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鹿城被譽為「百工之鄉」,孕育了100多種民間工藝,其中,甌繡之名家喻戶曉。世人皆曉甌繡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卻對甌繡背後龐大的溫州刺繡藝術門類,以及溫州刺繡源遠流長的「宗族血脈」與發展歷程知之甚少。今天,記者帶你走近溫州刺繡,尋蹤其源流衍變,盤點刺繡匠人,聚焦其在中國外交中的獨特地位。
1983年,甌繡《牡丹孔雀圖》參加日本石卷市展覽會
萬象入繡 書畫添香
尋常百姓物什成為藝術品
古時候,溫州十三、十四歲的女孩會跟著母親學習刺繡針法及女紅,這些繡房習作正是溫州刺繡工藝的起源。彼時刺繡所用多為平針繡法,圖案以花草魚鳥為主,多繡於日常用品及服飾上。及至宋時,溫州刺繡已經實現了從單面繡到雙面繡,由小幅到大幅的轉型,針法則仍以平針、長短針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事佛繡品也誕生了,蓮花等帶有佛教色彩的意象被引入刺繡,甚至有佛教徒以頭髮繡制佛經、佛像,以表虔誠。
明清時期,刺繡工藝逐步向藝術品發展。除了事佛刺繡、生活用品刺繡的廣泛應用外,還出現了作為藝術品供人觀賞的刺繡畫片。清末民初,溫州刺繡名家林森友將湘繡的「畫片」製法引入溫州,溫州刺繡畫片因而誕生。一時間,花鳥走獸、佛像佛經、仕女華蓋、詩詞山水紛紛入繡,不同針法靈活變換,散線、金銀線穿插點綴,溫州刺繡工藝的表現力空前豐富。清鹹豐三年(1853)溫州開始設立專業繡鋪,包繡官衣、錦服、戲裝、蟒袍、繡片等,民間刺繡作坊也紛紛出現。
謝靈運-登江心孤嶼 十字繡
及至1916年,溫州設立了刺繡局,僱用民間男女繡工做刺繡品,專做出口貿易。「美 大」等十餘家繡花莊相繼開設,溫州城區府前街、五馬街、打鑼橋等處,均設有刺繡社。到民國十五年,溫州男女繡工已有近800人,技藝高超的藝人40餘人。到了三四十年代,由於海外市場開拓,在溫州家家戶戶都參與刺繡加工,一時間加工人員達到30萬 人。這一時期,不少著名書法家、畫家加入刺繡行業,設計刺繡畫稿,溫州刺繡「繡畫合一」的特徵日益突出,繡品的整體藝術品位也得到提升。例如,當時溫州女國畫家蔡墨笑的刺繡作品曾在巴拿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展出,其親自作畫並刺繡成的《繁籐鴛鴦圖》甚至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優秀獎。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溫州刺繡先後衍化出甌繡、十字花、發繡、鉤繡、絨繡、電腦繡花、畲族民間刺繡等刺繡工藝品種。
玉指添春 金針逐翎
匠人匠心繡出「金名片」
刺繡文化源遠流長的鹿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刺繡大師,如施成權、林媞、孟永國、張國民等,他們傳承傳統繡藝,積極創新繡法,為鹿城繡出一張極具代表性的「金名片」。
《荷墨》雙面異色繡
生於溫州甌繡世家的施成權,是施氏甌繡第三代傳人,更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甌繡代表性傳承人。17歲起,施成權便師從老藝人張仲光及其父施希華學習甌繡技術,一繡便是45年的光陰。2005年,她創辦施成權甌繡工作室,致力於創作新型精緻甌繡作品,完成甌繡歷史上第一件雙面異色繡作品《荷墨》與第一件雙面全異繡作品《王者雄風》。幾年間,她創作的20多件甌繡精品在省級、國家級的藝術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並送往世界各地展出。
今年53歲的孟永國是浙江省非遺項目溫州發繡代表性傳承人,是中國當代發繡藝術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孟永國不斷創新求變,創新「做底補色法 」,倡導「應物施針、法隨心意」的創作理念,首次提出「以針線寫生」的刺繡主張。1994年,孟永國採用國外不同人種的各色髮絲與中國人頭髮結合創作了第一幅彩色發繡作品《蒙娜麗莎》。18年後,他又創作完成發繡作品《悠然》,開闢了發繡表現濃麗色彩的新空間。
鹿城同樣也重視刺繡人才的培養,積極推動「刺繡非遺進校園」工作開展。目前,溫州第十四高級中學、溫州城南小學等中小學已相繼開設刺繡課外活動課,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甌繡專業課程,溫州大學則設有溫州市發繡研究所。同時,鹿城設立刺繡名師工作室,推薦並支持刺繡藝人參評職稱及榮譽評選,在行業內形成專業引領、多元成長的刺繡研修文化氛圍。
《蒙娜麗莎》發繡
