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繡

2021-02-13 揚旗公社

  在漢族傳統刺繡工藝品當中的,常常將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蘇繡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繡是在吸收蘇繡和其它刺繡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繡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繡的圖案借鑑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鬱鮮豔,繡制平整光滑.。粵繡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繡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繡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刺繡古稱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刺繡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除了四大名繡,在我國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繡。
  四大名繡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繡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蘇繡

  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蘇州地處江南,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特點: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暱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繡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繡

  粵繡是以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的總稱,包括潮繡和廣繡兩大分支,潮繡是主流,粵繡之一的廣繡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古時繡工大多是潮州、廣州男子,為世所罕見。其分布地區即潮州府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澄海、饒平、惠來等地)「潮繡」和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中山)的「廣繡」。《嶺南叢述》載:「清代粵繡工人多是廣州人和潮州人,特別是潮州繡工為上,皆男子為之,精於女工,為其他省市所罕見。」《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繡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繡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豔,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到了宋代,民間日常已廣泛應用刺繡品,其中的欣賞品的工藝日臻成熟。明代中後期,廣繡已揚名海外。

  明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得到國王厚賞廣繡之名遂傳至歐洲,繡品從此輸出國外。

  特點:粵繡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繡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潮繡」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繡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繡、插繡、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繡」在 「繡、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廣繡」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饒繡、變體繡等以及廣州釘金繡中的平繡、織錦繡、饒繡、凸繡、貼花繡等6大類10餘種針法。

  蜀繡

  蜀繡,亦稱「川繡」,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繡產品總稱。蜀繡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繡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繡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繡在當地傳統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繡之一。蜀繡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特點:蜀繡起源於川西漢族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且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繡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繡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為蜀繡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湘繡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繡繡品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繡品。原先,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繡莊」,不久又以湘繡之名壓倒了顧繡。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繡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繡」。湘繡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繡日用品的色彩豔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特點: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著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名繡
  • 四大名繡,繡出來的中國風
    中國的傳統刺繡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除了四大名繡,在我國還有京繡、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等地方名繡,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繡。四大名繡四大名繡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化的結果。
  • 四大名繡 1
    書寫紡織服裝史不外乎是記載某種歷史時段或區域特點,而刺繡所反映的區域特點尤為突出,所以人們為了辨認某種繡品的特點,就有了所謂『四大名繡』
  • 四大名繡.
  • 四大名繡最著名,代表作都是什麼?
    四大名繡是刺繡界的頂層,人們說起刺繡的時候,就會直接想到四大名繡。
  • 中國四大系列——四大名繡
    在中國傳統刺繡工藝品當中的,常常將產於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產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產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郝淑萍為蜀繡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湘繡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名繡名作欣賞
    到了明清時期,地方繡種全面發展,形成了蘇繡、粵繡、蜀繡、湘繡、京繡、汴繡、魯繡、甌繡、顧繡、苗繡、羌繡等諸多名繡群芳爭妍、千姿百態的發展局面。【蘇繡】「一片絲羅輕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勞。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蜀錦謾誇聲自責,越綾虛說價猶高。可中用作鴛鴦被,紅葉枝枝不礙刀。」
  • 「四大名繡」蘇繡:圖案秀麗構思巧妙,清朝達到全盛時期!
    蘇繡起源於蘇州,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鬱。
  • 四大名樓、四大美女、四大古都……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隱娘總結了一些「四大」常識。你知道四大名繡、四大名樓都有哪些?
  • 中國四大名繡——粵繡,使戲劇不僅餵飽了耳朵,也是一場視覺盛宴
    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刺繡的風格大氣磅礴,有些金線夾雜在裡面,讓整體的服飾顯得那麼耀眼,有粵劇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粵繡,在一些重要的粵劇演出中,甚至可以看見全手工刺繡的服裝,整場演出看下來不僅餵飽了耳朵,也是一場視覺盛宴。像粵劇和粵繡這樣相輔相成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並不多,沒辦法說明白是粵繡成全了粵劇還是粵劇成全了粵繡。
  • 四大名樓、四大名園、四大古都……最全的「四大」文學常識你都了解多少?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古代祥瑞四靈】龍、鳳、麒麟、龜【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
  • 傳統手藝 | 雙面繡
    雙面繡也叫兩面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雙面繡始於宋代,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都可供人仔細欣賞的繡品。雙面繡主要體現在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蘇繡、粵繡、蜀繡)的作品中。據專家考察,雙面繡在宋代便已出現,但大多數用於日用品,如帙手帕等。
  • 四大名樓、四大美女、四大古都……最全的「四大」文學常識
    你知道四大名繡、四大名樓都有哪些?初唐四傑、千古文章四大家都是誰?四書、四史是哪幾部?四大名橋、四大名園指的是哪裡?……答不上來?了解中華文化,看了這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實在太少了。很全的國學常識,快點收藏吧!
  • 黑白熊貓竟要用三十幾種顏色,這個80後繡娘把大熊貓給繡「活」了
    蜀繡丨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採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蜀繡是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
  • 四大名繡之綜述
    四大名繡;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歷程,刺繡品的市場需求逐步增加,產業規模逐漸增大,到晚清民國時期,刺繡品已經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產品,為了區分繡品的某些特點
  • 中華驚世技,繡線可作詩!
    在清代,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繡,分別有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西部四川省的"蜀繡",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東部江蘇省的"蘇繡"。蘇繡: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蘇州地處江南,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
  • 5名織女一針一線繡了近10個月
    這標誌著5名織女一針一線織繡了近10個月的黎族龍被順利地通過了專家評委的評審,將成功地走向複製、修復、傳承、發展之路。「經過在場多位專家的評審,均認為新複製的龍被,無論是它們的色彩、圖案,還是織繡技藝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白沙黎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張質珍告訴記者,雖然龍被的原材料、染色和古代的黎族龍被還有細小的差異,但從織繡技藝來看,複製的龍被已經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 涼山州2020年彝繡師資培訓班結束 63名學員獲「涼山州彝繡師資格證」
    11月16日,由涼山州婦聯、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聯合舉辦的「2020年彝繡師資培訓班」圓滿結束,63名學員通過考核獲得「涼山州彝繡師資格證」。本次培訓重點圍繞如何當好一名彝繡培訓老師;色彩圖案構成;彝繡文創產品創新設計;盤線繡、裹布繡的繡法;彝繡圖案剪樣與貼布繡等進行專題授課和實踐。
  • 一針一線繡出萬千風華,一大批蘇繡精品廣州展出
    大洋網訊 近日,由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主辦,上海獨繡風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獨繡風華——蘇繡作品展」在廣州天泰美術館開幕。在中國,刺繡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四大名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