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領路人】韋應麗:匠心傳承民族情 巧手繡出致富花

2021-12-10 貴州畫報

韋應麗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僅有的5個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享有「貴州民族民間高級工藝大師」等稱號。幾十年來,她潛心鑽研馬尾繡技藝,作品造型別致、古樸典雅。她開辦培訓班,為水族婦女傳授馬尾繡技能,傳承民族文化。她組織成立三都水族自治縣第一個馬尾繡協會,帶動當地7000餘人增收致富,在傳統民族地區用馬尾繡闖出了一條錦繡致富路。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韋應麗在潛心製作馬尾繡

第一次見到韋應麗是2017年10月,當時她正忙於給水族婦女培訓馬尾繡技藝,她們中有老人,有中年婦女,也有孩子。有時候大家來了勁頭,一邊刺繡,一邊還唱起水族民歌來,曲調爽朗,歌聲悠揚,唱出了水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這些年來,韋應麗帶領她們重新拾起針線籃子,依靠巧手創造財富,「繡」出了一條致富路。


韋應麗(左三)與水族婦女在「繡娘之家」一起製作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獨具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繡技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馬尾繡技藝的特別之處,是以馬尾為原料進行刺繡,用馬尾線勾勒出刺繡圖案的輪廓,繡品有立體的浮雕質感,圖案光澤鮮亮。2006年,馬尾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都是水族群眾的聚集地,中和鎮水族人口佔全鎮總人口的98%,該鎮的三洞社區是馬尾繡主要發祥地之一,素有「水族馬尾繡藝術品之鄉」美譽。水族婦女打小就跟長輩學習馬尾繡技藝,韋應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韋應麗指導水族婦女繪製馬尾繡圖案

1963年,她出生在三洞社區楊柳村的一個馬尾繡世家,4歲就圍在母親身邊撥弄馬尾繡,10歲時,已經熟知馬尾繡製作技巧,可以飛針走線單獨完成小型工藝品,上中學時,書包裡除了課本和文具,就是練習刺繡的用料。因為聰慧好學,她的刺繡水平進步很快,15歲就能繡制如背帶、衣服、鞋、兒童帽等馬尾繡品,年紀輕輕就成為當地的刺繡高手。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指尖上的藝術

過去,馬尾繡的種類與表現形式都較少,藝術水平停留在民間層面,僅在水族地區使用,繡娘大多各繡各的,缺少技術交流和創新,手工馬尾繡在機器繡品的衝擊下,發展艱難。隨著打工熱潮興起,許多水族婦女外出務工,能靜心製作馬尾繡的人越來越少,馬尾繡的傳承一度陷入低谷。

和當地許多繡娘一樣,韋應麗也曾經到福建一家鞋廠打工。但不久後,她放不下年幼的孩子們,又返回老家。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她申請到信用貸款一萬元進行創業,開辦了養豬場,與此同時,她反覆練習馬尾繡技藝,繡出來的繡品越來越有市場,用勤勞的雙手為家裡帶來了一筆筆寶貴財富,生活逐漸有所改善。

韋應麗(左三)和繡娘展示水族馬尾繡作品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與保護,三都水族自治縣也積極出臺政策,支持水族馬尾繡的傳承和保護,大力推動民族文化旅遊市場發展,古老的馬尾繡在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韋應麗等一批鄉土人才獲得更多機遇和平臺施展拳腳。

韋應麗為水族婦女進行馬尾繡技藝培訓

韋應麗多次獲得機會,外出參加刺繡技藝培訓,如到雲南省麗江、大理、楚雄等地參觀學習,到省鄉土人才基地培訓,這些經歷讓她增長見識,對依靠本民族的刺繡技藝增收致富更加有了信心。她時常教授村裡的婦女馬尾繡技藝,只要繡娘有需求,她積極上門指導,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作為水族馬尾繡傳承人,韋應麗思考最多的就是怎樣傳承和發展馬尾繡。她想,要通過刺繡改善生活環境,就得改變馬尾繡只是農村婦女農閒時的手頭活、家庭小作坊、繡品樣式比較單一的現狀,提升繡娘的馬尾繡技藝水平,打造水族旅遊特色工藝品,使馬尾繡製作銷售形成規模化,既解決農村婦女剩餘勞動力問題,又為水族群眾脫貧致富擴寬了門路。

在雪花湖移民社區水族馬尾繡一條街,水族婦女時常聚在一起繡制馬尾繡

2010年,韋應麗在村裡辦起了馬尾繡培訓班,把40多名婦女組織起來,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並探索改進培訓的方式方法,積極動員更多的婦女參加馬尾繡培訓。經過不懈努力,她組織成立了三洞馬尾繡協會,村裡年紀較大的婦女也都加入協會,只要有機會,她隨時隨地給大家進行技藝培訓。

