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中華丨泉州金蒼繡:巧手走細絲 繡線包金箔

2021-02-07 中華網

泉州繡品古稱刺桐繡,民間叫金蒼繡。金蒼繡所用絲線為蒼線,比起尋常的繡線來說要更粗,是用不同顏色的箔包起來的,其形狀如「蔥」,「蔥」的發音在閩南話裡為「蒼」,所以才有了「金蒼繡」的名字。

金蒼繡技藝傳承人 林秀清

林秀清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從小開始跟著姐姐學金蒼繡,已有30多年的「繡齡」了。這門手藝從爺爺那裡傳下來,她算是第三代,女兒也在跟著學。在泉州,林秀清開著一家金蒼繡繡品的手工作坊,位於一棟居民樓的二層,大概有一百平米左右。作坊一側擺放著幾臺電動縫紉機,另一側就是刺繡的工作區。做好的成品堆放在牆角的架子或者工作檯上,一摞摞裁剪完的布片,一卷卷各種顏色的細線在作坊裡隨處可見。

四個中年婦女在這個開放的空間裡埋頭縫紉、裁剪和刺繡,不時給手邊的可攜式收音機調換一下頻道。縫紉機工作起來噪音不小,她們換起頻道來也就隨心所欲了,不用去照顧其他人的口味、喜好。

邊刺繡,邊聽收音機的「繡娘」

在靠近門口的地方,一個小房間被隔了出來,算作是辦公室。辦公室裡,一個年齡偏大的婦女在一個字一個地拼接對聯,所用到的文都是根據客戶要求從放在辦公桌上的電腦裡列印出來的。宗教對聯有一定的特殊性,她手邊放著兩張已經有些起皺的A4紙,上面列著一些經常會用到的詞組,以便隨時查閱。在桌上型電腦旁的書架上擺放著一些與刺繡、造型、服裝設計等有關的書籍。一摞摞包裝好的繡品被分門別類地放在了靠牆的木架方格裡,花花綠綠的,看上去十分喜慶,也讓原本就不寬敞的小房間看上去更加擁擠了。

「泉州的金蒼繡繡品曾經銷路很好,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國都有客商前來。現在的訂單以臺灣地區居多,有私人訂製,也有中間商來批發的。」林秀清說,「全部手工繡品價格要高一些,半機繡的則稍微便宜一點。現在,一部分底花和簡單刺繡都改用機繡了,剩下的再經手工刺繡,純手工的繡品便越來越少了。一個人要繡一件這樣的繡品做出來,差不多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當然,明眼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繡品的優劣來,不需要多說什麼。」林秀清指著一位工人正在繡的繡品說。

 

繡線豔麗 繡品「富貴」

傳統的金蒼繡做起來頗費功夫。選好的圖案畫在稿紙上,用繡針沿著圖案輪廓刺出細而密的小孔來。裁出來的布匹繃在木框上,將刺好孔的圖紙蒙在布匹上面,用顏色粉漿搽過圖紙,圖案跟著也就印在了布上。用金蔥線勾繡出圖案,這叫做金蔥平繡;用棉花堆縫圖形,其上用金蔥線繡出圖案,這叫做金蔥禿繡。圖案繡完後,要用米漿在其背面一側均勻塗抹,上漿。接下來的工序就與刺繡沒有多大關係了,無非是裁剪、拼接一類的。

「金蒼繡的特殊之處在禿繡,有的凸起之處能夠高達20多公分,這在其他刺繡中是沒有的。」禿繡能夠繡出浮雕的效果來,「浮雕」是用棉花之類的東西做填充物,在印好的圖案上固定出想要的造型來,在表面纏繞上蒼線,這一步是很考驗功力的。

 金蒼繡多龍、獅圖案

與其他種類繡品所用之處有所不同,現在金蒼繡繡品多為宗教之用,這中間有分成了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等。此外,在戲服、喜慶繡幛等上面偶爾也能看到金蒼繡的身影。

金蒼繡用途「金貴」,與它有關的傳說也透著一番「富貴」。相傳,唐朝武則。天掌權之時,一次飯間,她覺得飯桌腿腳裸露在外,極為不雅觀,便吩咐伺候的太監用一桌裙將之裝飾一番。當時,太監無意間取了一塊使用金蒼繡技法的桌裙來用,打那之後,這個規矩與用法從宮廷傳至民間,沿襲至今。

金蒼繡中的「浮雕」

「平日裡有十來個工人在這裡上班幹活,今天因為是七夕節,很多人都沒來上工。」林秀清說,「我的嫂子、弟媳等家人也在這裡幹活。」除了經營金蒼繡繡品,林秀清還和附近其他製作宗教用品的作坊聯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簡單的產業鏈,「我會把他們做好的一些頭像、裝飾品拿過來一些,等到有客戶上門的時候就一併推薦出去,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實惠。」

