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麗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僅有的5個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享有「貴州民族民間高級工藝大師」等稱號。幾十年來,她潛心鑽研馬尾繡技藝,作品造型別致、古樸典雅。她開辦培訓班,為水族婦女傳授馬尾繡技能,傳承民族文化。她組織成立三都水族自治縣第一個馬尾繡協會,帶動當地7000餘人增收致富,在傳統民族地區用馬尾繡闖出了一條錦繡致富路。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韋應麗在潛心製作馬尾繡
第一次見到韋應麗是2017年10月,當時她正忙於給水族婦女培訓馬尾繡技藝,她們中有老人,有中年婦女,也有孩子。有時候大家來了勁頭,一邊刺繡,一邊還唱起水族民歌來,曲調爽朗,歌聲悠揚,唱出了水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些年來,韋應麗帶領她們重新拾起針線籃子,依靠巧手創造財富,「繡」出了一條致富路。
韋應麗(左三)與水族婦女在「繡娘之家」一起製作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獨具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繡技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馬尾繡技藝的特別之處,是以馬尾為原料進行刺繡,用馬尾線勾勒出刺繡圖案的輪廓,繡品有立體的浮雕質感,圖案光澤鮮亮。2006年,馬尾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都是水族群眾的聚集地,中和鎮水族人口佔全鎮總人口的98%,該鎮的三洞社區是馬尾繡主要發祥地之一,素有「水族馬尾繡藝術品之鄉」美譽。水族婦女打小就跟長輩學習馬尾繡技藝,韋應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韋應麗指導水族婦女繪製馬尾繡圖案
1963年,她出生在三洞社區楊柳村的一個馬尾繡世家,4歲就圍在母親身邊撥弄馬尾繡,10歲時,已經熟知馬尾繡製作技巧,可以飛針走線單獨完成小型工藝品,上中學時,書包裡除了課本和文具,就是練習刺繡的用料。因為聰慧好學,她的刺繡水平進步很快,15歲就能繡制如背帶、衣服、鞋、兒童帽等馬尾繡品,年紀輕輕就成為當地的刺繡高手。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指尖上的藝術
過去,馬尾繡的種類與表現形式都較少,藝術水平停留在民間層面,僅在水族地區使用,繡娘大多各繡各的,缺少技術交流和創新,手工馬尾繡在機器繡品的衝擊下,發展艱難。隨著打工熱潮興起,許多水族婦女外出務工,能靜心製作馬尾繡的人越來越少,馬尾繡的傳承一度陷入低谷。
和當地許多繡娘一樣,韋應麗也曾經到福建一家鞋廠打工。但不久後,她放不下年幼的孩子們,又返回老家。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她申請到信用貸款一萬元進行創業,開辦了養豬場,與此同時,她反覆練習馬尾繡技藝,繡出來的繡品越來越有市場,用勤勞的雙手為家裡帶來了一筆筆寶貴財富,生活逐漸有所改善。
韋應麗(左三)和繡娘展示水族馬尾繡作品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三都水族自治縣也積極出臺政策,支持水族馬尾繡的傳承和保護,大力推動民族文化旅遊市場發展,古老的馬尾繡在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韋應麗等一批鄉土人才獲得更多機遇和平臺施展拳腳。
韋應麗為水族婦女進行馬尾繡技藝培訓
韋應麗多次獲得機會,外出參加刺繡技藝培訓,如到雲南省麗江、大理、楚雄等地參觀學習,到省鄉土人才基地培訓,這些經歷讓她增長見識,對依靠本民族的刺繡技藝增收致富更加有了信心。她時常教授村裡的婦女馬尾繡技藝,只要繡娘有需求,她積極上門指導,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作為水族馬尾繡傳承人,韋應麗思考最多的就是怎樣傳承和發展馬尾繡。她想,要通過刺繡改善生活環境,就得改變馬尾繡只是農村婦女農閒時的手頭活、家庭小作坊、繡品樣式比較單一的現狀,提升繡娘的馬尾繡技藝水平,打造水族旅遊特色工藝品,使馬尾繡製作銷售形成規模化,既解決農村婦女剩餘勞動力問題,又為水族群眾脫貧致富擴寬了門路。
在雪花湖移民社區水族馬尾繡一條街,水族婦女時常聚在一起繡制馬尾繡
2010年,韋應麗在村裡辦起了馬尾繡培訓班,把40多名婦女組織起來,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並探索改進培訓的方式方法,積極動員更多的婦女參加馬尾繡培訓。經過不懈努力,她組織成立了三洞馬尾繡協會,村裡年紀較大的婦女也都加入協會,只要有機會,她隨時隨地給大家進行技藝培訓。
2012年,在上級部門幫助下,她把三洞馬尾繡協會擴大到整個社區,繡娘人數從48人發展到687人。協會採取訂單加工的方式發展馬尾繡產業,將收到的訂單分配到繡娘手上,繡娘根據訂單在家裡就能製作繡品,協會再統一上門收購和代銷,這種積極的方式也「激活」了馬尾繡的傳承和發展。一些水族婦女開始依靠刺繡賺錢,大多數婦女年均收入1萬多元,有的達到3萬元。許多水族婦女開始意識到,憑手中的技藝,是可以養活自己的。
從大山搬進雪花湖移民社區的水族婦女,經常聚到馬尾繡協會活動陣地交流刺繡技藝
現在,走進水族村寨,時常會看到繡娘們聚在院壩裡,一邊手腳麻利地刺繡,一邊說說笑笑,不時還唱起歡快的水歌,處處洋溢幸福的味道。