2012年,在上級部門幫助下,她把三洞馬尾繡協會擴大到整個社區,繡娘人數從48人發展到687人。協會採取訂單加工的方式發展馬尾繡產業,將收到的訂單分配到繡娘手上,繡娘根據訂單在家裡就能製作繡品,協會再統一上門收購和代銷,這種積極的方式也「激活」了馬尾繡的傳承和發展。一些水族婦女開始依靠刺繡賺錢,大多數婦女年均收入1萬多元,有的達到3萬元。許多水族婦女開始意識到,憑手中的技藝,是可以養活自己的。

從大山搬進雪花湖移民社區的水族婦女,經常聚到馬尾繡協會活動陣地交流刺繡技藝

現在,走進水族村寨,時常會看到繡娘們聚在院壩裡,一邊手腳麻利地刺繡,一邊說說笑笑,不時還唱起歡快的水歌,處處洋溢幸福的味道。

早期,傳統的馬尾繡主要用於製作背帶、繡花鞋、女性的圍腰、胸牌以及荷包、童帽等,為了推動馬尾繡產業發展,韋應麗希望在傳統的用途之外,找到馬尾繡新的用武之地。在她看來,馬尾繡傳統技藝要有創新,走市場化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於是,她潛心探索創新馬尾繡技藝。

「搓馬尾」是馬尾繡的一道最基本的工序,將白線纏繞在馬尾毛上,用手搓裹成「馬尾線」

身為遠近聞名的馬尾繡藝人,韋應麗有一個絕技,無論別人說什麼圖案,隨手就能勾畫出來,圖案造型別致,富有民俗民風和圖騰崇拜的寓意。她還在馬尾繡品上面,按春夏秋冬、花鳥魚蟲以及自然界事物進行搭配組合,在有的圖案上巧妙地插入水族文字的印記,並將馬尾繡品逐漸向錢包、手提包、紀念品等小巧精美的旅遊飾品拓展,產品不僅多樣化,也符合現代時尚需求。

一針一線彰顯指尖上的技藝

每次她在演示作畫和刺繡時,繡娘們都擠在旁邊認真觀摩學習。在她的引導下,許多繡娘紛紛將馬尾繡創意地運用到特色服飾、精美飾品中,讓民族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經過大家的努力,馬尾繡產業逐漸有了規模,工藝品也受到省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並開始遠涉重洋,走出國門。

用馬尾線勾勒出的刺繡圖案,具有立體的浮雕質感,圖案光澤鮮亮

圖案精美的水族馬尾繡

2013年7月,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三洞馬尾繡協會成立了黨支部,有正式黨員39名,其中女黨員37名,這也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的首個婦女組織協會黨支部。韋應麗非常高興,說協會黨支部成立讓會員更有了歸屬感,黨員有了自己的家。作為支部書記、會長,她深知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在她的組織下,協會黨支部積極帶領婦女脫貧致富,引導優秀的婦女幹部加入黨的隊伍,提高婦女思想意識,增強內生動力。

韋應麗創新的讓民族元素與現代元素相互融合

韋應麗介紹,三洞馬尾繡協會的會員主要是當地水族婦女,協會黨支部經常組織培訓,支部黨員以黨小組的形式上門進行技術指導,婦女們在家裡就能學技術,不出家門就能掙錢,這也解決了部分家庭因外出打工而出現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現象,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三洞馬尾繡協會活動陣地,展示著豐富多彩的水族馬尾繡文化

近年來,韋應麗也通過精湛的馬尾繡技藝和突出貢獻,榮獲「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最美守藝人」「全國功勳式非遺大師」「貴州省民族刺繡工藝大師」「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作為少數民族藝人,她多次參加政府組織的民族文化活動,曾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城市宣傳水族馬尾繡,2018年4月,還應邀到阿拉伯杜拜展示馬尾繡技藝,她說:「希望社會各界和外國友人能進一步認識馬尾繡、認識水族。」

韋應麗和繡娘展示獻給黨的水族馬尾繡手工作品——「百龍繡」

多年來的刺繡經歷,讓她深刻感受到,培養優秀的繡娘要從娃娃抓起,她多次走進小學、幼兒園,對孩子們進行馬尾繡技藝啟蒙,課堂上雖然沒有系統的課件,但她一邊唱著民歌一邊穿針引線的教學方法,很受孩子們喜歡。

