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未人、朱偉華、劉雍等縱論文化館藏品的時代價值|以「鄉野遺存的...

2020-12-18 天眼新聞

6月13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日,以「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為主題的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展,由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藏品檔案文獻等70餘件精美藏品,以溫潤的人文視角,講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民族民間藝術精品的歷程,及以繡品為媒發生的人與人、人與物的精彩故事。展覽從發起到實施,從藝術家到工作人員,從各方關注到媒體報導,從展覽主題到辦展模式,已然升華成鄉野與現代、鄉野與都市的相互關照,藉助於展覽,讓民族鄉野藝術的生命史得到完美呈現。當天的展覽,吸引了省內諸多專家學者前來觀展。如何讓民族民間工藝品價值具有當代意義,如何用當代視角闡釋時代價值,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嘉賓

餘未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

楊培德(貴州省非遺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謝彬如(原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

羅運琪(原貴州省文化廳機關黨委書記)

朱偉華(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建偉(原貴州省文化廳副巡視員)

劉雍(貴州省文化館研究館員)

王良範(貴州大學教授)

殷樹成(貴州省文化館研究館員)

周必素(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龍耀宏(貴州民族大學教授)

記者:省文化館館藏民間藝術精品的展出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在您看來,這批藏品的展出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謝彬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省文化館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收集整理中做了大量工作。那時,民族民間文化在鄉間保存得相當好,每一個繡片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和歷史內容都非常豐富,收集來的大都是精品。過去,民族民間美術作品更多是在關注它的構圖、色彩、技法、針法等基礎方面的東西,總是規劃到美術層面去認識,但文化解釋才是真正解讀民族民間工藝品價值最核心的部分。貴州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大多沒有文字,苗族將幾千年的文化記錄在刺繡的造型和技法之中,不僅反映了少數民族對生活、對歷史的記錄,更多的是對故鄉的懷念,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對其文化的解釋可以使我們在解讀民族歷史和貴州歷史中,發揮更大作用,起到歷史物證的價值。

吳建偉:看完展覽我總結出4個字:「美在民間」,從視覺的衝擊力到心靈的震撼,展覽閃耀著民族智慧之光。苗族刺繡作品歷史內涵深厚,匯集了苗族先祖獨一無二的理念和智慧。現在省文化館展出的這批藏品是鎮館之寶,蘊藏了民族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民族學價值、人類學價值,這些民間美術作品已經成為物化了的藝術品。展出是讓藏品說話,讓歷史說話,真正釋放出館藏作品的文物價值,從而講好貴州故事。

羅運琪:這批藏品的文化價值遠遠大於經濟價值。民族服飾的變化,影響到工藝的傳承。苗族分為不同的支系,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服裝。在展出藏品中,包括在什麼地方收集、作者是何人、流傳地區等一系列的基礎信息,這為研究打開了入口,提供了紮實的樣本。對當下而言,藏品的研究價值才是其最重要的價值。在非遺保護中,如何讓非遺傳統和現代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如何提高年輕人對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如何讓民族文化順著老百姓的生活延續下去?不僅是現代研究學者所思考的問題,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研究行列,去探索、去發掘。

記者:苗繡作為苗族文化延續的主要載體,在您看來,如何才能有效保護和傳承。

王良範:苗繡在當今的生活場景中的運用價值是非常廣的。從商品的價值出發,我看到貴州許多人,把苗繡與國際上一些高端的產品結合在一起。例如,苗繡被運用到香奈兒的產品上,這是將地方性文化變成可延續的生活中的消費品,可以帶來經濟價值。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省文化館如何利用這批繡品,使其成為公共文化產品,更大程度的輻射到社會當中。一個民族當她走向更遙遠的時候,她需要重新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回溯。今天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回溯。非遺保護工作,就是盡最大可能把文化基因保留下來,這對未來有著特殊的意義。

殷樹成:「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不全面,我認為民族性和世界性二者相結合才是世界的。在傳承中,我們要思考如何開發其現代需求,時代性能夠把民族性更好地發揮出來,使其真正地成為世界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並不只是經濟上的意義,同時也包括文化意義、歷史意義和藝術意義。但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併不容易辦到,需要研究人員深入研究,民族民間藝術品畢竟是小眾的,如何走向大眾,值得我們思考。

楊培德:在這些富有想像力的刺繡作品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更能看到她們的世界觀、美學觀。這些作品記錄了本民族的歷史、圖騰崇拜、傳說故事和審美情趣等。這些繡片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同時也承載了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為貴州今後通過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如何通過現在的文創設計發揮她們的更大價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劉雍:省文聯曾經有幾張好作品讓我印象深刻,有一張圖案上有雙頭的人,十分罕見,當時判斷這件作品起碼在百年以上;還有一張是新刺繡的典範,圖案中有大象,還有4個人在打撲克,不是老圖案,但是很有時代性。苗族刺繡每一張繡片都有她的故事,對我來說,收藏民間藝術工藝品,不是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為了將他們運用在我的藝術創作中,經過我對民間文藝作品的理解和消化後進行再創作。民族民間美術作品的浪漫主義思想,在我的創作中給予我很大的啟示。

記者:在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傳承和保護中,您有哪些建議?