現在作坊裡的工人年齡都不小了,「年輕人很少願意來當學徒的,之前的一些女孩子結婚後就在家裡操持家務、帶孩子了。我們也有去招收聾啞人、殘疾人當學徒,畢竟這也是一門謀生的手藝,只要眼睛看得到、手能動就能學,但是效果也不理想。」

林秀清在教來訪的伊朗女孩學金蒼繡

「我也在擔心這門手藝怎麼傳下去,只要有願意來學的,我都會毫無保留地教給她們。」談到金蒼繡這門手藝的傳承,林秀清頗為頭疼。2010年年底,金蒼繡技藝作為傳統技藝,被納入了泉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林秀清入選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或許能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金蒼繡,對這門技藝的傳承起到推動作用。

【長按二維碼圖片,即可關注中華網】

相關焦點

  • 【天工】泉州金蒼繡的工藝特色——以泉州富美宮神傘為例
    神傘中的纏枝紋也寄託著泉州人民向王爺祈求世代平安的美好願望。神傘繡制所用的針法是泉州金蒼繡中的經典技法——墊凸繡、圈金繡、平針繡。與其他繡種不同,金蔥線較粗,並不是穿在針上進行繡制,而是將金蔥線按照事先印好的圖案盤好,並用紅絲線固定。墊凸繡又稱盤金蒼凸繡,是宮名、「坐騎八仙」以及「雙龍戲珠」這些凸出部分圖樣使用的主要針法。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2019-08-08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大學生藝術節首場活動順利舉辦
    12月9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大學生藝術節首場活動——非遺進校沉浸式體驗活動,邀請了泉州市社科聯、晉江市社科聯作為指導單位,攜手在校師生、「泉三代」成長營成員,共赴一場泉州非遺文化之旅,品鑑古韻匠心,領略傳統非遺魅力。泉州的非遺,就擺在藝術工坊長廊裡。
  • 【小康領路人】韋應麗:匠心傳承民族情 巧手繡出致富花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韋應麗在潛心製作馬尾繡第一次見到韋應麗是2017年10月,當時她正忙於給水族婦女培訓馬尾繡技藝,她們中有老人,有中年婦女,也有孩子。有時候大家來了勁頭,一邊刺繡,一邊還唱起水族民歌來,曲調爽朗,歌聲悠揚,唱出了水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些年來,韋應麗帶領她們重新拾起針線籃子,依靠巧手創造財富,「繡」出了一條致富路。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56個民族,56個故事,56個兒女,56個祝福——「70年·在祖國的懷抱裡」特別報導,通過中國民族報記者採寫的56個民族的56個故事,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各民族在偉大祖國懷抱中,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輝煌成就,表達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願。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 茅臺鎮大國醬鄉,尋找99位中華匠藝人
    由大國醬鄉發起的「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 活動,正持續進行中。期間,我們不斷尋訪書法、茶道、唐卡、建盞等各領域手藝人,欲將中國傳統手藝,通過公眾號等官方平臺宣傳弘揚,讓百年文化再發光。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繡傳承人陳克忍老師,通過指尖的藝術,閱覽千萬繡品後的匠心故事。
  • 鹿城守藝丨走進甌越繡鄉 品味悠悠繡卷
    彼時刺繡所用多為平針繡法,圖案以花草魚鳥為主,多繡於日常用品及服飾上。及至宋時,溫州刺繡已經實現了從單面繡到雙面繡,由小幅到大幅的轉型,針法則仍以平針、長短針為主。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事佛繡品也誕生了,蓮花等帶有佛教色彩的意象被引入刺繡,甚至有佛教徒以頭髮繡制佛經、佛像,以表虔誠。  明清時期,刺繡工藝逐步向藝術品發展。
  • 中華驚世技,繡線可作詩!
    在清代,各地的民間繡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繡,分別有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西部四川省的"蜀繡",南部廣東省的"粵繡"和東部江蘇省的"蘇繡"。蘇繡: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蘇州地處江南,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繡花的傳統習慣。
  • 泉州漆線雕
    泉州漆線雕技藝原為佛雕技藝的裝飾工序之一,迄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泉州漆線雕最為出名。永春縣仙洞山真寶殿偏殿祀奉著一尊隋代古佛"毗廬遮那佛",佛像的衣襟、袖口上就飾有精美的漆線雕。泉州地區宗教信仰豐富多彩,大小寺廟林立,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藝術施展空間。佛雕藝人用熟桐油、大漆、磚粉等原料經反覆舂、捶、揉、捻,成為富有韌性的漆線土,再用手工搓成細如髮絲的"漆線",運用盤、結、繞、堆等工藝,在佛像坯體上飾出各種圖案。