日常生活中,她經常組織婦女排練歌舞節目,參加民族活動,帶領繡娘用編唱山歌的方式,向水族群眾傳唱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她還擔任三都水族自治縣巾幗調解中心水族調解小分隊隊長,帶領支部黨員組建了「水鄉繡娘調解室」,專門調解繡娘家事糾紛。

在三洞馬尾繡協會「繡娘之家」,水族婦女一邊刺繡,一邊歡快地唱著水歌

韋應麗說,她最大的願望是傳承好水族馬尾繡,將傳統工藝變成財富,惠及千萬家。多年來, 她帶出了一批批優秀的「徒弟」,還成立以她名字命名的「韋應麗勞模創新工作室」。近6年來,三洞馬尾繡協會已為8000多名水族婦女開展馬尾繡培訓,帶動當地2000多戶貧困戶7000餘人脫貧。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為了感恩黨給水族群眾帶來的幸福生活,韋應麗帶領水族繡娘,歷時三個多月,繡制了一幅名為「百龍繡」的馬尾繡品。該幅繡品長2米,寬1米,中間是由一百條龍組成的一個「繡」字,用馬尾和56種顏色的絲線繡制而成,代表56個民族大團結,寓意民富國強。

三洞馬尾繡協會黨支部在雪花湖移民社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這幅繡品的刺繡針數超過了10萬針。憑藉豐富的經驗和一片赤子情懷,韋應麗和繡娘們完成了這項「大工程」。她高興地說,是黨帶領水族群眾走上致富路,所以繡娘們通過雙手繡一幅「百龍繡」,慶祝黨的百歲生日,在感黨恩的同時,也激勵水族群眾滿懷信心努力奮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
    今天,黔妹妹將繼續為你展播繡娘楊勝嬌的錦繡故事楊勝嬌:巧手繡出新生活✚●○人物名片楊勝嬌,貴州冊亨人,曾先後在交通運輸行業、養殖業、種植業從事相關工作。考慮到要把市場做大,楊勝嬌她們擴大生產規模,成立了冊亨縣雲嬌布依特色染織刺繡有限公司,幫助更多的農村婦女在傳承好民族刺繡技藝的同時,用手藝變成脫貧致富的手段。「口中唱著歌,眼裡看著娃;手中繡著花,賺錢養著家。」在繡坊的帶動下,當地繡娘們的臉上綻放出自信的笑容,她們開心地說,在家門口,也能把錢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莫氏絨繡:繡出小康新生活
    在一塊莫家專用的麻布上,姐妹們手中的繡針,上下穿行,一幅精美的絨繡藝術作品就繡出來了。姐妹們嫻熟的絨繡技藝,都是跟著臨沭縣玉山鎮李莊村婦女莫宗榮學來的。莫宗榮今年46歲,看起來精明幹練,幹起活來乾淨麻利。她是莫氏絨繡第五代傳承人。傳承:亮出傳家寶絨繡又叫「絨線繡」,是一種在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
  • ...青繡繡出幸福路——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側記
    9月26日上午,800名來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繡娘齊聚古城西寧,在「傳承文化根脈·錦繡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上一展身手。繡場上,繡娘們代表全省30萬各族繡娘用七彩絲線繡出美好明天,用一針一線編織美好願景。
  •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海南黎錦雙面繡傳承人符秀英:巧手針線繡出財富人生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就是因為我比較好學,所以我奶奶對我的期望很大,我奶奶經常跟我們說,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你們後輩一定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好好傳承下去。」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宋水仙說。從此,幾十年如一日,宋水仙堅持專研水族馬尾繡技藝,用一縷縷馬尾絲將愛凝結為一張張背帶、一頂頂童帽、一雙雙繡花鞋。
  • 陸婷:巧手繡出新生活
    從凱裡學院旅遊專業畢業後,她回老家當了一名代課老師,業餘時間走村串寨去家訪,幫助貧困學生賣繡片,逐漸對侗族刺繡產生了興趣。2011年,侗族刺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在當時的侗鄉黎平,年輕人外出務工,侗族刺繡面臨著傳承危機。陸婷的母親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卻常常發愁找不到徒弟。母親身患重病後,孝順的陸婷決定重拾繡花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巧手繡出新生活 2020-11-05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巾幗助力脫貧 隴原巧手編織小康夢
    巾幗助力脫貧 隴原巧手編織小康夢 2020-03-25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疫情期間,她還自己設計圖案,一針一線縫製了一個大香包,上面是大朵牡丹花,中間是兩個穿白大褂的醫生,醫生腳底下繡著四個字— —共戰疫情。「我從10歲開始,隨母親學做荷包、繡鞋墊、繡門帘,農閒時我跑去找村裡會刺繡的老人,向他們請教刺繡手藝,就這樣學了兩年多,能繡出荷花、蓮花香包,自己繡香包的興趣更濃了。」祁奶奶對繡香包著了迷,不管有多忙、多累,每天都會拿起針線。
  • 3天繡1雙鞋墊賣100元,信陽革命老區手工藝人匠心傳承非遺
    一座古村一片淨土 ,一方池塘一灣碧水,冬日暖融融的陽光灑落,寧靜祥和的田鋪大灣讓人萌生出無限遐想。看一眼,就是心動的感覺。踏著青石板路走在幽深小巷裡,田鋪大灣的特色民宿和文藝小店還真不少呢。店主有的是大學生自主創業,更多的是農民工返鄉就業。他們精心打理著自己的店鋪,從門前的花花草草到店鋪裡的商品陳列,都能窺見他們對生活的用心與熱愛。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我的扶貧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
