想閒著,憑著縫製的手藝,既能掙錢貼補家用,而且縫製的時候心情還好。」10日,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黃牛蹄鄉遼河村70歲的曹志紅一邊拿著布料進行加工,一邊對記者說。
  • 回家鄉去,繡一片新天地!
    新華社蘭州7月15日電 題:回家鄉去,繡一片新天地!  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馬莎  黃土高原貧瘠,傳統觀念限制著東鄉女的腳步,卻鎖不住東鄉女追求獨立自主的心。返鄉女孩馬蕭蕭創辦了東鄉土本土刺繡工藝扶貧車間,在她的帶領和當地就業扶貧政策支持下,如今的東鄉女拿著針線,繡繁花,繡一片新天地,也繡著對美好生活的期冀。  「初心」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也是全國唯一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 在抖音,復活傳統手藝的95後
    作為麵塑手藝的第三代傳承人,95年出生的郎佳子彧,沒少領會100年間,捏麵人這一手藝在時代的大起大落,現如今,已經鮮有人關注它。而在傳統的手藝人環境和傳播手段下,擴大麵塑藝術的影響力困難重重。他試著去想明白,如何讓這門手藝在一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破勢而出。
  • 蘇繡怎麼繡
    蘇繡應該怎麼繡呢?想要學習蘇繡但是不知道應該怎麼學。我們先要有蘇繡的繡花布,蘇繡的繡花布一定要是透明的那種?蘇繡不是十字繡,不能用布,蘇繡一定要雙面繡才盡善盡美。蘇繡的紗布可以用硬紗紗布一定要崩住大的繡件都是崩在架子上,小的可以拿空白的團扇來繡。繡蘇繡我們要用蘇繡的專用絲線,我們在創造我們圖案的時候可以把花樣子先畫在我們的空白的紙上,然後再把透明的紗布蓋在紙上再描出來。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是瑤族婦女人人都要掌握的傳統手藝,她們擅長用五色絲線將民族「文化基因」繡在布面上,延續瑤家人千百年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80後」瑤家女房偉豔不曾想到,在各方的扶持下,自己的一雙巧手也能打開瑤繡市場——她的瑤繡產品遠銷海外,年銷售額超百萬;她帶領繡娘們在家刺繡,脫貧增收,闖出一條非遺扶貧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