早期,傳統的馬尾繡主要用於製作背帶、繡花鞋、女性的圍腰、胸牌以及荷包、童帽等,為了推動馬尾繡產業發展,韋應麗希望在傳統的用途之外,找到馬尾繡新的用武之地。在她看來,馬尾繡傳統技藝要有創新,走市場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於是,她潛心探索創新馬尾繡技藝。
「搓馬尾」是馬尾繡的一道最基本的工序,將白線纏繞在馬尾毛上,用手搓裹成「馬尾線」
身為遠近聞名的馬尾繡藝人,韋應麗有一個絕技,無論別人說什麼圖案,隨手就能勾畫出來,圖案造型別致,富有民俗民風和圖騰崇拜的寓意。她還在馬尾繡品上面,按春夏秋冬、花鳥魚蟲以及自然界事物進行搭配組合,在有的圖案上巧妙地插入水族文字的印記,並將馬尾繡品逐漸向錢包、手提包、紀念品等小巧精美的旅遊飾品拓展,產品不僅多樣化,也符合現代時尚需求。
一針一線彰顯指尖上的技藝
每次她在演示作畫和刺繡時,繡娘們都擠在旁邊認真觀摩學習。在她的引導下,許多繡娘紛紛將馬尾繡創意地運用到特色服飾、精美飾品中,讓民族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經過大家的努力,馬尾繡產業逐漸有了規模,工藝品也受到省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並開始遠涉重洋,走出國門。
用馬尾線勾勒出的刺繡圖案,具有立體的浮雕質感,圖案光澤鮮亮
圖案精美的水族馬尾繡
2013年7月,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三洞馬尾繡協會成立了黨支部,有正式黨員39名,其中女黨員37名,這也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的首個婦女組織協會黨支部。韋應麗非常高興,說協會黨支部成立讓會員更有了歸屬感,黨員有了自己的家。作為支部書記、會長,她深知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在她的組織下,協會黨支部積極帶領婦女脫貧致富,引導優秀的婦女幹部加入黨的隊伍,提高婦女思想意識,增強內生動力。
韋應麗創新的讓民族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
韋應麗介紹,三洞馬尾繡協會的會員主要是當地水族婦女,協會黨支部經常組織培訓,支部黨員以黨小組的形式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婦女們在家裡就能學技術,不出家門就能掙錢,這也解決了部分家庭因外出打工而出現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現象,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三洞馬尾繡協會活動陣地,展示著豐富多彩的水族馬尾繡文化
近年來,韋應麗也通過精湛的馬尾繡技藝和突出貢獻,榮獲「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最美守藝人」「全國功勳式非遺大師」「貴州省民族刺繡工藝大師」「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作為少數民族藝人,她多次參加政府組織的民族文化活動,曾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城市宣傳水族馬尾繡,2018年4月,還應邀到阿拉伯杜拜展示馬尾繡技藝,她說:「希望社會各界和外國友人能進一步認識馬尾繡、認識水族。」
韋應麗和繡娘展示獻給黨的水族馬尾繡手工作品——「百龍繡」
多年來的刺繡經歷,讓她深刻感受到,培養優秀的繡娘要從娃娃抓起,她多次走進小學、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馬尾繡技藝啟蒙,課堂上雖然沒有系統的課件,但她一邊唱著民歌一邊穿針引線的教學方法,很受孩子們喜歡。
日常生活中,她經常組織婦女排練歌舞節目,參加民族活動,帶領繡娘用編唱山歌的方式,向水族群眾傳唱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她還擔任三都水族自治縣巾幗調解中心水族調解小分隊隊長,帶領支部黨員組建了「水鄉繡娘調解室」,專門調解繡娘家事糾紛。
在三洞馬尾繡協會「繡娘之家」,水族婦女一邊刺繡,一邊歡快地唱著水歌
韋應麗說,她最大的願望是傳承好水族馬尾繡,將傳統工藝變成財富,惠及千萬家。多年來, 她帶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徒弟」,還成立以她名字命名的「韋應麗勞模創新工作室」。近6年來,三洞馬尾繡協會已為8000多名水族婦女開展馬尾繡培訓,帶動當地2000多戶貧困戶7000餘人脫貧。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為了感恩黨給水族群眾帶來的幸福生活,韋應麗帶領水族繡娘,歷時三個多月,繡制了一幅名為「百龍繡」的馬尾繡品。該幅繡品長2米,寬1米,中間是由一百條龍組成的一個「繡」字,用馬尾和56種顏色的絲線繡制而成,代表56個民族大團結,寓意民富國強。
三洞馬尾繡協會黨支部在雪花湖移民社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這幅繡品的刺繡針數超過了10萬針。憑藉豐富的經驗和一片赤子情懷,韋應麗和繡娘們完成了這項「大工程」。她高興地說,是黨帶領水族群眾走上致富路,所以繡娘們通過雙手繡一幅「百龍繡」,慶祝黨的百歲生日,在感黨恩的同時,也激勵水族群眾滿懷信心努力奮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