餘未人:2006年,我們搞貴州民間美術遺產普查時發現,傳統苗繡圖案把人物的腸子都繡出來,原因是他們認為靈氣是在腸子裡面,所以當時我用相機拍了許多細節,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種圖案了。在省文化館的展覽中,我又看到有好幾幅類似的圖案,真的是非常珍貴。我認為對苗繡的研究,需要細緻,包括技法。我曾看到一本書叫《一針一線: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作者是在中國讀書的日本學生——鳥丸知子博士。鳥丸知子在貴州研究苗繡10多年,她的母親研究貴州苗繡有30多年,她們的調查非常深入。但書中主要談的是技法和材料,她說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苗繡根本傳不下去。2019年,在「錦繡計劃」培訓中,我們發現了吊三針這一幾近失傳的技法,僅靠幾位80多歲的老人在傳承,如果這幾位老人不在了,這種技法也就消失了,所以這種記錄非常必要。

朱偉華:關於傳承和保護,我建議把藏品進行數位化。數位化是我們現在能夠做到的最好的保存形式。在我看到的展出作品中,有不少的關聯信息,儘管比較詳實,但這些信息還不足以承載她的價值。省文化館所展出的任何一件作品,都可以拿出來做一個專題。對公眾來說,不太能夠看懂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價值。如果將如何收集、如何保存、如何闡述的過程做好,大家就知道了那些寶貝的可貴之處。要選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樣本,通過對圖案、色彩、文化底蘊等各方面的解釋,才能把這些寶貝的價值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到,通過提升民眾的藝術鑑賞能力,提高對貴州寶貝的敬畏之心。

周必素:我建議在民族民間文化研究中,借鑑考古研究學的辦法。做研究,我覺得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文案圖樣哪些是古老的,在現在所流傳的圖樣中找到它的關聯性,並以此為突破口。考古學是非常嚴謹的學科,它一定要有詳實的資料的支撐,才能做得出來,否則它無法得到答案。二是在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研究中,如果能夠更加細緻的梳理出其文化發展軌跡,研究從歷史到現在的發展傳承鏈,或許對未來的研究者能給予更多的啟示。

龍耀宏:民間文化是從民間來,通過展覽又回到民間去。上海在舉辦世博會的時候,也有貴州繡品的展示。與蘇繡、湘秀所不同的是,我們的繡品可以供遊客撫摸,是真正來自生活中的工藝品。希望有更多的關於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展覽,展示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吸引家長帶著孩子們來看,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貴州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文、圖/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相康

