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繡品古稱刺桐繡,民間叫金蒼繡。金蒼繡所用絲線為蒼線,比起尋常的繡線來說要更粗,是用不同顏色的箔包起來的,其形狀如「蔥」,「蔥」的發音在閩南話裡為「蒼」,所以才有了「金蒼繡」的名字。
金蒼繡技藝傳承人 林秀清
林秀清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從小開始跟著姐姐學金蒼繡,已有30多年的「繡齡」了。這門手藝從爺爺那裡傳下來,她算是第三代,女兒也在跟著學。在泉州,林秀清開著一家金蒼繡繡品的手工作坊,位於一棟居民樓的二層,大概有一百平米左右。作坊一側擺放著幾臺電動縫紉機,另一側就是刺繡的工作區。做好的成品堆放在牆角的架子或者工作檯上,一摞摞裁剪完的布片,一卷卷各種顏色的細線在作坊裡隨處可見。
四個中年婦女在這個開放的空間裡埋頭縫紉、裁剪和刺繡,不時給手邊的可攜式收音機調換一下頻道。縫紉機工作起來噪音不小,她們換起頻道來也就隨心所欲了,不用去照顧其他人的口味、喜好。
邊刺繡,邊聽收音機的「繡娘」
在靠近門口的地方,一個小房間被隔了出來,算作是辦公室。辦公室裡,一個年齡偏大的婦女在一個字一個地拼接對聯,所用到的文都是根據客戶要求從放在辦公桌上的電腦裡列印出來的。宗教對聯有一定的特殊性,她手邊放著兩張已經有些起皺的A4紙,上面列著一些經常會用到的詞組,以便隨時查閱。在桌上型電腦旁的書架上擺放著一些與刺繡、造型、服裝設計等有關的書籍。一摞摞包裝好的繡品被分門別類地放在了靠牆的木架方格裡,花花綠綠的,看上去十分喜慶,也讓原本就不寬敞的小房間看上去更加擁擠了。
「泉州的金蒼繡繡品曾經銷路很好,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國都有客商前來。現在的訂單以臺灣地區居多,有私人訂製,也有中間商來批發的。」林秀清說,「全部手工繡品價格要高一些,半機繡的則稍微便宜一點。現在,一部分底花和簡單刺繡都改用機繡了,剩下的再經手工刺繡,純手工的繡品便越來越少了。一個人要繡一件這樣的繡品做出來,差不多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當然,明眼人一眼就能分辨出繡品的優劣來,不需要多說什麼。」林秀清指著一位工人正在繡的繡品說。
繡線豔麗 繡品「富貴」
傳統的金蒼繡做起來頗費功夫。選好的圖案畫在稿紙上,用繡針沿著圖案輪廓刺出細而密的小孔來。裁出來的布匹繃在木框上,將刺好孔的圖紙蒙在布匹上面,用顏色粉漿搽過圖紙,圖案跟著也就印在了布上。用金蔥線勾繡出圖案,這叫做金蔥平繡;用棉花堆縫圖形,其上用金蔥線繡出圖案,這叫做金蔥禿繡。圖案繡完後,要用米漿在其背面一側均勻塗抹,上漿。接下來的工序就與刺繡沒有多大關係了,無非是裁剪、拼接一類的。
「金蒼繡的特殊之處在禿繡,有的凸起之處能夠高達20多公分,這在其他刺繡中是沒有的。」禿繡能夠繡出浮雕的效果來,「浮雕」是用棉花之類的東西做填充物,在印好的圖案上固定出想要的造型來,在表面纏繞上蒼線,這一步是很考驗功力的。
金蒼繡多龍、獅圖案
與其他種類繡品所用之處有所不同,現在金蒼繡繡品多為宗教之用,這中間有分成了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等。此外,在戲服、喜慶繡幛等上面偶爾也能看到金蒼繡的身影。
金蒼繡用途「金貴」,與它有關的傳說也透著一番「富貴」。相傳,唐朝武則。天掌權之時,一次飯間,她覺得飯桌腿腳裸露在外,極為不雅觀,便吩咐伺候的太監用一桌裙將之裝飾一番。當時,太監無意間取了一塊使用金蒼繡技法的桌裙來用,打那之後,這個規矩與用法從宮廷傳至民間,沿襲至今。
金蒼繡中的「浮雕」
「平日裡有十來個工人在這裡上班幹活,今天因為是七夕節,很多人都沒來上工。」林秀清說,「我的嫂子、弟媳等家人也在這裡幹活。」除了經營金蒼繡繡品,林秀清還和附近其他製作宗教用品的作坊聯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簡單的產業鏈,「我會把他們做好的一些頭像、裝飾品拿過來一些,等到有客戶上門的時候就一併推薦出去,這樣大家都能得到實惠。」
現在作坊裡的工人年齡都不小了,「年輕人很少願意來當學徒的,之前的一些女孩子結婚後就在家裡操持家務、帶孩子了。我們也有去招收聾啞人、殘疾人當學徒,畢竟這也是一門謀生的手藝,只要眼睛看得到、手能動就能學,但是效果也不理想。」
林秀清在教來訪的伊朗女孩學金蒼繡
「我也在擔心這門手藝怎麼傳下去,只要有願意來學的,我都會毫無保留地教給她們。」談到金蒼繡這門手藝的傳承,林秀清頗為頭疼。2010年年底,金蒼繡技藝作為傳統技藝,被納入了泉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林秀清入選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或許能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金蒼繡,對這門技藝的傳承起到推動作用。
【長按二維碼圖片,即可關注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