    有天,我的母親與我長談了一宿,希望我學習並傳承刺繡工藝。可右手手指殘疾的我能做好刺繡的活嗎?在母親的勸解下,我決定試試。我自己設計圖案,右手不行用左手,經過三年的潛心鑽研刺繡技藝,勤學苦練、拜師求藝,我突破了自己並學成了技藝。2014年3月,我自行創作的手工刺繡精品——「子孫背帶」獲得在湖南舉辦的「民族刺繡博覽會」刺繡類二等獎,得到了相應的讚譽和信賴。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成就...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  脫貧的同時,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動能更加充足,可持續發展條件不斷優化——  鄉村道路、農田水利、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等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立足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培育合作社組織,培養致富帶頭人;  大力發展林草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等特色產業,帶動一大批群眾增收致富;  ……  如今,人口較少民族群眾正把脫貧作為新起點
  • 楚雄州永仁縣彝繡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
    近年來,楚雄州永仁縣將民族文化旅遊業作為全縣建設的六大重點產業之一,打造「諸葛方山、直苴賽裝、彝族刺繡、苴卻古硯」四大文化旅遊品牌,把提升彝族文化內涵作為發展彝繡的「生命工程」來抓,依託永仁縣中和鎮直苴原生態彝族服裝優勢,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深入調查研究,挖掘整理出《中國直苴彝族文化研究
  • 氈繡布繡合作:繡出自信 繡出幸福
    2008年,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農場投資830萬元修建了集生產車間,作品展廳、文化活動室、會議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工藝樓,使紅旗農場哈薩克族氈繡、布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同時紅旗農場黨委依託少數民族氈繡布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設了氈繡布繡生產基地,組建了兩個刺繡合作社,帶動了150多名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 「非遺傳承」瓦馬彝繡傳承人:用指尖繡出一片新天地
    千萬條彩線輕盈如蝶般飛舞,便繡出中國文化獨有的絢爛,這就是穿越千年的刺繡。隆陽區瓦馬鄉居住著彝、白、苗等20個少數民族,手工刺繡一直都是各族婦女農閒時常做的手工活,左金麗和熊自慧就是其中之一,她們二人曾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巧手織錦繡 巾幗建新業——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成果綜述
    東部賽區共徵集168個項目報名參賽,涵蓋編、織、繡、雕、畫、剪、刻等多種手工製作領域。南部賽區徵集279個項目報名參賽,既有自主研發的新技術,又有突破傳統的新理念。西部、北部、中部參賽項目也各具特色,引人關注。參賽項目沁透著多彩的風土人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參賽選手的巧手之下,傳統手工技藝也得以發揚光大,擁有廣闊的展示舞臺。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各地幹部群眾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他們中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駐村書記,也有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鴉樹村的普通群眾,還有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乾田村的創業青年……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繡」出幸福新生活!屏邊這裡的繡娘奧利給!
    2015年開始屏邊縣累計爭取上百萬元幫扶資金用於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產業和傳承發展一起看看吧繡娘在交流技法除了楊自蘭,繡坊內還有八九個身著苗族盛裝的婦女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一邊忙著各自手中的繡片,一邊交流技法,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歌聲,飛向山野,久久迴蕩……在屏邊縣白雲鄉太平村,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美麗圖景,還「繡」出了幸福新生活。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繡花針,擱淺著的不僅是千年繡藝,還隱藏著愛與情的寄託。薄紗掩面,倚夢叩門。潮繡始於唐代,形成風格於明、清,發源並流行於今潮汕地區。它屬我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中的粵繡門派,其中粵繡細分為廣繡與潮繡。從選圖、配色、針法到動針,一幅幅或大或小、縱橫交錯的潮繡作品中,含蓄又端莊,暗藏著繡娘們的勤勞和巧妙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