部分圖片由省文化館提供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趙相康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預告|貴州省文化館刺繡藏品展: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紡線此次活動包括展陳和座談兩個板塊,由貴州省文化館發起,並與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貴州同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展覽內容主要有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民族服飾、背帶、繡片……去貴州美術館感受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貴陽頭條訊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此次展覽,重點放在展覽的文獻性、敘述性,以及每一張繡片背後的故事性上。
  • 「雍有——劉雍藏品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展
    本報訊 9月18日下午,「雍有——劉雍藏品展」在貴州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我省著名藝術家劉雍先生數十年收藏的貴州民族民間藝術品250件,另有劉雍先生創作的包括陶藝、雕塑等在內的49件作品。劉雍,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金屬工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貴州省省管專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
  • 「雍有——劉雍藏品展」:點亮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之旅
    展廳門口,安放著劉雍先生創作的光明之神「燭龍」,出席展覽的嘉賓依次點燃「燭龍」橫梁上的燭火……日前在貴州美術館開幕的「雍有——劉雍藏品展」,以非同尋常的點燈儀式,點亮這場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之旅。展覽的主角劉雍先生,除擁有「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頭銜之外,還有著「藏家」身份。
  • 「雍有——劉雍藏品展」開幕 250件貴州土家族藝術品讓人大開眼界
    點燈裝置由劉雍先生創作,取材於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光明之神「燭龍」,人面龍身,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睜眼就為白天,閉眼則為夜晚。吹氣為冬,呼氣為夏。能呼風喚雨,是一位神通廣大的神靈。劉雍先生把它塑造成儺文化中的一位大神,正好切合本次民族民間藏品展的主題。
  • 黔視頻|民族服飾、背帶、繡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此次展覽,重點放在展覽的文獻性、敘述性,以及每一張繡片背後的故事性上。
  • 繡片、背帶、老照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都市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繡片、背帶、老照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都市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獨白-劉雍的繪畫世界
    收藏家和佛像研究專家劉雍便是這一領域的翹楚,他在金銅佛上的研究已經引起業界關注。多年來,劉雍先生多方搜求金銅佛,孜孜以求,刻苦求索,傾其所有。其所藏金銅佛像自東漢至宋遼金等朝代。在收藏金銅像的同時,劉雍深入到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中,將金銅造像之歷史、屬性、存世、形制與鑄造做了精深的探討,作了很多精微深刻之論,並被中外眾多學者和研究機構肯定,在學界引起重大反響。
  • 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舉行
    新華網北京1月8日電(薛筆犁)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8日在北京新華網總部舉行,研討會以「世界大變局 中國新機遇」為主題。1月8日,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新華網總部舉行。
  • 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與外國專家縱論的「文化多樣性」?
    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與外國專家縱論的「文化多樣性」?這篇「文化多樣性的內在結構和意義內涵」供朋友們參考。 作者:單世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黨委書記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坐在李克強總理旁邊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西北大學、天津大學藥學院教授斯託達特,身著民族傳統服裝——紅色蘇格蘭方格呢裙。
  • 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現場花絮(組圖)
    1月8日,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圖為新華網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徐姍娜發表致辭。新華網 郭小天 攝1月8日,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行。圖為研討會現場。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
    在遊覽北京故宮的時候,不知道你會不會想一個問題: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青銅器的產生是古代中國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樽是盛酒器,流行於商早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方樽傳世較少。上世紀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
  • 【旅發ing】歷時300載▷坤站再現「古驛鄉野」,帶你穿越時空
    今天輝寶帶大家去看一看,旅發大會自選路線之一古驛鄉野公園路線上的坤站村古驛站。300多年歷史的驛站裡有啥?戳 視 頻先睹為快視頻所展示的是西崗子建設的坤站驛站文化產業園。△手繪的清代墨爾根至雅克薩的驛道交通全省第三屆旅發大會的古驛路鄉野公園線路,依託清代驛路頭站——薩哈連站、二站革命紅色老區——額雨爾站、三站生態風光旖旎——庫木爾站遺存,挖掘清代驛站驛路文化資源,建設頭站薩哈連站產業園、二站驛站博物館,打造文旅融合旅遊線路。
  • 手工地毯:冷門藏品卻有極高價值
    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的西漢時代,隨著佛教的傳入,西藏人民用牛、羊毛製成拜佛墊,後來就製作毯子使用,從而形成了我國萌芽狀態的地毯業。唐宋時代,其製作方法逐漸傳到內地,編織技術也逐步改進提高。清朝康熙年間,宮廷裡使用了地毯。清乾隆年間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由於當時地毯僅供朝廷皇親、官僚貴族受用,且全部是手工加工,生產發展還是很緩慢。
  • 道真民宗局數十件藏品被盜,警方懸賞2萬抓賊
    被盜展廳位於該樓的第四、五兩層2月14日,道真自治縣民宗局確認,設在該局辦公樓內的民族文化展覽館此前被盜,一批有較高文化藝術價值的藏品失竊。這兩層樓內,分別是被稱為「道真民族博物館」的一部分儺文化館和民間工藝館。兩個展廳面積各有200多平方米,裡面的藏品是近三十年來徵集的儺戲面具、儺畫、生活器具和部分銀飾。該局一位負責人稱,他們從監控視頻上看到,兩名身高約1.7米左右的男性嫌疑人,花40多分鐘撬開防盜門後進入展廳,有選擇性地取走了部分展品。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遺存
    魏晉遺存 出土的魏晉墓葬為研究該地區魏晉社會面貌補充了新的考古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藏品擷珍 1.刻劃紋陶廁 自漢代以後,社會普遍實行「厚葬」,同時出現了被稱為「模型明器」的建築模型。在「事死如事生」觀念之下,明器有還原墓主人生前生活的作用。
  • 男子專收金絲楠木建私家博物館,藏品價值超380億
    在安徽滁州,有一座中國金絲楠木博物館,收集整理了長期散落在民間及流失在海內外的古典家具,其中包括推光大漆描金佛龕、各式屏風、金絲楠木古典家具、黃花梨古典家具、紫檀古典家具等系列珍藏品近萬件,其數量之多,品質之精,價值之高堪為中國之最,有專家估值超過380億。
  • 馬未都4件堪稱國寶級藏品,價值不菲,一般不輕易示人!
    馬未都費這般功夫,可想而知他的4件堪稱國寶級藏品,豈止是價值不菲? 所以說,他的一些藏品一般還真不會輕易示人。 小編就為大家羅列馬未都自己公開的4件藏品,那可真是堪稱國寶級藏品啊! 第一件:北宋汝窯洗。
  • 論藏品,我只服大英博物館跟X手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有800萬件藏品,全部瀏覽至少需要六十多年,考慮到直播間觀眾沒有那麼多時間,這次直播只是展示了一小部分藏品。直播的講解員是常吉,老常他操著一口流暢的北京話,兒化音運用得如臻化境,是大英博物館的金牌講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