  • 中華人壽好不好 「中華小達人·巧手創意仲夏情」活動
    為助力業務發展,回饋公司新老客戶,延伸總公司「中華有愛幸福同行」中華人壽第三屆客戶服務節活動,四川分公司於7月1日啟動了「中華小達人·巧手創意仲夏情」活動。  中華人壽好不好  活動靈感來源於避疫香囊,它是篩選古方並結合「非典」疫情時的中醫預防經驗推出的避疫香囊方製作而成,通過自媒體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在線教學,學習避疫香囊的手工製作。7月24日線上直播活動的開展,讓客戶及公眾切身體驗香囊製作工藝,挖掘香囊防疫文化,向社會傳播了夏日健康防疫醫學知識,使客戶深切體會到公司的關愛與責任。
  • 巧手芊芊繡萬物,基礎刺繡針法知多少
    4、鎖鏈繡這種繡法是從右到左。第一針出針後,線甩到左邊,在緊鄰出針位入針,向左穿越一定的針距後出針後收線,形成第一個鏈環;繼而在出針處旁邊入針,然後循環往復。5、殖民結粒繡簡單來講就是拿針線繞出一個「8」,再從中間穿過去打出一個結。6、法國豆針繡把線在針上繞幾圈然後從中間穿過布料固定出一個結。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其實,早在20多年前,祁有梅就背著包、搭車進城,像貨郎一樣,走街串巷賣香包、賣鞋墊。「有一次賣出去80雙鞋墊,可把我高興壞了。」在祁有梅的回憶裡,那時候,家裡除了幾畝地,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針線活的收入,多多少少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後來,祁有梅的兒女們各自成家立業,家裡的日子一天天變了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2020-11-05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泉州中山街美食之旅:融入味蕾的鄉土風情丨僑鄉風物誌
    撰稿:林嘯僑鄉福建泉州的知名地標,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前一句指的是開元寺雙石塔,後一句指的就是中山路。走在這條古香古色的老街上,你有兩種遊覽選擇,來感受泉州深遠的人文底蘊。一種是從磚瓦間品味古城特有的魅力:欣賞南洋式建築精華,在連排式騎樓下踱步,駐足於鐘樓的黃昏下。
  • 不必漂洋過海,在泉州感受「最臺灣」
    臺灣文化是閩南文化的延伸,兩者同源同質,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兩岸文化交流融合明顯。今日的臺灣,從阿里山到日月潭,從市井通衢到鄉間村落,數以萬計的神廟殿宇金碧輝煌,這些遍布臺灣全島的神明,多數分香分靈於泉州乃至閩南一帶。泉州天后官,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臺灣地區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的。
  • 金箔酒裡的金箔是什麼啊?
    早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認識到了黃金的保健和醫療作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食金,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邪氣,服之神仙。尤以金箔入丸散服,破冷氣,除風」。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金之風」重又吹來,眼下日本、東南亞一帶食用金箔盛行,金箔大餐、金箔酒、金箔水、金箔糖果、金箔糕點成了市場上的高檔搶手貨。
  • 泉州與京都,平行世界裡的孿生姐妹
    無論是外表好似披著金箔、倒影裡虛實相虛、意猶未盡的金閣寺;春天櫻花盛開、秋天紅葉似火、四季朝拜者不斷的清水寺;有著日本最大大門、最大巨鐘的知恩院;還是網紅「千本鳥居」的伏見稻荷大社,這些走過歷史年輪的寺廟,深藏在靜謐與綠意中,將京都的過往娓娓道來。京都-外表好似披著金箔,倒影裡虛實相虛,意猶未盡的金閣寺。
  • 【海絲泉州】泉州蘿蔔糕(安海菜粿):無法複製的家鄉味
    《舌尖上的中國2》裡,泉州地區的蘿蔔飯成功入鏡。個頭大、汁水多的清甜白蘿蔔,除了是燉湯的好材料外,也被閩南人運用到了各式小吃裡。而菜(頭)粿,即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種。閩南地區稱白蘿蔔為「菜頭」,菜粿即是以蘿蔔和米漿為原料的小吃。過去,菜粿一般在過新年的時候才隆重上桌,不過現在它已是一道四季常有的家常菜。主婦們若是興致來了,鼓搗小半天就能端上來一盤。
  • 泉州,去看看馬可波羅口中的光明之城
    除此之外,老城裡還臥虎藏龍了很多有趣的人,跟著大拾堂堂主青羊學做泉州傳統手工藝或者去真水閒院茶社聽大蟲講故事……這個周末,趕緊帶著這份散步地圖,去泉州吧!西街:親切的老街和旅行者聯繫最為緊密,也是我在泉州的日子裡最常光顧的,是西街。這條有著1300年歷史的老街區,藏著太多寶貝。最為外人所知的開元寺和寺內東西雙塔已經擔當泉州地標幾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