截至2018年底,鹿城現有中國刺繡藝術大師1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5名,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1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浙江省非遺傳承人6人,溫州市非遺傳承人3人,鹿城區非遺傳承人2人。而鹿城刺繡行業現從業人員更達1500人,隨著這個數字的不斷增長,鹿城刺繡的未來也更加令人期待。
登堂入室 名傳萬裡
鹿城刺繡精品「走出去」
鹿城刺繡源遠流長,享譽天下,早在唐鹹通八年,便有鹿城刺繡佛像出口日本的記錄。如 今,鹿城刺繡珍品前往各國展出,引無數外國貴賓爭相競拍、外國博物館紛紛收藏,也成了中國與他國友好往來的代表性禮品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逆轉了溫州刺繡藝術的頹勢。1954年,城區先後成立了溫州市第一刺繡生產合作社與第二刺繡生產合作社,後兩家合作社並為溫州市甌繡廠。
20 世紀末,經濟形勢轉變,溫州刺繡產業在步入下坡路,一群「衛士」則以隱忍堅守書寫出感人的護「繡」歷史。溫州甌繡廠採取一分為三的策略,即原甌繡廠、小南門經營部、解南經營部三塊,自負盈虧,保存實力。2007 年,溫州甌繡廠終於等到天明——由張國民、林媞、李小紅等一批技藝精湛的甌繡藝人組成的溫州市耿明甌繡藝術研究所歷經6年發展,攜水墨繡、裝飾繡、書法繡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與溫州甌繡廠兼併,確立新廠以「生產商品求生存,創作精品促發展」的全新發展方針。同時期,原溫州市花邊廠設計室主任王勁忠在親自成立的十字花繡研究室裡,大膽創新,將十字花繡的地位從日用型產品提升到欣賞型裝飾畫,為十字花繡開闢了一條發展之路。發繡藝術則因上個世紀經歷魏敬先的充分研究,進入品牌創立時期,且因其多樣的表現手法與獨特的藝術魅力而頻頻登上外交舞臺。
風車 十字繡
多年來,鹿城刺繡藝術家與多國刺繡藝術家同臺鬥藝,相互交流,碰撞鹿城刺繡藝術的智慧火花。1999年,刺繡藝人林媞兩次代表甌繡最高水平參加世界博覽會;2000年10月,6幅來自鹿城的發繡作品在聯合國總部展出;鹿城刺繡藝人及其作品曾應邀前往數十個國家參與展出,其中,魏敬先、孟勇國、萬昇平還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美國科恩大學及泰國等地展覽和現場表演發繡技藝。一位位刺繡名家,一幅幅刺繡作品,飛向世界各地,國際友人們對鹿城刺繡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2016年,杭州G20峰會可謂是全球關注焦點,彼時鹿城刺繡的精彩亮相讓許多人印象深刻。施成權甌繡作品《集瑞圖》、林媞甌繡作品《錦羽迎春》、陳小燕甌繡作品《國色天香》、孟永國發繡作品《白頭偕老》、萬昇平發繡作品《秋山圖》在 G20峰會上展出,引起轟動,後被杭州西湖國賓館永久收藏。2017年,鹿城刺繡驚豔亮相上海灘,華麗呈現溫州23位刺繡藝術家的近百件刺繡精品。2019年7月,鹿城刺繡首個個展——「一針一線繡匠心·千絲萬縷中國夢」暨施成權甌繡作品展舉辦,展出甌繡精品50餘幅,對甌繡的傳承以及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松鶴圖(局部)甌繡
鹿城刺繡藝人們的刺繡作品受到國際友人廣泛好評,大量作品被作為國家領導人外事交往的國禮贈送給國外貴賓。1972年,尼克森訪華時,甌繡掛屏《百鳥圖》被作為國家禮品贈予貴賓;1985年,鹿城發繡《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彩色繡像被作為國禮贈送與英國;彩色繡像《黛安娜王妃》曾被我國經貿代表團帶往英國倫敦,送給黛安娜王妃,受到戴妃高度讚賞;1995年,鹿城發繡被列為外交部定點禮品。
據悉,未來,鹿城將藉助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等展會展銷平臺,組織刺繡藝人或刺繡作品赴各地參加非遺、民俗、文化等活動,將鹿城刺繡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同時,由鹿城區委、區政府牽頭,每年將舉辦一次鹿城刺繡展,並同期配套舉辦全國性的刺繡藝術論壇,將各地大師、專家請到鹿城,通過精品展示、評審評獎、學術交流,讓鹿城刺繡吸收各地刺繡技藝精華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見證鹿城刺繡的蓬勃發展,讓精美的繡品「走出去」。
來源:鹿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