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田野裡野生鱉龜越來越少,我們招遠當地農村也有這種現象,並不是野生鱉龜跑到哪裡去了,而是在如今的自然條件下,數量減少了。
常聽村裡老人說:千年王八萬年龜,形容鱉龜的自然壽命很長的。聽鄰村老劉說過這樣一件事,在過去新旺莊村南有個大灣,是原來有個磚窖廠取土形成的。天長日久積水成為魚蝦的天堂,夏季老劉去洗澡的時候,在水裡用腳踩住一個圓形的硬物,聽他形容個頭不小,農戶家裡吃麵條用的大海碗,要比大海碗還要大上一圈。
當時他認為是生活在淡水裡的河蚌,這麼大個頭肯定生長多年,肉質己經老了,根本不能食用了。當他慢悠悠的潛下水去查看,才發現那是一隻野生鱉,是典型的當地土生品種,整體是黃褐色的。當老劉反映過來,這大鱉已經靈活的遊走了。
把老劉後悔的腸子都青了,要知道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麼大個頭的野生鱉賣個七八百塊錢是不成問題的。當時的物價工人上班一個月的工資才不過百八十的,水裡原本是鱉龜的領域,別看在陸地上笨拙,在水裡可是靈活得很,轉眼之間就看不到了。
這是在過去九幾年發生的事,讓周圍村的老百姓津津樂道談論了好久。村裡老人說這麼大個頭的野生鱉,肯定己經活了十年八年之久了,這麼有靈性的生物,怎麼能輕易現世呢,肯定是老劉看花眼了。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不用說海碗般大的,就連小個頭的野生鱉也很少見了。
首先是氣候的影響,近幾年膠東半島持續乾旱,去年全年乾旱,平時用來儲水的池塘、水庫、機井、大灣等相繼乾涸,老百姓為了澆地,請來挖掘機,在庫底繼續下挖,滲出來的水源也是少得可憐,用潛水泵接上管子,日夜不停的抽水,才能勉強給地裡澆上一遍水。
這是指的離水源近的土地,離水源遠的山塂薄地根本無水可澆,只能看老天爺的臉色。下點雨莊稼就長點,不下雨只能幹等著減產或者絕產。這種條件下,連水源都得不到保證,野生鱉龜棲身居住的環境都沒有了,哪還能生存呢?
其次是農家種地,土糞施用越來越少,化肥漸漸有取代農家土糞的趨勢。土地裡化肥成分增加,隨著下雨滲到土層深處,參入到地下水源的循環系統。或者隨著雨水的衝刷,流到湖塘堤壩裡,這也影響到野生鱉龜的生存。
總之,現在農村田野裡野生鱉龜越來越少,是因為生存環境受到影響,再加上在野生條件下,原本生長緩慢的物種,存活的機率下降了,因而數量越來越少,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